- 讓金融更簡單:我的互聯網金融運營觀
- 余軍
- 1414字
- 2020-11-28 14:44:53
2017年互聯網金融看什么?
團貸網創始人兼CEO唐軍在博鰲亞洲論壇出版的《互聯網金融報告2017》中,對2017年互聯網金融應該看什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經歷了2015年行業亂象和2016年“穿透式”監管之后,我們能夠對2017年互聯網金融產生什么期待呢?從政策、市場來看,筆者仍然抱執著一個行業實踐者的強烈信心,這不僅來自于過去5年,我們自身的創業經歷,更來自于我們對于社會需求的清晰認知。
研究平等和貧困問題的諾貝爾獲得者經濟學家阿馬蒂亞·森提到某個極為重要的層面包括可獲得有價值的“生活內容”的能力。而筆者認為,這種生活能力一定包括以可以承擔的成本獲得金融服務、有效地參加到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即金融(融資和投資權)的平等。
無論這個行業是叫P2P、互聯網金融,還是Fintech(金融科技),只要是它促進了人類的金融平等權,那這里就是全球的風口。2017年這個風口行業會發生哪些大的變化?
首先,政府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后的備案管理(數量管理),加速行業進入有序高階競爭。
我們看到第三方發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12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2448家,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連續5個月出現下降。占平臺總數2%的前50家大平臺,占據超過6成的市場份額。料想在2017年備案管理落實之后,這一馬太效應將進一步顯現。
其次,利潤與風險管理取代用戶與規模成為運營者最關心的問題。
馬太效應下,最直接的一個表現是,大量客戶自動脫離尾部劣質平臺,涌入有備案管理的領頭平臺,此前以燒錢方式和非理性收益方式擴張規模的必要性和經營壓力急劇降低,客觀條件上,有利于促進平臺運營者調整競爭策略,把利潤和風險管理放在首要位置。
而備案管理下,全國互聯網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平臺的建立和共享,也有利于監管者和運營者提高互聯網金融的常態化監測和風險識別水平。
再次,創業的大機會仍在,但重點轉向金融科技化。
2013—2014年是這個行業的創業高峰期,國內數千新進者的背景和原因形形色色,其中不乏泡沫。2015—2016年創業方向與模式開始出現分野,偏金融的做大資產端,偏互聯網營銷的做大客戶端,這兩種路徑或者兩種路徑的混合都需要一定的線下或者線上體量和實力,如今經過幾年鏖戰,巨頭們的格局基本已定,很難有新的小型公司創業空間。但基于提升兩端效率的金融科技仍然存在大量機會,這是因為金融科技有其復雜的交叉性和專業的特殊性。
復次,全球資本市場將迎來新一撥中國互聯網金融浪潮。
國內的傳統金融機構出身的陸金所、互聯網出身的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還有團貸網等其他領先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都在嘗試宜人貸相似模式的海外和國內資本突破。為什么需要這種突破?因為這是政策合規后,促進業務透明化、加快戰略轉型、占領價值高地的關鍵一躍。
最后,互聯網金融成為中國家庭重要的財富配置渠道之一。
中國家庭理財與美國有一個顯著區別就是資產組合風險兩極分化。風險極高的股票類資產和風險極低的儲蓄類資產占比非常高,隨著寶寶類或者P2P類的中等風險金融產品不斷推出,加之人們的移動投資習慣的養成,互聯網金融會漸而擴展為更加豐富的綜合理財產品渠道,成為中國家庭理財的重要甚至首要選擇。以上都會對這個行業產生長遠的積極影響。
喬布斯說:“你現在所做的一切會在未來串成一條線。”2017年,互聯網金融將以服務為主導,以科技促發展,隨著時代的進步,還會有更多新的思想和趨勢出現。可以肯定的是,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立足實體經濟,發展普惠金融,服務于廣大消費者和中小微企業。公正、公平、透明、高效是其最根本的特征。2017年,我們為互聯網金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