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紅樓夢》與中國古代茶事
書名: 飲一杯香茗 品一段紅樓作者名: 瀟妃燕本章字數: 4564字更新時間: 2019-11-28 15:44:13
有人曾經這樣評價過《紅樓夢》,說這是一部小說的百科全書,也是古代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曹雪芹在寫家長里短的同時,將文章上升到了文學的高度,使其成為了一部著作,并且位列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文學價值暫且不論,先看看書中揭秘的一些古代生活的謎團,比如那時候人們是沒有牙刷和牙膏的,那他們是怎么刷牙的呢?還是根本不刷牙呢?從書中我們能找到答案,古人那時候比我們還講究,不僅刷牙,而且很懂得養生,用的東西都是純天然的,我們用牙膏,他們用的是鹽,美白消炎天然。還有人認為那時的女孩都沒有化妝品,那就錯了,她們用的也都是純天然的化妝品,自己用花制作胭脂水粉,純天然手工制作。沒有指甲油也沒關系,她們會用鳳仙花染指甲,天然無公害,而且此花還有祛除蚊蟲的功效,一舉兩得。沒有牙膏和牙刷也沒關系,他們會用茶漱口。從林黛玉進府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賈府中人,或者說是古人飯后都有喝茶的習慣,而且比我們還講究,要先漱口然后才喝茶。
所以,即使那個年代沒有高科技,沒有保健品,沒有化妝品,也難不倒聰明的古人,他們可以利用身邊的東西解決當下的問題。夏天太熱,他們用冰塊降溫,房間里有味道,就用天然的植物做香料,熏香驅蚊一舉兩得。
古人的智慧一直沿用到了今日,在《紅樓夢》中,作者更是借著主人公們的日常生活,將古代的茶文化知識一一告訴了我們。前面的論述都充分說明了一點,即茶在古人養生方面的重要性。這里我們再拓展一下,看看古人提出的四季養生是如何配合著茶進行的。首先古人認為一年四季是對應五行的,春屬木、夏屬火、秋屬金、冬屬水。而五行又對應著五臟,即木對應著肝,春天容易肝火旺盛,所以春季養生注重的是疏肝理氣、清熱明目。春天又是萬物復蘇的季節,草木在發芽,我們選擇的茶葉應該也是散發著香氣的。春天最適合喝的茶就是花茶,這里的花茶指純花茶,比如玫瑰、金銀花、合歡花,還可配著傳統茶中的花茶,比如茉莉銀毫、玫瑰紅茶。
夏季火旺,直接對應著心火旺盛,需要的是清火解毒。所以夏天最適合的茶就是綠茶、白茶、黃茶,這些都是清火的良茶。尤其是在炎炎夏日的正午時分,配上一杯香郁芬芳的綠茶,養生品茗,好不舒暢。
秋天,是潤肺理氣的時候,這時候就要生津養肺,烏龍茶就是最好的選擇。一杯香氣四溢的烏龍茶,配上清甜可口的冰糖燉雪梨,簡直沒有什么能比這個更適合在秋天食用了。王一貼也曾經給過賈寶玉一個方子,專門治療女人妒忌的,叫作療妒湯,材料就是用的冰糖和梨。烏龍茶、雪梨配冰糖,秋天絕對是女人潤肺的季節。
到了冬天,那就是蓄陽的季節,補腎培元,所以冬令進補有膏方,有羊湯,各種滋補配方都在冬天。而對于茶而言,紅茶與黑茶是最適合在冬天飲用的,溫和減脂,能溫暖一個冬天。
《紅樓夢》中有很多跟茶有關的情節與詩句,講到對于茶葉的沖泡就在第八回,雖然只有寥寥數筆,但也講出了賈寶玉對于茶葉沖泡的講究。如果說楓露點入茶湯中的這種說法成立,那么這樣的茶就不是傳統的茶,可能就屬于花茶或者是工藝茶一類的了。
說起花茶、工藝茶一類,那么就不得不提幾款家喻戶曉的茶了。首先是享譽國際的茉莉銀毫,這款將茉莉花與綠茶完美結合的花茶,之所以會以現在這樣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面前,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演變過程。
茉莉銀毫是它的學名,是根據其兩款材料的名字結合命名的,但其實它在文學上還有一個更雅致的名字,叫作茉莉香片。喜歡張愛玲的讀者有沒有覺得這個名字很熟悉?張愛玲曾經有一篇小說就是這個名字,那是一個悲慘的故事,整個故事的基調就像是茉莉香片一樣花香滿屋,內里卻浸透著苦澀,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張愛玲似乎很喜歡用物件給自己的小說命名,與之類似的還有《沉香屑》《金鎖記》等等。
小說《茉莉香片》是悲情的,令人心痛卻又有些欲哭無淚。但是茉莉香片作為茶葉來講,卻是一款令人喜愛的茶。西漢陸賈在《南越行記》中記載:
南越之境,五谷無味,百花不香。此二花(指耶悉茗花、茉莉花)特芳香者,緣自胡國移至。不隨水土而變,與夫橘北為枳異矣。
由此可見,茉莉花最初是由胡國(今河南郾城區,舞陽縣一帶)傳入南越(今廣東、福建一帶)的。這是關于茉莉花最早的文字記載。
當時的茉莉花只是一種植物,和很多的花一樣,只是供人欣賞,而且這是一種外來的花,并不是本土的,但是將花入茶卻是中國首創的。早在宋朝的時候,茉莉花茶就已經有了雛形,陸羽的《茶經》中這樣寫道:“以湯沃焉,謂之庵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茉莉花茶初步形成時期,與其說是茶,倒不如說是一道甜品或者食物。我們聰明的祖先為了改善茉莉花的澀味,將它與棗子、橘皮結合,再放入其他一些植物和調料,制作成了那個時候的茉莉花飲品。這種飲品跟現在的茉莉銀毫相差還是很大的,但當時能將茉莉花從觀賞性植物做成入口的食物,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了。
茉莉花與茶葉的真正結合還要推到明朝時期,經過了時代的變遷,此時茉莉花茶的窨制已有了更細致的操作方式。顧元慶的《茶譜》記載:“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扎花為拌。三停茶,一停花,用瓷罐,一層茶一層花,相間至滿,紙箬扎固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經過這樣的方式才算是有了茉莉花茶的基本形態,也更接近于我們今天所說的茉莉銀毫。
其實清朝以前,茉莉花茶只是文人雅士別出心裁的嘗試,都是自己在家里做著玩的。這算是雅致的茶事,沒有形成大的生產規模。也就是說,這樣的茉莉花茶在外面是買不到的。茉莉花茶真正開始售賣,成為一道普及的茶葉,是在咸豐年間。直到那時,福州的茶商才開始大規模地制作茉莉花茶,銷售到北京之后,大受歡迎。
而說到茉莉花茶的形成,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當時各地最好的茶葉都會運送到京城進獻給皇帝。因為皇帝喜歡,所以這些江南地區的名優茶,也漸漸出現在京城的街頭。也因為皇帝的喜好,所以綠茶的價格在那時候已經被炒得很高了,尤其是富家子弟,都以能喝雨前、明前茶為榮。可是綠茶不同于其他的茶,它對溫度濕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那時候有幾輛馬車運送著名貴的綠茶進京,因為路上耽誤了時間,導致這些茶發霉變質了,但是他們還是舍不得將這些茶扔掉。這時候他們發現茉莉花香氣四溢,就靈機一動在綠茶上撒上茉莉花,本來只是想掩蓋茶葉的霉味,希望能把這些茶葉賣掉。沒想到加入茉莉花之后的綠茶,不僅除去了茶葉的霉味,還將綠茶苦澀的味道一并掩蓋掉了。加了茉莉花的綠茶,芳香飄遠,茶味清淡,苦澀的味道也減少了許多。
此前,老北京人是不喜歡喝茶的。因為北京甜井少,水又苦又澀,加上古時交通不便,江南的綠茶運到北京,大部分都要走上個把月,遇到陰雨天就很容易變質。用堿味大的苦水沖泡并不新鮮的茶葉,這樣的茶湯必定很難推廣。在市場中,茶商無意間看到經茉莉花熏制的綠茶,有了主意,就大力推廣開來。茉莉花中的芳香物質,將茶葉中不溶于水的蛋白質降解成氨基酸,不僅降低了水的苦澀感,還讓茶味更加醇厚。而且,在風沙大、空氣干燥的春天,能夠聞到花香,這對剛剛經過漫長冬天的北京人來說,無疑是一種享受。
因為這些茶商,一時間茉莉花茶風靡京城。漸漸的,不少北京人早晨洗漱之后,都要沏一壺茉莉花茶,喝得背脊發汗、周身通泰,才邁著悠閑的步子出去吃早餐。
由此,茉莉花茶成了皇城第一茶。有錢的人喝白毫、龍珠,沒錢的就喝高末兒。大街小巷處處有茉莉花茶的身影,無處不飄散著茉莉花茶的清香。
茉莉配綠茶,青梅配龍井,這說的是茶葉的結合,下面要說到的是茶葉的烹煮方式。龍井是綠茶中比較著名的一種茶葉,關于龍井的由來,曾經有一個這樣的傳說。
乾隆皇帝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女人眾多。這是位多情的皇帝,從富察皇后到烏拉那拉氏,從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到香妃;第二件事就是他喜歡作詩,他沒事就寫一首,出門就吟幾句,現在的人喜歡在游玩名勝古跡之后寫下“某某某到此一游”,乾隆則是題詩表示自己到此一游;第三件事情就是喜歡下江南,可能是那里的美女如云,所以他經常去江南游玩。
據說有那么一次他又下江南了,在西湖看到了一棵茶樹,上面的茶葉很嫩、很香,他就忍不住采了一點放在自己的袖中。本來想帶回去問問這是什么茶葉,搞點新鮮的茶換著喝喝。但沒想到一回去就接到了皇太后病重的消息,乾隆馬不停蹄地回到了皇宮,因為皇太后病重,也來不及換衣服就直接來到了皇太后的寢宮,看望自己病重的母后。
天氣悶熱,奇怪的是乾隆這么多天不換衣服,身上一點都不臭,反而有一股清香。太后聞到這股清香味,人也神清氣爽了,就問乾隆衣服里放著什么,乾隆這才想起來自己袖中的茶葉。他拿出來給自己的母親,皇太后的病竟然因為茶葉而奇跡般好了,乾隆后來才知道這茶叫作龍井,因此西湖龍井一舉成名,價錢也水漲船高。
其實《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沒有提到過關于龍井的事情,但是結合龍井的上市時間,不由得會想起第二十七回中的一些場景。第二十七回中有兩大場景:一個是寶釵撲蝶,一個是黛玉葬花。那一回講的是林黛玉因為晴雯不給她開門正生氣,又看見薛寶釵從怡紅院出來,寶玉出門送客,就更加生氣了。結果第二天芒種的時候起晚了,就沒有跟姐妹們一起祭餞花神,而是獨自葬花,但被賈寶玉看見了。這是一條線,另一條線是小紅跟墜兒說著丟帕子的事情,被薛寶釵聽見了。
這其中就提到了很重要的一個節日,芒種。為什么在這里我說的是節日,不是節氣,因為芒種在現代沒什么,就是一個普通的節氣,跟大雪、小雪、大暑、小暑等,沒什么差別。但是芒種在古代,尤其對于女孩子而言,是很隆重的一個節日。在這一天,女孩子們都會穿得漂漂亮亮的,然后送花神,許愿,有點類似我們現在七夕乞巧的儀式。古人認為芒種這一天眾神退位,我們需要給花神餞行,以求她保佑這一年風調雨順,人們平安健康,所以這是很熱鬧的一個節日,也是女孩子們很喜歡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女孩子們可以有很多的活動,不必勞作,可以盡情嬉笑玩樂。
而在芒種這一天,喝茶也是一件很雅致的事情。因為清明剛過,正好是春茶上市的季節,而龍井就成了人們首選的飲料。為了去除龍井的澀味,青梅煮茶應運而生。人們將青梅取來輕輕砸裂,用生鐵小壺先煮得水沸香漾,候湯稍微冷靜,勻入明前龍井,看葉片漸舒,浸透湯汁,再濾出湯水,調上枇杷蜜。酸甜里的茶味若現若離,如花離枝頭的隱隱擔憂,“春欲歸,紅消香斷有誰憐”?
仿古人風雅,以茶入花,以花窨茶。除了將干花與綠茶相融合制作成新的茶葉,或者用青梅入茶沖泡出新的茶味之外,還有用鮮花窨茶的。這樣的小情調來自于一個可愛的小女人,叫作蕓娘,沈復在《浮生六記》中記錄了夫人蕓娘制茶的情景:“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
多么蕙質蘭心的一個女人,將普通的茶葉變成了獨一無二的花茶,而且制作方法特別簡單。結合荷花綻放的季節,可以選用新鮮的綠茶,也可以選擇普通的安吉白茶,在飲用前一天的晚上,用紗布或者宣紙,取出適量的茶葉,將包裹茶葉的紗布或者宣紙扎緊之后,放入花心。要是清閑的話,可以采取三放三取的方式,即放置花心一小時之后取出,再放進去一小時,再取出……如此反復三次就可以使用了。比較偷懶的法子就是直接放到花心上,隔一晚上,第二天取出使用。
需要強調的是,荷韻茶選的花是荷花,因為荷花花香味濃,而且荷花的花朵比較大,千萬不要選睡蓮,雖然兩者都屬蓮科植物,但是制茶還是要分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