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一 室廬

此卷為居住環境營造之用。對宅居建筑布局、門窗設置及居室內部陳列布置,都有細致安排及描述。

居山水間者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儕〔1〕縱不能棲巖止谷,追綺園〔2〕之蹤,而混跡廛市〔3〕,要須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4〕有幽人之致。又當種佳木怪籜〔5〕,陳金石圖書,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蘊隆〔6〕則颯然而寒,凜冽則煦然而燠〔7〕。若徒侈土木,尚丹堊〔8〕,真同桎梏樊檻〔9〕而已。志《室廬第一》。

【注釋】

〔1〕吾儕:吾輩,我輩。

〔2〕綺園:指秦漢之際的隱士綺里季、東園公,因避秦亂世而隱居商山,與夏黃公、甪里合稱“商山四皓”。

〔3〕廛市:商肆集中之處,鬧市區。

〔4〕齋閣:書房。

〔5〕籜:指竹筍外層的皮、筍殼。

〔6〕蘊隆:暑氣郁結而隆盛。

〔7〕燠:熱。

〔8〕丹堊:涂紅刷白,泛指油漆粉刷。堊,一種白色土。

〔9〕樊檻:樊,鳥籠;檻,獸圈。此處喻指囚籠。

【譯文】

居住于山水之間為上選,居住于村中稍遜,居住于郊外則又差一些。我輩縱然不能棲居巖洞,住于山谷,追慕綺里季、東園公這樣的高人隱士之蹤跡,但即使混跡于紅塵鬧市之中,也要門庭雅潔,房舍清雅安靜,亭臺樓閣具有曠達之士的情懷,書齋富有幽隱之士的情致。又應當種植佳木怪竹,陳列金石書畫,使得居住其中的人不覺歲月流逝,客居此處的人樂不思歸,前來游玩的人樂此不疲。夏季暑氣升騰時,讓人感覺清涼寒冽,冬天寒風凜冽時,則讓人覺得溫暖和煦。如果只是大興土木,崇尚粉刷裝飾,真如同被束縛在鳥籠獸圈中了。記《室廬第一》。

【延伸閱讀】

文震亨用“室廬”統稱房屋建筑?!笆摇敝阜渴?,古建筑是“前堂后室”,前面為堂,后面為室。“廬”則常指臨時建的簡陋居室,也泛指隱居之所,如陶淵明的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明代人崇尚山野鄉居,追求“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的境界。莫是龍在《筆塵》中寫道:“人居城市,無論貴賤貧富,未免塵俗囂喧……我愿去郭數里,擇山溪清嘉、林木叢秀處,結廬三畝,置田一區,往返郡邑,則策蹇從之……”在山間林下結廬而居,是名士最理想的居住方式。

【名家雜論】

文震亨出身于江南書香世家,文氏家族如同《紅樓夢》中的賈府,是蘇州的舊家大族,世代居于詩禮繁盛之鄉,講究生活情調,喜好造園。文震亨的曾祖父文征明擴建了停云館,父親文元發營造了衡山草堂、蘭雪齋、云敬閣、桐花院,長兄文震孟建造了生云墅、世綸堂。

文震亨自己也是一個園林藝術的踐行者,曾在馮氏廢園的基礎上,構筑了香草堂,園內建有嬋娟堂、繡鋏堂、籠鵝閣、游月樓、鶴棲、鹿柴、魚床、燕幕、嘯臺、曲沼、方池等景觀。香草堂建得十分齊整,正如他所說:“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p>

江南園林的繁盛,是自明代開始。明代的造園業出現過兩個高潮,一是成化、弘治、正德年間,另一個是嘉靖、萬歷年間。尤其是嘉靖末年,天下太平,于是士大夫中有富厚者,皆來治園亭。江南一帶,則私家宅院林立,亭臺樓閣不可勝數。不只是蘇州,杭州、南京、昆山、紹興、上海松江等地,也都是亭館布列,繁盛無比。建造園林的耗資之巨,可想而知。乃至有學者認為,明代資本主義萌芽之所以生長緩慢,是因錢都花到造園中去了,被園林消耗殆盡。

當時的高雅之士,喜歡去山水絕佳處建園。如蘇州的范長倩,居住于天平山的精舍,他在山中耗費巨資疏鑿池沼,建亭榭堂廡,植嘉樹美竹,盡享山林之樂,聲色之娛,在吳中一代頗為轟動。

但不是人人都能去山中建園,山中交通既不便利,花費又高昂。造園家計成便倡導因地制宜,城里也可以建造園林。文氏家族是“大隱隱于市”,世代居于蘇州城,故而文震亨開篇便講,雖然他也仰慕歸隱山林的“商山四皓”,但即便居于鬧市,也要拾掇一番,使門庭雅潔,居住愜意。

園林主人須得有深厚的美學功底,高超的藝術匠心,才能建造出一座花木扶疏、亭榭翼然,充滿詩情畫意的園林。而文震亨生在藝術世家,藝術修養固然不在話下,其審美品味也卓然超群。對于只知道砸錢而不懂情調的土豪,他是不屑的。造園這事,真不是光有錢就行。

用木為格,以湘妃竹橫斜釘之,或四或二,不可用六。兩旁用板為春帖〔1〕,必隨意取唐聯〔2〕佳者刻于上。若用石梱〔3〕,必須板扉。石用方厚渾樸,庶不涉俗。門環得古青綠蝴蝶獸面〔4〕,或天雞饕餮之屬,釘于上為佳,不則用紫銅或精鐵,如舊式鑄成亦可,黃白銅俱不可用也。漆惟朱、紫、黑三色,余不可用。

【注釋】

〔1〕春帖:又稱春帖子,自宋代開始流行的一種風俗,立春日在門帳上貼寫有詩句的帖子。宋代的翰林,一年八節要撰作帖子詞,詩體近于宮詞,多為五言、七言絕句,貼于宮苑中的門帳。明代,這一風俗開始在民間興起,立春日貼的稱為春帖子,端午日貼的稱為端午帖子。

〔2〕唐聯:唐詩中的聯句。

〔3〕石梱:石門檻。

〔4〕古青綠蝴蝶獸面:門鈸獸面的一種花式。

【譯文】

用木作為門框的橫格,橫斜著釘上湘妃竹,只能用四根或者兩根,不能用六根。門的兩旁,用木板做春帖,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喜好選取唐代的聯句中絕佳的,刻于春帖上。如果用石頭做門檻,必須用木板門。所選石材要方厚渾樸,才不俗氣。門環選用古青綠蝴蝶獸面,或天雞、饕餮之類釘在上面為佳,不然,就用紫銅或精鐵,按照舊時的式樣鑄成也可以。黃銅、白銅都不能用。木門上漆,只能用朱、紫、黑三種顏色,其余顏色不能用。

【延伸閱讀】

門上的拉手稱門鈸,有的門鈸做成獸頭形,稱獸面。明代初期對門鈸有嚴格的規定,官員府邸按照官階來決定用哪一種門鈸。據《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規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門可用獸面及擺錫環;三品至五品官大門不可用獸面,只許用擺錫環;六品至九品官大門只許用鐵環?!钡搅嗣鞔泻笃?,天下升平日久,江南富庶之家云集,大門用獸面已經很普遍。

【名家雜論】

《陽宅十書》中說:“大門吉,則全家皆吉矣,房門吉,則滿屋皆吉矣?!闭旱拇箝T很重要,處處細節都有講究,但凡世家大族,絕不能在大門上出錯。

門開幾扇?常見的為雙扇,也有四扇,但不能弄出六扇大門。開六扇的是官衙,故而衙門又稱“六扇門”,諺語曰:“衙門六扇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比绻裾_六扇門,那便有僭越之嫌,要惹禍上身了。

門漆的顏色也有講究。黃色是不能用的,那是皇室的專用色,“人主宜黃,人臣宜朱”,黃色之門極為高貴,只有皇宮才能用。朱漆大門也是至尊至貴的標志。據《禮記》記載,古時天子對諸侯、大臣的最高禮遇,是賜“九錫”,即九種特用物,包括:車馬、衣服、樂縣、朱戶、納陛、虎賁、斧鉞、弓矢、秬鬯。這里面的“朱戶”,就是朱漆大門。到明代,朱漆大門仍然是宅院主人身份高貴的標志,但已經用得很普遍,乃至沒有官位的普通富戶,也可以用。

用青色也犯忌,要避諱“青樓”。原本朱門、青樓都是指豪門高戶,如《晉書·麹允傳》稱“南開朱門,北望青樓”。但后來,“青樓”逐漸成為妓院的雅稱,以至正經人家連青色的漆都不用了。

黑色大門古時很普遍,是非官宦人家的門色。如濟南舊城民居四合院,大門漆黑色,門樓色調是深灰的瓦頂搭配灰白的臺階,門上襯以紅底對聯,黑、灰、紅三色的搭配,非常經典。

由門延伸出來的一個詞語——門第,舊時指家庭在社會上的地位等級和家庭成員的文化程度。民國美女作家凌叔華,被稱為“高門巨族里的蘭花”,“高門巨族”這四個字,傳神地描繪出了凌叔華顯赫的家世背景。民國大約是舊式世家大族最后的繁盛時期,民國之后,所謂的“高門巨族”則風流云散。但“門第”的觀念從未在中國人的腦海中消失,而是余音裊裊,時有回響……

自三級以至十級,愈高愈古,須以文石剝成;種繡墩〔1〕或草花數莖于內,枝葉紛披,映階傍砌。以太湖石疊成者,曰“澀浪”〔2〕,其制更奇,然不易就。復室〔3〕須內高于外,取頑石具苔斑者嵌之,方有巖阿〔4〕之致。

【注釋】

〔1〕繡墩:指繡墩草,又稱沿階草,一種常綠草本植物,常種于庭院陰涼處。

〔2〕澀浪:古代宮墻基壘石凹入,作水紋狀。

〔3〕復室:指復屋,是具有雙重椽、棟、軒版、垂檐等建筑結構的屋宇。

〔4〕巖阿:指山的曲折處。漢代王粲《七哀》:“山崗有余映,巖阿增重陰。”

█御路踏垛

█如意踏垛

█垂帶踏垛

█礓磋踏垛

【譯文】

門前臺階從三級到十級,越高越顯得古雅,要用有紋理的石頭削成。在里面種上繡墩草或幾株草花,枝葉隨風擺動,映照著臺階。用太湖石砌成的臺階,稱為“澀浪”,它的形制更加奇特,但是不容易做好。復屋的里面要高于外面,用未經開鑿的帶有苔蘚斑痕的石頭鑲嵌臺階,才有山間的風致。

【延伸閱讀】

古建筑有平屋、重屋、復屋之分。平屋指單層的平房。重屋指帶雙重屋頂的建筑,也指帶樓閣的建筑,最早出現于殷商時期,《周禮·考工記》記載:“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薄端问贰ざY志四》說:“三代之制不相襲,夏曰世室,商曰重屋,周曰明堂,則知皆室也。”夏、商、周三代的禮制建筑都不同,夏朝是世室,殷商是重屋,周代是明堂。

至于復屋,清代學者俞樾云:“復屋者,于棟之下,復為一棟以列椽,亦稱重橑……《作雒》之重亢、復格,亦似皆復屋之制?!蔽恼鸷嗾f“復室須內高于外”,復屋的建造,里面的建筑,臺基要高于外面,這樣有高度的落差,有利于日照、采光,建筑外觀也顯得莊嚴大氣。

【名家雜論】

臺階,是中國古代建筑最明顯的外觀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禮制思想和嚴密的等級觀念。文震亨說臺階“愈高愈古”,這話極有道理。臺階越高,越有古意,這種古意,可以直追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的宮殿,都是基臺崇偉,建在高臺之上,鋪著長長的臺階,極具崇高威儀之感,朝覲者要一步步登臺階而上,仰視大殿,而大殿建筑高得讓人頭暈。梁思成在《中國建筑史》中引用元代某人的記述,說“予至長安,親見漢宮故址,皆因高為基,突兀峻峙,崒然山出,如未央、神明、井干之基皆然,望之使人神志不覺森竦”。從漢代宮殿的舊址看,臺基非常高,如同山一樣聳立,看著都讓人悚然而驚。可知當年漢武帝站在高高的大殿之上,宮娥珠翠環繞,武士威嚴而立,文武百官則伏地山呼萬歲,那場面該是何等地震撼,誠可謂“大漢雄風”。

登臺階也有規矩?!抖Y記·曲禮上》中記載,登臺階時,“主人與客讓登,主人先登,客從之,拾級聚足,連步以上”。邁步之前,主人和賓客要謙讓一番,然后主人先登,客人緊隨其后。不能單腳邁,每上一層臺階,一只腳踏上時,另一只腳也必須跟著踏上,等兩腳并齊,然后再上第二層臺階。

江南宅院畢竟是婉約旖旎的,沒有秦漢宮闕那樣的壯闊之美,故而臺階能建幾級就可以了,太高也吃不消。臺階要裝飾得漂亮一些,種點沿階草或者鳶尾、虞美人之類的草花,還須用碧青的苔蘚點綴幾許詩情。古人提到臺階,多半會想到青苔,臺階上長著苔蘚,便帶著一種古雅的詩意。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而李白的《長干行》是“門前遲行跡,一一生綠苔”。杜牧《題揚州禪智寺》則為“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臺階若無青苔的映襯,該是多么枯燥無味。

用木為粗格,中設細條三眼〔1〕,眼方二寸,不可過大。窗下填板尺許。佛樓禪室,間用菱花〔2〕及象眼〔3〕者。窗忌用六,或二或三或四,隨宜用之。室高,上可用橫窗一扇,下用低檻承之。俱釘明瓦〔4〕,或以紙糊,不可用絳素紗及梅花簟。冬月欲承日,制大眼風窗〔5〕,眼徑尺許,中以線經其上,庶紙不為風雪所破,其制亦雅,然僅可用之小齋丈室。漆用金漆,或朱、黑二色,雕花彩漆,俱不可用。

【注釋】

〔1〕眼:指窗上的格子。

〔2〕菱花:指菱花紋,古代常用的一種裝飾花紋,用菱花欞格的窗戶稱菱花窗。

〔3〕象眼:指做成三角形圖案的窗格。

〔4〕明瓦:透光的瓦片,以提升室內的亮度。明代多用蚌殼制作明瓦,把蚌殼磨成薄片,可以透光。

〔5〕風窗:窗戶的一種,可拆卸,用以開關通風。

█象眼窗格

█如意菱花窗格

【譯文】

窗戶用木板做成大格子,中間加細木條,隔成三個小孔格,每小格二寸見方,尺寸不能過大。窗戶下面填板一尺左右,供佛的樓閣禪室,夾雜使用菱花窗格和象眼窗格。窗戶忌用六扇,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兩扇、三扇或四扇。室內空間高的,上面可以開一扇橫窗,下面用低的欄桿承接。窗戶都要釘明瓦,或者用紙糊窗戶,不能用絳紅色縐紗及梅花紋的竹簾。冬天想要多接收太陽光,需制作孔格大的風窗,孔格直徑一尺左右,中間用線豎著纏在上面,這樣窗戶紙不會被風雪刮破,這種形制也很雅觀,然而僅可用于小屋斗室。窗戶的漆用金漆,或者朱紅色、黑色兩種顏色,在窗格上雕花或做彩漆,都不能采用。

【延伸閱讀】

“象眼”一詞是由象棋中的術語衍生而來。“象”走田字格的斜對角,如果把田字格的中間堵上,令“象”無路可走,稱之為“堵象眼”。棋盤格的田字可以拆分為三角形,因此“象眼”也成為古建筑中的專有名詞。在古建筑中,三角形的空間叫“象眼”,長方形的空間叫“山花”,兩者統稱“五花象眼”。

建筑結構中,經常會有三面交叉組成的部分,而不同位置的象眼名稱也各異,如:門廊象眼、門洞內山墻上的五花象眼、垂帶式臺階的垂帶象眼等。文震亨提到的象眼窗格,在明代的窗格裝飾中較為常見。

【名家雜論】

古代木結構的建筑,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指木建筑的承重部分,如柱、梁、枋、檁等,小木作指門、窗、隔斷、欄桿、外檐裝飾等。明清兩代的園林建筑,極為重視窗格的裝飾作用。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予往往自制窗欄之格,口授工匠使為之,以為極新極異矣”。又說“窗欞以明透為先,欄桿以玲瓏為主”,并列舉了幾種他喜歡的窗格:縱橫格、欹斜格、屈體格。

窗戶是江南園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物件,可謂是木雕藝術作品。這種窗戶,又稱花窗,種類頗多。有一種叫“空窗”,又稱“月洞”,在空白墻上做成滿月形狀,使外面的景色如畫一般鑲嵌在窗戶上。如蘇州獅子林“立雪堂”南墻,即有數個“月洞”空窗。還有一種叫半窗,墻只砌一半,上面安裝窗戶,一半墻,一半窗。如蘇州滄浪亭內的“翠玲瓏”,是以觀翠竹為主題的建筑,透過一排半窗往外看,窗外是滿院翠竹,令人賞心悅目。

窗格的圖案也很繁復。幾何形的圖案,一般用直線、弧線和圓形組成,如文震亨提到的象眼、菱花,都是用直線。用弧線的有魚鱗、錢紋、球紋、秋葉、海棠、葵花、如意、波紋等。用幾種線條組合的,有壽字、夔紋、卍字海棠、六角穿梅等。

有的花窗還雕刻圖畫,即文震亨所說的“雕花”,花卉圖案如松、柏、牡丹、竹、蘭、梅、菊、芭蕉、荷花等,鳥獸圖案如獅、虎、云龍、鳳凰、喜鵲、蝙蝠……更有松鶴圖、柏鹿圖,乃至還有表現戲劇人物和故事的圖案。

園林中那些雕花的窗戶,是江南建筑里最為旖旎的風景。古人謂“濃綠鎖窗閑院靜,照人明月團團”,在云淡風輕之夏夜,想那半窗斜月,映著滿園幽景,恰有笛聲悠悠飄來,笛聲含情,而閨中佳人撫琴以對,此情此景,又何似在人間。

欄桿

石欄最古,第近于琳宮〔1〕、梵宇〔2〕及人家冢墓。傍池或可用,然不如用石蓮柱二,木欄為雅。柱不可過高,亦不可雕鳥獸形。亭榭廊廡〔3〕,可用朱欄及鵝頸承坐〔4〕,堂中須以巨木雕如石欄,而空其中。頂用柿頂,朱飾,中用荷葉寶瓶,綠飾。卍字者,宜閨閣中,不甚古雅。取畫圖中有可用者,以意成之可也。三橫木最便,第太樸,不可多用。更須每楹一扇,不可中豎一木,分為二三。若齋中則竟不必用矣。

【注釋】

〔1〕琳宮:仙宮,此處為道觀的雅稱。

〔2〕梵宇:指佛寺。

〔3〕廊廡:堂下四周的廊屋。古建筑的廊是沒有壁的,僅作為通道;廡則有壁,還可以建小屋住人。

〔4〕鵝頸承坐:亭榭在臨水的方向設置木制曲欄座椅,帶有形如鵝頸、曲線柔美的靠背形式,稱鵝頸靠。

【譯文】

石欄桿最古樸,只是多用于道觀、佛寺及墳墓。池塘旁邊或許可以用,然而不如用兩個石蓮柱在兩端,中間用木欄桿為雅致。柱子不能過高,也不能雕成鳥獸的形狀。亭臺、水榭、過道、廊屋可以用朱紅欄桿以及鵝頸靠背。正堂中,要用大木料雕成如石欄桿一樣,中間挖空,頂上用柿子狀裝飾,漆成朱紅色,中間做成荷葉寶瓶形狀,漆成綠色。飾有卍字圖案的欄桿適宜用在閨閣中,但不太古雅。選取書畫中可以用的圖案,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即可。用三條橫木做成的欄桿最簡便,但太樸素,不能用得太多。欄桿要以一根楹柱為一扇,不能在中間立木頭將其分成兩三格。如果在室內就完全不必這樣了。

【延伸閱讀】

《園冶》中記載了明代欄桿的幾種式樣,有筆管式、錦葵式、波紋式、梅花式、波紋式、聯瓣葵花式、尺欄式、短欄式等。計成說:“欄桿信畫化而成,減便為雅。古之回文萬字(即卍字圖案),一概屏去,少留涼床佛座之用,園屋間一不可制也。予歷數年,存式百狀,有工而精,有減而文,依次序變幻,式之于左,便為摘用。”計成耗費幾年時間,收集了百余種欄桿的樣式,且他認為卍字欄桿多用于佛寺中,園林里不必用。文震亨則認為卍字欄桿適宜用于閨閣,此處似有待商榷。

【名家雜論】

欄桿是古典園林中隨處可見的構件,亭榭、樓閣、池岸、小橋等處,往往都有欄桿的設置。欄桿的作用,或為攔護,或為分隔空間。欄桿的材料以木、石為主,有時也用竹子,形式繁多,極富裝飾性。

在園林中,石欄桿主要是沿水面的護欄及橋欄,苑囿石欄的欄板及望柱,與園中山水景致和諧搭配。園林中還有一種木石并用的欄桿,以石為望柱,柱身開有卯眼,用橫木兩三條架于柱間,木石剛柔相稱,在形式上也顯得玲瓏輕巧。

木欄桿在園林中用得更為普遍,且式樣繁多。臨水的亭榭、水閣或樓上的坐欄,為安全起見,其外緣另裝靠背,形成了靠欄,有鵝頸靠、美人靠等名稱,頗為形象,且極生動。

欄桿往往與美人相襯。李白《清平調詞·其三》云:“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碧茖m中賞牡丹,貴妃以風華絕代之姿,倚著沉香亭畔的欄桿,欣賞花欄內的牡丹,粉面含春,令君王含笑的目光始終追隨。人倚欄桿,花在欄外,多么風流!欄桿設的座椅,也稱“美人靠”,也許便是源于此。

而在亡國之君看來,昔日宮殿里的欄桿,亦是美好回憶的一部分。李煜寫道:“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后主詞中的欄桿,為雕花石欄桿,是皇宮中最為常見的景觀。如今在北京故宮,處處可見到漢白玉欄桿,雕鏤精細,常見龍、鳳、水浪云紋等,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

照壁

得文木如豆瓣楠〔1〕之類為之,華而復雅,不則竟用素染,或金漆亦可。青、紫及灑金描畫,俱所最忌。亦不可用六,堂中可用一帶,齋中則止中楹用之。有以夾紗窗或細格〔2〕代之者,俱稱俗品。

【注釋】

〔1〕豆瓣楠:即雅楠,又稱“斗柏楠”“骰柏楠木”,屬樟科。樹干端直,材質優美,是明清時期高檔家具的用材之一。

〔2〕細格:指細格扇,又稱紗櫥。

【譯文】

選用如豆瓣楠之類有紋理的木料做照壁,華麗而又古雅;不然,則用素染或金漆的也可以。青色、紫色及灑金描畫的照壁,都是最忌諱的。照壁也不能用六扇。堂屋中可用長幅的,內室就只在中間的楹柱處用照壁。有的以夾紗窗或細格門來代替,都流于低俗了。

【延伸閱讀】

照壁一般為大門口的屏蔽物,也稱“影壁”或“屏風墻”。照壁最初具有極強的禮制象征,此后則成為風水思想在陽宅中的體現。風水講究導氣,氣不能直沖廳堂或臥室,否則不吉。避免氣沖的方法,便在大門前面置一堵墻,為了保持“氣暢”,這堵墻不能封閉,故形成照壁這種形式。明代建照壁尤為盛行,且木制照壁的功用已經與屏風趨同。

【名家雜論】

照壁原本是一種禮制建筑,建造有嚴格的禮制規定。春秋時,齊桓公任用管仲為宰相,使齊國終成“春秋五霸”之一。管仲要在門前建一座照壁,卻遭到反對,因為當時,只有君王才有資格建??鬃釉u論此事,說道:“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孔子據此嚴肅批評管仲,說如果管氏知禮,那么天下還有誰不知禮呢?管仲就為建一座照壁,惹出這么大的麻煩。

唐宋時,官衙、寺廟、祠堂中都開始建照壁。至明代,民間建照壁尤其盛行,且照壁的種類很多,有磚雕照壁、石材照壁、木制照壁等。上海方塔園內有一塊明代的磚雕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原為松江府城隍廟門前的屏風墻,寬6.1米,高4.7米,約30平方米,至今保存完好,充分展現了明代照壁的精湛工藝。

文震亨在文中提到的照壁,都為木制照壁,且放置于室內,類似于屏風。屏風是由照壁衍生出來的室內家具,大約出現于西周,與床、案、幾一樣,是我國最古老的家具。最初不叫“屏風”,稱“黼依”,跟照壁一樣,是天子的專用品,陳設在御座后面,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

楠木雕刻而成的照壁,極為珍貴,一般多見于皇宮中。楠木被稱為“帝王之木”,如今在北京故宮還存有許多楠木胎的屏風和照壁,大都雕刻龍首,氣勢雄偉,裝飾華麗,風格鮮明,是明清時代皇權至上的實物載體。

與尊貴的照壁、屏風相比,紗櫥就顯得很不上檔次了。但紗櫥頗有居家的詩意,常出現在詩文中。李清照在《醉花陰》中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可謂是寫紗櫥的經典佳句。

堂之制,宜宏敞精麗,前后須層軒〔1〕廣庭,廊廡俱可容一席。四壁用細磚砌者佳,不則竟用粉壁〔2〕。梁用球門〔3〕,高廣相稱。層階俱以文石為之,小堂可不設窗檻。

【注釋】

〔1〕層軒:指重軒,多層的帶有長廊的敞廳。

〔2〕粉壁:指白色的墻壁。

〔3〕球門:建筑用語,指拱形的梁。

【譯文】

堂屋的規格,應當宏闊寬敞,精致華麗。堂前屋后,要有多層的軒廊,庭院寬闊,走廊應能容納一桌宴席。堂屋四面墻壁,用細磚砌成最佳,不然就完全做成白墻壁。屋梁做成拱形,高度和寬度要相稱。臺階用帶紋理的石料砌成,小堂屋可以不設窗下的欄桿。

【延伸閱讀】

堂是宅院的禮制性建筑,是正房、大屋。《說文解字》稱“堂,殿也”,段玉裁注解為:“古曰堂,漢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稱堂,漢上下皆稱殿。至唐以后,人臣無有稱殿者矣?!鄙瞎艜r稱“堂”,漢以后稱“殿”,而唐代以后,只有帝王居所才能稱“殿”,大臣的居所只能稱“堂”。

堂要建得軒敞華麗,古人有“白玉堂”之說,以白玉裝飾堂屋,黃金砌成臺階,極言建筑之奢華。盧照鄰《長安古意》中說“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一些老字號的中醫藥店,也多以“堂”相稱,如“濟生堂”“同仁堂”“長春堂”“四知堂”等。

【名家雜論】

我國古典建筑的空間組合,稱為“門堂之制”,即在軸線主導下,依次排列門屋和正堂,再配以兩廂,以橫軸線貫之。由此可見,“堂”在古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門堂之制,最初是禮制的一部分。它規定了宮廷建筑的內容和布局,并作為一項國家制度確定下來。隨著“門堂之制”的發展,門和堂也隨之分化,門逐漸發展成建筑物的外表,堂則成為建筑主體。門成為區分建筑的內與外,劃分空間的節點;堂,則成為院落的中心。這種建筑思想出現之后,中國的建筑,就沒有再出現過單獨的“單體建筑”,而都是院落建筑。

按“門堂之制”來組織建筑空間,就形成了以院落為中心的基本平面格局。屋宇為陽(實),而院落為陰(虛),這種陰陽相成、虛實相間的空間序列,不僅協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且較好地解決了日照、通風、保溫、隔熱、反光和防噪等問題。

堂要建在高出地面的臺基之上,臺基根據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所以堂有前階。要進入堂室必須升階,這就是古人常說的“升堂”。堂具有極強的禮儀象征,是宅院中最莊嚴肅穆的場所,因此不及“室”更和藹可親。室是起居生活的地方,如寢室是睡覺的地方。堂和室通常是建在一起,堂大于室,堂在前,室在后,堂室之間以墻相隔。

古人在堂屋做什么呢?主要是議事、行禮、交際的場所,用來接待客人,商議正事。如果主人風流多致,也常有娛樂活動。如孟郊“堂上陳美酒,堂下列清歌”,他在堂屋與人把酒言歡,還有歌舞助興。王維說“堂上青弦動,堂前綺席陳”,也是一幅管弦歌舞、酒席宴飲的場景。李白說“高堂明鏡悲白發”,講那些做官的人,在官衙之中,雖然高居堂上,但是整日為公事煩憂,連頭發都愁白了。

山齋

宜明凈,不可太敞。明凈可爽心神,太敞則費目力?;虬苤么皺?,或由廊以入,俱隨地所宜。中庭亦須稍廣,可種花木,列盆景。夏日去北扉,前后洞空。庭際沃以飯瀋〔1〕,雨漬苔生,綠褥可愛。繞砌可種翠云草〔2〕令遍,茂則青蔥欲浮。前垣宜矮,有取薜荔根〔3〕〔4〕墻下,灑魚腥水于墻上引蔓者。雖有幽致,然不如粉壁為佳。

【注釋】

〔1〕飯瀋:指飯食湯汁。

〔2〕翠云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羽葉細密,姿態秀麗,是常用的地被植物。

〔3〕薜荔根:指藤蔓植物薜荔的根部。薜荔又名木蓮,枝條細軟,葉片青綠,常用來作為爬墻植物。

〔4〕瘞:掩埋、埋藏。

【譯文】

山中屋舍應該明亮潔凈,不要太寬闊。明凈可以讓人心神爽快,過度寬闊則費人眼睛。或者在靠屋檐的地方設置窗下欄桿,或者由走廊進入室內,依據實際的地勢來布置。中堂前的庭院要稍微寬廣一些,可以種植花木,陳列盆景。夏天拿掉北面的門扇,院落前后貫通,便于通風。庭邊澆灌一些飯食湯汁,雨后就會生出苔蘚,綠茸茸的,非常可愛。環繞著臺階種滿翠云草,長到茂盛時就青翠蔥蘢,像浮在水面一樣。房前的墻應該矮一點,有的人把薜荔根埋在墻下,灑魚腥水在墻上引藤蔓爬上去,這樣做雖然有幽靜之景致,然而不如用白墻壁更好。

【延伸閱讀】

山齋如同古人的度假別墅,只是小巧精致,且富有山林幽致之趣。閑暇時居于山中,靜賞山水,與三五知己好友把酒清談,是古代名士的雅好。《陳書·孫玚傳》有“常于山齋設講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資奉,為學者所稱”。孫玚聘請高人在山齋中講課,還奉上資費,為當時學者所稱道。

【名家雜論】

同為有錢人,土豪與世家子弟的區別在于,土豪只知花錢炫富,世家子弟卻自有一種名士做派,風雅蘊藉,這是用錢買不來的。

古代的名士有一種消遣,叫“居于山齋”,隔三岔五,去山間小屋做隱士。山齋中乃高士所居,須得讀書、彈琴、靜坐參禪,方不辜負這一方清雅天地。

庾信有《山齋》一詩:“石影橫臨水,山云半繞峰。遙想山中店,懸知春酒濃?!笔芭R水,白云繞峰,可知山中景色之幽靜。賞美景,還須美酒做伴,遙想山野客店的春酒,是否也正香味濃郁?一首樸實清新的小詩,卻寫盡了山齋的樂趣。

隋代的楊素有一首詩《山齋獨坐贈薛內史》,寫得更直白:“巖壑澄清景,景清巖壑深。白云飛暮色,綠水激清音。澗戶散余彩,山窗凝宿陰?;ú莨部M映,樹石相陵臨。獨坐對陳榻,無客有鳴琴。寂寂幽山里,誰知無悶心?!彼谏烬S中觀巖賞景,望白云飛暮色,聽流水之清音,還有花草相伴,綠樹、怪石毗鄰,山中雖寂寞,但只覺內心清凈,并不憋悶。

建造山齋有講究,不求奢華富麗,而須得清雅別致,與山林景致相襯。房舍不可建得太敞,小巧精致則可,庭院里要種些花草,擺放盆景,臺階上更要有蔓草鋪地,一望如綠毯,墻壁可以藤蘿環繞,也可以一帶粉墻,清爽悅目。從對山齋的布置中,也可見文震亨極高的藝術修養與深厚的文化積淀。

丈室

丈室〔1〕宜隆冬寒夜,略仿北地暖房之制,中可置臥榻及禪椅之屬。前庭須廣,以承日色,留西窗以受斜陽,不必開北牖〔2〕也。

【注釋】

〔1〕丈室:指斗室,小房間。

〔2〕北牖:北窗。

【譯文】

斗室用于隆冬寒夜,規格有些像北方的暖房,室內可以放置臥榻以及禪椅之類的家具。屋子前面的庭院要寬廣,便于接受陽光,留西面的窗戶接受斜陽照射,北面不必開窗戶。

【延伸閱讀】

“丈室”一詞,源自佛教用語。相傳維摩詰大士稱病時,與前來問疾的文殊菩薩等討論佛法,其臥疾之室雖僅有一丈見方,而能容納無數聽眾。唐代顯慶年間,王玄策奉旨出使印度,路過維摩詰的故宅,他以手板縱橫量,室內的長和寬僅有十手板,因此號稱“方丈”“丈室”。

【名家雜論】

丈室,可以理解為是深宅大院中,建于僻靜處的一間小巧精致的屋子,為主人閑暇時靜養禪修之所。在許多留存至今的古建筑群中,都建有狹小的斗室,可知文震亨所說的“丈室”確實曾經頗為盛行。

這間小房子的布置,關鍵是取暖,前庭要寬廣,日照充分,以免太陰冷。古代的建筑設計非常尊崇自然,講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日光、風等,來提升居住的舒適度。房前的庭院開闊,可以保證日照充足,冬天室內較為溫暖。窗戶的設計有講究,開西窗,不開北窗。西窗能見到斜陽,既采光,又有詩意;北窗則冬日易受北風吹,不如不開。

既然是靜修之處,里面的家具布置,也要充滿禪意。丈室里面要設臥榻,臥榻之上可以放置一些書籍,隨時供取閱。就如李清照說“惟有書畫硯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臥榻下,手自開闔”。她常在臥榻上翻閱珍藏的書畫,這一愛好,大抵舊時的文人都有。

文氏家族的人,可能有在禪椅上打坐的習慣。佛教講究靜坐,寫字、作畫的人,都忌諱心氣浮躁,講究修身養性。所謂“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坐在寬大的椅子上,雙腿一盤,靜坐參禪,讓意念集中,把浮躁的心安定下來。心念篤定、清凈,神清氣爽,對于書畫藝術境界的提升,有諸多裨益。

佛堂

筑基高五尺余,列級而上,前為小軒〔1〕及左右俱設歡門〔2〕,后通三楹〔3〕供佛。庭中以石子砌地,列幡幢〔4〕之屬。另建一門,后為小室,可置臥榻。

【注釋】

〔1〕小軒:指有窗檻的小屋或長廊。

〔2〕歡門:宋代酒肆食肆所用的店面裝飾,在店鋪門口用彩帛、彩紙等所扎的門樓。后來也指建筑中用木雕飾的門樓,具有較強的裝飾性。此處指側門、耳門。

〔3〕三楹:指建筑的面闊為三列。“楹”在這里是計量單位,一列為一楹。明清時的佛堂,常為三楹。

〔4〕幡幢:佛堂用品,用以象征佛菩薩的大德。幢,通常是以絲帛接成圓筒狀,下邊再綴以數條絲帛。幡,旌旗類的總稱。

【譯文】

佛堂建臺基約五尺高,臺階一級一級地朝上,佛堂前面為小軒,左右兩側都設歡門,后面連通三楹佛堂來供佛。廳堂用石子鋪設地面,懸掛幡幢之類的佛事用具。另外開設一扇門通往后面的小屋,屋內可以放置臥榻。

【延伸閱讀】

佛堂用品有佛像、佛龕、供桌、香爐、果盤、燭臺等,供佛講究用品精致,且要潔凈莊嚴。幡幢是一種極具儀式感的供佛飾物,能烘托堂內的莊嚴氛圍,一般多為寺廟中懸掛,家庭佛堂較少見。如果佛堂懸掛幡幢,則可知該戶人家供佛極其虔誠,且佛堂的布置非常講究。

【名家雜論】

明代江南一帶佛教興盛,且呈現世俗化趨勢,佛堂建在民宅中,是明代佛教走向世俗化的標志之一。杜牧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極言南朝時江南佛教之興盛。實際上,不僅南朝,明代也是如此。當時,蘇州有著名的虎丘寺、寒山寺,還有靈巖寺、開元寺、文山寺等,寺廟眾多,堪稱佛鄉。萬歷年間,吳江名士周永年著有《吳都法乘》,記述了當時佛教興盛的情況。

明清兩代的大宅院中,一般都設有佛堂。世家巨族還建有家廟,即建一座自家的廟,如《紅樓夢》中,大觀園里建有櫳翠庵。櫳翠庵雖然是一所小巧的庵堂,也設有山門、東禪堂、耳房等建筑,可謂小巧精致。庵中景致幽雅,尤其是里面種的紅梅,在大雪中綻放,美不勝收。

文震亨沒有提到佛堂建筑里另辟地方祭祀先祖,或許當時的蘇州,尚沒有把佛堂與祖宗祠堂建在一起的習慣。清代,大宅院里的佛堂,往往跟供奉祖宗的祠堂連在一起。如清朝末年,淮軍領袖張樹聲的張氏家族,在合肥城里興建的宅院,里面的佛堂不僅供佛,也辟有地方來供奉家族先亡者的靈位。

宅院中佛堂的功能,不僅是供奉佛像的地方,更是信佛的家庭成員念佛的地方。在佛堂內,可以做早課、晚課,早起念經、拜懺,晚間亦同。遇到齋戒日、佛誕日等,還可以延請僧尼到家中講經,乃至做法會。文震亨講“三楹供佛”,“三楹”一詞用得極其準確,明清兩代的佛教建筑中,經常出現“三楹”一詞,如:正殿三楹、三楹佛閣。連圓明園四十景中的“慈云普護”,即園中的寺廟園林,前殿亦是“歡喜佛場”三楹。

文氏家族世代信佛,文征明還有恭敬抄寫佛經的習慣?,F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征明書金剛經仇英畫佛軸》,便是證明。這幅作品作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堪稱書法精品。

廣池巨浸〔1〕,須用文石為橋,雕鏤云物〔2〕,極其精工,不可入俗。小溪曲澗,用石子砌者佳,四傍可種繡墩草。板橋須三折,一木為欄,忌平板作朱卍字欄。有以太湖石為之,亦俗。石橋忌三環,板橋忌四方磬折〔3〕,尤忌橋上置亭子。

【注釋】

〔1〕巨浸:大水,大的河流、湖泊,文中指園林中的大池沼。

〔2〕云物:這是“詩家語”,即詩文中特有的詞,指云氣、云彩,或指景色、景物。

〔3〕磬折:指形態曲折如磬。磬是打擊樂器,多用玉、石制成,形狀像曲尺,中間是折的?!咀g文】

寬闊的池塘,要用帶紋理的石料來架橋,石橋上雕刻的云氣、景物等紋飾要做工精致工整,不可流俗。小溪泉水,用石子砌成小橋為佳,橋的四周可以種繡墩草。板橋要有三折,用一根木料為欄桿,忌用平板做成朱紅色的卍字欄。有人用太湖石做裝飾,也很俗氣。石橋忌諱三個轉折,板橋忌用直角轉折,尤其忌諱在橋上建亭子。

【延伸閱讀】

古代石橋的橋欄桿上,大都有精美的雕飾花紋,常作云紋,所謂“雕鏤云物”即是此意。古人對于云紋圖像有著強烈而持久的喜好,這一審美偏好的時間跨度極大,從商周時期一直延續到明清兩代。最初的云紋,稱為“云雷紋”,商代白陶器、商周印紋硬陶、原始青瓷上,都以云雷紋作為主要的紋飾。卷云紋是青銅器的紋飾,起源于戰國時期,在秦、漢、魏晉時盛行。漢代還流行云氣紋、云氣鳥獸紋,云紋飾與鳥獸紋飾組合在一起,展現出一種想象中的仙界場景。隋唐時流行“朵云紋”“如意紋”,其造型雍容華貴,圓潤飽滿。明清兩代繼承了前人對云紋的喜愛,且圖案更復雜,廣泛用于服飾、陶器、建筑、雕塑上。

【名家雜論】

江南園林里的橋,是真正的“小橋流水人家”,建得小巧精致,與其說是連接交通,不如說是為了造景。

蘇州園林里的水池都不大,或許只有建在天平山麓的高義園,園內的大湖稱得上是“廣池巨浸”,湖上架的是石板橋,折如曲尺。

石板橋在園林里極常見,滄浪亭、環秀山莊、拙政園、獅子林,都以石板橋居多。許多板橋,確實如文震亨所說,建成三折,好像是折尺鋪在水面上。

曲澗上建小拱橋的挺多。那水溝很窄,抬腳一邁就能邁過去,卻為了好看,須得造一座小橋,彎拱的,帶一點弧度,頗像精雕細刻的工藝品。網師園的引靜橋,被認為是中國園林里最短最小的拱形橋,這座橋全長只有兩米多,游人只需三四步即可跨過。引靜橋為柔婉的弧形,橋面兩側均有石欄,橋面正中,則刻以圓花形淺浮雕紋飾??梢姌螂m小,亦要精雕細刻,不能馬虎。

用太湖石做橋欄裝飾的,敦睦園、耕樂堂、獅子林等,都有用到。文震亨認為這種做法很俗氣,以園林中的實景來看,倒也頗有情致,有江南特色。

橋上建亭子的也有,獅子林的石板橋,折了幾道,橋中間建一座飛檐翹角的涼亭,映著湖中碧水、岸邊翠柳,造景極具匠心。還有在橋上加頂,把橋建成一條長長的走廊的,拙政園有一座橋就是如此,池邊兩岸是亭臺水榭,一座橋做成長廊狀,連接兩岸,游人走在橋上,卻不覺得是橋,只以為是一道長廊。甚至還有把橋欄桿做成高高的花架,花架頂上爬滿紫藤的,如退思園的橋。春天紫藤花開,游人在橋上走,抬頭一望,頭頂竟是一串串的紫藤花。夏天紫藤濃蔭滿蓋,遮天蔽日,涼爽宜人。

可見造橋無定式,只要有心,皆可成景。

宋代李石的《臨江仙》,詞中有“粉墻東畔小橋橫”之句。粉墻畔,小橋橫,可謂江南宅院中的典型造景。陸游重游沈園時,寫下“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之句,想來當年的嬌美佳人,曾翩然過橋,在水中留下驚鴻照影。

茶寮

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1〕。幽人首務,不可少廢者。

█〔明〕文征明 品茶圖(局部)

【注釋】

〔1〕兀坐:獨自端坐。

【譯文】

建造一間小室,鄰近山齋,里面陳設茶具,令一童子專事烹茶,用來供應白日清談、寒夜獨坐所需的茶水。這是幽居之士的首要事務,不可或缺。

【延伸閱讀】

茶寮在明代多指寺廟里的品茶小齋,如明代楊慎在《藝林伐山·茶寮》中記:“僧寺茗所曰茶寮。”“寮”的本意是長排房,僧人住的房舍,佛教中稱為“寮房”,因為是長排房,里面或為大通鋪,或隔為簡陋的小間。茶寮也指街市中的茶館,如孔尚任《桃花扇·訪翠》:“一帶板橋長。閑指點、茶寮酒舫?!辈桢寂c酒舫連用,形容街市之繁華。

在私家園林中,茶寮為烹茶之所,要單獨分開建,因為明代建筑多為木結構,而茶寮內設有火爐,還要堆放火炭、干燥的樹枝等燃料,為防火患,需要建在主體建筑之外。明代的名士,屠隆和許次紓的茶寮蓋在書齋旁,而文震亨的茶寮蓋在山齋旁,顯得更高雅。屠、文兩位都用茶童,許次紓可能家中窘迫一些,沒用茶童。

【名家雜論】

文震亨出生在富貴溫柔之鄉,不但飽讀詩書,且心細如發,深諳生活之道。比如建一所小茶房,這樣的建筑設計細節,他能用心留意。

山齋之旁,如果不建一間小茶房,來客人怎么招待?想那長日漫漫,若有幾位知己好友前來做客,大家都是富貴閑人,不愁生計,聚首便是暢快閑聊,如此場合,豈能少了清茶一杯?故而首要事務,是建一間小茶舍,里面備好精致的茶具,還有新一年采下的上好茶葉。更要調教一個乖巧、手腳伶俐的童子,把端茶送水的差事辦得妥妥當當的。主人命童子,別的事一概不做,專管茶事,務必做得精湛。要每日去山間取來清澈的泉水,以清寒的泉水煮茶,濃香撲鼻??腿藖砹耍豁氄泻粢宦暎糖嗟牟铚吞砩狭恕1娙肆奶鞎r,若一時沒了話題,還能以童子取笑。這位專管添茶的小童,可以取個好聽的名字,譬如叫“茗煙”,“茗”就是指茶葉,這個名字也十分應景。

又或者寒冬臘月,夜里無聊,一個人在房里獨坐發呆,就算沒有佳人添香,總歸要有一個小童送杯茶來。堂堂的世家大族,錦衣玉食的,倘若夜里獨坐時,連個在旁伺候茶水的人都沒有,這成何體統?故而幽人之務,要過得舒服,首先得把宅院里的建筑規劃好,許多關鍵的細節,是不能遺漏的。

琴室

古人有于平屋中埋一缸,缸懸銅鐘,以發琴聲者。然不如層樓之下,蓋上有板,則聲不散;下空曠,則聲透徹?;蛴趩趟?、修竹、巖洞、石室之下,地清境絕,更為雅稱耳。

█〔清〕郎世寧 弘歷觀荷撫琴圖

【譯文】

古代有人在平房中埋一口缸,缸中懸掛銅鐘,用以與琴音產生共鳴。然而這不如在閣樓的底層彈琴,由于上面樓板封閉,琴聲就不會散;下面很空曠,琴聲就很透徹。或者把琴室設在挺拔的松樹下,茂林修竹間,山間的巖洞、石屋里,這些地方清凈雅潔,風景絕妙,更具風雅。

【延伸閱讀】

彈琴很有講究,《文會堂琴譜》中歸納了“五不彈”“十四不彈”及“十四宜彈”?!拔宀粡棥睘椋骸凹诧L甚雨不彈,塵市不彈,對俗子不彈,不坐不彈,不衣冠不彈。”“十四不彈”為:“風雷陰雨,日月交蝕,在法司中,在市塵,對夷狄,對俗子,對商賈,對娼妓,酒醉后,夜事后,毀形異服,腋氣臊臭,鼓動喧嚷,不盥手漱口。”“十四宜彈”為:“遇知音,逢可人,對道士,處高堂,升樓閣,在宮觀,坐石上,登山埠,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氣清朗,當清風明月?!?/p>

【名家雜論】

在“琴棋書畫”四大藝術修養中,琴居首位。在清風明月、夜雨蓬窗、山水坐臥、清流泛舟之時,操琴一曲,更是高雅之極。自古隱士高人都善彈琴,如陶淵明是“少學琴書,偶愛閑靜”,王維是“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今人能從傳世繪畫中看到古人彈琴的環境,大都在風景清嘉處操琴:或是空闊的水邊空地,或孤松下的巨石,遠處有崇山峻嶺,近處伴著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樣的場景,完全符合“地清境絕”的要求。琴士之旁,絕無閑雜人等,除了一兩位風姿高邁的雅人在旁作知音聆聽狀,便是烹茶煮酒的童子。往往是石邊水畔,古松虬曲,一位高士潛心撫琴,一位知音端坐聆聽,悠然神會。

善操琴者,大都潔身自好,風骨高潔。東晉名士戴逵彈得一手好琴,但他有高蹈出世之志,不諂媚權貴。太宰司馬請他彈琴,戴逵把琴摔碎,表示不愿為王門伶人。

彈奏古琴,并非以高明琴技炫耀于眾,而是追求一種高潔淡泊的精神境界。

范仲淹曾問琴理于崔遵度,崔答曰:“清麗而靜,和潤而遠?!彼J為彈琴之道,在于清麗又寧靜,音色和潤而悠遠。琴音要不染濁氣,清雅悅耳,所謂“彈琴不清,不如彈箏”。這是一種經過藝術陶冶的澄凈精純的境界。

焚琴煮鶴是最令幽人高士痛心疾首之事。宋代人講,最煞風景的,有這幾件事:清泉濯足,花下曬裈,背山起樓,燒琴煮鶴,對花啜茶,松下喝道……在山間清泉里洗腳;在紛繁花枝上晾曬內衣褲;背著山蓋一座樓,以致山間的風景都看不到;有人把古琴當柴火去燒,把仙鶴煮了當肉吃;還有人含一口茶,對著花直噴過去;清幽的松樹之下,有官轎路過,官差大聲吆喝著讓行人避道……

浴室

前后二室,以墻隔之,前砌鐵鍋,后燃薪以俟〔1〕。更須密室,不為風寒所侵。近墻鑿井,具轆轤,為竅引水以入。后為溝,引水以出。澡具巾帨〔2〕咸具其中。

【注釋】

〔1〕俟:等待。

〔2〕巾帨:手巾。

【譯文】

浴室是前、后兩間,用墻隔開,前室砌有鐵鍋,后室燒柴火以待用。浴室得是密封的,不讓冷風寒氣侵入??拷鼔Φ牡胤借従惭b轆轤提水,在墻上鑿孔引水進來。在浴室后面挖一條小溝,把水排出去。洗澡的毛巾之類用具都置備其中。

【延伸閱讀】

古人極重視盥洗沐浴,這不僅是衛生習慣,更是禮制的一部分。古代的盥洗沐浴分得很細致,《說文解字》云:“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毕搭^、洗身、洗腳、凈手,都有不同的講法?!抖Y記·內則》記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每逢重要日子,家中男女主人要早起,沐浴更衣,準備豐盛的膳食。

殷商時已經有“齋戒之禮”,到西周則成為定制。齋戒之禮是一種沐浴禮儀,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之前,要沐浴凈身,以示虔誠。周代有一種制度,稱“湯沐邑”,是指諸侯朝見天子,天子賜以王畿以內的土地作為封邑,以供住宿和齋戒沐浴。此后,皇族中的公主、郡主等收取賦稅的私人領地,也稱“湯沐邑”。

【名家雜論】

明清兩代的浴室很發達,有官中設的澡堂,有私家浴室,還有公共澡堂。

明代官中的澡堂稱“混堂”,并設有混堂司,屬內監二十四衙門中的四司之一,負責宮內沐浴之事。社會上的公共澡堂則收費低廉,服務周到,有的公共浴池還通宵營業。南京城里的明代澡堂稱“甕堂”,使用了600多年,至2014年才宣告停業。

明代的私家浴室,其建造正如同文震亨所說,有前后兩間,一間生火燒熱水,另一間用來洗浴。浴室是密閉的,以防風吹受寒,可見當時的人,天寒時也都洗浴。明代已有蒸汽浴,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記載:“日必再浴,不設浴鍋,但置密室。高設木格,人坐格上,其下熾火沸湯蒸之,肌熱垢浮,令童子擦去?!便逶〉娜俗谀炯苌?,下面蒸汽升騰,蒸熱之后,還有專門的童子侍候擦洗。

清代的浴室更盛行。特別在江浙一帶,盛況空前。《揚州畫舫錄》記載,當時揚州浴室遍布,許多浴室設計細致,服務周到。有的砌白石為大方池,中間分數格,大格水較燙,中格次之,小格水不甚熱,供兒童洗浴,稱為“娃娃池”。

江南一帶還流行花瓣浴,稱“花浴堂”。據《夜航船》記載,浙江蘭溪一帶,許多農家以種花、販花為生,種茉莉、秋蘭、洋茶、鹿蔥、夜來香、水木樨、素馨、紅蕉等花,一年四季都有鮮花上市。因此當地人便以花來供澡堂洗浴。浴室內,用白石砌成大池子,池子很大,有三四畝。有的池子隔成小間,一人一間,里面的水中都放鮮花。有專門的人在外面伺候,里面備有竹筒,寫著“上溫”“中溫”“微溫”“退”“加”等字。洗浴的人在格子間里面,如果覺得水涼了,就敲竹筒讓侍者加熱水,如果覺得熱了,就讓侍者加冷水。浴室有窗戶,窗戶上裝風輪,把花的香氣送進去,跟熱水的蒸汽混合,香氣氤氳,十分享受。洗浴間還有許多名號,叫“瑤島蓬山”“蕊宮璇源”“雪香馥?!薄皽鞜┫葱摹钡?,令人聽著都醉了。去一次澡堂,出來整個人煥然一新,如同脫胎換骨。

街徑 庭除

馳道〔1〕廣庭,以武康石〔2〕皮砌者最華整?;ㄩg岸側,以石子砌成,或以碎瓦片斜砌者,雨久生苔,自然古色。寧必金錢作埒〔3〕,乃稱勝地哉?

【注釋】

〔1〕馳道:秦代開創的官道,這里指宅院中的大路。

〔2〕武康石:產自浙江武康鎮,質地堅硬,磨損性較低,顏色為深赭色,是園林建設中的上等石材。

〔3〕埒:矮墻。

【譯文】

園中的大道和開闊的庭院,用武康石皮來砌地,最為華麗整齊?;▍查g,池岸之畔,用石子鋪地,或者用碎瓦片斜著鋪砌,雨淋久了生出苔蘚,自然而古雅。難道一定要耗費巨資打造才稱得上名勝之地嗎?

【延伸閱讀】

“黃金埒”是一個有名的典故,出自《晉書·王渾列傳》所載的王濟的故事:“性豪侈,麗服玉食。時洛京地甚貴,濟買地為馬埒,編錢滿之,時人謂為‘金溝’。”王濟性喜奢侈,當時地價貴,他買地耗費的錢,竟然可以堆滿一堵墻,故當時的人稱為“金溝”。清代趙翼有《青山莊歌》:“已編錢埒買堂成,拼倒金將地布。”把錢壘成墻來買屋,形容耗費巨資。

【名家雜論】

蘇州園林的路面鋪裝非常講究,常有的材料有:石塊、方磚、卵石、石板及磚石碎片等。鋪裝不在于用料奢侈,而在于設計的獨具匠心,正如文震亨所說,只要有心,就能營造出“自然古意”,并非是要用錢去堆砌。園林屬于風雅文人的居所,整體的營造要體現出主人優雅的審美情趣,土豪做派是會被鄙視的。

路面鋪裝有諸多形制,如常見的花街鋪地。這是以磚瓦為界組成圖案,圖案內鑲以各色卵石、碎石、碎缸片、碎瓷片,組成各種紋樣,形如織錦,頗為美觀。其鋪地色彩大多淡雅,有黃、棕褐、墨黑色等,風格圓潤細膩,與園林所表達的意境十分協調。鋪地圖案多以傳統題材或民間喜聞樂見的形象為主題。

有用雕磚卵石鋪地,稱為“石子畫”,是選用精雕細刻的磚、細磨的瓦和經過嚴格挑選的各色卵石拼湊而成的路面。做成的圖案很豐富,有以三國戲《古城會》《回荊州》等為題材的圖案,也有以花鳥魚蟲等為題材的圖案。

卵石鋪地也較常見。卵石鋪成的路面,耐磨性好、防滑,風格也較為活潑、輕快。用方磚、條石鋪地,則園路平坦、整潔明凈。有時也會在路邊用卵石或碎石鑲邊,形成主次分明、富有變化的地面裝飾。還有嵌草鋪地,在鋪筑的石料間留一些縫隙,植入土,種上草,形成草石相間的景象。

青苔是路面上很受歡迎的點綴。古人有一種獨特的苔蘚情結,必得見到路上生青苔,才覺得有詩情畫意可以抒發。故而以碎瓦片斜鋪花壇,靜候雨季到來,池畔悄然生出綠苔……有這種癖好的人,在明代的蘇州一定不鮮見。

樓閣

樓閣作房闥〔1〕者,須回環窈窕;供登眺者,須軒敞弘麗;藏書畫者,須爽塏〔2〕高深;此其大略也。樓作四面窗者,前楹用窗,后及兩傍用板。閣作方樣者,四面一式。樓前忌有露臺、卷蓬〔3〕,樓板忌用磚鋪。蓋既名樓閣,必有定式,若復鋪磚,與平屋何異?高閣作三層者最俗。樓下柱稍高,上可設平頂。

█樓

【注釋】

〔1〕房闥:此處指寢室,閨房。

〔2〕爽塏:指高爽干燥。

〔3〕卷蓬:指卷棚頂,由瓦壟直接卷過屋頂,形成自然的弧形。

【譯文】

樓閣用作寢室的,應該前后環繞,深邃幽美;用來登高望遠的,應該寬敞華麗;用來收藏書畫的,應該明亮干燥,樓高且深。這是建造樓閣的大致原則。樓建成四面開窗的,前面的楹廊用窗戶,后面及兩旁用板窗。閣建成方形的,四面要用統一的樣式。樓前忌諱設露臺、卷蓬,樓板不能用磚鋪設。既然名叫“樓閣”,就要有樓閣專門的式樣,如果還是鋪磚,與普通的平房有什么差異呢?樓閣建成三層,最俗氣。樓下立柱要稍微高,上面可以建平頂。

█閣

【延伸閱讀】

樓與閣,在古代是有區別的,樓是指重屋,閣是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閣的平面,一般是近似方形,兩層,有平坐。與閣相比,樓的平面更狹一些,但建筑總體更高,顯得修長有致。佛寺中,一般以閣為主體,樓為輔,如天津薊縣獨樂寺的觀音閣,就是以閣為主來組織建筑群。樓一般為藏經樓、后樓、廂樓等,處于建筑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廂的位置,屬于深藏不露的,可以用作女眷的閨房、寢室。

【名家雜論】

樓閣是古建筑中的多層建筑物,在建筑群中往往具有標志性?!逗鬂h書·呂強傳》記載:“造起館舍,凡有萬數,樓閣連接,丹青素堊,雕刻之飾,不可單言?!?/p>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筑形式和用途。比如城樓,是軍事防御設施,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漢代的樓閣建筑很興盛,有闕樓、市樓、望樓等,樓閣的建造與崇信神仙方術有關。漢代的皇帝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見到仙人,故而許多高樓拔地而起。即便到了唐代,詩人依然認為,樓閣是與仙人相關的。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可知蓬萊仙子的住處,是在樓閣之中,周圍有五色祥云籠罩。

藏書的樓閣,是古代供藏書和閱覽圖書用的建筑。最早的藏書建筑建于宮廷,如漢朝的天祿閣、石渠閣。宋朝以后,隨著造紙術的普及和印書的推廣,民間也建造藏書樓。寧波天一閣是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為面寬六間的兩層樓房,樓上按經、史、子、集分類列柜藏書,樓下為閱覽圖書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筑南北開窗,空氣流通。書櫥兩面設門,既可前后取書,又可透風防霉。北京故宮文淵閣是專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的藏書樓,其房屋制度、書架款式都仿效天一閣。

可以登高望遠的觀景建筑,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王勃的《滕王閣序》,描述這一經典景觀建筑是“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而登臨樓閣,極目遠眺的情景,是“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旖旎秀麗的樓閣,正是中國古建筑的代表。無論是“樓閣玲瓏五云起”,還是“蔭花樓閣謾斜暉”,抑或“樓閣朦朧細雨中”,在風景清嘉之處,點綴一座樓閣,如同畫龍點睛,是神來之筆。

筑臺忌六角,隨地大小為之。若筑于土岡之上,四周用粗木,作朱闌亦雅。

【譯文】

建造臺,忌建成六角形式,要根據地面大小來決定建筑。如果建在土崗上,四周用粗木做成朱紅色的欄桿,也很雅致。

【延伸閱讀】

明清家具中,六角臺式的木桌很常見,當時大約是六角式器物太多,令人有泛濫之感,故而文震亨認為筑臺忌用六角形。

《園冶》中說:“園林之臺,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版平無屋者;或樓閣前出一步而敞者,俱為臺?!弊鳛閳@林建筑,臺可以是用石頭砌成高而平坦的,也可以是用木材架起來的,或者在樓閣前建也可以。

█〔清〕袁耀 春臺明月

【名家雜論】

臺是古建筑中很常見的類型,且一般為宮殿建筑,如周文王的靈臺。曹操的銅雀臺可能是最著名的一座臺。據說曹操消滅袁氏兄弟后,夜宿鄴城,半夜見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銅雀一只。有謀士進言,說得銅雀是吉祥之兆。曹操大喜,于是決定建銅雀臺于漳水之上,以彰顯自己平定四海的功德。

銅雀臺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趙、東魏、北齊屢有擴建。這是以鄴北城城墻為基礎而建的大型臺式建筑。當時共建有三臺,前為金鳳臺、中為銅雀臺、后為冰井臺。銅雀臺最盛時臺高十丈,臺上又建五層樓,離地共27丈。在樓頂又置銅雀高一丈五,舒翼若飛,神態逼真。在臺下引漳河水經暗道穿銅雀臺流入玄武池,用以操練水軍,可以想見景象之盛。

銅雀臺建成之日,曹操在臺上大宴群臣,慷慨陳述自己匡復天下的決心,又命武將比武,文官作文,以助酒興。一時間,曹氏父子與文武百官觥籌交錯,對酒高歌,大殿上鼓樂喧天,歌舞拂地,盛況空前。

據說曹操有一個心愿,把江東的兩位絕色美女——大喬、小喬搶奪來,安置在銅雀臺?!度龂萘x》中寫,曹操大軍壓境,諸葛亮用激將法,說周瑜只要獻出夫人小喬,就可保全自身。周瑜被激怒,由此聯劉抗曹。孫劉聯軍巧妙地利用風力,燒了曹營戰船,打退曹軍,從而避免了江東二喬被曹操擄走的悲劇。杜牧的名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說的便是這個故事。

海論〔1〕

忌用“承塵”〔2〕,俗所稱天花板是也,此僅可用之廨宇〔3〕中。地屏〔4〕則間可用之。暖室不可加簟〔5〕。或用氍毺〔6〕為地衣亦可,然總不如細磚之雅。南方卑濕,空鋪最宜,略多費耳。室忌五柱,忌有兩廂。前后堂相承,忌工字體,亦以近官廨也,退居則間可用。忌傍無避弄〔7〕。庭較屋東偏稍廣,則西日不逼。忌長而狹,忌矮而寬。亭忌上銳下狹,忌小六角,忌用葫蘆,忌以茆蓋〔8〕,忌如鐘鼓及城樓式。樓梯須從后影壁上,忌置兩旁,磚者作數曲更雅。臨水亭榭,可用藍絹為幔,以蔽日色;紫絹為帳,以蔽風雪,外此俱不可用,尤忌用布,以類酒舩〔9〕及市藥設帳〔10〕也。小室忌中隔,若有北窗者,則分為二室,忌紙糊,忌作雪洞〔11〕,此與混堂〔12〕無異,而俗子絕好之,俱不可解。忌為卍字窗旁填板。忌墻角畫各色花鳥,古人最重題壁,今即使顧陸點染〔13〕,鐘王濡筆〔14〕,俱不如素壁為佳。忌長廊一式,或更互其制,庶不入俗。忌竹木屏及竹籬之屬,忌黃白銅為屈戍〔15〕。庭際不可鋪細方磚,為承露臺則可。忌兩楹而中置一梁,上設叉手笆〔16〕。此皆元制而不甚雅。忌用板隔,隔必以磚。忌梁椽畫羅紋及金方勝,如古屋歲久,木色已舊,未免繪飾,必須高手為之。凡入門處,必小委曲,忌太直。齋必三楹,傍更作一室,可置臥榻。面北小庭,不可太廣,以北風甚厲也。忌中楹設欄楯,如今拔步床式〔17〕。忌穴壁為櫥,忌以瓦為墻,有作金錢梅花式者,此俱當付之一擊。又鴟吻好望〔18〕,其名最古,今所用者,不知何物。須如古式為之,不則亦仿畫中室宇之制。檐瓦不可用粉刷,得巨栟櫚〔19〕擘為承溜,最雅,否則用竹,不可用木及錫。忌有卷棚,此官府設以聽兩造〔20〕者,于人家不知何用。忌用梅花 〔21〕。堂簾惟溫州湘竹者佳,忌中有花如繡補〔22〕,忌有字如壽山、福海之類??傊S方制象,各有所宜,寧古無時,寧樸無巧,寧儉無俗。至于蕭疏雅潔,又本性生,非強作解事者所得輕議矣。

【注釋】

〔1〕海論:總論。

〔2〕承塵:唐代以前的建筑,沒有天花板,房梁橫木上用遮布擋灰,名曰“承塵”。

〔3〕廨宇:指官舍建筑。

〔4〕地屏:指地屏風,屏風的一種,又分為座屏和落地屏。地屏形體大,多設在廳堂,一般不會移動。

〔5〕?。褐钢裣蛉斚?。

〔6〕氍毺:用毛織成的地毯。

〔7〕避弄:指宅內正屋旁側的通行小巷,為女眷仆婢行走之道,以避男賓和主人。

〔8〕茆蓋:用茅草來覆蓋?!败狻蓖ā懊?,指茅草。

〔9〕酒舩:酒船,供客人飲酒游樂的船。

〔10〕市藥設帳:賣藥的設館授徒,泛指江湖營生。

〔11〕雪洞:假山中的石洞。明代擅長疊石的工匠,能在假山中堆出可供人通行的洞窟,雅稱“雪洞”。此處形容室內裝飾太素,枯燥無味,如同假山石洞一樣。

〔12〕混堂:澡堂。

〔13〕顧陸點染:請顧愷之和陸探微來畫畫。顧陸二人是師徒,皆是丹青名家,擅畫肖像畫。點染,指繪畫時點綴景物和著色。

〔14〕鐘王濡筆:請鐘繇和王羲之來題字。濡筆,蘸筆書寫。

〔15〕屈戍:即屈戌,門窗、屏風、櫥柜上的環扣。

〔16〕叉手笆:橫梁與脊梁之間的斜撐。

〔17〕拔步床式:八步床的式樣。八步床是明清時期流行的一種大型床,下有地坪,帶門欄桿,結構復雜,如同一間小木屋。

〔18〕鴟吻好望:指建筑屋脊上裝飾的獸形雕飾。鴟吻是龍的九子之一,性好望,口潤嗓粗而好吞,因此被用來作為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之意。

〔19〕栟櫚:棕櫚。

〔20〕兩造:指原告和被告。

〔21〕:窗戶。

〔22〕秀補:補子,補綴于品官補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塊織物,為明代品官服飾制度的重要特征。

【譯文】

建造室廬忌用“承塵”,就是俗稱的天花板,“承塵”只能用在官署之中。地屏風則間或可以用。有取暖設備的房間不能加竹席。有的人用毛編的毯子為地上的鋪設也可以,然而總不如用細磚鋪地雅致。南方低濕,地面采用架空的鋪法最適宜,略微多些花費罷了。室內忌用五根柱子,忌設有兩個廂房。前堂后堂忌用工字體相互承接,因為這種結構類似官衙的建筑,休息室偶爾可以用這種結構。忌正房旁沒有設供女眷通行的小巷。庭院比房屋往東偏稍寬一些,這樣西曬就不會太厲害。庭院忌長而窄,矮而寬。亭子忌上尖下窄,忌小六角形,忌用葫蘆,忌以茅草覆蓋,忌建得如鐘鼓及城樓的樣式。樓梯要從后庭影壁后面上去,忌建在兩旁,磚砌成幾種彎曲的圖案更雅致。臨水的亭榭,可以用藍色的絹布為帷幔,遮蔽日光;用紫色的絹為帳子,遮蔽風雪。此外,都不可以用,尤其忌諱用布,那就如同游船和江湖藥鋪的招幡。小房間忌從中間隔開,如果北邊有窗戶的,可分為兩間。忌用紙糊墻,忌布置得如雪洞一般枯燥,這與澡堂沒有區別,而普通俗眾特別喜歡這樣做,不可理解。忌在卍字窗旁做填板,忌在墻角畫各種花鳥圖案。古人最看重在墻上題詩作畫,如今,即使顧愷之、陸探微這樣的丹青大師來落筆,鐘繇、王羲之這樣的書法家來題詞,都不如用素白的墻壁佳。忌長廊建成同一樣式,應該變換樣式,才不落俗套。忌用竹木屏風及竹籬之類,忌用黃銅、白銅為門窗家具上的環扣。庭院邊際不能鋪設細方磚,屋頂露臺則可以。忌在兩根楹柱中的橫梁與脊梁之間,鑲嵌斜向的支撐木柱,這種都是過去的做法,不太雅致。忌用木板隔墻,隔墻一定要用磚,忌在梁椽上繪羅紋及金方勝的圖案。如果是年歲已久的老屋,木頭的顏色舊了,不得不做繪畫裝飾,必須請高手來畫。但凡進門的地方,一定要稍有曲折,忌太過直沖。廳內要設三根楹柱,旁邊還要建一間房舍,可以放置臥榻。朝北的小庭院,不能太寬大,因為北風猛烈。忌中柱設欄桿,如同今天的八步床式樣。忌在墻上鑿壁作為櫥柜,忌用瓦來隔墻,有人用瓦做成銅錢、梅花圖案,這些做法都該去除。還有屋脊兩端的“鴟吻好望”,歷史久遠,今天所制作的,不知道是什么物事,應該按照古代的式樣來做,不然也應仿照古畫中的房屋樣式制作。屋檐下的瓦,不能用白灰粉刷,用巨大的棕櫚葉掰開作為承接雨水的檐溜,最為雅致,不然則用竹筒,不能用木和錫接水。屋前忌有卷棚,這是官府建造用來聽原告、被告陳述的設施,在普通人家不知做什么用。忌做梅花式的窗戶。堂上的簾子,數溫州產的湘妃竹簾最好,忌簾中有花鳥圖案,如官服上的補子,忌簾上有“壽山”“福?!敝惖淖???傊?,應該根據物品的類別制作不同的式樣。寧愿古拙,不追求時髦;寧愿樸素,不要工巧;寧愿簡樸,不要媚俗。至于清麗雅潔這種境界,是本性所生,不是強為求解的人所能隨便說清的。

【延伸閱讀】

題壁文化歷史悠久,始于兩漢,盛于唐宋。唐宋時期,由于是詩歌的創作高峰期,題壁詩驟然大增,形成一種文化潮流。所謂“壁間俱是斷腸詩”,言題壁創作之繁盛。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便是題壁詩。

但在明代,題壁文化受到了江南名士的排斥。文震亨說:“今即使顧陸點染,鐘王濡筆,俱不如素壁為佳?!蔽募覟榈で嗍兰遥星矣腥绱搜哉?,可知當時的風氣,但凡有品位的人家,決計不會在墻壁上涂鴉,書畫必是在紙上渲染,墻壁則以素白粉壁為最好。這是一種崇尚樸拙、清雅、含蓄的審美導向。

【名家雜論】

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階層掀起了文化復古思潮,江南一帶更是好古之風盛行。文震亨說“寧古無時,寧樸無巧,寧儉無俗”,可謂是這種思潮的代表。

好古的風氣,體現在思想界,是對漢唐盛世的追慕;體現在學術界,是漢學的復興、詩文復古和考據學的興起;體現在藝術上,則是以古為美的審美心理趨向。

明代是一個極注重傳統的時代,與漢代頗為相似。漢代的知識分子注重傳統,大力整理經典,是因為秦朝的焚書坑儒,造成了文化傳統的斷裂。明代的復古,則是因為元朝統治所形成的傳統中斷。元朝畢竟是異族統治,令知識分子階層備感精神壓抑,在文化上有一種“以夷變夏”的羞辱感。因此,朱元璋一推翻元朝,馬上下令,“悉命復衣冠如唐制”,禁止胡語、胡服、胡姓。

整個明代,士大夫階級都有一種懷古情結,一種漢唐之思,復興漢唐盛世的夢想極為強烈,一旦經濟條件許可,復古之風便勃然而發。文震亨說大門前的春帖,必須要尋覓唐聯中的佳句,要從唐詩里面找出好的句子來,貼在大門口,才有意境。這是明代文人發自內心的對漢唐盛世的向往。

但文人往往動口不動手,空喊口號,卻無實際踐行之力。文震亨的妙處在于,他是一個始終立足于生活實際的人,而非高談闊論者。他講的道理,總是結合具體的事例來講,比如建筑要怎樣布局,窗戶怎么開,房間里要怎么布置,都有細致的安排。他能把當時先進的美學思潮落實到實際的技術操作層面,可謂非常難得。這表明他不僅對于江南的園林建筑藝術有著深入的思考,有很深的心得體會,而且有過長期與工匠磨合的經驗,實際參與過許多建筑的設計、施工過程,才會講得如此嫻熟、老練,而又細節豐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方县| 当雄县| 平泉县| 虎林市| 收藏| 桐城市| 南木林县| 巴彦县| 古田县| 英山县| 蒲江县| 金昌市| 长沙县| 威宁| 鄂托克前旗| 孙吴县| 木兰县| 公主岭市| 长宁区| 长海县| 邯郸市| 陕西省| 自贡市| 项城市| 常山县| 海兴县| 东乡族自治县| 读书| 赞皇县| 米林县| 巴彦县| 石屏县| 弋阳县| 辽阳市| 岑巩县| 内黄县| 原平市| 中江县| 大同县| 永福县| 太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