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從“四個自信”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當代中國的文化基石,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礎性戰略性作用的論述更加深刻,推進文化育人、文化強國、文化外交的部署更加有力,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導黨和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這一重要論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結構之中,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的地位和功能,提出了從“四個自信”的新結構深化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課題。

1.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的認識不斷拓展和深化,相繼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闡述了文化自信的獨特性質和力量。文化自信,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前提。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篇大文章寫下去,并且深入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大功能、源流傳承、精神內涵,充分發揮文化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強基固本、引領激勵的作用,達到了文化自覺的新境界。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個自信”應勢而出。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脈、國家的精神世界、社會的精神標識、人民的精神生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始終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不懈追求,文化建設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之中。新形勢下,中國夢更加需要文化的激勵和支持,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的繁榮昌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深層底蘊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源自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匯聚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竭精神動力。面對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復雜局面,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嚴峻斗爭、多種價值觀念的對立沖突,必須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統一意志、凝聚力量、抵御挑戰,在更為根本、更為普遍、更為重要的意義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

深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我們黨對文化的本源性基礎性作用的認識更加深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確立更加自覺。明確提出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功能更加突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的基本領域更加堅固,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相互作用、相互強化。

文化自信的提出,加深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識。文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中,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相互依存。這是從社會結構、社會領域出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定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中持續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得出的寶貴認識,必須長期堅持、不斷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全面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結構中,與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并列,并且有著更為重要的功能,這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不矛盾,而是在更為基礎的意義上,在從基本領域到基本結構的過渡深化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的定位,也就是本體的定位。由此,文化自信也具有本體的意義,而不是附屬的、派生的意義。

提出文化自信,豐富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本內涵的認識。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其深厚的文化淵源,是在傳承有著5000多年文明悠久歷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以儒家文化為代表和主流的傳統文化,包含諸子百家的思想成分,吸收各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營養,蘊含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是實現中國夢的文化紐帶。文化自信是對革命文化的自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僅創造了可歌可泣的革命事業,而且創造了以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為核心的革命文化,創造了感召人民群眾、凝聚黨心軍心、激勵奮斗不止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上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下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即使歲月流逝,走在新的長征路上的中國共產黨人,仍然要有那樣一種“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革命精神。文化自信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領導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創造的新文化。這一文化形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改革創新精神,與時代潮流相一致,與人民群眾同心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顯著標志和主要內容。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定包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認識不斷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根支柱,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功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與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明相并列,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構成,而且與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相并列,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結構的構成。這一新認識新定位新判斷,拓展深化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發展推進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反映了國家文化軟實力愈益重要的歷史趨勢,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一個根本因素,是我們黨深入認識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大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大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提出,使我們以新的高度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和基本結構、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內涵之一,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結構,是由于自身的獨特性質和重大功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中國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和鞏固、發展和豐富的共同精神,是民族傳統、文化、心理、素質的集中體現。中國精神扎根于民族的連綿不斷文明歷史之中,反映了社會經濟關系、政治關系的精神需求,是各族人民共同培育、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中國精神由社會先進階級及其政黨所倡導和引領,由廣大中國人民所認同和踐行,與世界文明相融合,是人類精神的重要構成。中國精神為中華兒女構建了永久的精神家園,為各族同胞提供了牢固的價值認同,為每個國人注入了強烈的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中國精神充滿著堅忍不拔、正氣凜然、奮斗拼搏、不畏犧牲的氣質,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靈魂,民族之魂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源泉,中國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民族精神是各個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而成的中華精神。在5000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團結統一是民族精神的紐帶,各族人民渴望手足之情、反對分裂行徑。愛好和平是民族精神的本色,中國人民在歷史上飽受戰爭的苦難,對和平的向往更加強烈。勤勞勇敢是民族精神的品質,在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外部環境的抗爭中,中國人民不畏艱險、不屈壓迫、不受凌辱的氣質得到充分砥礪和增強。自強不息是民族精神的精華,賦予中華民族蓬勃的生命力。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一條主線。中國精神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相互融合的產物,在中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走向未來的進程中,中國精神呈現時代精神。中國發展呼喚改革創新精神,改革創新成為中國精神的主旋律,世界潮流反映在中國精神之中。民族精神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厚度,時代精神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度。開拓進取是時代精神的特征,戰勝風險是時代精神的品格,與時俱進是時代精神的本性,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中國人民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層底蘊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上強調指出,要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領導干部要不忘初心、堅守正道,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沒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底蘊和滋養,信仰信念就難以深沉而執著[3]。依靠文化自信堅定理想信念,闡明了堅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規律。理想信念是在長期實踐中歷練出來的,也是在文化熏陶中升華而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浩然正氣,革命文化如星空照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立身之本。文化自信是理想之源、信念之基。堅持共產黨人的價值觀,是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的思想建設。價值觀是人的行為準則和導向,共產黨人的價值觀,以遠大理想為人生目標,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以廉潔奉公為基本倫理。有了這樣的價值觀做支撐,就能夠頂得住壓力、經得住誘惑、抗得住腐蝕。

3.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基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一道托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大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結構更加堅固,文化與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強化,文化軟實力強基固本。

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框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高度耦合、相互支持,構筑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牢固框架。道路關系民族前途命運,引領國家發展未來,決定人民地位福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通往中國夢的康莊大道。理論體系揭示“三大規律”,反映實踐要求,推進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提供了科學指導和行動指南。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是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政治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有機結合起來,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高地、價值體系、科學創造,流通于民族和人民的血脈之中,構成國家軟實力的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主體內容和本質特征,吸收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規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進方向。黨的基本路線的主題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是黨的基本路線題中應有之義,彰顯和鞏固了這條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堅持黨的領導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組織保證,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表明了黨的領導的主要任務。要在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等根本問題上加強黨的領導,緊緊扭住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關鍵問題實施黨的領導。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包含在內,并且將其展開,用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豐富黨的基本路線內涵,構成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綱領。在新時代,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就是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的最重要體現。

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固基石。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展現新的內涵、新的方式、新的進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入新階段,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新光芒。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充分激發。弘揚主旋律、倡導正能量,積極開展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用先進文化主導網絡輿論陣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功能增強、效果彰顯。科學把握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內在聯系和基本要求,黨和國家事業開創新的宏偉局面,民族復興展現新的光明前景。幾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只要道路引領航程,理論科學指導,制度發揮優勢,文化凝聚力量,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一定能夠建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和道路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提出,使這一道路遵循更為科學、系統、深刻、有效,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途徑、行動指南、制度保障、精神動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始終不偏離正確方向,在改革創新中鞏固拓展這條道路,中國道路越走越寬廣,中國夢亦越來越趨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和道義制高點,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造性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重大問題,以創新理論指導創新實踐,依據新形勢下治國理政規律,努力提高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能力水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決不輸入外國模式,決不改掉制度之本,不斷完善制度、推進治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高揚理想旗幟,強化全黨全民族的精神追求、心靈紐帶、共同語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以文化復興推動民族復興。

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理想信念根基。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經階段和堅定實踐。正是因為堅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當今世界的人間正道,我們黨堅定不移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愈益興旺發達、強盛壯大。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軟實力,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任務。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增強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的硬實力,也包括制度、治理、文化的軟實力。文化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軟實力,文化的力量蘊含于全黨之中、民族之中、民眾之中,無比深厚和堅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用文化強國推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讓中華文化為中國夢固本強基、揚帆領航。

注釋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17.

[2]同[1]23.

[3]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精神 增強全面從嚴治黨系統性創造性實效性.人民日報,2017-01-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市| 珠海市| 呼伦贝尔市| 太白县| 香格里拉县| 高邑县| 清流县| 平原县| 井陉县| 会东县| 南京市| 德化县| 鹿邑县| 门头沟区| 滨海县| 象山县| 同江市| 芮城县| 武山县| 库伦旗| 宜章县| 通渭县| 惠安县| 宽城| 夏河县| 义乌市| 大竹县| 亚东县| 桐乡市| 东兰县| 库车县| 天全县| 松江区| 桦川县| 玛沁县| 集贤县| 连山| 徐水县| 大余县| 夏河县| 嫩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