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重大時代課題的系統回答
- 重大時代課題與科學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當代中國書系)
- 顏曉峰
- 4583字
- 2019-11-19 11:07:08
問題是思想的源頭,重大問題是理論創新的內核,黨的創新理論都是在敏銳把握、深刻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過程中創立的。新時代產生新課題,新課題催生新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正是在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重大時代課題中形成的,是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結晶。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就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基石。深入領會重大時代課題的歷史底蘊、豐富內涵、高遠視界,全面領悟圍繞重大時代課題的艱辛理論探索、深化規律認識、創新思想觀點,是更加充分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性、規律性、指導性的前提和基礎。
1.全面把握新時代的實踐基礎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是創新理論新的實踐基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就是要明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對的重大問題,從問題出發思考和籌劃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基本方略、戰略安排、重大部署等。全面把握新時代的實踐基礎,關鍵是扭住和解決“三個并存”問題。
重大進展與重大矛盾并存。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全方位、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變革。中華民族進入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功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即將啟程。同時,在發展的進程中,產生了一些重大矛盾和問題,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比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黨的建設方面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等等。這些重大矛盾和問題,是我國在迅速轉變、時空壓縮、矛盾匯聚、化解滯后的狀態下,逐步積累和顯現的。回答重大時代課題,首先就要面對重大進展與重大矛盾并存這一現實,正視前進道路上的問題和難題,提出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的方略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重大進展與解決重大矛盾并舉,使之相互支持、相互促進。進行偉大斗爭解決重大矛盾,建設偉大工程重塑政治生態,推進偉大事業攻克發展難關,實現了各個領域的明顯改善。
光明前景與風險隱患并存。在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基礎上,新時代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呈現出實現中國夢的光明前景和美好未來。同時,黨中央清醒認識到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局勢。諸多矛盾疊加,歷史的和新生的,國際的和國內的,經濟的和政治的,自然的和社會的,物質的和精神的,黨內的和黨外的,形成矛盾集合體;風險隱患增多,積累的和突發的,外因的和內因的,必然的和偶然的,可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可控制和難以控制的,呈現多樣性風險。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重大機遇期與高風險期并存交織的趨勢,帶領全黨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健全各方面風險防控機制,堅決戰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特別是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過程中,以建設發展的成效來遏制各種風險隱患,牢牢把握化危為機的主動權。在多樣性風險面前,全面掌握風險成因,有效化解風險振蕩,及時中止風險演化,構建總體國家安全體系,有效保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安全發展、順利發展。
發展動力與發展阻力并存。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激勵,破除阻礙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的要求等等,構成了加快推動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讓社會生產力的要素充分使用、潛能充分發揮,讓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激發,正是新時代的根基、源泉和風貌。同時也要看到,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形成了新的利益關系、利益格局,其中有的是固化利益、既得利益,構成利益藩籬、利益壁壘,成為發展的重大阻力。強化發展動力,克服發展阻力,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環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革命,就是要推進社會公平正義,改革利益分配機制,克服利益關系調整、利益格局重塑遇到的重大阻力,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這就能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2.著力完成新時代的主要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一次新的偉大長征。在這一征途上,由于主要矛盾變化,形成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決定了不同的主要任務。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緊緊圍繞新時代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來展開和深化,將重大時代課題的科學回答,建立在引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之上。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變化期、發展激勵機制的轉型提升期,關鍵是研究怎樣解決“三個過渡”問題。
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渡。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進入新時代后黨和國家的首要任務。對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來說,既要跑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場接力賽的最后一棒,收官沖刺,又要跑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場新的接力賽的第一棒,起步開局。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和豐富的經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可以說是勝利在握。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延續,又是在新的跑道上開啟新的征程,有著不同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性質和內涵、標準和要求、方法和路徑。因此,各級領導和廣大干部仍顯得準備不足、能力不夠,需要重新學習、繼續提高。新中國成立前夕的七屆二中全會,黨的主要任務即將從革命和戰爭轉向建設和發展,黨的工作重心即將由鄉村轉移到城市。毛澤東勉勵全黨,我們能夠學會我們原來不懂的東西。我們不但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我們將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今天,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堅忍不拔、鍥而不舍,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壯麗篇章;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我們堅信,中國共產黨不僅能夠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后勝利,而且能夠取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勝利。
從解決舊的主要矛盾向解決新的主要矛盾過渡。認識社會主要矛盾,是為了解決這個主要矛盾,以此推動社會發展進步。黨的八大做出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做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都是黨制定基本路線的根本依據。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成為黨的主要任務,形成了一系列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除貧困的路線方針政策。
從差距發展向共享發展過渡。堅持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共享發展是新發展理念的靈魂。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要求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共享發展的提出,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的經驗總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表明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黨從改革開放之初提出讓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大政策,同時也指明了從差距發展到共同發展、從先富到共富的發展戰略。進入新時代,這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共享發展成為新時代的顯著標志。共享發展作為新時代的激勵機制,不是平均發展的激勵機制,不是否定差距發展的激勵機制,而是將差距發展納入其中,使其在一定范圍、一定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是將共享發展作為更加包容、更加有效、更加公正的發展準則、分配原則、激勵通則,發揮著更為根本、持久、強勁的激勵作用。
3.充分彰顯新時代的世界意義
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政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指出,我們應該志存高遠、敢于擔當,自覺擔負起時代使命。因此,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放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局下來思考,而且要放在當代世界的發展大勢中來認識,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歷史意義。從長遠看,需要創造性地實現“三次偉大飛躍”。
一是社會主義國家向現代化國家轉變的飛躍。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現代化,將是人類歷史的偉大創舉。這表明,不通過西方道路、不效法西方模式,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能建成現代化國家。因此,中國實現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更為重要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主義歷史上迄今還沒有成功的先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建成具有獨特稟賦、優勢、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不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拷貝,必將是人類歷史上更為偉大的創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大大強化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大大增強“四個自信”,大大增進社會主義的說服力號召力。
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世界歷史轉變的飛躍。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揭示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市場的拓展和技術的發明、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掠奪和鎮壓,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區孤立封閉發展的狀態,促使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十月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陣營的建立,開啟了社會主義走向世界歷史舞臺的轉變,但這一進程又由于蘇東劇變中斷。1/4世紀過去,社會主義沒有“終結”,沒有走向“大失敗”,而是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世界歷史轉變,不是“輸出”中國模式,不是要求別國“復制”中國的做法,是強調中國“自己的道路”具有社會發展道路的共同性,“中國特色”包含人類社會的普遍性,中國模式提供示范性,中國道路得到世界各國和世界人民更多的認同和贊同。
三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向21世紀馬克思主義轉變的飛躍。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全力推進者,也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傳承者;21世紀中國既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發展的堅強陣地,也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大發展的主要陣地。馬克思主義創立已經170多年了,傳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莊嚴使命,當代中國共產黨人責無旁貸。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在新的實踐中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同時也是推進中國馬克思主義國際化的進程,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同時也是發展21世紀世界的馬克思主義的任務,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