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外語教學與研究(2016)
- 吳江梅 彭工 鞠方安
- 4661字
- 2019-12-21 14:29:19
學術英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
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 王立平
摘要: 多年來,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學生畢業求職的需要,英語教學改革一直沒有停止過,從最初作為高等學校的一門普通課程,發展到后來不僅僅是一門課程,還是一種工具,一種提升國力、與世界展開競爭的重要手段。而近年來以內容為依托的教學實踐正逐漸取代以語言學習為目的的外語教學。這一改變帶來了一個新的理念 “學術英語”——側重學術技能和學術范式的培養與訓練,除了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外,還包括調研能力(research skill) 、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創新思維能力(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學術英語教材所采用的素材一般與學科專業相關,但不涉及深奧的專業知識,從而確保教學兼顧語言能力和學術技能的培養,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關鍵詞:學術英語 批判性思維 終身學習 教學模式 教師角色
前言
現代教育的目的是教授學生終身學習的技能。中國教育的特點因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早期的教育主要是信息輸入的過程,并不強調對信息評判能力的培養。作為人文學科的外語教學,長期以來也無法擺脫這單一的教學模式。
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的交往不斷加深,傳統的英語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越來越不能滿足個人的需要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英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大學英語教學應創新教育理念,調整課程體系,恰當選擇教學內容,重視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合理設計教學活動,革新考核方式,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從而提升大學英語教學的效果,加強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最終實現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技能。
近年來, “學術英語”已成為中國大學英語教學語境中的一個高頻詞。 “學術英語”課程側重學術技能和學術范式的培養與訓練,除了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外,還包括,調研能力(research skill) 、批判性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和創新思維能力(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學術英語教材所采用的素材一般與學科專業相關,但不涉及深奧的專業知識,從而確保教學兼顧語言能力和學術技能的培養。這一做法也打破了長期以來英語教學中教材單一的格局,各個院校開始根據各自學校學科的特點編寫與本院校聯系密切的學術教材。中國政法大學就是最早實施學術英語教學的院校,根據其法律學科的特點,編寫與之相關的教材,同時大膽提出并開始實行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為目的的教學模式。
一、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也有翻譯成“思辨能力”的,是一種帶有批判態度的清晰、理性的思考。根據Beyer(1995 年)的觀點,批判性思維就是對事物做出明確、理性的判斷。在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中,想法的闡述應該是理性且經過深思熟慮的。有權威機構將批判性思維定義為智力訓練過程中積極和巧妙的構思、 應用、 分析、 綜合,和/或評估信息收集,或生成的觀察、 經驗、 思考、 推理或交流,從而作為信仰和行動的指南。
1.批判性思維的起源
批判性思維是1941年作為美國教育改革的一個主題由美國學者Edward Glaser提出來,但其后因為美國出現了麥卡錫主義思潮,所以批判性思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到20世紀70年代,批判性思維再次成為美國教育改革運動的焦點。這期間,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還曾在一項美國生活人文研究報告中強調:美國教育部門應該把批判性思維作為個人的一項基本能力加以訓練和培養。又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與蘇聯展開太空競賽而大力推動科學研究,因此批判性思維大受推崇。1994年,美國總統克林頓簽署《美國教育法案》 ,正式將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列入全國性的教育教學目標。
2.批判性思維的討論
經過多年的爭議和討論,最終The 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ty(研究批判性思維的一個重要組織)給出一個目前比較權威的定義:批判性思維是關于任何主題、內容或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思考者要通過技巧性地分析、評估和重建這種思維方式來提高自己的思維品質。批判性思維是自我導向、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校正的思考。它的前提是要遵循嚴格的杰出標準和對這些標準的審慎使用。它需要有效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致力于克服自我中心主義和群體中心主義。
二、中國的批判性思維
1.歷史文化傳統影響
由于儒家思想影響根深蒂固,古往今來中國社會教育倡導的就是“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 并且還要無條件服從的君子。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中國教師和學生千百年來默默遵循的校訓。而且,孔夫子的“君臣父子”之說,雖始于治理國家的政治理念,但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各個領域,包括教育。 “圣賢”之說不得更改、不容置疑。也就是我們常說得所謂“尊重”歷史, “尊重”古訓, “尊重”先人。
2.批判性思維在中國的現狀
批判性思維的提法在社會上雖然早已有之,但頻繁出現在大學英語教學理念中還是近幾年的事。尤其是作為教學目的應用在課堂中更是少有出現。中國的應試教育,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面對異常嚴峻而又與未來命運相關的全國高考,即使學生們頭腦中出現了批判性思想、即使老師們也贊同這樣的看法,但仍然不敢冒險鼓勵學生們發揮他們的新思想。這種尷尬的局面造成當今中國大學英語教學面臨不少問題,如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不足、學術英語表達力差、自主學習英語的習慣未得到充分培養、教師的知識結構單一,不能很好地滿足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單一的英語教學方式等等。
學生們升入大學初期,思維大多依然停留在高中學習所培養的思維習慣上,需要時間對他們進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以大學英語的教材為例,最初是些名著節選、實時報道、科研結論、趣聞雜事等,很少出現思想沖擊力強的文章。
而中國政法大學現在所用教材本身的編排就是利于學生們進行辯論、評判,而且都是些社會熱點問題,比如:涂鴉、家暴、學術造假、醫患關系和動物權利等等,很容易讓學生產生討論的沖動。
三、為什么要引導學生批判性思維
1.思維技能需要教授
許多尋求發展思維和學習技能的原因是務實的,跟個人和社會的成功緊密相連。任何社會都具有的最重要的資源是人們的智力。一個成功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有思想的社會,能夠最大程度地實現其公民終身學習的能力。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需要用于任何學科領域知識的獲得程序中。
另一種認為思維技能需要教授的想法來自人們日益認識到社會變化的加速度。這種加速如此之快,很難評估將來需要什么事實性的知識。這就意味著,學校應該較少側重傳授信息,更多強調學生如何自己學習和思考。
善于思考的人具備以下這些特點:
1)尋求真相。人們通過以下形式尋求真相: a)尋求替代方案(假設、 解釋、 結論、計劃、 來源、 想法) ; b) 通過有用信息進行判斷,只有某種程度上支持某些觀點; c)保持消息靈通,包括了解別人的意見。
2)誠實。表現在: a) 清楚他們要表達的意思; b) 保持對這一問題關注; c)尋求和提供理由; d)考慮所有有關的環境因素; e)清楚自己的觀點; f)認真考慮其他觀點。
3)尊重他人。表現在: a)專心傾聽他人意見; b)避免輕蔑或恐嚇他人; c) 關心他人的福祉。
2. 批判性思維形成需要培養
與西方國家教育比較可以看出,中國學生“學”得多, “思”得少, 大多表現出基礎知識扎實、思想依附、唯師是從、唯書是從,缺乏創新精神與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國教育采取的是初級教育打基礎,注重對學生灌輸知識,強調對前人知識的繼承和掌握,而長期忽視了學生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基本上直到大學階段才開始學做研究,注重思辨,而此時由于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沒有從小得到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匱乏,很難“思”出內容。
四、教學實踐中教師的角色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英語教師面對多媒體網絡技術易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教師會擔心失去對課堂教學的控制權,更會擔心在海量信息面前失去自己的權威性。但今天教師已不再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而是知識的講解者、傳遞者、學習資源的組織者、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有能力合理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并將其與英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真正促進大學英語的教與學。
教與學的關系討論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點。對于英語教學來說,需要更加強調的是學生的主動學習,而非傳統教師的強制灌輸。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將教學的中心由“教”轉向了“學” ,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作用,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21 世紀的教育,教師的角色變化從根本上說是從傳統轉向全新。傳統教學中他們提供教學內容,面向全班進行詳細講解;而在全新的角色中,他們所實施的任務有利于促進終身學習,例如指導、協助研究、闡明問題和疑問,解釋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內容,通過反思的過程引導學生。
下圖可以清晰地描述出教師在現代課堂中的角色:

圖中很形象地描述出教師不再處于課堂教學的中心,而是在學生各種活動的外圍進行組織指導,突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教學理念。
由此可以總結出以下的結論:
1.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
學術英語教學過程中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學組織者、促進者的教師,其任務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徹底改變一講到底的做法。同時教師應給予適當點撥,多組織一些討論與交流,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首先向學生闡明課程主題(topic) ,分組查找資料(research) ,這個過程就是體現組員互相合作(collaboration)的程度,之后進行反饋(reflection)和口頭報告(presentation) 。口頭報告之后再由其他同學為其組員分別打分(assessment) 。
2.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引導者
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生雖然已進入大學,但是高中教學的模式還時刻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狀態,即使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也不敢大膽表達出來,這是其一。其二,教材中的這類熱點問題,以學生們自身的知識積累,大部分人用中文都難以表達清楚話題所覆蓋的內容,更別說用英語了。那么課堂上就允許他們先用漢語討論,捋順自己的思路,而英語口語好的同學可以試著用英語表達。這期間教師一視同仁,對給出的觀點可以不作任何評論,任務是鼓勵學生發言,即便有人給出極端的觀點也不批評指責。之后可以就某些爭議點加以解釋說明。例如在講授Animal Right 這課的時候,教師不做任何提示,首先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學生的反應大致歸納為1) they are equal to human, 2)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human, 3) they are part of nature, we should respect them。如果再問他們原因,基本上就說不出來了。然后教師切入課文主題中作者的觀點。第一篇課文 All Beings That Feel Pain Deserve Human Rights,第二篇Why Animals Have No Right? 兩篇觀點完全相反的文章,為學生提供討論的思路和支持。期間還增加一些報道的討論,比如攔截運狗車輛、活熊取膽等爭議強烈的問題。通過學習之后,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不再是簡單的“是” 與“ 否” ,而是能夠客觀理智地分析一些現象。也就達到了學習的基本目的。
另外,在引導學生的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正確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轉變。每位學生都是具有獨特情感和需求的生命個體。學生閱讀后,會產生或悲或喜、或愛或恨的情感。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正確引導,讓深切的情感體驗變成一種深刻的思想認識,深入心靈深處,形成一種穩定持久的人生態度,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結語
21 世紀教師角色的轉換讓我們意識到教師需要做出巨大改變去迎接新的模式,并且擺脫可能有悖常理的傳統學習序列。我們倡導教師要改變其角色的重大錯誤之一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強調他們不應該做的:就是在教室的前面較長時間地解釋、講課。然而,我們很少專注于教師不講課時可以做些什么以及這些如何派上用場。
參考文獻
1. Andrew Pollard. Reading for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chools. London: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4.
2. Dianne F. Bradley, Judith Ann Pauley & Joseph F. Pauley. Effective Classroom Management—Six Keys to Success. London, Maryland, Toronto, Oxford, 2006.
3. Gabriel Rshaid. The 21st-Century Classroom. The Leadership and Learning Center, 2014.
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1b937401013crx.html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itical_thinking
6.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af8patj5GZUv7ktrO_I6qsFSi35KWZCwCf_CIhzg8IDsgOYVPWVcXKxNRt6v_rDIuipE1DeXs1ZkeEzQea_ItWVno3RBwc1nhA-YOQwXi
7. http://www.jyb.cn/Teaching/jxyj/201407/t20140722_59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