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扶貧(“認識中國·了解中國”書系)
- 汪三貴
- 2723字
- 2019-12-13 20:03:27
三、中國貧困人口主要致貧原因
中國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復雜多樣,包括自身發展動力不足、健康狀況差、勞動力不足、基礎設施落后、自然條件惡劣等。這些因素與貧困之間存在復雜的雙向因果關系,受到區域發展程度的制約,是一個宏觀與微觀、內源與外生、時間與空間的復雜系統。因此,在討論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時,不僅要關注貧困人口自身因素,也要了解區域發展、時代特征對貧困的影響。
(一)自身發展能力不足
從內生動力看,貧困人口最重要的致貧原因是教育水平低、缺乏技術和資金。
根據2015年國務院扶貧辦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系統中關于致貧原因的統計,35.5%的貧困農戶因缺資金致貧,224.%的貧困農戶因缺技術致貧。從文化程度看,文盲或半文盲占148%,小學占39.9%,初中占37.3%,高中占5.7%,大專以上占2.3%。全國貧困人口的文化程度整體上明顯低于全國農村人口文化程度。
中國貧困地區教育資源匱乏,教育成本高。2016年,中國各省貧困地區所在自然村上幼兒園和小學便利的農戶比重分別是79.7%、84.9%。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重慶這一比例均低于75%。貧困地區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有12%的學生上學花費時間在半小時以上。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設施不足制約了貧困人口接受教育。
教育成本偏高,尤其是寄宿制學生生活費問題嚴重制約了貧困人口接受正規教育。2001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提出,要“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農村小學和教學點要在方便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適當合并”,由此,中國農村地區“撤點并校”廣泛開展。在中國農村人口,尤其是學齡兒童人數不斷減少的前提下,撤點并校有利于教育資源整合,降低財政成本。但與此同時,部分貧困地區,尤其是地理位置偏遠、人口數量少的貧困村,撤點并校后,各個鄉鎮建設大量寄宿制學校,對于偏遠地區的學生,住校成了唯一的選擇。雖然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兩免一補”政策,但住校導致的高額交通費和生活費給貧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帶來了巨大障礙。根據2013年在武陵山區的調研,貧困農戶戶均教育支出為7475元,人均教育支出為1946.50元,占2012年人均純收入的54.02%。在教育支出中,生活費占比仍處于首位,占全部支出的47.96%。2012年烏蒙山片區的調研也反映了教育支出過高的問題,烏蒙山區人均教育支出3222.17元,其中生活費占比34.23%,達到1103.14元。為了解決低齡兒童住校不便的問題,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需要陪讀,一方面削弱了家庭的勞動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在鄉鎮租房、日常生活等開支,對于貧困家庭壓力很大。
(二)健康狀況
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中,身體狀況為健康的人數占91.1%,基本健康占5.6%,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占2.9%,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為0.4%。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中,身體存在殘疾的占3.8%,其中,肢體殘疾占1.0%,視力殘疾占0.8%,聽力殘疾占0.3%。生病之后,能及時就醫的比重為96.0%。在不能及時就醫的主要原因中,經濟困難和距離醫院太遠所占比重分別為19.9%和75.3%。
根據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信息,在貧困農戶中,疾病是主要的致貧原因,42.1%的貧困農戶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的比例達到5.8%。
(三)勞動力情況
貧困地區家庭勞動力不足,導致生計困難。2015年貧困地區農村常住勞動力占全部常住成員的比重為66.1%,較2012年下降3.2個百分點,勞動力比重下降是人口老齡化和農村外出人口比重不斷提高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建檔立卡農戶中,16.8%的農戶因為缺少勞動力致貧。
勞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農村老齡化嚴重、家庭成員患病殘疾比例較高。中國農村有結婚分家的傳統,一旦子女成婚,往往與老年人分戶生活。隨著老年人年齡增長,家庭自然出現勞動力不足、生計難以維持的狀況。部分地區老年人與家中長子共同生活,家庭規模縮小,勞動力有限,一旦家庭成員中一人生病,整個家庭都會陷入勞動力不足、發展能力受限的貧困陷阱當中。農村體力勞動繁重、保健意識不足、醫療條件有限使得大量家庭成員患病,甚至致殘,限制了貧困戶的發展。
除了勞動力數量不足,貧困地區還面臨著勞動力質量較低的困境。2016年貧困地區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不多所占比重為8.0%,小學文化程度占34.4%,初中文化程度占46.2%,高中文化程度占8.6%,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8%。
不同產業勞動力中,文化程度分布也不同。在第一產業勞動力中,不識字或識字不多所占比重為10.3%,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高7.5個百分點、7.8個百分點。在第二產業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為25.5%,比第一產業、第三產業分別高18.3個百分點和13.9個百分點。2016年,受過非農技能培訓的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為13.6%。
(四)基礎設施狀況
中國貧困地區普遍面臨基礎設施條件差的問題,主要反映在家庭住房質量差、自然村通達率低、鄉鎮基礎設施有限等方面。基礎設施條件決定了農戶的信息可及性、產品銷售成本、生產成本等經濟指標,同時還與農戶家庭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狀態等息息相關,因此,貧困地區基礎設施狀況與貧困人口的福利緊密相關。
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戶均住房面積為137.3平方米。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房或磚混材料房的農戶比重為57.1%,居住竹草土坯房的農戶比重為4.5%。2016年,貧困地區農戶中,住宅外道路為水泥或柏油路面的比重為56.9%,為沙石或石板等硬質路面的比重為20.2%,為其他路面的占22.9%。2016年貧困地區住宅外道路硬化的農戶比重為77.1%.
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相比,居住鋼筋混凝土房或磚混材料房的農戶比重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低7.3個百分點,住宅外道路硬化的農戶比重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低8.3個百分點。
從自然村通達狀況看,截至2016年,貧困地區通電的自然村基本實現全覆蓋;所在自然村通電話、通有線電視信號、通寬帶的農戶比重分別達到99.9%、94.2%和79.8%。2016年,貧困地區所在自然村主干道路面經過硬化處理的農戶比重為96.0%,所在自然村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車的農戶比重為63.9%。
從整體看,中國貧困地區自然村道路狀況在逐步改善,但仍存在道路狀況不佳的情況,交通運力有限。這一狀況使得貧困地區信息通達程度下降,加大了農產品銷售的交易成本,提高了農資運入的運輸費用。同時,在生活方面,由于道路狀況不佳,農戶就醫、上學的成本增加,使得需要常年往返醫院的家庭或住校的學生生活成本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貧困狀況。
(五)自然條件
貧困地區因災致貧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事實。近七成貧困行政村經歷過自然災害。根據《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2016》公布的數據,2015年貧困地區62.1%的村經歷了自然災害,主要以旱災、水災、植物病蟲害為主,分別占27.6%、15.5%和37.9%;37.9%的村沒有經歷災害。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因災致貧的比例達到5.8%。
地形地貌不利于生產發展。中國大量貧困人口分布在山大溝深的山區,基礎設施建設成本極高,且后期不易維護。在實地調研中,云南、貴州等西南省份存在大量的山區貧困村。這些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極為落后,往往是今年修好路,明年就會被洪水沖毀,建設和維護十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