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中國當前的貧困狀況和區域分布[2]

(一)中國貧困人口規模和分布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6萬戶農村居民家庭的抽樣調查,按照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計算,2016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4335萬,較2015年減少1240萬,降幅為22.2%,貧困發生率為4.5%,較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

分區域看,中國貧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區,西部地區貧困發生率最高。2016年,中國東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為490萬,貧困人口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11.3%,貧困發生率1.4%;中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為1594萬,貧困人口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36.8%,貧困發生率4.9%;西部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為2251萬,貧困人口占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的51.9%,貧困發生率7.8%(見圖1-1)。


圖1-1 2016年中國東、中、西部地區貧困人口及貧困發生率

分省來看,農村貧困人口在300萬以上的省份有6個,比上年減少2個省,包括河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在100萬~300萬之間的省份有9個,包括河北、陜西、江西、山東、湖北、新疆、山西、安徽、甘肅;其余16個省份的貧困人口在100萬以下。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的省份有5個,包括貴州、云南、西藏、甘肅、新疆;貧困發生率在5%~10%的省份有7個,包括陜西、湖南、海南、寧夏、廣西、山西、青海;貧困發生率在3%~5%的省份有9個,包括河北、吉林、黑龍江、四川、安徽、江西、內蒙古、河南、湖北;其他10省貧困發生率均在3%以下,比上年增加2個省。

(二)中國貧困地區農村人口的收支情況

1.貧困人口收入情況

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452元,相當于全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8.4%,名義增長10.4%,不考慮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84%,實際增速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2.2個百分點。

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2880元,占比為34.1%,名義增長12.7%;經營凈收入3443元,占比為40.7%,名義增長4.9%;財產凈收入107元,占比為1.3%,名義增長14.3%;轉移凈收入2021元,占比為23.9%,名義增長17.4%(見表1-1)。

表1-1 2016年中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結構

2.貧困人口消費情況

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331元,較上年名義增長10.1%,不考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86.7%。

從結構來看,2016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2567元,占消費支出比重為35.0%,較上年名義增長6.5%;人均衣著支出423元,占比5.8%,名義增長4.4%;人均居住消費1542元,占比21.0%,名義增長12.2%;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448元,占比6.1%,名義增長9.2%;人均交通通信支出803元,占比11.0%,名義增長15.9%;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790元,占比10.8%,名義增長16.2%;人均醫療保健支出638元,占比8.7%,名義增長12.5%;其他商品和服務人均支出120元,占比1.6%,名義增長4.0%(見表1-2)。

表1-2 2016年中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情況

從消費水平看,居住和食品煙酒消費支出是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支出的重要部分;從增速上看,教育文化娛樂和交通通信消費增長幅度超過15%,是影響人均消費支出提高的重要因素。

(三)中國扶貧重點縣貧困狀況

1.扶貧重點縣的確定

作為連片扶貧開發的重點工作,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確認始于1986年,并在1994年、2001年、2011年和2017年進行了4次調整,在今后的幾年,貧困縣將會逐漸減少并退出歷史舞臺。

1986年,中國首次確定331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當時的貧困標準為:按照198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計算,農區縣低于150元,牧區縣低于200元,革命老區縣低于300元。

1994年,貧困縣第一次調整在《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1994—2000年)》頒布之后隨即展開。按照1992年標準,人均純收入超過700元的縣退出,低于400元的縣列入扶持范圍。由此確定了全國592個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

200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頒布后,中國貧困縣進行了第二次調整,貧困縣改稱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簡稱重點縣)。這次調整內容包括:東部地區重點縣全部撤銷,并將其33個重點縣指標轉移到中西部;西藏自治區整體享受重點縣待遇,不占重點縣指標。全國重點縣結構發生變化,但仍為592個。

2011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頒布實施,重點縣進行了第三次調整。這次調整中調出原有的38個重點縣,調入38個縣,保持重點縣總數不變。與以往兩次調整不同,這次將確定重點縣的權力下放到省,各省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按照“高出低進,出一進一,嚴格程序,總量不變”的原則確定重點縣,但不得將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簡稱連片特困地區)內重點縣指標調到片區外使用。根據地理上連片、致貧原因和資源條件類似性的原則,在全國劃定了11個連片特困地區,加上西藏、新疆南疆三地州和四川、云南、甘肅和青海四省藏區,總共14個,包括680個縣(片區縣),其中有440個縣同時又是重點縣。因此,2011年后,片區縣和重點縣又統稱為貧困縣。同時在新綱要明確提出:“原定重點縣支持政策不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制定辦法,采取措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實現重點縣數量逐步減少。重點縣減少的省份,國家的支持力度不減。”重點縣中存在的所謂百強縣,已被全部調出。

2016年,全國共有28個貧困縣提出貧困縣退出申請。江西省井岡山市、河南省蘭考縣率先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2017年2月由省級政府批準退出。2017年下半年,全國9個省區市的26個貧困縣,包括河北省望都縣、海興縣、南皮縣,江西省吉安縣,河南省滑縣,重慶市萬州區、黔江區、豐都縣、武隆區、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四川省南部縣、廣安區,貴州省赤水市,西藏自治區城關區、亞東縣、卡若區、巴宜區、乃東區,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同德縣、都蘭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民豐縣、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托里縣、青河縣,也順利通過國家專項評估檢查,由省級政府正式批準退出。貧困縣退出包括4個指標,分別為貧困發生率必須低于2%(西部地區低于3%)、脫貧人口錯退率必須低于2%、貧困人口漏評率必須低于2%和群眾認可度必須高于90%,任何一項指標不符合條件的,不予退出。這2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標志著我國貧困縣絕對數量開始減少,客觀上打破了片區的整體性,為通過合法程序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創造了條件。

需要說明的是,從統計上看,對重點縣的統計數據仍然以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為主。

2.扶貧重點縣基本情況

中國592個重點縣行政區劃面積251萬平方公里,占全國行政區劃總面積的26%;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4311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6.3%;糧食總產量11599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8.7%。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中部217個,西部375個;從民族分布來看,民族八省區計232個(見表1-3)。

表1-3 中國扶貧重點縣分布情況

續前表

資料來源: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2012-03-19.

3.扶貧重點縣減貧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農村貧困監測調查,按照現行農村貧困標準(每年每人2300元,2010年不變價)測算,2016年扶貧重點縣農村貧困人口為2219萬,較上年下降674萬,下降幅度為23.3%,貧困發生率為10.5%,較上年下降3.2個百分點。其中,扶貧重點縣農村貧困人口超過300萬的省份有1個,即云南(316萬人);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在200萬~300萬的省份有2個,分別是貴州(279萬人)、甘肅(217萬人)。扶貧重點縣中農村貧困人口較上年減少超過50萬的省份有3個,分別是貴州(減少74萬人)、云南(減少64萬人)、安徽(減少50萬人)。

4.扶貧重點縣收支增長情況

(1)扶貧重點縣收入情況。

2016年中國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355元,相當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76%。扶貧重點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108%,增速高于全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率26個百分點。

2016年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2797元,占比為33.5%,名義增長12.8%;經營凈收入3385元,占比為40.5%,名義增長5.4%;財產凈收入103元,占比為1.2%,名義增長15.0%;轉移凈收入2070元,占比為24.8%,名義增長17.5%(見表1-4)。

表1-4 2016年扶貧重點縣收入結構

2013—2016年中國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2013—2016年,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累計增長64.4%,年均名義增長13.2%。2016年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當于全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7.6%,較2012年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占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上升9.4%,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見表1-5)。

表1-5 2012—2016年扶貧重點縣收入增長情況

注:本書表格中的空格大部分為數據缺失。

(2)扶貧重點縣消費情況。

2016年,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為7260元,較上年名義增長9.7%。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86.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0個百分點。

從結構來看,2016年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2573元,占消費支出比重為35.4%,較上年名義增長5.9%;人均衣著支出414元,占比5.7%,名義增長3.5%;人均居住消費1516元,占比20.9%,名義增長11.7%;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443元,占比6.1%,名義增長8.7%;人均交通通信支出783元,占比10.8%,名義增長15.2%;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782元,占比10.8%,名義增長16.6%;人均醫療保健支出636元,占比8.8%,名義增長13.6%;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務支出112元,占比1.5%,名義增長2.8%(見表1-6)。

表1-6 2016年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消費情況

從消費水平來看,食品煙酒和居住是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消費的重要內容;從增速上看,教育文化娛樂和交通通信增長幅度超過150%,是影響人均消費支出提高的重要因素。

5.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2016年扶貧重點縣農村居民住房狀況有所改善。居住竹草土坯房的農戶比重為4.9%,較2015年下降1.3%;使用照明電的農戶占比為99.2%,較上年增加0.6%;獨用廁所的農戶占比為94.2%,較上年增加05%。2016年扶貧重點縣中,使用管道供水的農戶占比為67.4%,使用經過凈化處理自來水的農戶占比41.3%,飲水無困難農戶占比87.8%;炊用柴草的農戶占比為52.8%。

扶貧重點縣農村住戶耐用品擁有量較2015年明顯增加。2015年扶貧重點縣農村百戶擁有汽車10.9輛,較2015年增加2.8輛;百戶擁有洗衣機80.5臺,較上年增加5.2臺;百戶擁有電冰箱74.8臺,較上年增加7.3臺;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23.4部,較上年增加16.4部;百戶擁有計算機15.0臺,較上年增加1.7臺。

扶貧重點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狀況改善明顯。2016年,各省扶貧重點縣中所在自然村通寬帶的農戶比重提高了6.9個百分點;所在自然村進村主干道路硬化的農戶比重提高了2.3個百分點;所在自然村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車的農戶比重提高了3.3個百分點;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處理的農戶比重提高了7.0個百分點;所在自然村有衛生站的農戶比重提高了2.0個百分點;所在自然村上幼兒園和小學便利的農戶比重分別提高了3.8個和3.6個百分點。

(四)中國連片特困地區基本情況

《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明確提出:“貧困地區特別是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發展相對滯后,扶貧開發任務仍十分艱巨。”將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滇西邊境山區、大興安嶺南麓山區、燕山太行山區、呂梁山區、大別山區、羅霄山區等區域的連片特困地區和已明確實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14個連片特困地區成為新階段中國扶貧開發的重點。

2011年,按照集中連片、突出重點、全國統籌、區劃完整的原則,以2007—2009年三年的人均縣域國內生產總值、人均縣域財政一般預算性收入、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等與貧困程度高度相關的指標為標準,這三項指標均低于同期西部平均水平的縣(市、區),以及自然地理相連、氣候環境相似、傳統產業相同、文化習俗相通、致貧因素相近的縣劃分為連片特困地區。在劃分過程中,對少數民族縣、革命老區縣和邊境縣采用了增加權重的辦法予以傾斜照顧,在全國共劃分出11個連片特困地區,加上已經實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三地州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的認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2013-03-01.

中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覆蓋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680個縣,其中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440個,民族自治地方縣371個,革命老區縣252個,陸地邊境縣57個。2015年其行政區劃面積402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行政區劃總面積的42%。片區縣加上重點縣共計832個,到2020年,以貧困發生率為主要衡量標準,原則上貧困縣貧困發生率降至2%以下(西部地區降至3%以下),經過一定的程序有序退出,中國將實現貧困人口在現行標準下全脫貧、所有貧困縣全部摘帽。

1.連片特困地區減貧情況

2016年中國連片特困地區農村貧困人口為2182萬,較上年減少693萬,降幅為24.1%,貧困發生率10.5%,較上年降低3.4個百分點。14個片區中,貧困人口規模在300萬以上的片區有1個,為滇桂黔石漠化區(312萬人,貧困發生率11.9%);在200萬~300萬的片區有5個,分別是武陵山區(285萬人,貧困發生率9.7%)、烏蒙山區(272萬人,貧困發生率13.5%)、秦巴山區(256萬人,貧困發生率9.1%)、大別山區(252萬人,貧困發生率7.6%)、六盤山區(215萬人,貧困發生率12.4%);在100萬~200萬的片區有1個,為滇西邊境山區(152萬人,貧困發生率12.2%);其他7個片區貧困人口規模均在100萬以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中,2016年貧困人口均超過100萬,但是秦巴山區貧困人口減少98萬、武陵山區貧困人口減少96萬,滇桂黔石漠化區貧困人口減少90萬。2016年連片特困地區14個片區中,2016年貧困發生率最高的五個片區分別為烏蒙山區(13.5%)、呂梁山區(13.4%)、西藏(13.2%)、四省藏區(12.7%)和新疆南疆三地州(12.7%)。貧困發生率下降幅度最大的4個片區為西藏(下降5.4個百分點)、烏蒙山區(下降5.0個百分點)、六盤山區(下降3.8個百分點)和四省藏區(下降3.8個百分點)。

2.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收支情況

(1)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情況。

2016年,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8元,較上年名義增長10.9%。與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相比,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達到了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的67.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9%,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實際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2.7個百分點。

從各片區的情況看,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3個片區為:大別山區(9804元)、西藏(9094元)和秦巴山區(8769元)。名義增長率最高的4個片區為烏蒙山區(14.3%)、四省藏區(12.9%)、武陵山區(12.2%)和大興安嶺南麓山區(12.2%)。14個片區的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收入結構看,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為人均2846元,占收入的34.1%;經營凈收入為3429元,占比達41.1%,其中第一產業經營凈收入為2647元,占比31.7%;財產凈收入97元,占比1.1%;轉移凈收入1976元,占比23.7%(見圖1-2)。各類收入中,名義增長率最高的是轉移凈收入,較上年增長18.0個百分點。財產凈收入較上年增長16.2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增長13.7個百分點,經營凈收入增長5.0個百分點。

(2)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情況。

消費方面,2016年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消費為7273元,較上年名義增長10.7個百分點。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達到全國農村居民平均水平的71.8%,名義增長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9個百分點。

圖1-2 2016年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結構

分片區來看,人均消費水平最高的3個片區為大別山區(8518元)、武陵山區(7832元)和秦巴山區(7678元);名義增長率最高的3個片區為四省藏區(名義增長率為13.8%)、大興安嶺南麓山區(名義增長率為13.1%)、武陵山區(名義增長率為12.0%);消費支出名義增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片區有7個,分別是燕山太行山區、新疆南疆三地州、呂梁山區、西藏、秦巴山區、六盤山區和滇西邊境山區,分別較全國平均水平低4.6、4.0、3.3、1.0、1.0、0.9和0.6個百分點。

從消費結構看,連片特困地區農村人均居民食品煙酒支出2575元,占人均消費的35.4%;人均衣著支出414元,占比5.7%;人均居住支出1519元,占比20.9%;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務支出447元,占比6.1%;人均交通通信支出790元,占比10.9%;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支出788元,占比10.8%;人均醫療保健支出623元,占比86%;其他商品和服務人均支出118元,占比1.6%。其中,名義增長率最高的3個分項消費為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名義增長17.3%)、交通通信支出(名義增長16.0%)、醫療保健支出(名義增長14.6%)(見表1-7)。

表1-7 2016年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消費情況

3.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

中國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居民生活條件持續改善,但飲水安全問題亟須解決。2016年中國連片特困地區居住竹草土坯房的農戶比重為4.8%,較2015年下降1.3個百分點。使用照明電的農戶比重為99.2%,基本實現了生活用電的全覆蓋。獨用廁所的農戶比重為93.9%,較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炊用柴草的農戶比重為52.0%,較上年下降3.5個百分點。在飲水方面,連片特困地區中,使用管道供水的農戶比重為67.4%,飲水無困難戶比重為86.9%,使用凈化處理自來水的農戶比重僅為38.5%,與電力使用情況相比,連片特困地區的飲水狀況,尤其是飲水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分片區情況看,大興安嶺南麓山區和新疆南疆三地州農村住房條件較差,2016年分別有13.9%和10.0%的農戶居住竹草土坯房;四省藏區農村居民用電問題突出,使用照明電的農戶比重僅為92.0%,較14個連片特困地區平均水平低7.2個百分點;西藏和滇西邊境山區農戶飲水問題突出,仍有超過20.0%的農戶飲水困難;大興安嶺南麓山區和西藏使用管道供水農戶占比較低,均低于50.0%,較全部片區平均水平分別低20.5個、18.5個百分點。自來水凈化處理情況不樂觀,有10個片區低于全部片區38.5%的平均水平,僅有4個片區高于全部片區平均水平,為六盤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大別山區和新疆南疆三地州,六盤山區情況最好,使用經過凈化處理自來水的農戶比重達到62.3%。

耐用消費品方面,2016年中國連片特困地區農村住戶每百戶擁有汽車10.6輛,每百戶擁有洗衣機80.4臺,每百戶擁有電冰箱73.8臺,每百戶擁有移動電話226.1部,每百戶擁有計算機13.6臺。與2015年相比,中國連片特困地區農戶耐用品數量均有增長,其中,汽車擁有量增長速度最快,增幅達到34.2%。分片區看,2016年耐用品擁有量較少的片區包括呂梁山區、羅霄山區、烏蒙山區、新疆南疆三地州和西藏,分別在汽車、洗衣機、電冰箱、移動電話和計算機五個方面擁有量最少。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中國連片特困地區2016年所在自然村通公路的農戶比重達到99.8%,基本實現全覆蓋,所在自然村進村主干道路硬化的農戶比重為95.6%;所在自然村通電話的農戶比重為99.9%,同樣基本實現全覆蓋;所在自然村能接收有線電視信號的農戶比重為93.4%;所在自然村能便利乘坐公共汽車的農戶比重為61.2%;所在自然村通寬帶的農戶比重為77.4%;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處理、有衛生站的農戶比重分別為49.5%、90.6%;所在自然村上幼兒園和小學便利的農戶比重達到79.6%和85.2%。由此可以看出,全部片區中的農戶便利乘坐公共汽車和垃圾集中處理需要進一步加強。


[1]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的認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2013-03-01.

[2]本部分2016年的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住戶調查辦公室.中國農村貧困監測報告2017.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隆县| 北海市| 安仁县| 客服| 黄骅市| 民乐县| 闸北区| 宁国市| 丰镇市| 白河县| 友谊县| 百色市| 周口市| 泰安市| 万年县| 鄂尔多斯市| 景东| 宜昌市| 东乌| 濮阳县| 芦山县| 梅河口市| 怀化市| 浦东新区| 泗水县| 关岭| 伊川县| 永丰县| 武乡县| 武邑县| 内黄县| 宁河县| 越西县| 万宁市| 三门峡市| 岳池县| 赣榆县| 资阳市| 上栗县| 综艺|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