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跨越:新經濟引領新常態(領導干部悅讀坊)
- 金江軍 郭英樓
- 2432字
- 2019-12-21 14:31:18
“互聯網+”與經濟新常態
“互聯網+”的提出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確定了創業創新、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務、高效物流、電子商務、便捷交通、綠色生態和人工智能等11個“互聯網+”重點行動。在保障支撐方面,提出夯實發展基礎,強化創新驅動,營造寬松環境,拓展海外合作,加強智力建設,加強引導支持,做好組織實施。
2016年3月,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了《互聯網時代的國家治理》一書,解讀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
“互聯網+”的內涵
“互聯網+”是把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推動技術進步、效率提升和組織變革,提升實體經濟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的含義是指融合、創新和改變,即互聯網與各行各業、各個領域融合,創新商業模式和政府管理方式,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
各地推動“互聯網+”發展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照抄。要著重推動“互聯網+”與當地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特色優勢產業的融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要著力通過“互聯網+”來解決當地遇到的主要問題,如交通擁堵、臺風、洪澇災害、地震等。
在推動“互聯網+”與行業融合時,要充分考慮行業之間的差異。有些行業非常適合“互聯網+”,這些行業往往具有以下特點:一是需要消除需求者和供給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促進供需對接,如出租車、餐飲、廢舊物資回收、家政服務等行業;二是通過互聯網可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如商貿流通、金融、旅游等行業;三是產品或服務適合在網上傳輸的行業,如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影視娛樂、廣告等行業;四是產品可以嵌入物聯網技術,實現遠程控制、在線運維的行業,如汽車、家電、機械裝備等行業;五是可以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對生產流程進行監控、優化的行業,如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鋼鐵、水泥、化工等行業。
“互聯網+”對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意義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與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具有廣闊前景和無限潛力,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積極發揮我國互聯網已經形成的比較優勢,把握機遇,增強信心,加快推進“互聯網+”發展,有利于重塑創新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培育新興業態和創新公共服務模式,對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實現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在2015年9月29日舉辦的2015中國“互聯網+”峰會上的致辭中指出,推進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對于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開啟“十三五”時期創新發展的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他認為“互聯網+”是經濟提質增效和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從國際看,互聯網正在孕育產業格局重整和增長方式重塑。當今時代,無論哪個行業、哪個組織,乃至個人,要想實現更全面的發展,都必須善用互聯網,互聯網已成為大國博弈的制高點。從國內看,資源、能源、環境約束加劇,要素成本上升和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實施“互聯網+”行動,就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要素配置中的優化作用,加速推動互聯網與各領域的深度融合,促進網絡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同發展,在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再添一把火,再加一把力”,這將有利于我們主動引領新常態,加快經濟增長動力轉換進程,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推動“互聯網+”發展,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要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各級政府部門對“互聯網+”要持有開放、包容的態度,加強政策引導,做好基礎性工作,搭建供需對接平臺,組織開展培訓。要多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對“互聯網+”進行支持,不要直接干預市場、干預企業的經營活動。
中國互聯網發展現狀

圖1-11 2015年31個省(市、區)互聯網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