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平衡增長中的金融、價格和產業結構(經濟學學術前沿系列)
- 于澤
- 1290字
- 2019-12-13 20:00:08
第二節 經濟增長和金融
經濟增長過程可以通過圖1—12來表示。在每一個時期,我們都處在一個循環流轉過程中。消費者向要素市場提供自己的勞動服務等要素,獲取工資等收入,并利用收入進行消費。企業通過生產要素進行生產,供給產品獲取利潤。在一個時期,這就構成了一個一般均衡。不同產品的價值就構成了這個均衡中的經濟結構。從一個時期向下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是通過要素積累和技術進步完成的。這就是我們最為熟知的新古典增長模型。

圖1—12 宏觀經濟增長
伴隨著經濟增長,經濟的參數會發生變化,這就導致經濟的一般均衡會發生變化。這種情況最常見的就是非平衡增長理論強調的需求方的恩格爾定律和供給方的資本深化和技術進步。隨著人均收入提高,消費者會更多地消費收入彈性高的產品。投資增加會提高社會的資本存量,會提升人均資本,在產品要素密度不同和技術進步率不同的情況下,同樣會改變一般均衡中的資源配置。
在這個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過程中,金融起著重要作用。生產過程需要時間,例如對于農業,從播種到收獲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從投入到生產產品需要的時間可能較長,所以企業需要在生產出產品之前預付給工人工資。但是企業這個時候并不一定有資金,那么如何支付呢?企業可以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貸。銀行通過幫助企業墊付資金,完成了在不同時間的生產過程。這種支付過程是非常常見的流動資金短期借貸。
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參數并不能保證連續變化或者微小變化。一種特殊情況是參數發生了本質變化,這就是熊彼特分析的創新。這種創新是一種本質上的結構變化,即出現新產品或者新的生產技術。這就會導致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但是要實現這種新變化,就需要金融發揮作用。因為要開發新的產品和技術,就需要將資源從原有的循環流轉中抽出來,完成生產。那么,如何做到這點呢?正如熊彼特所說:“這種獲得貨幣的方法,是利用銀行來創造購買力。它采取的形式是無關重要的。發行銀行券而不完全用從流通中抽出的硬幣來保證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但是存款銀行業的方法提供了同樣的服務,這種方法增加了可能支出的總額。或者我們可以想起銀行承兌,因為這種承兌起著貨幣的作用,在批發貿易中作為支付手段。這個問題,不是一個把已經存在于某人手中的購買力加以轉移的問題,而總是從烏有之鄉創造出新的購買力的問題——即使創造新的購買力的信用合同是以有價證券(它們本身不是流通工具)來支持的——它是添加到現有流通中來的。”[1]
這里面容易理解的是銀行信用幫助了生產新產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這段話提出了銀行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可以無中生有地創造支付工具,然后需要創新的企業家利用這些無中生有的支付工具來獲取資源。實際上,在非平衡增長中,金融發揮作用有兩條渠道,一條是在參數連續變化時候的日常支付手段,一條是用于創新的資源轉移。對于前者,我們可以理解為是人們的儲蓄提供了支付,這就是日常理解的銀行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支持企業生產。對于后者,銀行更為特殊的職能是無中生有地創造購買力,將資源從舊產業轉移到新產業。總的來說,金融在生產過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銀行是怎么無中生有地創造了購買力的呢?這將在第2章詳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