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金融營銷:原理與實踐
- 劉鳳軍
- 8514字
- 2019-12-13 20:36:21
2.5 政策法規的適時調整,寬容、支持并引導了互聯網金融
前面提及的美國PayPal,自1998年成立,很快就推出了貨幣基金,相當于美國版的余額寶。1999年PayPal貨幣基金上線后,收到了很好的市場回報,收益率一度維持在5%以上[1],成為美國炙手可熱的金融產品。可是,2002—2004年,美國利率下調,PayPal貨幣基金勉強維持略高于1%的收益率,至2008年以后,美國實行了零利率政策,其經營日漸慘淡。勉強維持幾年,到2011年,因無法承擔持續虧損,PayPal貨幣基金清盤。此真實事件,讓我們感受到了政策、法律法規對互聯網金融的影響。
而在我國,政策法律法規的適時調整,寬容、支持、引導了互聯網金融,從而促進、保障了互聯網金融快速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2.5.1 適度寬松,允許試錯
互聯網金融作為新生事物和新興業態,我國政府監管的基本原則是適度寬松,允許試錯,而不是一棍子打死,這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留出了余地和空間。
1.政策放寬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
在2014年4月30日國務院轉發的發展改革委《關于2014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的意見》第三部分“著力推進財稅金融價格改革”中指出:“有序放寬金融機構市場準入,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引導民間資本參股、投資金融機構和融資中介服務機構。針對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和‘三農’多層次、多樣化融資需求,注重發展熟悉當地情況、特色鮮明的地方法人銀行。推進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健全可持續運營機制。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健全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保護存款人利益。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并規范債券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保險定價機制,建立健全農業保險和巨災保險制度。處理好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的關系,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不可否認,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也不排除有些公司踩著政策紅線。在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營銷實踐中,有很多不符合規范,甚至不道德的營銷行為。如,產品有圈套、宣傳不真實、促銷藏陷阱等等。例如,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節目2015年7月3日以“警惕P2P的‘雷區’”為題,報道互聯網金融P2P的不規范經營的事件,致使投資人上當受騙,非但沒有收到回報,還損失了本金。詐騙的手段多種多樣,如發假標的(根本不存在的借款事件、已經結束的事項再次作為借款項目等)、開多平臺(有的經營者竟然開了19個平臺)等。CCTV記者編導提醒投資人謹慎行事,看住自己的錢。而中國P2P網貸指數負責人胡爾義認為,“在中國,壓根沒必要妖魔化P2P跑路的事情。回頭去看看美國的金融史,信貸危機期間的美國倒閉近千家銀行,次貸危機倒閉四五百家,銀行都會跑路,更何況P2P機構?下一個階段,違約會成為常態。投資人要學會適應這樣的新常態,提高資產配置能力,科學理財”[2]。這也滲透了允許試錯的寬容心態。
2.慎重發放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證
實踐中,第三方支付也存在很多問題,如,從支付流程來看,買方在提交訂單后需將貨款暫存在第三方支付平臺,而在買方在收到貨物之后再通知第三方支付平臺將貨款付給賣方,這期間不但產生了資金吸存行為,而且會出現大量積少成多資金的滯留,這些沉淀資金的管理不規范容易引發資金風險問題等。即使存在一些風險和問題,我們的監管部門還是本著允許試錯的寬容態度,一方面及時糾正、處罰不合規的企業做法,另一方面,審慎發放許可第三方支付的經營牌照,即互聯網第三方支付業務許可證。
依據中國人民銀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2010年9月1日起施行),早在2011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就開始發放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包括支付寶、銀聯商務、財付通、易寶支付等27家單位獲批;2011年8月29日13家單位獲批;2011年12月22日61家單位獲批;2012年6月27日95家單位獲批,2014年7月15日19家企業獲批;至此,中國人民銀行共計發放牌照269家。[3]2015年5月廣東廣物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獲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截至2015年4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共發放支付牌照270張。[4]
鏈接2—3余額寶成長背后的政策法規
1.余額寶的運營機理及其漲落

圖2—1“余額寶”購買與贖回資金流轉圖
資料來源:劉敏:《“余額寶”業務發展趨勢、影響及政策建議》,載《時代金融》,2013(9)。根據規模和收益率的變化可將余額寶分為兩個階段。
2.余額寶推出時面臨的相關政策法規
3.余額寶誕生后出臺的相關新規
①李耀東、李鈞:《互聯網金融框架與實踐》,12頁,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
②天宏增利寶貨幣披露的歷史數據。
③份額規模變動詳情數據來源于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公布的數據。
④黃振、鄧建鵬:《互聯網金融法律與風險控制》,47~52頁,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⑤莫鈞翔、黃啟發、楊芳:《淺析“余額寶”及其法律風險》,載《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1)。
⑥《一日四表態央行不會取締余額寶》,見網易新聞,http://news.163.com/14/0305/14/9MJ2QLCF00014JB6.html。
3.利率逐步市場化
價格是資源配置的信號。金融產品價格的制定過程中,利率是其重要的影響因素。很多人都認為余額寶的出現是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標志之一,也因此2013年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元年。可是余額寶恰恰是利率非市場化下的產物,是利率“雙軌制”時代的受益者。
我國金融改革與利率市場化走過了比較漫長的歷程。1993年1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逐步形成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的市場利率體系”,“我國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長期目標是實現人民幣可兌換”。從1996年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起點,歷經近20年漸進式的改革,從基準利率上浮1.1倍到1.2倍,再到1.3倍、1.5倍,直至2015年10月24日完全放開[5],即對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以及金融機構人民幣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實施“雙降”,并取消對商業性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上浮限制。至此,存貸款上浮和下浮的限制全部取消,即“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6]。
利率管制其實就是對資金價格的控制,必然會導致金融產品單一化,導致供給和需求都不能充分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存款利率上限放開的一大好處就是銀行有了更大的自主經營權,包括新產品開發、差異化定價等,銀行業將真正地進入差異化競爭時代。另一個好處則是會刺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隨著存款利率上限的放開,互聯網金融將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顯現出不可低估的活力。在利率市場化條件下,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價格杠桿作用將進一步增強。
2.5.2 政府支持、政策扶持
1.國家政策的支持與扶持
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和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分別提出了“互聯網金融”和“互聯網+”的概念。后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于2015年7月1日公布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還提出了“互聯網+”創業創新、“互聯網+”協同制造等11項重大任務,其中之一就是“互聯網+”普惠金融。關于“互聯網+”普惠金融,《意見》提出,“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全面提升互聯網金融服務能力和普惠水平,鼓勵互聯網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的融合創新,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型企業”;“積極拓展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的深度和廣度。鼓勵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提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企業和個人的投融資需求”。[7]這是推動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拓展,加速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增強各行業創新能力,構筑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2015年9月5日,國務院公開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基于“大數據本身是一種資產”的理念,該綱要的作用是要激活中國大數據的資產價值,其主要任務是“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以期“形成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開放共享的法規制度和政策體系,2018年底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率先在信用、交通、醫療、衛生、就業、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資源、農業、環境、安監、金融、質量、統計、氣象、海洋、企業登記監管等重要領域實現公共數據資源合理適度向社會開放,帶動社會公眾開展大數據增值性、公益性開發和創新應用,充分釋放數據紅利,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無疑,這對專業的數據分析公司及基于數據的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都是大大的利好。繼而,中國保監會在2015年9月11日召開發布會,明確保險資金可設私募基金,投資方向可以是基礎設施、互聯網金融等國家支持的產業和領域。
2.地方政策的支持與扶持
不僅在國家層面上,上海、北京、深圳等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全國前列的城市也都制定了支持、扶持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政策。
2013年10月11日,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發布了《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的意見》,發展目標是“圍繞建設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的目標要求,積極落實和推動互聯網金融創新,打造全國創新資本中心。力爭用3~5年時間,打造一批位居全國前列的P2P、眾籌以及具有融資信貸功能的第三方支付類標桿性企業,引領互聯網金融行業規范發展”,為此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互聯網金融機構聚集”。包括“大力支持互聯網金融企業在海淀注冊設立”、“對互聯網金融企業資質以及相關人才進行認定和評級,在此基礎上綜合考慮,對認定的重點互聯網金融機構高管人員給予北京戶口、工作居住證、子女入學、公租房等方面政策支持”、“發起設立互聯網金融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納入現有5億元海淀區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統一管理”[8]等。
2014年8月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促進本市互聯網金融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促進互聯網金融產業健康發展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申請有關業務許可或經營資質”、“支持電子商務平臺等大型互聯網企業在本市設立小額貸款、融資擔保、融資租賃、商業保理等新型金融企業”、“支持有條件的互聯網金融企業進行軟件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等方面認定,按照規定享受相關財稅優惠政策”、“支持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持牌金融機構積極開展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產品和服務創新,提升金融服務廣度、深度和能級。對持牌金融機構在滬設立的主要從事互聯網金融相關業務的法人機構或功能性總部,市、區縣兩級政府可根據相關政策給予支持”[9]。
2.5.3 從野蠻生長到有序成長
1.頒布“基本法”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和風險隱患,主要包括:行業發展“缺門檻、缺規則、缺監管”;客戶資金安全存在隱患,出現了多起經營者“卷款跑路”事件;從業機構內控制度不健全,存在經營風險;信用體系和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不健全;從業機構的信息安全水平有待提高等。
有鑒于此,2015年7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財政部、工商總局、法制辦、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頒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相當于為剛剛興起的互聯網金融行業設立了“基本法”。這部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法”,首次系統明確了互聯網金融的邊界、業務規則和監管責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呂勇斌認為,《指導意見》將業內達成的多數共識固定下來,“此前,監管層相對謹慎,行業多依靠市場規律調節,《指導意見》出臺后,互聯網金融有了‘基本法’,行業將加速洗牌”[10]。
此《指導意見》總體上還是積極鼓勵政策,通篇出現16次“支持”,可見一斑。該《指導意見》還重點提出“健全制度,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秩序”,實行“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并規定:“除另有規定外,從業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實現客戶資金與從業機構自身資金分賬管理。客戶資金存管賬戶應接受獨立審計并向客戶公開審計結果”。
2.制定監管細則
繼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等十部門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后,2015年7月27日,首份分類監管細則——中國保監會印發《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出臺(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施行期限為3年)。該《辦法》明確規定,互聯網保險業務是指保險機構依托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技術,通過自營網絡平臺、第三方網絡平臺等訂立保險合同、提供保險服務的業務。其中,保險機構是指經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設立并依法登記注冊的保險公司和保險專業中介機構;第三方網絡平臺是指除自營網絡平臺外,在互聯網保險業務活動中為保險消費者和保險機構提供網絡技術支持輔助服務的網絡平臺。此外,互聯網保險業務應由保險機構總公司建立統一集中的業務平臺和處理流程,實行集中運營、統一管理。除保險公司和保險專業中介機構外,其他機構或個人不得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保險機構的從業人員不得以個人名義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辦法》還規定了保險專業中介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的業務范圍和經營區域,應與提供相應承保服務的保險公司保持一致。
3.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納入五年規劃
2015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正式發布,其中第三節“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第六條“構建發展新體制”中的具體表述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發展普惠金融,著力加強對中小微企業、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推進股票和債券發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降低杠桿率。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推進高收益債券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加快建立巨災保險制度,探索建立保險資產交易機制”[11]。
此次十三五規劃指出,互聯網金融行業將作為傳統金融行業的有效補充,為發展普惠金融、覆蓋傳統金融行業難以覆蓋的人群和地區貢獻力量。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未來國家將會進一步出臺鼓勵和規范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政策,最大限度發揮互聯網金融在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普惠金融、促進實體經濟方面的優勢。[12]
最后,還必須說明的是,人口眾多也是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能夠得到快速發展的重要環境要素。即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巨大潛力,還來源于我國龐大的人口總量產生的金融需求。2014年末,我國總人口已經達到13.67億人[13],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也是世界第一網民大國。如果將每一位網民看作可以接入金融服務網絡的節點,那么作為擁有世界第一人口規模、也是世界第一網民規模的我國金融網絡,在發展互聯網金融上具有巨大的規模效應。可謂人口多、平臺大、關系頻、場景強。數以億計的人口總量,加之互聯網企業積極營銷,致使互聯網平臺規模大,發生交易關系、收付關系、借貸關系、租賃關系等的用戶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各國。
注釋
[1]參見史冊:《圖解互聯網金融》,153頁,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2]和訊網,http://news.hexun.com/20150113/172337756.html。
[3]參見搜狐證券,http://stock.sohu.com/20140716/n402304247.shtml。
[4]參見中國人民銀行,http://www.pbc.gov.cn/publish/zhengwugongkai/3580/index.html。
[5]參見東方網,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auto/news/china/u7ai4804001_K4.html。
[6]深圳商報,http://szsb.sznews.com/html/201510/26/content_3368006.htm。
[7]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7/05/c_134382951.htm。
[8]海淀區金融服務辦公室,http://www.czifi.org/html/201408/742.html。
[9]中國上海,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2319/node12344/u26ai39863.html。
[10]新浪新聞,http://news.sina.com.cn/o/20150719/151932123856.shtml。
[11]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n/2015/1103/c399243277723513.html。
[12]參見搜狐證券,http://stock.sohu.com/20151105/n425363907.shtml。
[13]參見國家統計局網站,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s=%E6%80%BB%E4%BA%BA%E5%8F%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