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第一節 選題背景

貧困問題一直是困擾世界各國的一大難題,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揮之不去的隱痛。聯合國將每天生活費不足1.25美元定義為極端貧困。根據世界銀行2013年的《世界發展指標》,發展中國家極度貧困人口的平均收入持續上升,穩步接近日均1.25美元的貧困線標準。近年來,許多國家的極度貧困率迅速下降,但世界極度貧困人口仍有12億人之多。據估計,到2015年,仍將有9.7億人生活在每天生活費低于1.25美元的極度貧困線以下。報告顯示,極度貧困人口居世界前三位的國家和地區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印度和中國。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農村、偏遠地區和城市的邊緣郊區等。我國目前仍有超過30%的低收入人群平均每天靠不足2美元的收入過日子,有超過70%的人口生活在生活條件相對艱苦、生存環境較差的偏遠農村地區,這些人成為中國中低收入群體的主要部分。貧困問題成為目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復雜問題之一,長期以來一直備受關注。例如,歐洲委員會曾在1975~1980年間發布了數量眾多的國家反貧困報告;中國、印度、馬來西亞等國先后開展了大規模的反貧困行動;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也開始了針對第三世界貧困人口的援助行動;1992年第47屆聯合國大會更是將每年的10月17日確定為“國際消除貧困日”,與此同時,世界銀行進行了一系列機構調整,將反貧困當成自己的主要職責;亞洲開發銀行董事會于1999年正式決定將減貧作為該機構的唯一努力目標。2000年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通過了一個旨在將全球貧困水平于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為標準)的行動計劃,統稱為千年發展目標(MDGs),同時要求全世界聯合起來消除貧困,促進人類平等。此后,各國開始了千年目標實踐,理論界對此也進行了大量研究。

貧困問題雖然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重點,但各國政府基本上都將經濟發展作為工作重點,主要利用財政資金或者外部援助等扶貧手段來減少本國貧困。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不完善,加上信息不對稱和存在高昂的小額借貸成本,窮人幾乎不可能從正規金融部門獲得急需的金融服務。因此,理論界也基本上將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作為減少貧困的研究重心,很少涉及金融尤其是微型金融在減少貧困中的作用。20世紀70年代,孟加拉國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該國建立起了致力于解決鄉村貧困人群金融服務問題的“鄉村銀行”(Village Bank)——格萊珉銀行(Grameen Bank)。格萊珉銀行以貧困婦女為主要客戶,為之提供小額信貸(Microcredit),并通過“團結小組”(Solidarity Groups)制度來保證還款率,其提供的微型貸款在幫助貧窮婦女的家庭改善生活和脫離貧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引起了普遍關注。其實踐表明,微型金融通過為窮人提供信貸服務,一方面,可以解除窮人的信貸約束,有助于解決窮人的資金困難并投資于新技術,如使用更好的機器、工具和原料等;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窮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窮人的生產力,從而使其擺脫貧困。另外,微型金融服務通過放寬金融市場對窮人的信用限制幫助窮人抵御收入不穩定帶來的風險,從而提高其預期收入;同時,還可以平滑窮人的消費,提高窮人應對外來沖擊(如自然災害和疾病等)的抗風險能力,降低其脆弱性,從而減少貧困。然后,從微型金融的角度來研究減貧問題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反貧困事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全球的反貧困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我國貧困人口的大幅減少,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據統計,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從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2010年年底的2688萬人[1],貧困發生率也從1978年的31%下降到2010年的2.0%。按照世界銀行2008年以前提出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貧困線標準,我國的貧困發生率從1981年的64%下降到了2008年的13.6%。2008年世界銀行將國際貧困標準從每天生活費1美元提升至1.25美元。2011年我國將農民年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國家扶貧新標準,該標準比2009年提高了92%。這意味著全國貧困人口數量和覆蓋面由2010年的2688萬人擴大至1.28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3.4%和全國總人口(除港澳臺地區外)的近1/10。實際上,與世界銀行每人每天1.25美元的新標準對比,2300元人民幣相當于361.36美元(2011年11月29日匯價),日均0.99美元,為1.25美元的79%。這意味著,盡管全國貧困人口數量從2688萬人擴大到1.28億人,但仍然存在至少21%(0.99美元到1.25美元之間)的“被脫貧”人群。[2]與此同時,我國城市貧困問題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逐步深入日益凸顯。如果使用“最低生活保障”來度量城市貧困人口,我國城鎮貧困人口1996年為84.9萬人,2010年增長到2311.1萬人。[3]而根據2011年城市藍皮書的推斷,中國目前城市合理的貧困線為人均年收入7500~8500元,貧困人口數大約為5000萬人,是目前低保標準和受保人數的2倍左右。[4]此后,直到2013年,城市低保人口基本維持在同一水平。

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在逐漸完善,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城鎮貧困人口規模龐大,而且這一龐大的規模還沒有包括那些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群體,他們的貧困問題更加嚴重。尤其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貧困的形式及成因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這說明,我國未來的反貧困工作仍然任重而道遠。貧困問題不解決,不僅會影響到經濟發展,而且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因此,對中國貧困問題的探討已經成為學術界和政府高層重點關注的對象。但目前關于中國貧困問題的研究基本上都還立足于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等方面,很少從金融發展尤其是微型金融的角度來研究兩者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微型金融發展對減少貧困的影響機制。

中國最早引入微型金融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最初是以由國際非政府組織主導的小額信貸扶貧試點項目的形式存在。隨后,政府、正規金融逐漸介入,微型金融進入擴展階段,而隨著商業性小額信貸公司等新型微型金融發展模式逐漸興起,微型金融進入了多樣化發展的階段。目前,微型金融已被公認為中國開展反貧困實踐的一項重要金融創新手段。2004年以來,各級政府對農村金融尤其是“小額信貸”予以了高度重視,強調要加強監管,大力發展小額信貸,鼓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和需求的各種微型金融。因此,立足于現有微型金融的實踐,對中國微型金融的發展及其反貧困機制等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注釋

[1]2008年我國提高貧困線標準以后,貧困人口的統計數據有所提高,2010年的貧困人口按2010年農村貧困標準1274元測算。

[2]http://www.xinhuanet.com/。

[3]《中國統計摘要(2011)》。

[4]潘家華等主編:《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4——聚焦民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安市| 龙岩市| 临武县| 普格县| 高阳县| 根河市| 天台县| 会泽县| 新安县| 舒城县| 泗洪县| 泰顺县| 通化县| 衡阳市| 邛崃市| 阿克陶县| 浦北县| 扬州市| 吴旗县| 鸡西市| 泗阳县| 平远县| 略阳县| 天气| 信宜市| 菏泽市| 洛南县| 太白县| 长武县| 上栗县| 土默特左旗| 禹州市| 兰考县| 平湖市| 大新县| 山东| 永新县| 天祝| 双桥区| 依兰县|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