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里士多德全集(典藏本)
- 苗力田
- 18298字
- 2019-12-13 21:28:40
論感覺及其對象
秦典華譯
【1】我們已經詳盡地討論了靈魂本身,以及它各部分的每種功能,下一步的任務是考察動物和一切擁有生命的事物,以及了解它們有什么獨有的和共同的活動,我們先假定關于靈魂所說過的一切成立,現在來討論剩下的問題。首先來討論那些在先的問題,動物最為顯著的特征,無論是共同的還是獨有的,顯然是那些既屬于靈魂又屬于肉體的特征,諸如感覺、記憶、情感、欲念以及一般的欲望,此外還有快樂和痛苦;因為這一切屬于幾乎所有的動物。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征,為所有享有生命的事物所共有,另外一些,則只為某些動物所特有。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四對,即醒與睡,少與老,呼與吸,生與死;我們必須考察這每一種各是什么,以及它們是由什么原因而引起的。
研究疾病與健康的第一本原乃是自然哲學家的任務,因為無論是健康還是疾病都不是無生命事物的屬性。所以,有人可能會說,絕大多數的自然哲學家和那些以哲人態度來研究其技術的醫生在這一點上是共同的,前者的目的是研究醫學,后者將他們的醫學理論建立在自然哲學原理的基礎上。
以上提到的共同性特征顯然既屬于靈魂又屬于肉體。因為所有特征都或者伴隨著感覺一起出現,或者是由感覺所引起:有些是感覺的屬性,有些是感覺的狀態;有些是保護和維持性的,而有些則是毀滅和剝奪性的。在靈魂中感覺是通過肉體而產生出來的,這一點顯然既是根據推理,又與推理無關。
我們以前曾在《論靈魂》中解釋過,感覺和感知是什么,以及這種屬性為什么會在動物中出現。一切作為動物的動物,都必然擁有感覺。正是根據這一點我們區分了什么是動物什么不是動物,關于那些特殊的個別感覺,觸覺和味覺必然屬于所有動物,觸覺的原因我們已經在《論靈魂》中說過了,而味覺乃是為了營養;味覺把食物區分為可口的和不可口的,以便分辨出該避免的和該追求的,一般而論,滋味乃是營養部分的屬性。那些由于外物而發生的感覺,諸如嗅覺、聽覺和視覺,屬于能夠作位移的動物。對于所有擁有這些感覺的動物來說,它們都是保護性的因素,它們使動物在得到食物前預先感覺到什么是它們的食物,并避開那些有害的和致命的東西,對于理智的動物來說,這些感覺的存在是為了生存得更好,因為它們會使我們明白許多差別,對于思想對象和實際事務的理解就是從這些差別中產生出來的。
在這些感覺中,在本然意義上說,視覺與生存必然有關,聽覺在偶然意義上說與心靈有關。視覺能力告訴我們多種差別,因為一切物體都分有顏色,所以我們主要是通過它而感知那些共同的性質(共同的性質指的是形狀、廣延、運動和數目);對于少數幾種能發出不同聲音的動物來說,只有聽覺才能區別聲音的不同。對于理智來說,聽覺在偶性上是貢獻甚多的一個部分,語言是學習的原因,它是可以聽見的,但這并不是就其自身,而是在偶性意義上說的;因為語言是由詞組成的,每個詞都是符號。因此,在那些天生就缺乏某種感覺的人中,瞎子要比聾子和啞巴聰明。
【2】關于各種感覺所具有的能力,我們在前面已經說得差不多了。感覺器官自然是從軀體中產生出來,現在有些人正試圖將軀體的部分和軀體的元素聯系起來,然而,由于難以將五種感覺和四種元素彼此搭配,所以他們就求助于第五種感覺,他們全都認為視覺器官由火構成,因為他們對視覺特性的原因并不了解。當眼睛被擠壓以及被移動時,似乎有火花閃現。在黑暗中,或者當雙眼緊閉時,也會產生這種現象,因為在這時也會產生黑暗,然而這只不過是提出了另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罷了。因為除非不去假定感覺者在沒有意識到它時也能夠看見可見的對象,否則眼睛就一定會看到它自身了。當眼睛在靜止時這為什么不會發生呢?其中的原因和難題的解決,以及眼睛是由火構成的理由,必須從以下方面來考慮。因為光滑的東西能在黑暗中發光,雖然它們自身并不產生光亮,被人們稱為黑眼珠的眼睛的中心部分,就顯然是光滑的。當眼睛運動時,便會產生這種現象,一個物體在這時會變得像兩個似的。這是由于快速的移動使得在看的東西和被看見的東西顯得不同。所以,如果運動不是快速的而且也不在黑暗中,那么這種現象就不會發生;在黑暗中光滑的東西自然會發光,例如有些魚的頭和烏賊的墨汁;當眼睛運動緩慢時,視覺器官和被看見的物體就不會顯得在同時既是一又是二。但是在其他快速運動的情況下,眼睛會看見它自身,就仿佛在反射時的情況一樣,如果眼睛真是火的話,就像恩培多克勒所說的,《蒂邁歐》中也是這樣描述的,而且如果當光從眼睛里面就像從燈籠里釋放出來時視覺發生了,那么視覺為什么不能在黑暗中同樣地發生呢?像《蒂邁歐》中所說的,從眼睛里產生出來的光線在黑暗中熄滅了,這也是一種徒勞無益的說法;那么光線的熄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又熱又干的炭火或火焰,被認為是由濕和冷所熄滅;但是,熱和干顯然并不是光的屬性,如果是,而且又輕微到了我們無法察覺的程度,那么當白天下雨時,光線就應當會被雨水所熄滅,在寒冷的天氣里,黑暗就會更經常地降臨,火焰和燃燒的物體就會遭受這種情形;但是在其他情況下,這樣的事就不會發生。有時,恩培多克勒似乎認為,如前所說,當光從眼睛里面產生出來時,視覺就產生了,他這樣說道:
有時他就這樣說明視覺,但有時他又用視覺對象的流射來解釋視覺。德謨克里特說眼睛是水,他是正確的,但當他認為視覺僅僅是一種反映時,他又錯了。眼睛能夠看見影像是因為眼睛是光滑的;影像并非存在于眼睛里面而是存在于觀察者之中;因為這種現象只不過是一種反射而已。但是關于被反映對象和反射似乎還沒有獲得清楚的一般性的知識。不過奇怪的是,他從來沒有疑惑過為何只有眼睛能看,而影像在其中被反映的其他事物為什么就不能看,無疑眼睛是由水而構成,但眼睛能看并不是因為它是水,而是由于它是透明的;水和空氣在這一點上是共同的。但是水比氣更容易被控制,更容易被限定。所以,瞳仁或嚴格意義上的眼睛,是由水構成的。從觀察到的事實來看這是很顯然的,很清楚,當眼睛衰老時就會滲出水來,在胎兒時期,眼睛透涼閃亮。有血動物的眼白肥厚多油,這樣以保持水分不被凍結。由于這個原因,眼睛成為身體中對冷最不敏感的部分,誰也不會感到眼簾里面寒冷。無血動物眼里有一層堅硬的皮,這對它們起到了同樣的保護作用。
一般而論,以為視覺的產生乃是由于從眼中產生的某些東西,視線可以遙及星辰,或者抵達某一點并且與這一對象連接,正如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都是毫無道理的。認為連接發生在眼睛的核心部位也許還有些道理。但甚至這種觀點也是愚蠢的。因為光和光的連接是指什么呢?它是如何產生的呢?因為在那些隨意的對象之間并不會發生連接。而且,內部的光又如何與外部的光連接呢?因為在它們之間有一層薄膜。在別的地方我們已經說明過,沒有光線視覺就不可能;但是,無論視覺的對象和眼睛之間的中介物是光還是空氣,經過這一中介的運動是產生視覺的東西。眼睛的內在部分是水,這是有道理的,因為水是透明的。正如沒有光就不可能有外部的視覺一樣,在內部的視覺沒有光也不行;所以一定存在著某種透明的東西。既然它不是氣,它就一定是水。因為靈魂或靈魂的感覺器官并不存在于眼睛的表面,而一定是存在于眼睛的內部;因此,在眼睛里面的部分一定是透明的并能接受光線。從實際的情況來看這也是很顯然的。在戰斗中當人們的太陽穴被重創時,眼睛的通道被切斷了,就會產生黑暗似乎已經降臨的感覺,仿佛明燈已經熄滅,因為有如燈罩一般的透明體,即我們所說的瞳孔,已經被切掉了。
如果事實正如我們說的那樣,那么顯然我們就應當用這種方法,將每一種感覺器官和某一種元素關聯并搭配好。我們必須先假定眼睛的視覺部分由水構成。能感覺聲音的東西由氣構成;嗅覺由火構成(嗅覺是現實的,而嗅覺器官是潛在的嗅覺;因為感覺對象引起現實的感覺,所以,它一定預先就潛在地存在著;氣味是某種煙霧,煙霧是由火而產生;所以嗅覺的器官為大腦周圍地方所特有;因為冷物的質料潛在地即是熱;關于眼睛的生成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因為它也是出自于大腦,在軀體的各部分中,眼睛是最濕潤最清涼的),觸覺器官由土構成,味覺能力是觸覺的一種形式。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味覺和觸覺兩者的感覺器官都與心臟靠近。心臟與大腦相對立,在軀體的各部分中它是最溫熱的部分。關于用來描述軀體各部分的感覺能力的方法,我們就講到這里。
【3】有關各感覺器官的感覺對象,我是說諸如顏色、聲音、氣味、滋味以及觸覺,還有它們的能力是什么,每一個別感覺器官的現實作用是什么,我們已經在《論靈魂》中作過一般性的說明了,現在必須要考慮如何來說明它們每一個各是什么,例如,顏色是什么,聲音是什么,氣味或滋味各是什么,此外還有觸覺。首先我們來說明顏色。這些詞每一個都有兩層意義,即現實的和潛在的。在《論靈魂》中我們已經解釋過,現實的顏色和聲音如何與現實的感覺(如看和聽)既同一又不同;我們現在來說明,那些產生現實感覺的東西各是什么。正如我們在那篇文章中論及光線時所說的那樣,它是在偶性意義上的透明物的顏色。當透明體中存在著某種火時,就會出現光明,而它的缺乏便是黑暗,我們稱為透明體的東西,并不為氣或水或其他我們所說過的物體所特有,它是某種共同的本性和能力,它不能分離存在,而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依存于這一些或其他一些物體。正如所有物體一定具有某個界限,光也是一樣。光的本性存在于不受限制的透明體中。在那些物體之中的透明體顯然是有界限的,從這一事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界限就是顏色,因為顏色或者依存于這個界限,或者它就是這個界限。由于這個原因,畢達戈拉斯學派才將物體的表面說成是物體的顏色。顏色存在于物體的界限之中,但這個界限并不是真正的物體,我們必須假定,外在地展示的顏色的同一本性,也是內在地存在著的。空氣和水顯然能顯示顏色,因為它們明亮的光線具有這樣的特征。在那樣的情況下,由于顏色存在于無限制的事物之中,空氣和大海對那些靠近它們但還有一段距離的人并沒有顯示出如眼前一般的同樣的顏色。在物體中,如果四周所包裹著的東西并沒有引起變化,那么顏色的出現就會受到限制。很顯然,無論是在這種情況下還是在那種情況下,接受顏色的東西乃是同一事物,透明體按比率存在于物體之中(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存在于所有的物體之中)。這使得它們分有了顏色。由于顏色存在于界限之中,它也一定存在于透明體的界限之中。所以顏色是在受限制的物體中的透明體的界限。在透明的對象中,如水以及其他諸如此類顯得在界限上具有特殊顏色的事物,其顏色為物體表面所固有。在空氣中造成光亮的東西可能在透明體中出現,也可能因缺乏而不出現。所以,就像在空氣中一樣,產生光明和黑暗的是同一狀況,同樣,在物體中,產生白色和黑色的也是同一狀況。
我們現在必須要考慮其他顏色以及說明顏色所產生的不同方式。白色和黑色應相互并列在一起,因為它們每一個由于太小而無法被看見,兩者混合后就可以成為可見物了,這種顏色似乎既不可能是白色也不可能是黑色。雖然它不可能是這兩種顏色中的任何一種,但它一定有某種顏色,它一定是某種混合體和某種不同的顏色。所以我們認為除了白色和黑色以外,還存在著多種顏色,其數目的多少,就在于混合的比率,如3∶2,3∶4,以及用其他數目所表示的比率(有些顏色并不是根據數目之比,而是根據某種過度和不及的不可比關系)。所以,這樣的顏色所產生的方式很像和聲;因為取決于這種簡單比率的顏色,就像和聲一樣,被認為是賞心悅目的顏色,例如,紫色、緋紅色以及其他少數幾種類似的顏色,和聲稀少,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其他的顏色并不是由數目之比構成;或者所有的顏色都是可以用數目表達,但有些在這方面是有規則的,有的則沒有規則,而后者在不純粹的情況下具有這種特性,因為它們不是以純粹的數目之比為根據的。
這是說明顏色產生的一種方式。另一種方式是,它們似乎互為中介,就像有時畫家在制作它們時那樣,他們將一種顏色加到另一種顏色上,使其更加鮮艷;當他們想讓一件東西看起來似乎是在水中或霧中時,就是如此,仿佛太陽本身看起來是白熾的,而透過霧靄和煙霧則顯出萬紫千紅的色彩。以此看來,多種顏色都可以用與我們前面所說的同樣方式來說明;在表面的顏色和底層的顏色之間存在著某種比率,而另外一些顏色則并不是由比率構成的。
正如那些早期思想家所說的,認為顏色是一種流射物,或者顏色能被看見乃是由于這樣的原因,這種觀點是荒謬的。因為在所有的情況下,他們都必須要通過觸覺來解釋感覺,這樣才能更好地說明感覺的發生是由于感覺對象致使感覺媒介運動,即是通過觸覺而不是通過流射物。如果我們接受了這種相互并列理論,我們就不僅必須假設不可見的廣延,而且還必須假設不可感知的時間,以便無法感知這種運動的抵達,從而使得顏色看起來是一種,因為它們看起來是同時的。在另外的情況下我們就不必這樣,由于表層顏色自身受到或者沒有受到里層顏色的影響,因而表層顏色對媒介的影響也就不同,因此,它既不是白色也不是黑色,而似乎是一種不同的顏色。所以,如果沒有什么廣延是不可見的,則所有廣延在一定距離內都是可見的,這一理論可以解釋顏色的混合。在前一種觀點看來,沒有什么可以妨礙它們在一段距離之內顯得是作為某種混合的顏色;因為我們已經在后一種觀點中指出過,沒有什么廣延是不可見的。
物體的混合,不僅如有些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由其微小的部分并列而成,這些部分對于我們來說無法為感覺所察覺,而且由于所有部分都是混合構成,正如我們在一般性地討論混合時所說的那樣[1],用他們的觀點看來,對于那些可以分割成微小部分的事物來說,如人、馬或各種種子,唯有混合是可能的,因為個別的人是所有人的最小部分,個別的馬是所有馬的最小部分,所以,當這些相互并列時,全體的數目就會變成由兩者結合的混合物,但我們不能說一個人和一匹馬混合在一起。然而,對于那些不能被分割成微小部分的事物來說,混合就不可能以這樣的方式產生,而只存在著全體的融合,它是一種最自然的混合方式。關于它是如何發生的,我們在前面談論混合時已經說過了[2]。很顯然,一旦物體被混合,則它們的顏色也一定會被混合,這就是存在著多種顏色的真正原因,它既不是由于在上面涂抹也不是由于相互并列。被混合的物體的顏色在任何距離里看起來都是同一的,它不會因距離的遠近而改變。之所以存在著多種顏色,其原因就在于,其混合元素是按多種比率相互混合而成的,有些以數目之比,有些則僅僅是根據性質上的過渡。我們對有關相互并列或在上重合的顏色所說的一切同樣適用于混合的顏色。顏色的形式受到限制或不受限制的原因也可以適用于滋味和聲音,我們將在后面討論。
【4】我們現在來說明顏色是什么,以及存在著多種顏色是由于什么原因。在前面,我們已經在《論靈魂》中說到過聲音和叫聲了。現在我們來討論氣味和滋味。這兩者幾乎具有同樣的屬性,雖然它們各自并不存在于同樣的事物之中。對于我們來說,滋味的種類要比氣味的種類容易弄清楚得多。其原因是由于我們的嗅覺沒有其他動物的嗅覺發達,而且它也比我們的其他感覺落后,我們的觸覺則要比其他動物的觸覺完善得多,味覺是觸覺的一種形式。
水在本性上存在著無法品嘗其滋味的傾向,對此要么認為水在本身內包含有各種滋味,但由于太過微細而無法感知,如恩培多克勒所說的那樣;要么認為水是某種質料,它包含了所有滋味的種子,所有的滋味都是從水而產生,不同的滋味是從不同的部分產生;要么認為導致滋味不同的原因,并不是水,而是某種外在的東西,如有些人認為是熱和太陽。在這些觀點中,恩培多克勒的觀點顯然是荒謬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一,旦有果皮的水果被摘下并被放置在烈日與火焰的照射之下,滋味就會因熱而發生變化,這說明果汁的滋味并非來自于水,其變化發生在水果自身之內一,而且,旦果汁被壓榨出來并被存放起來一,經過段時間以后,其滋味就會失去甜味,而變得發澀發苦,或者產生出其他味道。而且一,旦果汁被煮沸,它們就會變得具有各種滋味。同樣,水也不可能是構成所有滋味的種子的質料;因為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滋味是可以從作為它的食品的同樣的水中產生出來的。剩下的解釋是,水的變化是由于承受了某種影響。很顯然,水不可能通過受熱而獲得我們所稱為滋味的這種性質;因為在所有液體中水最稀,甚至比油還要稀。由于比較黏,所以油能比水伸展到更大的面積上,而水則是易變的,所以以手舀水要比舀油更難一些,水本身并不會因為加熱而顯得更稠,這顯然說明還存在著某些其他原因;因為所有滋味都具有更稠密的傾向;熱是部分原因,存在于有果皮的水果中的滋味顯然也存在于土中。所以早先很多自然哲學家認為水與它所流經過的土具有相同的性質。拿鹽水來說,就十分明顯,因為鹽就是某種土。當水從發苦的灰沙中滲過時,水的滋味就會發苦。還有許多泉水有的發苦,有的發酸,有的具有各種其他滋味。植物所產生出來的滋味,其種類最豐富,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一。因為同其他事物樣,濕在本性上只承受其相反者的作用;它的相反者就是干。它在某種程度上承受火的作用,其原因就在于此。因為火的本性是干。但火所特有的性質是熱,土所特有的性質是干,正如我們以前在有關元素的討論中所說過的。所以作為火與作為土,它們不可能在本性上作用或承受作用,沒有任何事物會作用或承受作用,除非它們每一個都包含有相反元素。這就仿佛那些將顏色和滋味浸泡在液體中的人,他們使得水也具有這樣的顏色和滋味。自然也是這樣來對待干燥的東西和土的,它通過熱的作用使水用干燥的東西和土來過濾,這樣它就使得液體具有了某種性質。由我們前面所說到的干燥在液體中產生出來的屬性(它能夠從潛在的味覺變為現實的味覺)就是滋味。因為它致使感覺能力由潛在變為現實;現實的感覺和學習并不相同,而是類似于沉思。
滋味是屬性或缺乏,但它并不屬于任何干燥的東西,而是屬于營養物,我們可以從這一點看到,無論是沒有濕的干,還是沒有干的濕都不是營養物;因為作為動物的食物并不是單個的元素本身,而是它們的混合物。在動物所吸收的食物的可感覺的成分中,可觸摸的部分乃是導致生長和衰亡的原因,作為熱和冷的被吸收的東西是它們的原因。因為它們導致生長和衰亡;作為有滋味的東西,被吸收的食物提供營養;因為所有的有機物都得到了甜的營養,或者是通過自身或者是通過混合。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在論生成的文章中來詳細討論[3],現在只需要討論比較本質的問題。熱使食物膨大并使食物可口,它攝取較輕的成分,因為其重量而留下咸的和苦的東西,無論外在的熱能在外在物體中產生什么作用,動植物天然的熱都能在動物和植物中產生同樣的作用;它們之所以通過甜而得到營養,其原因就在于此。其他滋味則是和食物混在一起,這就像我們使用鹽或醋作調料一樣。這些東西主要被用來防止甜的東西具有過多的營養,以及防止在胃里不能消化的情況發生。
正如有些顏色是由白色和黑色混合而成,同樣,有些滋味是由甜和苦混合而成。有幾種包含了大小不同的比率,無論它的混合與運動是以數目之比為根據,還是沒有限制。能產生快感的混合物就是以數目之比為根據的。
甜是唯一油膩的滋味,咸和苦實際上是同一的,居于甜苦之間的滋味有澀、辣、麻、酸。滋味和顏色在種類上數目大致相等。因兩者都各有七種,如果我們把灰色看作是某種黑色,是有道理的,那么剩下的是,黃色可以歸屬于白色,就像油膩可以歸屬于甜一樣;介于白色和黑色之間的顏色有紅色、紫色、綠色、藍色,其他顏色則是由這些顏色混合而成。正如黑色是由于透明體中缺乏白色一樣,同樣地,咸和苦是由于營養液中缺乏甜。所有被燃燒過的物體的灰燼之所以味苦,其原因就在于此;因為在它們中可飲用的水分都已經被蒸發。
德謨克里特和大多數討論過感覺的自然哲學家,持有極其荒謬的觀點,因為他們認為所有的感覺對象都是觸覺對象。如果是這樣,那么很顯然,其他各種感覺都成了某種觸覺了;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其次,他們將感覺的共同對象當作是特殊的對象;因為廣延、形狀、粗糙以及光滑,還有堅硬物體的鋒利和鈍拙,對于感覺來說乃是共同的,如果不能針對所有感覺,至少對于視覺和觸覺是如此。所以,對于這些共同的對象,感覺很容易產生錯覺,而對于特有的對象,如顏色之于視覺,聲音之于聽覺,是不容易產生錯覺的。然而有些人則將特有的對象歸為共同的對象,如德謨克里特;因為他說過,白色與黑色不過就是粗糙與光滑而已,而且把滋味歸于形狀。然而不可能有某一種感覺能認識共同的對象,如果有,最有可能的就是視覺。如果味覺更有可能,因為能辨別在各種類中的最細微差別的感覺乃是最為敏感的,那么味覺就應當是最能夠感知其他共同對象的,而且也應當是最能辨別形狀的感覺。所有的感覺對象都具有相反者,例如在顏色中有白和黑,在滋味中有甜和苦;然而形狀似乎并不是某種形狀的相反者;因為圓形能和什么樣的多邊形相反呢?再次形狀是無限的,;所以滋味也一定是無限的;為什么一種滋味能引起感覺,而另外的滋味就不能呢?關于味覺和滋味的討論我們就說到這里;關于滋味的其他屬性,我們將在《植物的自然史》[4]中的適當地方來討論。
【5】我們必須以同樣的方式來考慮氣味;干的東西在濕的東西中所作用的結果,同樣地也能為有滋味的液體在其他范圍內所產生出來,如在空氣中和類似的水中。我們已經說過,透明是這些事物的共同特性,但作為嗅覺對象并不是在透明的意義上所說,而是由于它能夠浸泡或沖洗有滋味的干的東西;因為嗅覺現象不僅存在于空氣中,而且也存在于水中。對于魚類和硬殼動物這是很顯然的;因為盡管水中沒有空氣,但它們顯然具有嗅覺能力(因為空氣只要在水中一產生,就會立刻浮出水面),這樣的動物從不吸入空氣。如果有人假定空氣和水兩者都是濕的,那么氣味就是有滋味的干燥物在濕的媒介中所表現出來的本性,這樣一類事物就是嗅覺對象。這種屬性是根源于有滋味的東西,這可以從那些有氣味或無氣味的事物看清楚;因為這些元素,如火、氣、水、土,都是無氣味的,無論是干的東西還是濕的東西,如果它們不構成某種混合物,兩者就沒有滋味。所以海有氣味,因為海有滋味和干的成分。鹽更比純堿氣味更大,從前者滲出的油就證明了這一點;純堿主要屬于土。石頭沒有氣味,因為它沒有滋味,各種樹木有氣味,因為它們有滋味;濕木頭比干木頭氣味小。在金屬中,黃金無氣味,因為它沒有滋味,而銅和鐵則有氣味。一旦它們所含的水分被煅燒干,則它們所有的熔渣就會變得沒有氣味。銀和錫比金的氣味大,但比銅和鐵的氣味小;因為它們包含有水。
有些人認為,氣味是發散的煙,它是由土和氣共同組合而成(的確,所有的人都贊成這種關于氣味的觀點)。由此,赫拉克利特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變成了煙,那么鼻子就是識別它們的器官,所有的人都傾向于這樣來看待氣味,有些人把它看作是霧,有些人則認為是煙,還有一些人則認為是兩者的混合,霧是某種濕,而發散的煙正如我們所說過的,是由土和氣共同組合而成;前者在凝聚時就會成為水,而后者在凝聚時就會成為某種土。但氣味可能根本不是這一切;因為霧是由水構成,發散的煙不可能在水中生成。然而水生物卻具有嗅覺,就像我們以前所說過的。而且這種煙說起來和流射物是相似的。如果后者沒有道理,前者也不可能有道理。
很顯然,在呼吸中和水中的濕能夠吸收有滋味的干的事物的本性,并承受其作用;因為空氣也具有濕的本性。再次,如果干能在液體和空氣中產生出類似于被沖洗掉的東西,那么很清楚,氣味一定類似于滋味。在某些情況下的確是這樣;因為氣味也有辣、甜、澀、麻以及油膩,有人認為臭類似于苦。所以,這些滋味嘗起來是難受的。而臭味嗅起來難聞。水與空氣中的氣味顯然和水中的滋味是同一事物。所以,冷和結冰會使滋味發悶,并使氣味消散;因為冷和結冰會抵消刺激與滋味豐富的熱。
認為嗅覺對象不存在種類之分,就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是不真實的,嗅覺對象有兩類,它們在事實上是存在的。但我們應當弄清楚,在什么意義上存在,以及在什么意義上不存在;有一種氣味是和相關的滋味并列的,正如前所說,就這種氣味來說,快感和難受是偶性的;因為它們是營養物的屬性,當我們饑餓時,這些氣味就是誘人的,但對于那些飽食者以及對食物無所欲求的東西來說,它們并不產生快感,而且,對于那些覺得食物對它們具有難聞氣味的動物來說,這種氣味也無法產生快感。如前所述,這些氣味是好聞還是難聞只是偶性的,所以它們對于所有動物都是共同的;另一種氣味則在本性上即是產生快感的,例如鮮花的芳香;因為它們不會在任何程度上促使動物進食,而且它們與欲望沒有任何關系,而毋寧說正好相反;斯特拉底斯在嘲笑歐里庇德斯時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不要灑進香水來調理湯味”。那些以這種方式混合飲料的人通過習慣它而迫使感覺產生快感,直到快感從兩種感覺中產生出來,就仿佛它是由一種感覺而生的某一單個的快感。對這種氣味的感覺為人所特有,但與滋味相關的氣味則能為所有其他動物所感覺。如前所述,這樣的氣味,由于它的甜是偶性的,故可以依據滋味而分為幾種,但前一類則不能分為幾種,因為甜或苦乃是在它們本身意義上為其所有的本性。
前一類氣味之所以為人所特有,其原因是由于人腦的特殊狀態,因為大腦的本性是冷,在血管中圍繞著大腦的血稀薄、純凈,而且易于冷卻(因此,當這一位置的冷使得食物冷卻時,食物的氣霧就會導致黏膜炎)。這樣一種氣味產生出來是為了保護人的健康;這是它的唯一功能。它的這種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甜的食物,無論是干還是濕,經常是不利于健康的,而那些有氣味的在本質上即能產生快感的東西,對任何健康狀態的人總是有益的。因此,通過吸氣就會產生嗅覺,但并不是所有動物都能如此,只有人和有些有血動物,如四腳動物和那些在更大程度上分有空氣本性的動物能如此;由于在氣味中的熱輕飄,當氣味上升至大腦時,在這個位置周圍的部分就會因此而更健康;因為氣味的潛能就是熱的本性。
自然之所以使用吸氣是為著兩個目的,其一是幫助胸腔,這是它的主要作用;其二是為了能夠嗅到氣味,因為只有在吸氣時,氣味才會如同從通道口經過一樣,對鼻孔施加作用。對這種氣味的嗅覺乃是人的本性,就人的大小比例來說,在一切動物中,人的大腦最大而且最濕潤;所以,有人可能會說,在動物中,只有人能夠感知并欣賞鮮花以及這一類事物的氣味;因為由這些氣味造成的熱和刺激與軀體中這一位置上的濕和冷的過度是相當的。而對于其他有肺的動物,自然已經使得它們能夠通過吸氣感覺到這兩種氣味中的一種,而不必制造出兩個單獨的感覺器官來。因為在吸氣時,這些動物具有充分的器官來感覺其中的一種氣味,就像人有方法去感覺這兩種氣味一樣。但是,不吸氣的動物顯然也能感覺嗅覺對象;魚和各種昆蟲,由于各種氣味與營養相關,它們就能在隔著一段距離的情況下對其特有的食物具有準確的感覺,甚至在極遠的距離也能這樣;如蜜蜂和各種被人們稱為尼伯斯的小螞蟻,在海生物中,骨螺和許多其他類似的動物就能通過氣味感覺其食物。但它們是靠什么器官來感覺的,這一點并不是同樣地清楚。因此,有人可能要提問,它們是用什么器官來感覺氣味呢,如果嗅覺只在吸氣時才能產生的話(這對于所有有呼吸的動物是清楚明白的)?以上所說的那些動物雖然不呼吸,但具有嗅覺,除非除了五種感覺外還有其他感覺,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對氣味的感覺是嗅覺,那些動物能感覺氣味,但也許并不是以同樣的方式,對于有呼吸的動物來說,呼吸會移開蒙在器官上的某種東西,如眼簾(如果它們不呼吸它們就不能感覺氣味),而對于那些不呼吸的動物,這些東西總是敞開的;就像那些眼上有眼簾的動物,當眼簾閉合時它們就無法看,而硬眼動物沒有眼簾,所以也就無須在眼睛上移開任何東西,只要對象在可見范圍之內它們就能直接看到。同樣,這樣的動物沒有一種厭惡那些本身惡臭的事物的氣味,除非這樣的事物實際上是致命的。這些事物會使它們死亡,同樣就像人因為炭氣而頭痛并常常因此而致死一樣;同樣其他動物也會因為強烈的硫黃和瀝青的氣味而致死,由于這樣的屬性它們回避這樣的事物。但它們并不在乎自身惡臭的氣味(許多植物都具有難聞的氣味),只要它不對食物的味覺或食用產生影響。這些感覺形成了一個奇數,而奇數總會有一個中間數,嗅覺似乎就是處于那些可觸性感覺(例如觸覺和味覺)與以別的事物為媒介的感覺(如視覺和聽覺)之間的中間性感覺。所以嗅覺對象乃是有營養物質的某種屬性(這些屬性存在于各種可觸摸的對象之中),而且也是聽覺對象和視覺對象的屬性。動物是在空氣和水中進行嗅覺活動的。所以,對于這兩個領域里的動物來說嗅覺對象乃是某種共同的東西,它既屬于可觸摸的事物,也屬于聽覺對象和透明體;因此,認為它是干在濕和液體中的浸泡和沖洗是有道理的。關于我們應在多大范圍內說到嗅覺對象的種類問題,我們就說到這里。然而,某些畢達戈拉斯學派的成員所提出的理論是沒有道理的,因為他們說有些動物是靠氣味獲得營養。首先我們應當看到食物一,定是復合體;被營養的動物并不是簡單的,因此,無論是在軀體自身內還是在其外,就像植物,都存在著從食物中剩下來的排泄物。甚至僅有水自身,只要它不是混合的也不足以作為食物;一切結合而成的事物都應當是有形體的。認為空氣是有形體的觀點更無道理可言。此外,所有的動物顯然都有一個接受食物的位置,當它一進入,身體就可以從此吸收它;嗅覺器官存在于頭部,氣味隨著呼吸的吸氣而進入;所以,氣味一定會光臨進行呼吸的這一位置。很顯然,作為氣味的氣味無助于營養;然而,無論是從感覺來看還是從我們所說過的來看,它顯然對健康有益;所以一,般而論,氣味與健康相關,而在營養物中有滋味的東西則與被營養的東西相關。有關各種感覺器官的說明就到此為止。
【6】有人可能要問如果一,切物體都可以無限分割,那么感覺對象的屬性,如顏色、氣味、重、聲音、冷、熱、輕以及硬和軟,也都是可以無限分割的,這是否不可能呢?因為它們每一種屬性都能產生感覺;它們所有的名稱都是來自于其刺激感覺的能力。因此感覺一定可以無限分割,一切有廣延的東西都是感覺對象;因為我們根本不可能看到一種沒有廣延的白色。否則,就會存在著某種物體,它既沒有顏色,也沒有重量,沒有任何其他屬性,所以它將根本不是感覺對象,因為這些都是能被感知到的屬性。如果是這樣,所有的感覺對象都是由無法感覺到的部分構成。然而感覺對象的部分必定是可以被感知到的。因為它們并不是由數學對象所構成。再次,我們是憑借著什么來辨別和認識這些呢?是不是通過心靈呢?但心靈不會去思考它們,心靈不會去思維任何與感覺毫無聯系的外在對象。同時,如果情況就是這樣,它似乎就有助于原子論的觀點,那么問題就可以以這樣的方式得到解決。但這是不可能的。這一點我們已經在關于運動的論文中討論過了[5]。這個問題的解決會使這一問題變得清楚明白,即,各種顏色、滋味、聲音以及其他感覺對象是因為什么原因而受到限制。因為在兩個極端之間的各種事物中,中間的狀態必定要受到限制。相反者是極端。所有的感覺對象都包含有相反者,如在顏色中有白和黑,在滋味中有甜和苦;在其他所有感覺對象中相反者都是極端。連續性的事物可以被分割成無限不相等的部分,然而可以分割成有限的相等的部分;而自身并不是連續性的事物可以被分割成有限個種類。我們所說的這些屬性就可以被看作是種類,連續性總是存在于這樣的事物之中,我們必須要說潛能和現實之間的差別;由于這個原因,所以當我們觀看一粒谷子時,它所包含的萬分之一的部分卻不能被看見,雖然它完全處于我們的視覺范圍之內,雖然我們能聽見整個連續性的音階,但我們注意不到四音符的聲音;在兩個極端之間的音程也會不為我們所注意。對于其他感覺對象中的微小性質也同樣如此;當他們不和整體分離時,它們潛在地是可見的,但在現實上則不能;一步的長度潛在地存在于兩步的長度之中,但只有當它和整體分離后才現實地存在。這種微小的增加物,當它們被分離后,就會完全融合到周圍的環境之中去,這就像有滋味的微小水滴被注入大海中的情形一樣。但認識到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即由于感覺的增加并不能成為它本身的感覺對象,也不能夠分離(因為它只能潛在地存在于更確定的能感覺的整體之中),所以當其與整體分離時,就不可能現實地去感知其相關的微小的感覺對象,但它是感覺對象;因為它已經潛在地是這樣,而且也將通過聚合而現實地是這樣。這就說明了有些廣延和屬性并沒有為我們所察覺,我們已經解釋過這個原因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意義上它們是感覺對象,在什么意義上它們不是感覺對象。所以,一旦它們在聚合體中相互聯系著,以便不僅在整體中,而且在分離的部分中,能夠成為現實的感覺對象,這就會得出,它們的顏色、滋味和聲音在數目上一定是有限制的。
有人可能會問,這些感覺對象或通過感覺對象而引發的運動(無論感覺是以哪一種方式發生),當它們是現實的時候,是否應當先抵達中間點呢,就像氣味和聲音似乎發生的那樣?因為與氣味愈近,就會愈快地感覺到它,在擊打發生后,擊打的聲音就會傳入我們耳內,這是否對于視覺對象和光也是一樣呢?例如,恩培多克勒就說過,陽光在進入視野或到達大地之前,要先到達中間點。這似乎較合理地解釋了所發生的事情;因為所運動的東西是從一個地方被運動到另一個地方,所以一定存在著某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中,它從某一點被運動到另一點;所有時間都可以分割,所以,當我們還沒有看到光,但光線正運動著到了中間點,那么就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甚至即使在聽和已聽到,一般地說,在感覺和已經感覺到是同時的,它自身并不帶有任何生成過程,它的發生沒有任何生成過程,然而這一段時間也仍然存在著,這就仿佛雖然產生聲音的碰擊已經被撞擊過了,但這聲音還沒有為我們所聽見。——字母的變化便證明了這一點,即,某種運動發生在中間位置上;聽者為什么沒有聽見所說的話,其原因是由于朝他運動的空氣發生了某種變化,——對于顏色和光是不是也一樣呢?因為這不可能是真的,即一個在看,另一個則被看見,乃是由于兩者處于某種關系之中,例如相等關系;如果是那樣,那么對于它們各自來說就沒有必要處于某種特殊位置;當事物相等時,它們相互間是更近或更遠都無關緊要。認為這對于聲音和氣味同樣如此是有道理的;正如它們的媒介空氣和水一樣,它們是連續的,但是兩者的運動可以分成一些部分。因此,在一種意義上最開初的人和最后的人所聽的與嗅的是同一事物,在另一種意義上則不是。對此,似乎還存在著某種疑問;他們說一個人不可能和另一個人聽到或看到或嗅到同一事物;對于多個分離的人來說,他們不可能聽到或嗅到同一事物;如果這樣,某單一事物就會與其自身相分離。運動的第一原因,例如鈴聲、芳香或火,所有的人都能感覺到它們,它們各自是同一的,在數目上是一,然而,對于特殊的感覺對象,人們感覺起來在數目上則是不同的,盡管它完全是同一的,因為多個感覺者是在同時去看或嗅或聽。這些并不是物體,而是某種屬性或運動(否則,這種結果就不會是它所是的事物),雖然它們含有物體的意義。
關于光,其情況有所不同;因為光是由于某物的存在,它并非某種運動。一般說來狀態的變化和位移是不同的;位移在抵達目的地之前先要經過其中間位置(聲音就被認為是某種作位移運動的事物),而對于發生狀態變化的事物,則并非如此;因為狀態的變化可能是突然發生的,而無須首先完成一半,例如,水的所有部分同時結冰。但如果變熱或結冰的物體特別大,那么它的每個部分都會受到鄰近部分的影響,而第一部分的變化就是由造成這種狀態變化的原因自身所引起,整體并不必同時或突然發生變化。如果我們生活在水中,那么嘗和嗅是相同的,在發生接觸之前可以隔著一段距離去感覺。這是有道理的,即在感覺器官與對象之間存在著媒介的地方,那些部分并不是同時都遭受到作用,除非相對于光,這個原因我們已經說明過了。對于視覺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因為光造成視覺。
【7】還有另一個問題涉及感覺,是否能在同一個不可分割的時間里感覺兩個事物呢,如果較強的刺激總是超過較弱的刺激;這就說明了,當人們正在深思或恐懼或聽到極大的聲音時,人們為何感覺不到眼前的事物。我們先設定這一點,并且假定作為簡單存在的個別對象要比其成分是混合的個別對象更容易被感知,例如,和品嘗混合酒的滋味比起來,品嘗純酒的滋味更容易,對于蜂蜜和顏色也是這樣,辨別單一的音調要比辨別和音容易,因為后者容易相互混淆。對于整體是由其構成的那些個別事物來說就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如果較強的刺激超過較弱的刺激,當兩者同時發生時,較強的刺激要比當只有較強者自身時更難以被感覺到;因為與它相混的較弱的刺激已經削弱了某種東西,所有單純的事物都更容易成為感覺對象。如果兩種刺激程度相等但不同類,那么這兩者中任何一種的感覺都不會存在。兩者會對等地互相削弱相混。這樣就不可能感知單純的任何一方。所以,要么根本沒有任何感覺,要么存在著由兩者混合而成的不同的感覺。后者似乎是兩事物相混合而成的結果。有些刺激產生出復合感覺,有些刺激則不能產生;后一種是屬于不同感覺范圍的事物(因為混合的事物,其兩端是相反者;一個混合體不能由白色和高構成,除非在偶性的意義上,它應當像和聲那樣是由高音和低音構成);所以要同時感覺它們是不可能的。如果刺激的程度相等,那么它們就會互相削弱相混,因為沒有一種刺激是由它們產生出來;如果不相等,則較強的刺激將引起感覺。再次,靈魂將更容易用同一感覺活動去感覺屬于同一感覺范圍內的兩件事物,例如高和低;屬于同一感覺范圍的那些刺激比屬于兩個不同范圍的刺激,如視覺和聽覺,更容易同時進行。
但憑借著同一種感覺活動,不可能同時感知兩個對象,除非它們是混合在一起的;混合體有助于作為一個對象,對一個對象的感覺是一,一與它自身是同時的。所以對混合體的感覺一定是同時的,我們感覺它們是憑借著一種現實的感覺;在數目上為一的對象,其感覺在現實上是一種,而在種類上為一的對象,其感覺僅僅在潛能上是一種。如果現實的感覺是一種,它便會宣稱其對象為一。所以它們一定是被混合在一起的。當它們沒有混合時,現實的感覺便是兩種。但是,就單一的能力來說,在一不可分割的時間中,現實的感覺必定是單一的;在一瞬間中的刺激和能力的使用必定是一種,這種能力也僅僅是一種。所以不可能憑借一種感覺同時感知兩個對象。而且,如果不可能在同時感知屬于同一感覺范圍的兩個對象的話,那么顯然更不可能在同時感知屬于兩種感覺范圍的兩個對象,如白和甜。一方面似乎在靈魂憑借著同時的感覺而斷言在數目上是一時,另一方面它又憑借著感覺的辨別能力及其方法而斷言在種類上是一。我的意思是指這一點,是同一種感覺辨別白和黑,雖然它們在種類上是不同的;由自身同一但和前者不同的感覺辨別甜和苦;但它們在感覺各自的相反者的方式上是不同的,然而在感覺各自范圍內的性質的方式上是相同的,例如,和味覺感覺甜一樣,視覺也是同樣地感覺白;就像后者感覺黑一樣,前者也同樣地感覺苦。
此外,如果相反者的刺激也是相反的,如果相反者不可能同時依存于一個同一的不可分割的事物,而且如果相反者屬于同一種感覺,如甜和苦,那么就不可能同時感覺到這些相反者。同樣,很顯然,那些不是相反者的事物也不能同時被感知;因為有些顏色與白同類,有些與黑同類,對于其他感覺對象也同樣如此,例如,有些滋味與甜同類,有些與苦同類。人們不可能同時感知混合體中的構成部分(因為它們是對立者的比率,例如八度和音與五度和音),除非它們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被感覺。在這一方面兩個極端者的比率就成為一,但在另一方面則不能成為一;因為我們將有多對少,或奇數對偶數的比率,而且也將有少對多或偶數對奇數的比率。如果那些所謂相應的但在種類上不同的對象(例如甜和白是相應的,雖然它們在種類上不同)比起同種類的事物,其相互間的關系更間接,差別更大,而且在形式上甜和黑的差別要比甜和白的差別更大,和屬于同種類的事物[6]比較起來,人們更不可能去同時感覺它們[7]。所以,如果前者不可能,后者當然也不可能。
有些研究和聲的人斷言,那些被合成的聲音不可能同時到達我們,它們僅僅只是顯得如此,但人們難以發現,因為相互所包含的時間間隔小到了無法感覺的程度。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照此推論,有人也許會馬上說,這就是我們似乎同時看見和聽見的原因,因為間隔的時間難以為我們所發現。也許這并不正確,不可能任何時間都不能感覺和難以發現;任何瞬間都可能被感覺到。因為如果當一個人在連續的時間里感覺到了他自身或任何別的東西,他就不可能覺察不到他的存在,如果在連續的時間內所存在的時間短暫到了無法感知的程度,那么很顯然,在這一瞬間里,他將覺察不到他自己的存在,覺察不到他在看、他在感覺;如果他仍然去感覺,那也不可能存在他感覺時的對象和時間,除非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即他在某一段時間里看或看到對象的某一部分,這樣,如果存在某種大小,無論是時間還是對象,由于太過微小而無法被感知;因為如果有人在同一的連續的時間里看見并感覺到了整線,可以說他是在這一時間的某部分中這樣,在一段他什么也感覺不到的時間中,我們從整線AB上分割下一個部分CB。然后,他在這一時間的某個部分中感覺,或感覺到了整線的一個部分,這就好像說,人是通過看大地的某個部分而看整個大地,或者通過在一年的某部分中散步而行走了一年。但是這要設定在CB部分中他什么也沒有感覺到。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他在整個時間里看見了整條線AB,因為他在這一時間的某一部分中看見了整線的一個部分。同樣的論證也適用于AC部分;因為人們總是可以在時間的某一部分感覺對象的一個部分,而且他絕不可能感覺到整體。所以,所有的廣延都是感覺的對象,只是它們的大小不像所顯示的那個樣子;例如有人看見了太陽的大小或六步長的距離,但它們實際的大小并不像所顯示的那樣,有時它看起來的確是不可分割的,但我們看到的事物并非真正不可分割。這個原因我們已經在涉及這個問題時說明過了。由此可見,并不存在任何不可以感覺的時間。
但是,我們現在必須回到前面所提到的這個問題上來,即,同時感覺多個對象是否可能。“同時”我是指具有相互關系的幾件事物處于單一的不可分割的時間中。首先,憑借著靈魂的不同部分,而不是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一不可分割的形成一個連續性整體的時間里,同時感覺多個對象是否可能呢?或者,首先它是否意味著,就單一的感覺來說,例如視覺,如果靈魂用一個部分感覺一種顏色,用另一個部分感覺另一種顏色,它是否會擁有在種類上相同的許多部分呢?
因為它所感覺的對象,存在于同樣的種類中。如果有人主張,沒有什么能妨礙在靈魂中存在兩個同樣的部分,就像眼睛有兩只一樣,那么我們將要說,某一器官可以由兩只眼睛構成,但它們的實際作用只有一種;如果是這樣,就兩者構成一種器官來說,感覺的主體也是一;一旦它們分離開,那么它們的相同性就會不復存在。而且,同樣的感覺將會變得繁多,就仿佛人們說到知識的不同分支那樣。因為離開它特有的功能就不會產生任何活動,而沒有任何活動就不會有感覺。
如果在單一的不可分割的時間里不能感覺這些事物,很顯然,對于其他情況也同樣如此;因為和感覺到種類上不同的某些事物比較起來,同時感覺多個對象更有可能。如果靈魂是用一個部分感覺甜,用另一個部分感覺白,那么由它們構成的事物或者是一個,或者不是一個。但它一定是一個,因為感覺能力是一種。一種感覺能力會感覺一種什么對象呢?因為確實沒有什么對象是由它們構成[8]。如前所述,靈魂一定有某個部分,憑借著它靈魂感覺所有事物,雖然它是用不同部分感覺不同對象。那么,感覺甜和白的功能,當其在作用上不可分割時是否是一種,而當其在作用上可分割時是否又是不同的了呢?對于那些感覺對象是可能的東西,對于靈魂也同樣是可能的。因為在數目上是一的同一個對象可以既是白的又是甜的,而且還可以有許多其他性質,如果這些屬性不是相互分離的話(但它們每一個在存在上是不同的)。所以我們必須假定,對于靈魂也同樣如此,感覺的一般功能在數目上是同一的,但它們在存在上是不同的;有時是相對于在種上的對象不同,有時是相對于在屬上的對象不同。所以,用在數目上同一但在定義上不同一的功能可以同時感覺在數目上不同的對象。
很顯然,所有感覺對象都有廣延,而且沒有什么感覺對象是不可以分割的。無法看見對象時的距離是不確定的,而能看見對象的距離則是確定的。就嗅覺對象、聽覺對象以及其他不通過接觸而被感知的對象來說也同樣如此。在一段距離之間,存在著某一邊緣區域,人們看不見它的最末端但看得見它的最前端。如果某一對象存在于這一范圍內,人們無法感覺它,而如果它稍微靠近便一定能被感覺到,那么這個點一定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存在著某一不可分割的感覺對象,當其被置于這一限定的點上時(即不能看見其最末端但能看見其最前端),它就會既能被看見,又不能被看見;但這是不可能的。
關于感覺器官和感覺對象,它們的一般特點或每一種感覺器官的特點,我們已經討論過了。在所剩下的問題中,我們必須首先來考察記憶和回憶。
注釋
[1] 見《論生成和消滅》,第一卷,【10】。
[2] 見《論生成和消滅》,第一卷,【10】。
[3] 見《論生成和消滅》,第一卷,【5】。
[4] 這一篇論文沒有流傳下來。
[5] 見《物理學》,第六卷,【1】,【2】。
[6] 如白和黑。
[7] 如甜和黑。
[8] 即像白和甜這樣的異質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