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現代論(第2版)
- 高宣揚
- 1462字
- 2019-12-13 20:42:42
第九節 簡單的結論
總而言之,后現代主義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它集中地體現了當代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切正面和反面因素的矛盾性質;它既表現了西方文化的積極成果,又表現了它的消極性;它既包含創新的力量,又隱含著破壞和顛覆的因素;它是希望和絕望兩方面相共存而又相互爭斗的文化生命體。
后現代主義是產生于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一種心態,一種社會文化思潮,一種生活方式。它旨在批判和超越現代資本主義的“現代性”,即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及其所繼承的歷史傳統;提倡一種不斷更新、永不滿足、不止于形式和不追求結果的自我突破的創造精神;為徹底重建人類現有文化,探索盡可能多元的創新道路。顯然,后現代主義并非單純是一種“無中心”的、“游牧式”的語言論述;它是但也并非單純是一種文化訴求,更不是體系化的理論知識;而是超越傳統語言論述和反傳統理論知識的文化革新實踐活動。
后現代主義乃是一種透視現代文化的“解構”活動。后現代主義者并不同意現代主義者所提供的“苦難/救贖”模式,因為他們并不相信現代主義所承續的傳統“大敘述”體系可以改變歷史、改變事實或創造出“人間樂園”。后現代主義者經歷了啟蒙時期以來的現代資本主義的各種危機,已經清醒地意識到現代主義所承諾的“理想”的虛幻性,并從而不再對之存有幻想。
后現代主義者是一批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他們要用“非權力話語”的新實踐,去行使某種具有實踐意義的權力話語;要用無規則的、不斷產生差異的論述游戲,不斷吞噬傳統文化的陣地。
后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歷史和社會范疇,作為心態、思維模式和文化范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人類活動的新模式,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和論述策略,同時也是一種新的正當化程序。后現代主義以其自身的涌現、存在和不斷的批判活動,以其向現代社會和文化的滲透,特別是通過它對于人的精神活動和心態的擴張,不斷地實現和完成它自身的自我證成和自我正當化。
因此,作為一種實踐,它也是一種反傳統的策略游戲,是對西方文化所經歷的整個道路的義無反顧和無所禁忌的反思,是對歷史上已經完成了的各種“啟蒙”的“再啟蒙”,其根本訴求是在摧毀傳統文化中達到精神活動的最大自由,尤其求得思想和生活的更大自由,達到他們所期望的不斷超越的目標。
然而,不斷超越的目標本身,又是在不斷更新中被改變。因此,嚴格地說,他們的超越活動并沒有固定的明確目標。他們同一切目的論者毫無共同之處。
正因為后現代主義者沒有明確目標,所以他們也不打算在批判中提出任何一種具體的新方案來取代傳統。但是,這是一種沒有目標的目標,是“沒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也是達到康德所說的“一個目的的王國”(a realm of ends)的真正途徑。在這個“目的的王國”里,人人都是目的自身,人人都是自身的真正主人。后現代主義所追求的理想“目的王國”,同傳統社會和傳統理論以及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根本不同。最大的不同點,就在于后現代主義者的理想社會中,再也不存在以人為中心的“自然/社會”的二元對立世界,同樣也不存在人類生活世界中的“道德/非道德”、“真理/謬誤”和“美/丑”的對立生活模式。后現代主義所追求的理想社會,使個人自由達到最高程度,但又保持著復雜變換的主體間關系的網絡。在這種社會中,不但個人間的關系、個人同團體的關系以及個人同整個社會的關系,而且人類共同體同自然和同歷史整體的關系,都變得更加不確定而模糊。表面看來,這是一種人類返回原始狀態的混沌世界;但后現代主義者期望具有高度自由創造能力的人類社會本身,最終可以在這種混沌的世界中實現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