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漁業民俗

漁業生產有海洋漁業與淡水漁業之分,兩類漁業生產風俗有很大的不同。

一、海洋漁業

海上漁業生產門類繁多,一般稱出海打魚為大海市,稱近海落潮時拾蛤捉蟹為“趕海”或“趕小海”。從前,大海市集中在春季和秋季,稱之為“春汛”、“秋汛”。

北方海上用船主要有三種:最小且無篷(以“帆”字與“翻”字音同,漁民忌諱。因稱“帆”為“篷”)的叫“舢舨”。用于近海釣魚、釣蟹等;單篷的(往往在船頭另設一小篷,用于操縱轉彎)名為“腳子”,桅篷之外,另設六支槽槳。出海打魚,多半用它;三桅三篷的,叫船,一般用于漁區的運輸。船篷用白細布做成,幅與幅間,包縫繩索連結,橫以竹竿節節撐起。船內部分人倉、魚倉、貨倉(今又有機倉、冰倉),船前曰“前頭”,后曰“后腚”,“后腚”幫板稱“后照”(當地稱“照壁”為“照”),兩舷之外曰“船幫”,左舷曰“里趕”,右舷曰“外趕”。推船下海、拉船上灘均稱“拉船”。拉船有號子,漁民親切地稱為“號兒”,唱號子名為“打號兒”。山東長島縣地方風俗,凡拉船,只要一聲號子呼喚,人不分男女,必齊奔海岸,不問為誰拉船皆拼命出力,即使平日有怨隙之家也會不計前嫌。那真是拉船歸拉船,打架歸打架。[13]

南方沿海地區稱出海捕撈為“碰海”。漁汛期分“起水”、“頭水”、“二水”、“三水”、“四水”。漁民對出海的日期講究逢雙不逢單。每次出海前先上香拜菩薩,再以酒菜請菩薩。船老大向娘娘菩薩參拜許愿,祈求“給我第一對”(產量很高之意),并許以做戲之愿。浙江鄞縣“大對船”出海,先在“龍王堂”演戲敬龍王,然后請菩薩下船。漁民更衣沐浴,手捧祭品,邊走邊敲鑼。鑼聲為十三下,請到船上就把佛袋釘在船上,并在船上吃酒,出海時鞭炮齊鳴。下網前,燒金箔,用黃糖水灑遍全船,也往漁民身上灑,以示干凈。并用鹽摻米酒灑在網上和海面上。若生產不順利,再灑鹽米于海上,點燃稻草把,待冒出青煙,舉之于船四周揮舞,以驅邪。遇狂風惡浪,危急情況下,則向大海拋木柴,求神保平安。

浙東漁民海上作業多到舟山漁場,捕撈以黃魚為主。漁船捕上第一條大黃魚,要先供船上菩薩。供畢,老大吃黃魚頭,眾人分吃魚身。若發現鯔魚,立即將其頭斬掉,謂鯔魚是不吉之物。舊時漁民尚無鐘表,故多用點香計時,下網時點上一炷香,香燃盡即收網。

東海漁民所用的大網由一百二十多張網拼合制成,上新網要由孕婦來拼頭網(即第一、第二兩爿網的拼合),以兆“會生”、“會發”。裝網(把網裝上船)時,網上插花,多插月季花。此時,婦女過路不可跨網,否則認為不干凈,小孩不可在網底鉆來鉆去,謂魚要在網底下鉆出。黃魚豐收要做“魚戲”,在整個漁汛期捕魚量最高者稱“紅老大”,享有很高威望,以他名義出錢請戲班做戲。

東海漁船上的人員,按照生產習慣,有明確分工,等級也十分森嚴。一般而言,大捕船有老大、頭手、三季等。對網船有老大、多人、出網、出袋、扳二槳、扳三槳、拔頭片、伙槳囝等。溜網船有老大、艙(副老大)、伙計、伙槳囝等。不論是哪種作業船型,老大都是一船之主,在船上發號施令,生活上也從優。

若有漁船在海上遇險,周圍漁民都有搶險救災的義務,有人落水,不論何方人士,當救不辭。如遇死人,若是朝天女尸和伏著的男尸則不能撈,等海浪將尸體翻過后才能撈。撈尸時要用鑲邊篷布蒙住船眼,以辟邪氣。撈上尸體叫拾了個“元寶”,無主尸體運回陸地再埋葬。

漁民打造漁船的儀式十分隆重。東海漁民造漁船要擇吉日開工,親朋送禮,禮物有酒肉、饅頭、炮仗等。上平底板(即船底龍骨)猶如造屋之上梁,頗為隆重,要放炮仗。船頭稱“船龍頭”,藏有金銀之物,或用銀釘。兩只船眼各藏兩枚銀角子,或銀元。船眼有白眼珠,眼珠不能朝天,要朝下,意即看海上之魚。釘船眼規定用三枚釘子,先在左右上角釘兩枚,第三枚定好位而不釘上,待良辰一到,即把系著紅布條的鐵釘一敲而入。下水前,漁民把漁船裝扮一新。船頭涂上紅黑白三色,船頭、船尾都插上紅旗,旗長一丈二尺,上書“天上圣母娘娘”,又用紅黃藍白黑五色布披掛船身。前后上下都有船對,船頭書“虎口出銀牙”,桅桿頂書“大將軍八面威風”,船舵書“萬軍主帥”,船尾書“順風相送”或“順風得利”。并擇吉日良辰下水,敲鑼打鼓放鞭炮。以示慶祝。

東海漁民在船上作業時,有許多禁忌。如春汛時老大穿長褲。船上吃飯時座位固定,不得隨意亂坐。菜肴放在正中,各人只吃自己一邊,不能吃對面或兩旁的菜。船與船之間借東西稱“拔紅頭”,一般不肯借給,若要借則先以柴送給對方。出海前,船上之物只準進,不準出。若群船在海灘上待發,晚間,漁民誤把被鋪或豬肉等食品遞上別船,對方不歸還,食物折價給錢,物品則待返船后再歸還。不可在船頭小便,兩側小便則以船桅為界。船上不可擱腿坐。坐船板上不可把腿垂下。不可用大土箕等不干凈的東西裝魚。不可用腳踢黃魚。船上不可說不吉利的話,說話忌帶“倒”、“翻”、“沒有”等詞,忌做倒、翻等動作。“倒掉”稱“賣掉”,“翻個面”叫“轉個堂”,“沒有”說成“滿發”。睡覺不可俯著睡。碗不可覆蓋,筷子稱“撐篙”,不可擱在碗上,不可用筷子在船板上蹬。吃魚須自上而下吃完,不可吃了上半,把魚翻個面再吃。漁民不可進產房。妻子臨產,漁民先把衣服拿出,認為這衣服不干凈。忌婦女上船。

二、淡水漁俗

長江流域養魚大多在池塘和稻田中放養。養魚,先要買進魚苗。湘沅流域沿岸都有魚苗交易場所。如湘潭市小東門魚苗交易場的生意十分興旺,遠近客商都來此販運魚種。每年立春后有百日左右的交易,俗稱“魚逢百日春”。此處為保魚苗養殖和交易興旺,每年六月初六在東岳廟辦酒會,祭掃盤公菩薩,并以紅紙剪成“和裟”夾置于竹竿頂端,插入魚池中。剛孵化出來的魚苗幼小如蟻,買賣魚苗時,全靠眼力看出“草魚尾巴尖,鰱魚尾巴圓,鳙魚眼扁寬,雜魚扎亂竄”,從而辨別魚的種類。買方買進魚苗,是由賣方將“魚水”一碗一碗撥給買方魚盆。邊撥邊唱數,唱數有一習俗,每個數字前,總要唱一個“多”字。如“六碗”,要唱成“多六碗”。一般一碗“魚水”內有兩百條左右的魚苗。這里買賣魚苗有一良好習俗,賣方寧虧自己不虧買方,魚苗數總會是足足的。買方一般是專業育苗戶,他們將魚苗培育到約兩寸長時,再賣給有養魚池塘的漁民。[14]

以捕撈為生的漁民,流行信神重祀之俗。太湖流域漁民奉灶王爺為河魚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漁民在鍋灶前擺上魚肉和豆制品等供品,點上香,敬謝灶王爺的恩德。傳說灶王爺掌管河里的魚,每年此日夜間要為漁民開放一次魚庫,讓漁民捕到更多的魚。敬灶王爺時,要選一條活蹦亂跳的黑魚供在鍋灶前,敬畢,這條黑魚要放生,看它向哪里游,如果向東游,那么,明年捕魚生意在東方;向西游,就在西邊,向南、向北以此類推。但不管黑魚游向哪里,漁民過完年后,第一次開船捕魚,必先把船往東開,據說東方迎著太陽,表示吉利,開了一程以后再根據黑魚“指示”的方向開。舊時在洞庭湖行船,人們不管是上山間還是下江湖,都有行船規矩——開船敬菩薩,上船繞船頭,說話避禁忌,睡覺分高低。而且,從造船到開船,不管是平常日還是廟會日,人們都要敬神靈。這自然是把水上風險的避免寄托于冥冥之中的神靈。所以,敬神是船民習俗中的頭等大事。

漁民早上開船捕魚,如果船頭下面發現有老鼠游過,而又捕不到魚,則認為犯了忌諱,立即收網回家,不再捕魚。并忌諱黑白顏色的魚跳上船頭,以此為不吉利。如果捕到鯉魚,則認為這天一定“利市”,網網豐收;如果捕到黑魚,則以為是特大吉兆,黑魚頭黑,兆“黑心”,這天一定會捕到一大批魚;捕到魚頭上有斑點的魚,兆生意就在近幾天;魚尾有斑點,兆生意在以后;魚身有斑點,兆捕魚生意旺在中旬;如果正月里捕到身上有斑點的魚,則預兆六月份捕魚要豐收;如果早上開船時發現有一條狗在河里游,認為要交好運,如此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悟县| 博野县| 辉南县| 工布江达县| 阿图什市| 新丰县| 宁蒗| 普兰店市| 台前县| 白河县| 万载县| 油尖旺区| 克什克腾旗| 赤峰市| 金寨县| 高唐县| 耒阳市| 城市| 武鸣县| 梅州市| 老河口市| 中江县| 韶山市| 金乡县| 天全县| 红河县| 晋宁县| 闽清县| 平远县| 庐江县| 绥芬河市| 喜德县| 化德县| 泸西县| 永康市| 洛隆县| 万安县| 东乡| 石台县| 元谋县| 麻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