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心理測量學簡述

心理測量學研究心理測量活動,以如何有效測量人的心理現象為目標。心理測量活動包括測量的對象、測量的方法與技術、測量結果的解釋與應用。心理測量學理論則研究心理測量活動的一般規律,包括心理特質的賦值理論、測量方法及過程的質量保證、測量結果的分析與應用。

一、心理測量活動的廣泛性

當今社會,心理測量活動幾乎無處不在。從人的發展來看,升學升級要測驗,應聘謀職要測驗,執業上崗要測驗,晉職晉級要測驗。從人的素質來看,評估人的心理發展水平有心理成熟測驗;評估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有智力測驗;評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心理健康測驗;評估人的人格特征有人格測驗;評估人的學業水平有教育成就測驗;評估人的職業能力有執業資格測驗;評估人的學術潛力有學術性向測驗。從社會行業來看,金融、文化、教育等行業,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考試。心理測量是社會管理的重要途徑,心理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標志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心理測量的繁榮發展既對心理測量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呼喚更多的專業人員關心和從事該項事業,去研究測量理論、鉆研測量技術,開發出更多更好的心理測量方法。

二、心理特質的可測性

心理測量學作為一門科學,研究的是測量的理論與技術。但由于人類心理現象的復雜性和非物質性,心理測量學首先要回答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就是人的心理特質到底能不能被測量。俗話說人心難測,如果人的心理根本不能測量,那么心理測量學就不是一門科學。人的心理可測嗎?1918年,現代心理測量學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提出:凡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有其數量。另一位美國測量學家威廉·麥柯爾(William A.McCall,1939)進一步指出:凡有其數量的事物都可以測量。事實上,“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事物的質的差異是分類的前提,而事物的量的差異則是測量的前提”。心理學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心理既有質的不同,也有量的差別。質的不同提供了定性分析的基礎,量的差別提供了測量的基礎。

人的心理是主觀的、內隱的,難以直接測量。但是,人的心理可以通過人的外顯行為表現出來,心理狀態也影響著人的實際行為表現。人的行為是外顯的,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被觀察到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測量人的外顯行為來推測人的內部心理狀態。

另外,認知神經科學認為,人類的心理現象總是可以表現為特定的神經活動過程和狀態,于是,我們可以通過直接觀察人類神經活動的規律來測量人的心理現象。然而,這種測量方式當前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一是很難大規模應用于測量群體心理特質水平;二是由于心理現象的整體性和復雜性,許多復雜的心理現象還很難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精確測量。

三、心理測量的間接性

基于以上分析,就當前的科學研究發展水平而言,人的許多心理現象還難以進行直接測量,只能通過測量人的外部行為來推測人的心理狀態。因此,心理測量仍然主要是一種間接的測量活動。與直接測量相比,間接測量的難度更大,可能的測量誤差源比較多。要做好間接測量必須設計好中介媒質。物理測量中也有間接測量,如測氣溫。我們通常根據溫度計的讀數報告氣溫,實際上我們讀的是溫度計中水銀柱的高度,這里水銀是測氣溫的中介媒質。我們利用的是水銀的熱脹冷縮性質,利用的是在溫度計內橫截面積不變的條件下,水銀柱的高度與外界溫度之間的線性函數關系。心理測量活動的中介媒質是人的外顯行為,利用的是人的外顯行為與人的內部心理的關系。作為測量中介媒質的外顯行為種類眾多而且復雜多變,外顯行為與人的內部心理的關聯度也有高有低,加上人還有保護自身安全的社會心理防御機制,使得同是間接測量的心理測量,要比溫度測量的難度更大。

四、測量誤差的普遍性

任何測量活動都是存在誤差的。各種誤差的區別只在于誤差的性質、誤差的大小、誤差的來源和誤差控制的難度。任何測量活動要想完全消滅測量誤差是不可能的。心理測量活動也不可能例外。心理測量活動不僅存在誤差,而且相對于其他一些測量活動來說,存在的誤差較為復雜。從一定意義上說,研究心理測量活動的主要任務也是最富挑戰性的任務,是如何控制測量的誤差。

(一)測量誤差的類型

心理測量活動中的誤差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隨機誤差,另一種是系統誤差。

測量的隨機誤差是指測量所得觀察值與欲測特質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值,其大小和方向都會隨機變化。測量的系統誤差是指測量所得觀察值與欲測特質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值,其大小和方向都不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用一臺靈敏度極高的臺秤反復稱同一件物品,會發現每次的測值都不一樣,有時重一點,有時輕一點,這就是測量的隨機誤差。如果這臺秤的托盤不經意間被換成了一個比原托盤重5克的托盤,那么無論哪次秤,秤什么,物品的重量讀數都會比它的實際重量少5克,這就是測量的系統誤差。心理測量活動中出現測量誤差的情況要比此例復雜得多。在通常情況下,心理測量的隨機誤差和系統誤差是與實際觀察值共居一體、混淆難分的,我們的任務是要將它們從實際觀察值中分離出來,評估它們的大小,研究進一步控制它們的辦法。

(二)測量誤差形成的原因

心理測量誤差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作為測量目標的人的心理特質的特殊性使得測量容易產生誤差。我們說,人的心理特質具有內隱性、抽象性,也就可能造成我們對測量目標的認識不清晰,導致我們對它的測量產生誤差。另外,人的心理特質還具有不穩定性,受測者即時的生理、心理狀態的不同都會導致所測特質的波動起伏,從而導致誤差的產生。再者也可能是受測者未掌握正確的作答技能,致使作答不能代表其真實水平。還有一種特殊的情況是受測者故意掩飾他真實的想法致使測驗對他的評價出現誤差。

其次,使用質量不高的測量方法可能造成測量誤差。心理測量是間接測量,我們要靠編制工具“刺激”出人的外顯行為來推測人的心理。那么,如果所編的“刺激”項目引出的外顯行為不是欲測心理特質的代表性行為,或所編的“刺激”項目只引出了欲測心理特質的一部分行為,或引出的外顯行為不是那么清晰和穩定,也都會造成測量誤差。

最后,心理測量活動的施測過程和施測環境安排控制不當也可能造成測量誤差。比如,施測過程沒有統一要求,測試指導語沒有統一版本,反應起始時間和長短不統一,測試時的內外環境使被試不能集中精力,都可能造成測量誤差。一種特殊的情況是測試過程失控、紀律混亂,由舞弊而導致測量誤差,這種情況就更為嚴重。

心理測量活動中主試自身的一些因素也可能造成測量誤差。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心理測量對主試還有較多依賴。測量工具是由主試使用的,主試對所測心理特質的理解有誤,就會導致測量誤差;測量是由主試主持的,主試實施的程序有誤,也會導致測量誤差;測量結果是由主試評定的,評分標準掌握不準確也會導致測量誤差。

心理測量學理論可以指導我們給心理特質合理地賦值。當前,心理測量學理論研究的焦點主要是經典測量理論、項目反應理論和認知診斷評價理論。另外,概化理論也受到許多關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图什市| 虹口区| 酉阳| 五大连池市| 灌南县| 两当县| 东阳市| 清远市| 江城| 北川| 施秉县| 湾仔区| 交口县| 华阴市| 阿克陶县| 彰化市| 清涧县| 佛山市| 昭觉县| 阳西县| 太原市| 江城| 崇仁县| 阿克| 汝州市| 玉田县| 清新县| 五寨县| 察隅县| 永胜县| 虎林市| 城步| 靖宇县| 普格县| 射洪县| 积石山| 乌拉特中旗| 台北县| 区。| 南通市|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