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主義文化動力思想及其實踐研究
- 孟憲平
- 8417字
- 2019-12-06 20:05:47
第三節 文化的多元表征及其存在形式[44]
文化具有規范特征,給人的行為、情感及價值判斷提供一種預設,在倫理和道德方面提出一些規定;文化具有藝術特征,是人對美的追求和美感的表達;文化具有認知特征,是人們對自然之物、歷史之事和人事變遷的認識和了解;文化具有器用特征,是生活和求知的工具。從文化的上述特征出發,研究文化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表征。
一、靜態表征:文化結構、文化層次和文化型構
文化結構是指文化的組成或成分,其劃分方式雖有差異,但形式上是一致的。文化可分為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前者是人類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后者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形成的規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方面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由物化的知識力量形成的物態文化、由社會規范構成的制度文化、由約定俗成的定勢構成的慣俗文化、由價值觀等心理因素構成的心態文化。龐樸提出的“文化結構三層次”說認為,文化包括物質、心理和心物結合三個層面。物質層面是對象化的勞動產物,是馬克思所說的“第二自然”;心物結合層面主要是“理論、制度文化”,是隱藏在外層物質中的感情意識和內在的精神意識,以及制度和政治組織等;心理層面是更深層的內容,主要是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情緒和民族性格等。龐樸在《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提出文化的三層次說,認為文化的物質層是最活躍的因素,它變動不居,交流方便;而理論、制度層,是最權威的因素,它規定著文化的整體性質;心理層次,則最保守,它是文化成為類型的靈魂。龐樸這一觀點在學術界得到了很多認可,也有人在此基礎上做了微調,如將精神產品和思想意識歸入文化的深層結構中,并將此部分稱為“精神文化”或“觀念文化”,這樣就把文化分成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社會規范文化或關系文化)、精神文化(觀念文化)三部分。還有學者將精神文化層面和制度文化層面進行再分割,如許蘇民把精神文化分為文化心理和社會意識,把文化心理再分為表層、中層、深層三部分。黃正平提出了文化外顯模式和內隱模式,前者是各種意識形態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們各自都是給定的外顯模式總系統中的小系統,都有明確的外殼形式,并以文字等符號系統或人的具體行為作其載體”[45];后者主要是價值觀念、情感系統、思維方式,它們沒有外殼形式,“只表現為一種意向性力量或趨向性力量,或者是某種自成體系的密碼系統”[46]。賀培育認為,社會制度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社會形態方面的規定性、一定社會形態下的具體制度、具體制度下的辦事程序和行為規范。這些方面可以稱為內在性制度文化和正統性制度文化,在社會中還存在一些外在性和非正統性制度文化,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有研究者提出文化要素說,認為文化系統內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是文化結構。也有研究者把文化結構分為五個子系統,即符號系統、知識系統、實踐系統、制度系統和心理系統。此外,還存在著一體四面說,一體三面說,時空、主客、心物三系統說。
如果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把文化結構看成由內因決定的結合方式,把文化表現看成外因影響下的表現形式。在結構上從小到大排列的依次是:文化元素、文化分子、文化個體、文化群體、文化類型,在形式上表現為這些方面的自由運動、游離狀態、穩態形式,我們經常說的文化模式和文化形貌就是文化元素的固結方式。文化模式是指文化的不同組成部分及組成方式,它包括語言、物質特質、美術、神話與科學知識、宗教習慣、家庭與社會體制、財產、政府、戰爭等。文化模式的多樣性與人類行為的多樣性有關,文化模式的選擇有自身的社會價值取向和行為要求,包括對待人生的方式,對經濟、政治、社會交往等的態度。文化模式分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兩類,前者是指各民族或國家具有的獨特的文化體系,后者是指具有一般特征的普遍意義上的文化表現。
文化型構與文化形貌很接近,但前者偏重于內在結構,是指文化發展中形成相對固定的內在關系以及各部分結合狀況;后者偏重于文化的外部形態,是文化發展中內在聯系的表現形態。原始文化、封建文化、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的形貌是不一樣的,結構也有很大差別,這與不同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狀況有關。但是,同樣是原始文化、封建文化、資本主義文化或社會主義文化,結構也不一樣。這與文化的起源和地域有關。文化型構與文化形貌反映了文化變遷的經歷和機制,是理解文化動力的重要契機。
二、動態表征:文化濡化、文化涵化和價值移接
文化濡化是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引起的形態和結構變遷,其中蘊含著文化變遷的動因和機理,包括自動濡化、被動濡化、應激濡化等形式。有研究者認為,濡化是指分屬不同文化群的個體之間進行持續性的直接接觸、因而導致文化形態改變的現象,“濡化”和“文化變化”是不同的,文化變化只是濡化的一個方面,而“同化”是濡化的一個階段。認識濡化現象,“首先要對接觸它的群體進行分類、對產生它的環境進行了解、對它的過程進行分析。結果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接受即同化,從行為方式到文化價值觀,這里包含失去或忘卻原有文化;二是適應,原有文化和新文化特征相結合,使兩種文化特征和諧并存或對立沖突;三是反抗,由于壓迫或不可預見的因不斷接受新文化方式而產生的對立情緒,給自身造成心里壓力,感覺自身處于弱勢,便以強迫確定對方為弱勢作為自己心里的補償;或通過標志回歸傳統作為自以為是的優勢。”[47]文化濡化或由內部原因促成,或由客體文化的擴散刺激而成,這是內外部動因造成的文化基線的變化。當不同的文化基線相近或相交時,會在時空或理念上形成一個文化邊界和價值邊界,一方對另一方的吸收或排異會造成兩種文化在接觸面上共性內容的增多。不同國家邊界處的居民有很多相同的風俗和語言就是一個事例,而不同民族交往中認可度以及接受空間的增大,也和文化濡化有關。一定程度上說,濡化是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的表現,也是文化生命力的表達方式。“文化接觸時文化分子的團體之大小,接觸時是出于被動抑或自動,文化分子的相對地位,雙方的態度是友好或是懷敵意,彼此的風俗習慣是否相同,這等等因素決定濡化的類型之差異。”[48]濡化也是文化擴散的重要動因,經常給文化注入新的內容,也可能會使文化結構受到影響,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會給文化發展提供一種契機。濡化的發生在于是否接受自身價值觀的變遷,同質與異質、共識與異端、認可與不認可,是主要的影響因素。“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一種價值堅守,這種排拒性文化不易濡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也是一種價值堅守,其文化是剛性的;貞潔烈婦、忠臣孝子,也是一種價值堅守,其文化也具有很強的抵御力。寧折不彎的態度、無欲則剛的心思,以及諸多類型的堅守邊界的態度,都對濡化產生一種阻滯力。相反,“好死不如賴活著”、“人窮志短”、折節取利等心態下,是容易濡化的。抵制力的強弱取決于對文化變異忍受度的大小,一般說來,當文化接受者感到外來文化不會和自己的價值觀發生沖突的時候,這種文化容易被接受。我們現在講維護文化安全、捍衛主流價值觀,也表明了對文化濡化的容忍界限,不論古代還是現代,文化發展中的民族情結是難以割舍的。按照殷海光的觀點,這種抗拒力在通體社會中表現得很頑固,在聯體社會里社會分子結構卻有很大松動,老一代與青年一代的權威形態發生很大變化,社會的彈性和多樣性增多,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能力較強。總體上看,核心價值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容易產生濡化現象。如果缺少共同的基礎,則往往有一個傳播或學習的過程,在“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比較中,那些風云人物起著代表作用,他們對文化濡化有著極大的抑制或促進作用。
濡化不是同化,濡化是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的雙向過程,同化是一方主動傳播而另一方被動接受,濡化既要“保持文化和身份”,又要體現“接觸和參與”。中西方文化的早期接觸的沖突,其中的濡化過程是很明顯的。明清之際,耶穌會士來華傳播西方文化,也是中國思想傳入歐洲之際。“中國思想在歐美所發生之影響,于十七八世紀頗有風靡之勢。如自由思想家Freethinker之自然神教(Deisn)提倡理性哲學之啟明運動,主張唯物無神論之民主思想,羅柯柯藝術,重農主義派,以及美國之‘獨立宣言’,殆無不由于中國文化之影響而來。”[49]利瑪竇初來中國,“衣僧衣,服儒服,研究中國文字思想”,頗知中國先圣之學,他認為養親敬天與基督教義并不矛盾,信仰天主耶穌并不妨礙祀孔祭祖。徐光啟認為耶穌教與中國圣賢之教,“皆修身事天,理相符合”。史蒂芬認為,基督教在中國的濡化是可能的,“基督教徒以為能知教義者,可以上天堂,享永恒之生命;否則下地獄,受無窮之痛苦。中國三萬萬人,根本即不知此種教義,基督教無論在地球或月球,與之毫不相干,而中國人皆需下地獄受苦乎?實際不然,中國人與基督徒,同樣的快樂純良,全未吃苦。是以基督教義,在中國人之情形下,無論如何是講不通的”[50]。不少西方學者指出,孔子之書對西方影響很大,其中的精純道德對于國民修齊治平具有極大功效,甚至有人認為,“若是中國的法律變為各民族的法律,地球上就成光華燦爛的世界”[51]。還可以看到,耶穌教來華之初,商賈與教士聯袂,前者負販而來是為了獲利,后者布道為業是為了傳教。彼西洋技藝之巧,天文歷象之學,地理堪輿之說,對中國文化影響極大。而傳教士們把“調和方法”作為基本策略,他們對中國的習俗和信仰,不但模仿崇信,也經常以西洋教義進行牽合,以期尋求更大范圍的濡化效果。
涵化是文化變遷的另一種機制,不同群體相互接觸時,其文化必然會因相互影響而部分地發生變化,但總體上仍然保持自己的特點,還是各自的文化形式,這與濡化是有一些差別的。也有人用涵化一詞描述文化的變遷機制,是指由于群體之間直接接觸而產生的文化特點的交換,這種理解與濡化相近,只是涵化強調人生涵養的變化,濡化強調不同文化類型接觸產生的變化,漢語“相濡以沫”和“涵養功夫”中的對應文字有助于理解其基本意義。
其實,兩種文化接觸就是兩套價值系統的接觸,如果一種價值觀接受了另一種價值觀,這種價值移接給另一種文化注入了新價值。如果兩種文化之間有貿易關系、戰爭關系或婚姻關系等,就有了直接傳播或擴散的機會。通常情況下,價值移接在風險較小時容易發生,而在風險較大時不易發生。尤其是現代社會中,當文化交流存在價值風險時,防御心理會上升到主導地位,尤其是當危及國家政權和社會性質時,激烈的對抗會應時而生。在新技術的應用中,人們通常也會先估量其價值風險,這個時候利益考量可能會占上風,能否接受新技術文化并不是以“新”為標準的,當它不會對舊文化結構產生太多的干擾時,或者能夠協調舊有風俗習慣時,也容易形成價值移接。文化發展中,其價值表現與生物邏輯的違離現象很嚴重。通常情況下,文化價值與生物邏輯具有關聯性,口腹之欲與請客之風可以遞進,男女之欲可以由“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推動。文化價值也可以和生物邏輯互不相干,王位繼承通常是由血緣關系決定的,而不是由文化水平決定的。文化價值也可能與生物邏輯互不相容,“舍生取義”“貧者不食嗟來之食”“志士不飲盜泉之水”等即為此類,這是道德律令與個人欲望的矛盾。但是,在“天理”與“人欲”之間,生物界層和道德界層之間如何規避或推進,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文化價值與生物邏輯違離是一個悖論,價值上的堅守和行為上的越軌,是人們經常面對的問題。
三、能量表征:文化運動、文化革命和文化霸權
文化運動表現出兩種方式,一種是文化形式的延續,主要表現為量的擴張;另一種是文化內容的變化,表現為質的更移。前一種方式通常是文化習俗、文化傳統和文化方式的延續,表現出反濡化的力量;后一種方式通常要吸收外來文化,進行文化整合,并在經濟行為、制度內容中注入新的文化因素,文化革命是重要的表現形式。在中外歷史上,這樣的文化運動有無數次,它不僅在實踐上形成波瀾壯闊的文化變革,也在理論上形成一個具有新內容的思想譜系。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文化革命的意義,列寧斯大林直接領導了蘇維埃俄國的文化革命,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引導著西方馬克思主義對文化革命賦予更多的詮釋內容,這些方面構成的譜系對文化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文化革命”是很多思想家和統治階級所鐘情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兩個決裂”包括思想文化上的革命,列寧提出“文化革命”希望通過文化的能動作用推進蘇維埃社會主義建設。葛蘭西提出文化霸權,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闡釋的文化革命及霸權語系,都表明了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巨大能量。人們關注“文化革命”和“文化霸權”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第一,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方面或環節,文化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人的世界觀和思想總開關。有了文化,就有了推動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的主體,就有了使社會健康發展的思想保證。第二,文化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又對社會的經濟、政治發展起著能動的反作用,其中被作為上層價值的部分,代表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第三,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代言者,是國家形象的宣誓者,是國民素質的承載者,我們所說的文化軟實力是由自身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自覺決定的。第四,文化革命是社會現實的需要,在當時,無論是新生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在新中國,廣大群眾的文化水平相對較低,他們缺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所必要的文化素質,也難以有效地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很多事實表明,只有物質變革難以起到教化作用,只有經濟手段難以起到長期效果,很多時候,社會問題的出現,不是由于物質資料的匱乏,而是由于人的思想出了問題,是由于社會的價值觀出了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采用那種不流血的、非暴力的、造成很小的社會動蕩的方式,就是開展思想上的文化革命。第五,關注文化革命,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有關于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結合的教誨;在列寧斯大林那里,有關于清除“奧吉亞斯牛圈”的設想;在葛蘭西那里,有關于有機知識分子作用的認識;在毛澤東等人那里,有關于思想與政治關系的認識。文化成了走向強大的工具,成了追求美學的手段,成了寄托思想情感的寓所。
葛蘭西的文化霸權思想有著承前啟后的影響,其表現是:第一,領導權首先體現在文化或意識形態上。葛蘭西使用的是狹義的領導權,即文化或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工人階級在奪取政權之前,必須首先奪取文化意識形態的領導權”[52]。社會主義在取得革命成功之前,必須取得文化領導權;而且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也不能忽視文化領導權,革命成功并不意味著“領導權”一勞永逸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它仍處在認同的過程中,仍有旁落的危險。第二,過程性和階段性是領導權的一個重要特點。葛蘭西認為,領導權是一個過程。從靜態意義上說,領導權是政治、精神、道德等的綜合體;從動態意義上看,領導權是一定階級及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定階段。這個過程包括經濟—團體階段、領導權階段和統治階段。領導權階段表明該階級的運動及認識的自覺和成熟,表明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這一階段,就是破壞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確立革命階級的領導權的階段。第三,領導權是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無產階級革命是一個總體過程,不僅包括經濟、政治方面,而且也包括思想文化方面,后者是一個重要前提。在西方國家,工人階級應該首先爭取自己精神上的解放,用自己獨立的文化價值觀吸引其他受壓迫的社會階層,為最終奪取政權創造條件。先奪取文化或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然后取得經濟和政治上的領導權,這是領導權的層次性。第四,思想上的一致性是領導權的實現方式,換句話說,領導權的實現是通過同意和意見一致體現出來的。在葛蘭西看來,“領導權的特征是廣大人民群眾自發地同意主要的統治集團對社會生活作總的指導”。它不是靠強制手段來實現的,而是同工人階級的同意和平等聯系在一起的。領導權只能通過“同意”和“意見一致”的方式獲得,但這并不意味著排斥必要的思想斗爭而實行無原則的妥協。第五,領導權的主要載體是市民社會。葛蘭西認為,市民社會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政權結構的重要方面。他提出一個著名公式:“國家=政治社會+市民社會”[53],按照他的觀點,市民社會就是上層建筑的思想文化領域,涉及市民的世界觀、行為準則、道德觀念等;市民社會也涉及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不同的利益集團可以通過不同的意識形態在市民社會中表達其利益需求,統治階級則是通過對意識形態的論證和建設,把自己裝扮成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用輿論來說服市民社會,從而贏得被統治階級的擁護的。
四、差異表征:文化類型、文化模式和文化狀態
文明的概念也很復雜,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政黨、不同學科都有不同的解釋。文明是歷史創造的沉淀物,是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適應和認知、符合人類精神追求以及被絕大多數人認可和接受的精神財富、發明創造。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由于各種文明要素在時間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勻,產生了具有明顯區別的文明形式,如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東方文明、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個文明交匯融合形成的俄羅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東南亞文明等在某個文明要素上體現出獨特性質的亞文明。《周易》講:“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疏云:“‘天下文明’者,陽氣在田,始生萬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54]這可能是中國古代關于“文明”一詞的最早用法。在漢語中,還有不同的語義和用法,《辭海》中列舉了如下含義:文采光明、文采、文德輝耀、文治教化、文教昌明、明察、社會發展水平或文化狀態、新的或現代的、合于人道。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質含義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會集團中的能力,引申后,意為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其涉及的領域很廣泛,包括民族意識、技術水準、禮儀規范、宗教思想、風俗習慣以及科學知識的發展等。19世紀之前西方對文明的定義比較狹隘,認為生產方式先進和知識豐富就是文明,而生產能力低下,禮儀上不合西方的形式就是野蠻,所以當對非洲和美洲進行侵略的時候總是高喊文明戰勝了野蠻,卻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行為其實是真正的野蠻。19世紀以來,隨著社會學、人類學的發展,文明被賦予真正獨立的意義。文明在現代西方社會科學中是就人類脫離野蠻狀態而發展到高級階段的社會進步狀態意義而講的。文明就是社會的進步狀態。
早期研究中,文明和文化的概念經常被混用,泰勒曾把文明看成文化的同義語。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蒙昧時期和野蠻時期的成果時,都用文化來表示,這也和文明是同義的。“只有到了野蠻時期高級階段或文明時代,他們采用文明說明人類發展的各種社會特征,也只有在論述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后的成就時,他們才有時把文化和文明通用,或者把物質文化稱為文明,而在此之前卻從來沒有這樣使用過。”[55]“文明”與“文明時代”不完全等同,人類早期社會不是文明社會,但卻在積累文明要素。“人類必須先獲得文明的一切要素,然后才能進入文明狀態”[56]。文化與文明的聯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二者都是人類實踐的產物,在發展中具有共生和遞進關系,都具有動態性和歷程性;文明一般只包括具有積極意義和進步觀念的內容,其單進性極其明顯;文化成果可以包括雙向的和性質不同的內容;文化主要表現為物質和精神的發展狀態,只有當它構成人們的物質生活方式、群體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時,才成為文明。文化和文明的區別表現在:文化是深層的內容,文明是淺表的事項;文化與人類同步發生,文明是較晚的表現形式;文化是人類創造活動的總和,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文明以社會進步的價值形態而存在,文化以人的活動的表現而存在;文化是中性詞,文明是褒義詞。學術界對文明和文化孰大孰小、孰先孰后,存有不少爭論,主要有以下觀點:一是文化與文明同義說。1977年出版的《辭海》與1978年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上都講文明“猶言文化”,從這一點看,文明和文化基本相同。有學者認為,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這也和文明的概念相同。二是文明大于文化說。錢學森認為,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代替文明。羅大岡從“文化史”和“文明史”的概念區分文化和文明,認為文明史包括物質生產以及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文化史不包括物質生產,只研究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有學者認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論述的觀點傾向于原始文明是原始文化產生的先決條件。因此,可以說先有文明后有文化。三是文化大于文明說。有學者指出,原始文明是原始文化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對狹義的文化而言的。恩格斯論述的蒙昧、野蠻、文明三個時代,前兩個階段是“史前文化諸階段”,那時已經有了文化,但不是文明的開始。因此,可以說先有文化后有文明。也有學者援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共產黨宣言》以及毛澤東關于階級斗爭歷史就是社會文明史的論述,來說明文化是文明產生的基礎和條件,認為文化是文明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