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異家庭兒童心理研究
- 申繼亮
- 1889字
- 2019-12-06 20:02:17
罪魁禍首是離婚本身,還是另有原因?
通過分析以往關于離異家庭兒童的研究和報道不難發現,其中大部分不約而同地選取了負面角度進行報告,這使人們潛意識地認為,父母離婚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人們一般認為,如果一個家庭解體了,那么這個家庭里的孩子從此就陷入深淵,得不到完整的愛,會被同學欺負……這種仿佛約定俗成的認識,使不少處于解體邊緣的家庭以“為了孩子”為理由而繼續維系著表面完整的家庭結構。但是實際上,他們并沒有真正了解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很多專家提出,對于父母離異的孩子而言,最大的傷害并不一定是父母離婚的事實,而是父母爭吵、打架及冷戰的過程。爭吵、打架、相互疏離和冷淡,這一充滿沖突的婚姻狀況帶給孩子的傷害更大。
父母沖突也稱婚姻沖突,主要指夫妻之間由于意見不一致而引起的言語或身體的攻擊與爭執,它可以由沖突發生的頻率、強度、內容、風格(公開的/隱蔽的)及沖突是否得到解決等特性來描述(池麗萍,辛自強,2003)。兒童目睹父母之間發生沖突是家庭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廣義上的沖突包括任何辯論、不和及意見相左?;橐鰶_突是多維結構的,有的沖突比較明顯,有的則比較隱蔽。以往的研究發現,不是所有的婚姻沖突都會給孩子造成很大壓力,對兒童產生不良影響,比如,建設性的沖突就可以促進兒童問題解決能力及應對策略的發展。但是破壞性的沖突處理方式卻與之相反,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
研究父母沖突對其子女的影響,主要通過量表法來評估父母沖突及其后果。這種方法的優勢在于簡便易行,一次可以獲得大樣本的數據。研究中,通常使用的量表又分為兩種,另一種是由父母中的一方報告其沖突狀況;一種是由兒童報告其感知到的父母沖突?;穆↘itzmann,2003)對比了這兩種方式,認為由兒童報告的感知到的父母沖突能更好地預測其情緒狀況和其他適應指標,也就是說,只有被孩子感知到的沖突才對兒童的適應產生影響作用。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大量研究者對父母沖突進行了研究(Amato,et al.,2001;Grych,et al.,1992,2000,2002,2003,2004)。結果發現,如果父母總是沖突不斷,那么作為旁觀者的孩子就會有出現不良心理問題的危險;暴露在高水平的父母沖突之下會增加孩子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的可能性,包括情緒問題(如抑郁和焦慮)、行為問題(如攻擊和違法犯罪)、人際關系問題(如不良的同伴關系)和學業困難等。波特與奧利里(Porter & O’Leary,1980)指出,公開表達的婚姻沖突與兒童問題的關系比隱秘的沖突與兒童問題的關系更密切。所謂“隱秘的沖突”(Encapsulated conflict),是指避開兒童的或者兒童沒有意識到的沖突。許多研究都證明,經常接觸父母之間公開、激烈、含有敵意及肢體沖突的兒童,會有較多適應不良的癥狀(如攻擊性、不服從、反社會行為、抑郁、退縮及自我概念發展障礙等)。80年代以后,更多的研究揭示,父母沖突比父母離異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更大。激烈的父母爭吵、沖突等問題,比父母離異本身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研究表明,父母沖突可以獨立地預測兒童青少年的問題行為(Amato,Loomis&Booth,1995;Kenny&Needle,1991)、抑郁和不良行為等方面(Davies&Windle,2001;Harold & Conger,1997)。到了90年代,這一領域的研究表現為四個主要取向:
1.區分父母沖突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所造成的不同影響。
例如,弗格森等人(Fergusson et al.,1999)發現,父母沖突可以很好地預測孩子的攻擊行為及與不良青少年的交往狀況。
2.父母沖突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是即時的還是長期的。
內伯斯等人(Neighbors et al.,1997)發現,父母沖突能夠預測男孩當時的反社會行為,卻不能很好地預測其未來的行為。到目前為止,此類研究尚無明晰的結論,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解決這些問題。
3.父母沖突對不同性別兒童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
戴維斯,和林賽(Davies,Lindsay,2004)認為,在父母沖突與內隱型問題行為的關系上,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受到父母沖突的影響。范德沃特和蘭斯福德(Van dewater & Lansford)也證實,父母所給予的溫暖在家庭沖突和女孩的心理健康之間充當了一個中介的作用,但是同樣的模式在男孩身上卻得不到證實。
4.致力于保護性因素的研究。
芬徹姆和奧斯本(Fincham & Osborne,1993)認為,真正由家庭沖突導致的兒童問題行為只占10%的比例。由于一些保護性因素的存在,即使是生活在高沖突家庭中的兒童,也不一定就會產生更多的身心發展問題。目前研究已發現的保護性因素有:和諧的親子關系、父母對兒童的監管和良好的同伴關系等。
過去二十多年來,國內也有一些研究(易進,龐麗娟,1995;池麗萍,辛自強,2003;趙梅等,2005,2006)開始關注父母沖突對兒童的影響,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不過,目前國內有關父母沖突的研究較多是針對正常家庭展開的,較少研究考察離異家庭中父母沖突的特點,更缺乏深入系統地考察離異家庭中父母沖突對兒童適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