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兒童自我控制的概念

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自我控制概念,提出了看法,并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國內外學者至今對自我控制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定義,甚至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用詞。除了用得較多的“self-control”外,“ego-control”“self-regulation”“impulse control”“effort control”和“inhibitory control”等也有一定的使用率,其含義既有重疊也有區別。

一、自我控制概念

《心理學詞典》中把自我控制定義為不受外界誘惑因素影響,能夠自己控制自己的情感沖動和行為,是一種意志力強的表現。一些學者也根據自己的研究角度定義了自我控制,比如楊慧芳和劉金花認為自我控制是指兒童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自覺控制沖動,忍受挫折,抵制誘惑,遵守道德規則,學習時不分心,為了將來而犧牲當前利益的一種能力和行為,表現在認知、情感、行為及人際交往等方面。陳偉民和桑標認為,兒童自我控制是指兒童對優勢反應的抑制和劣勢反應的喚起的能力。科普(Kopp)等人認為,自我控制是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使其與個體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從社會認知的角度,側重個體對外部行為的控制。鮑姆斯特(Baumeister)等學者認為自我控制是個體為了遠期目標,修改以往的行為、反應方式,禁止或壓制自動化、習慣的、與生俱來的欲望、情緒,詮釋的重點在于“克制”(override)和“改變”(alter)。

縱觀各家觀點,研究者基本上從三個角度對自我控制進行了定義:從遵守社會道德規范的角度來定義自我控制,認為自我控制是個體自主調節行為,使其與個人價值和社會期望相匹配的能力;從目標定向角度來定義自我控制,認為自我控制是個體適時地調整自己的行動、情緒以及其他各種活動,以符合完成某種活動目標的需要;從氣質角度定義自我控制,認為自我控制指個體對優勢反應的抑制和劣勢反應的喚起的能力。盡管不同的研究者對自我控制定義的界定角度不同,所考察的范圍也有差異,但是我們可以從控制的主體、控制的對象、控制的表現、控制的過程、控制的結果等方面對自我控制內涵加以認識:控制的主體是自我;控制的依據包括自己的信念和目標、外在的期望和規范;控制的對象包括自己的心理和行為,外在的環境和事件;控制的表現為啟動/停止、堅持/放棄某種心理或行為;控制的過程就是認知環境和個人、選擇和確定目標、制訂和完成計劃、評估和反饋結果、應對困難和挫折、抵制干擾和誘惑;控制的結果就是實現目標。

楊麗珠團隊通過實證研究結果,并結合理論分析,給自我控制下了一個綜合的定義:自我控制是個體對自身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無外界監督的情況下,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控制自己的行為,從而保證目標實現的綜合系統,表現為意識對自我的協調、組織、監督、校正、調節的作用,使自己作為一個能動的主體,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從而成功地適應社會。本書中所有實證研究均是以此概念為基礎進行的。

二、相關概念辨析

在自我控制的研究領域,有很多和其相近的術語,如自我調節、努力控制、自我調控等,但研究中最多的還是“自我控制”(self-control)和“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術語的應用。自我控制這個術語既是舶來品(對照英文詞翻譯)又是本土既有的詞匯。本書所使用“自我控制”這個術語,應該從不同文化對心理學術語理解的角度,并結合兩個詞的基本內涵進行具體分析。

(一)self-control與self-regulation的辨析

西方研究者把個體對行為的掌控命名為“self-regulation”或“self-control”。這兩個術語在西方研究中既有相同之處又有細微差異。

在概念上,self-regulation被看作是為了改變當前狀態而系統地利用當前狀態信息的過程。當個體“regulate”時,他們將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指導或調整自己的行為,在某些研究中self-regulation指相對較少地付出努力,相對自動化地進行調節。但當個體“control”時,個體表現出一種會為了某種長遠的大價值目標而壓抑另一目標的反應傾向,self-control是一個比self-regulation更具體的概念,self-control相對于self-regulation要付出更大的努力。self-control更多地與“抑制”或“限制”相關,self-regulation更多地與“調整”或“靈活適應”相關。但是多數研究者承認self-control與self-regulation的內部機制是相同的。

在程度上,西方研究者也認為self-control與self-regulation稍有差異,但是在本質上卻是相同的。如科普認為,self-control與self-regulation緊密相連,self-control與self-regulation的差異在于程度不同,而不是本質不同。self-control意味著個體適應新情境要求的靈活性有限,延遲滿足和等待的能力也有限;相反,self-regulation被認為是個體能適應各種變化,它是控制最成熟的模式。

在研究內容上,self-control的研究多是與實際行為的抑制有關,如犯罪行為、健康行為、行為評定、行為干預等研究,主要側重在于實際用途,另外在認知神經科學領域也較多地使用有關“control”的術語。而self-regulation則多考察內部機制,如調節過程、調節策略等,實際上應用的研究差異也正反映了西方研究者對self-control與self-regulation概念理解的差異。

我們可以假想一個例子說明以上觀點,如果一個中國內地的司機到香港去開車,由于內地的交通規則是右側通行,而香港的交通規則是左側通行,那么這個司機一上道路的時候就會由于其優勢反應,而把車開到右側(為了司機的安全,我們假設路上沒有其他的車輛),當這個司機意識到自己這種不適應環境的行為后,會馬上剎車,這個過程更像是“self-control”,通過自己的意識,抑制(inhibition)了自己不適應環境的行為。然后該司機會利用自己的駕車技術,把車掉頭開向左側道路,這個過程更像是“self-regulation”,個體利用自身的資源調整自己的行為去適應環境。但是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self-control和self-regulation均是行為的統一體,目標都是為了適應環境,只是在程度上稍有不同。

綜上所述,盡管self-control與self-regulation在嚴格意義上來說是有差異的,但總體上來看,二者的內涵、內部機制、控制或調節行為的目標基本一致,只是在研究范圍和程度上略有差別。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還沒有對self-control和self-regulation進行嚴格的區分,仍然把它們作為等位概念使用。

(二)本書中自我控制的內涵

本研究致力于探討與兒童自我控制相應的人格特征,編制評定量表并同時探討認知神經的內部機制,故更傾向于“self-control”的概念,所以本研究采用“自我控制”這一術語,其實這也正符合我國學者對相應概念的理解,在早期研究中我國研究者習慣用“自我控制”這個術語來描述相應的控制行為,但這并不是說“自我控制”本身就嚴格等同于“self-control”,我們所采用的定義為“自我控制是個人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是個體自覺地選擇目標,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抑制沖動、抵制誘惑、延遲滿足,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為,從而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系統”,這個定義從某種意義上說,已經包含了self-control和self-regulation的內涵,也就是說我們更傾向于廣義地去理解“自我控制”的含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德县| 噶尔县| 潞西市| 拜城县| 东乡族自治县| 老河口市| 当雄县| 阿克| 正宁县| 清水河县| 应城市| 蒙山县| 屏山县| 洛川县| 文安县| 瑞金市| 河津市| 旅游| 昌吉市| 上林县| 余姚市| 乌兰县| 龙里县| 余庆县| 无棣县| 望都县| 六盘水市| 南安市| 秀山| 灵璧县| 马龙县| 盖州市| 雅江县| 安西县| 台湾省| 新邵县| 盐津县| 五家渠市| 江阴市| 化州市| 蒲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