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兒童自我控制的研究內容

自我控制的復雜性更多地體現在其研究的角度上,不同的研究者根據自己對自我控制的不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或方面去探索自我控制的本質,從各個方面不斷地豐富著自我控制的研究領域。

一、自我控制的結構

盡管有一些研究者認為自我控制是單維結構,但是目前國內外多數研究者還是認為自我控制是多維度、多層次的心理活動系統。例如,通過對成人自我控制的研究,海克豪森(Heckhausen)等研究者將個體的控制分為初級控制(primary control)和次級控制(secondary control),初級控制指個體努力改變外在環境而使之適合于自身的行為,次級控制指個體控制自己的內部心理過程而使其更有利于保持初級控制的行為,其中次級控制過程更接近于自我控制的內涵;道格拉斯(Douglas)等人認為自我控制包括沖動性(impulsivity)、冒險尋求(risk seeking)和易怒性(volatile temper)三個維度;馬奎斯(Marqués)等人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自我控制由積極行為、掌控性、情感及需要的表達、果斷性、快樂尋求五個因素構成。于國慶編制的“大學生自我控制問卷”包括自我覺醒、自我規劃、自我執行、自我評估、自我激勵、自我校正六個維度;譚淑華和郭永玉以大學生為被試修訂譚格尼(Tangney)的自我控制量表,修訂后的問卷除了沖動控制、工作或學習表現以及健康習慣三個維度與原始問卷相同外,重新產生了節制娛樂和抵制誘惑兩個維度。

在對幼兒自我控制結構的研究上,伯科威茨(Berkowitz)和格瑞茨(Grych)的研究認為兒童自我控制由抵制誘惑、控制沖動和延遲滿足三個維度構成。羅斯巴特(Rothbart)及其團隊編制了著名的“兒童行為問卷”(CBQ),其中專注性、抑制控制、知覺敏感性和低強度愉悅用來測量努力控制,專注性是指個體對事物持續注意傾向的程度,抑制控制是指個體計劃或抑制不適宜目標的能力,知覺敏感性是指在廣泛情境中對微小、低強度刺激的覺察程度,低強度愉悅是指對運動量小、低強度活動的喜好程度。史密斯-唐納德(Smith-Donald)等人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也提出自我控制有三個維度:情感的自我控制、注意力的自我控制和行為的自我控制。科普等人認為,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主要是指制止和引發特定行為的能力,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抑制沖動行為、抑制誘惑、延遲滿足、制訂和完成行為計劃,采取適應于社會情境的行為方式。謝軍將幼兒自我控制分為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兩個維度,外顯行為的自我控制由對情緒的控制、堅持性、沖動抑制性和獨立性四個因素構成;內隱行為的控制包含動機控制和自覺性兩個因素。肖曉瑩通過綜述西方有關自我控制的研究,認為對自我控制的研究通常是從動作和運動的控制、情緒情感的控制、認知活動的控制三個方面入手的。楊麗珠團隊編制“幼兒自我控制教師評定問卷”時,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等數理的統計方法,研究得出了幼兒自我控制的四個維度:自覺性,表現為在無人監督時,個體對禁止體驗行為的認識和與看護人期望相一致的動機及相應的行為;堅持性,表現為在某種相對困難情境中,個體為達到目標而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并在此過程中表現出持續或持久的一種行為傾向;沖動抑制性,表現為個體通過抑制直接的、短期的欲望而控制沖動性行為的能力;自我延遲滿足,是一種個體為了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以及在等待中表現出來的控制能力。

關于小學兒童自我控制結構的探索最具有影響的當屬肯德爾(Kendall)等人1979年的研究。肯德爾等人通過編制“兒童自我控制教師評定問卷”(SCRS,33個項目的5點量表),以8~11歲兒童(3~6年級)為被試,得出自我控制清晰的單因素結果,表現在認知(合法的)和行為(執行性的)方面相對持續的自我控制傾向。認知方面是指深思熟慮、問題解決、計劃和評價,這些促使兒童做出非沖動的行為。而行為方面則指深思熟慮的過程、選擇行為的執行或者在認知上抑制分心物的行為。SCRS問世后激起很多學者的質疑,相繼采用實驗、跨文化方法等考察問卷的效度,如有研究者(Robin,Fischel,& Brown,1984)通過對178個3~18歲接受心理健康服務的兒童和175個沒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兒童來評估SCRS的效標效度。76%的被試可被準確地劃分到相應的組別,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效標效度;還有研究者(Kendall,Zupan,& Braswell,1981)采用實驗法深入分析SCRS。第一個實驗對98名2~5年級兒童進行研究,結果發現SCRS和適應不良、認知—社會觀點之間顯著相關。但是手段—結果問題解決和延遲滿足之間相關等一些假設就沒有得到實驗支持。還有研究通過對26個接受心理健康服務和26個對比樣本(未接受服務的兒童)的比較來考察SCRS在兩組被試上的差異性,發現接受健康服務比沒有接受健康服務的被試更多地被評價為顯著缺乏自我控制。這些研究除了支持SCRS作為兒童自我控制評價的有效工具外,也提出了對單一自我控制結構的質疑。艾森伯格(Eisenberg)和他的同事(2004)提出了自我控制、調節、情緒性和彈性相關聯的理論,區分了兩種類型的控制:反應性控制(非自主的控制過程,它是自動的、反射性的和無目的的)和努力性控制(自主的、以目標為定向的控制過程),并認為只有努力性控制反映了情緒和行為的調節。張野(2004)編制小學兒童自我控制能力教師評定問卷,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與驗證性因素發現,小學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由獨立認真、攻擊反抗、友好謙讓、急躁多動四個維度構成。

二、自我控制的過程

自我控制過程的研究強調個體從目標設置到目標維持再到目標實現的控制過程及在該過程中的策略使用。

班杜拉認為自我控制是個人內在的強化過程,是個體通過將自己對行為的計劃、預期與行為的現實成果加以對比和評價,來調節自己行為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三個階段:自我觀察、自我評價和自我反應。齊默爾曼(Zimmerman,2003)繼承了班杜拉的社會認知觀,他認為自我控制是由個體、環境和行為三者相互作用決定的,是個體為了達到目標而自發生成思想、情感和行為的過程。與班杜拉對控制過程的理解不同,卡羅伊(Karoly)等人從目標導向角度來定義自我控制,認為自我控制是一種使個體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引導自己目標定向的內部處理機制,控制意味著個體能自動并精準地使用特定的機制或技能來調整自己的情感或行為等;一旦當目標的達成受到阻礙和影響時,自我控制的機制就會被啟動。卡羅(Carver)和史西爾(Scheier)從信息加工的角度完整地提出了行為自我控制的反饋環理論,他們認為,行為是一個目標調節和反饋控制的過程,反饋環包含四個自動控制單位:輸入、參考標準、比較器和輸出。而布朗(Brown)等人則認為自我控制行為是從產生到維持的一個連續體,包括覺察信息、對信息進行評價并內化為行動標準進而做出比較、引發行為和認知變化、目標選擇、制訂計劃、執行計劃、最后評價計劃的有效性七個部分。鮑姆斯特等人認為自我控制是個體建立一個目標或為達到一個滿意的狀態,進而做出能夠達到目標的正確行為(控制行為),從而達到監控朝向目標的過程。阿莫迪奧(Amodio)等研究者分析了以往有關個體行為的趨避系統即行為抑制系統(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和行為趨向系統(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BAS),應用ERP實驗與問卷法結合研究發現個體在自我控制時,行為抑制系統主要與個體的注意過程有關,而行為趨向系統主要與個體的動機過程相關。

三、自我控制的神經機制

兒童自我控制的發展依賴于神經系統的成熟,幼兒期隨著大腦皮質的迅速發展,皮質的抑制機能也逐漸發展起來,為幼兒認知外界事物和調節自身行為提供生理前提。自我控制的相關研究在認知神經研究領域屬于“認知控制”(cognitive control)的研究范疇,認知控制是指大腦對決策實施與調整的能力,決定個體反應速度以及如何進行反應等,也包括對行為的即時控制,主要強調個體如何處理沖突、調節沖動,使自身達到或建立一種良好的穩定狀態。反應抑制過程與沖突監控過程是認知控制研究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包括不同的認知操作,如沖突監控過程包括沖突覺察,不但發覺了沖突,而且評估了沖突的程度,然后啟動一個適當的行為用以解決沖突。認知控制一般涉及前額皮層、前扣帶回皮層等一些高級認知皮層區域。

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PFC)位于腦的最前方,額葉的運動皮層和前運動皮層的前部,它接受來自丘腦內背側核的投射。諸多研究表明前額葉與自我控制關系密切,被認為是兒童自我控制發展的基礎。研究表明,前額皮層與抑制能力有關,在執行控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前額葉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有效地應對嶄新或令人驚奇的環境,正確地調整個體的反應,使之與環境中遇到的變化相適應,并相應地調節個體的行為,它與個體的決策制定、理性分析和遵從規則等密切相關。PFC通過表征任務來實行控制功能,這些表征使得與任務相關的信息得到加工,同時使與任務無關的信息得到抑制,從而減弱反應沖突。在認知控制中,PFC主要負責沖突的解決和評估執行控制的需要。

背外側前額葉(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在自我控制的產生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背外側前額葉與計劃、新穎性加工、工作記憶、注意轉換和維持等功能密切聯系。背外側前額葉通過計算當前的任務情境來提供一種自上而下的偏向信號,這種信號傾向于與任務相關的反應路徑。DLPFC也可以把那些最近曾被激活,但已經開始消退的表征重新納入意識中,這個過程被稱為“刷新”,如在實驗中被試根據線索回憶最近見過的詞,這些詞相對于那些只是呈現出來要求被試閱讀的詞引起了背外側前額葉更大的激活,研究同時表明,背外側前額葉與“冷”執行功能相關,如果沒有背外側前額葉將不會有成功的自我控制,若DLPFC受損,則會導致個體注意力衰退、情感淡漠、計劃減少、記憶力降低等。

眶前額葉(orbitofrontal cortex,OFC)位于眼后部,與決策制定相關,特別是有獎賞物時的決策制定,研究表明,眶前額葉可能是沖突任務中P3成分產生的腦內源之一。

腹內側前額葉(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PFC)與涉及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有密切聯系,在自我控制很多方面,特別是涉及情感控制或反應的表達與抑制時會激活腹內側前額葉。

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是聯系邊緣系統和前額葉的主要傳導束,其在很多自我控制研究領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生理或社會性的疼痛、獎賞加工、沖突的監控、錯誤覺察、心理理論都可以激活ACC,ACC與腹部扣帶回、邊緣葉、背外側扣帶回、頂葉、前額區域自動連接,因此ACC可以從許多腦區中收集信息,并整合信息從而調節個體情感和認知過程。

除了前額葉與前扣帶回皮層參與到認知控制中,額葉的其他一些區域也在沖突控制中起作用,如很多研究已表明額葉可以通過認知控制來支持靈活性的行為。此外,根據任務類型的不同,額下回、頂葉以及前運動區等不同腦區也有參與。認知神經研究證實大腦額顳葉皮質是認知控制功能的主要神經基礎,頂枕葉皮質參與認知加工過程,由此可見個體的認知控制功能是大腦多個皮質功能區協同整合作用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阆中市| 化德县| 门源| 西安市| 通榆县| 梓潼县| 新和县| 大埔区| 东至县| 四子王旗| 襄汾县| 尼玛县| 剑阁县| 新郑市| 海安县| 子长县| 兰溪市| 巴彦淖尔市| 额济纳旗| 黔东| 冕宁县| 毕节市| 鱼台县| 长兴县| 淄博市| 晋城| 东莞市| 汽车| 丹巴县| 衡水市| 恩平市| 宝清县| 南郑县| 吉木萨尔县| 财经| 屯昌县| 堆龙德庆县| 镇江市| 五华县| 金寨县| 慈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