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兒童自我控制的生理影響因素

大腦神經系統的成熟程度是自我控制發展的生理基礎,幼兒期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大腦重量進一步增加。研究表明,兒童腦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經細胞大量增殖的結果,而是因為神經細胞結構的復雜化及神經纖維分支增多和長度的增長。

一、大腦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當環境中有足夠強度的刺激時可以激活特定的感受器。接下來,感受器通過傳入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大腦接收到信息以后,通過中間神經元把信息傳遞給傳出神經,然后傳出神經細胞又將大腦的指令傳遞給效應器。效應器的作用就是產生內在的或者外顯的變化。當我們考察神經系統類型時,軀體運動系統常以“自上而下”為特點,將信號由大腦傳至四肢肌肉,而感覺系統大部分則為“自下而上”,將信息由外周傳至大腦。然而,在每一個系統中,信息都會遵守雙向傳遞的規則。所以,成功的行為依賴于這個系統中輸入和輸出的密切配合。比如,在軀體運動系統中,肌肉運動感覺和關節感覺對肌肉和運動指令的影響提供了不斷的由下至上的反饋。在感覺系統中,即使在信號尚未由外圍傳向中樞時,在各個傳輸環節已經發生了不斷的交互作用。

艾森克(Eysenck)是較早比較明確地提出人格因素和生物性因素關系理論的心理學家。他提出了內—外傾、情緒穩定—不穩定性和精神質—非精神質這三個表型維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解釋了人格生理機制。艾森克認為在大腦中存在網狀—丘腦—皮層通路,而此通路正是內、外傾人格特征的生理基礎。其后有許多有關內、外傾維度的腦血流研究報告都證實了他的假設。有研究者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技術研究靜息狀態下的內、外傾人格被試的腦血流變化(cerebral blood flow,CBF),測量結果發現,內傾者在前額葉、前扣帶回、前丘腦、顳葉前部的腦血流水平顯著高于外傾者。其他的研究發現,外傾型被試在對積極圖片做出反應時激活了較多的大腦區域,不僅有額區,還有前扣帶回和杏仁核區,而在相同情境下,內傾型被試的這些大腦區域卻沒有被明顯激活。艾森克則認為,外傾性是由于較弱的注意資源造成的,外傾維度可能與皮層的抑制機制相聯系。

在控制行為的發生過程中,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是主要的處理系統,即便沒有明確的外顯行為表現,也無法否認可能在中樞神經系統內部的處理和傳輸中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在一項比較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對18只貓建立對亮光的食物反應模型,并且用這些貓在建立了食物高驅力機制后進行食物選擇任務,進而以延遲時間長短將貓分為控制好的組和控制不好的組。進一步對這兩個分組中貓的大腦進行神經網絡形成研究,發現海馬—前額葉、杏仁核—前額葉,以及額葉和丘腦下部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經連接。結果發現,那些具有自我控制(對食物獎賞采用長潛伏期反應策略)的貓的額葉皮層中神經聯結明顯增多。顯然,控制能力的高低和不同腦區的神經細胞聯系密切相關。

對人類個體的相關研究可以從對動物的研究中借鑒一些經驗,但是自我控制過程究竟以什么樣的形式在什么部位進行,還需要通過更高級的研究手段進行探討。這就是神經生理學和神經生化學的任務。我們可以通過fMRI(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ERP(事件相關電位)、ECT(發射單光子斷層掃描)等手段探討抑制控制的神經機制(具體內容見“自我控制的神經機制”)。如前面提到關于大腦額葉的心理功能,其不斷地成熟可以幫助個體有效地應對嶄新或令人驚奇的環境,正確地調整我們的反應使之與環境中遇到的變化相適應,并相應地調節我們的行為。額葉在個體4~7歲時迅速發展,內抑制開始蓬勃發展起來,皮質對皮下的控制和調節作用逐漸加強。同時,神經纖維的髓鞘化也逐漸完成,這就使得神經興奮的傳導更加精確、迅速,從而使個體可以有目的地抑制自己的行為,并根據外部線索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這些都為幼兒自我控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一些研究也表明,兒童自我控制相關的腦特征與成人不同,相對于成人來說幼兒在沖突解決或抑制時大腦活動區域更廣泛,在做出相應的行為反應時也更困難。通過對兒童進行干預訓練,發現4歲兒童在訓練后的腦電特征與沒經過訓練的6歲兒童的腦電特征相似,經過訓練的6歲兒童腦電特征與成人的相似,由此可知,訓練可以促進個體大腦的成熟,同時,大腦的成熟又有助于提高個體自我控制相應行為的水平。

二、神經內分泌激素

對于內分泌和人格關系的研究古已有之。現代研究進一步證實,某些激素和某些心理現象密切相關。神經內分泌系統相關研究表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變化密切相關,尤其是由丘腦下部—垂體向下支配的各種激素分泌軸向變化,從解剖生理學的角度奠定了神經和內分泌器官分泌激素的天然聯系。激素和兒童及青春期的攻擊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較低的丘腦下部—垂體—腎上腺活性似乎與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相關。早期腎上腺分泌的男性激素有助于啟動并維持持續的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這種影響始于生命早期,延續到青春期,甚至持續至成年。當然,也有一些研究提示攻擊性和某些垂體激素有關。總的來講,有三種間接的關系:男性激素可能作為一個原因參與攻擊性的發展,也可能是攻擊性發展的結果,或者是作為一個調停者參與其中。

一直有研究者關注睪酮和各種行為的關系。成年人睪酮和攻擊性、主導性、感覺尋求以及一系列反社會行為相聯系。一些有關兒童的研究則提出睪酮可能和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高活動性、青春期敵對、主導性以及學習困難有關。給一組性腺機能減低的青少年服用生理劑量的性類固醇激素,3個月后發現這些激素對身體攻擊性行為和攻擊性沖動有顯著影響。在前瞻性研究中,尼克邁耶(Knickmeyer et al.,2006)測量胎兒以及其出生后4歲時的雄性激素水平與移情的關系,結果證明:胎兒期雄性激素呈現低水平的女孩更多地表現為移情。而在比較心理學研究中,雄性激素減少的大鼠表現為恐懼反應的增高。

皮質醇是一種類固醇激素,它在正常生理調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終末產物,可以表示這個軸的活躍程度。凱根(Kagan)在早期研究中就已經發現,抑制型兒童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HPAX)軸的敏感性高。較多的兒童皮質醇研究集中于托幼機構的兒童和散居兒童之間進行。西米勒(Smider et al.,2002)對散居和集體兒童唾液皮質醇水平的動態觀察發現,一日之中,在集體機構中的學前兒童皮質醇水平呈現增高趨勢,3~4歲兒童較年長兒童明顯。而在家庭環境中散居的兒童,所有年齡兒童都符合逐漸降低的預期生理節律。控制年齡因素后,男孩的害羞以及兩性的低自控和攻擊性都與日托兒童皮質醇水平的升高相關。總之,那些年幼兒童、特殊氣質類型(攻擊性)的學前兒童和社會技能不成熟的兒童在集體環境中可能更容易經歷皮質醇的上升。那些具有較高皮質醇水平的男童往往具有三倍于正常兒童的攻擊性癥狀。此外,唾液皮質醇濃度和青春期以前兒童的行為障礙呈負相關。

有人試圖將壓力反應和行為抑制性兒童聯系起來。通過陌生情境誘導壓力,從而探討壓力和親子依賴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處于蹣跚學步期的抑制型嬰兒在不安全的親子依賴關系下出現皮質醇水平明顯增高。另一個研究則認為紊亂型依賴關系造成嬰兒壓力情境下皮質醇水平增高。也有人研究了賭徒的沖動行為和皮質醇的關系,結論是高沖動性的人具有較高的心率水平,同時具有暫時的高皮質醇水平。

三、神經遞質

朱克曼(Zuckerman)的人格生理理論認為,影響人格最基本的生理物質是激素和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物質的變化會作用于人們的行為,進而影響到人格。朱克曼認為人格特質不僅與神經遞質以及與激素(如性激素)水平相關,而且其形成過程還與個體的生化酶水平相關。盡管如此,人格與這些生化物質之間并非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上述三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不同的人格特質。朱克曼的人格生物模型5個維度中包括社交性、神經質—焦慮、沖動—感覺尋求、攻擊—敵對性、行動性,其中的沖動—感覺尋求是闡述比較翔實的一個維度。所謂的感覺尋求是指做事沒有計劃性,行為具有沖動性,為了新異和興奮的感覺而采取冒險行為的特質。朱克曼認為,以多巴胺作為遞質的神經回路是激勵動機的路徑,去甲腎上腺素回路控制正強化過程。因此,高水平的多巴胺可以促進個體的活動和探索行為,高水平的去甲腎上腺素則可能有助于建立個體與環境互動或與他人交往的積極結果。而且,通過皮質的附屬部分,活躍的邊緣系統可以引起對新異刺激的警覺性和敏感性,并通過定向反應和喚起電位的增強得以表現。因此,感覺尋求者的行為是一種由生物決定的激勵性表現。

也有許多研究已經表明,作為大腦的關鍵神經遞質,多巴胺對運動和邊緣系統功能具有調節作用。帕金森氏病的早期,執行功能變化也提示多巴胺在認知功能調節中的作用。另外一些疾病,也涉及多巴胺功能障礙,比如,精神分裂癥和兒童的注意缺陷綜合征,表明多巴胺和認知功能的改變相關聯。實驗室研究表明,老鼠或靈長類動物選擇性多巴胺神經毀損能夠導致認知損害,當多巴胺系統的中皮層邊緣葉成分改變時,這種影響尤為明顯。

多巴胺是認知腦功能的強效調節劑,多巴胺傳遞正常化有助于改善認知缺損,這不僅關系到神經或精神疾病,也關系到正常老化的過程。對多巴胺的發生學和起源的分析可以提供多巴胺在認知能力發展過程中起作用的證據。多巴胺在成熟期具有營養功能,這種作用影響以后的皮質分化,尤其是前額葉皮層區的分化。此外,多巴胺皮層還和逐漸發展的認知能力相關。

總之,多巴胺神經分布和認知能力表達的聯系是明確的。所以多巴胺傳遞的變化可能導致認知損害。

還有不少證據支持人格具有神經生物性基礎。例如,焦慮和5-HT相關,5-HT的短臂等位基因的多態性與危險趨避及神經質相聯系,血小板5-HT標記物以及血漿色氨酸濃度也和危險趨避水平相關。

血小板單胺氧化酶活性可以代表腦內單胺能神經系統活動度。單胺氧化酶的活性可作為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如沖動性,攻擊性)指標。而邊緣人格障礙和二型酒精中毒癥就伴有低水平的血小板單胺氧化酶活性。當然,有關內啡肽以及其他神經遞質或調質與心理行為的關系也有報道。

四、基因

隨著對自我控制的進一步研究,研究者也發現了一些基因與自我控制相關,研究者發現多巴胺基因(如DAT1)的等位基因與個體在ANT測試中的表現及沖突得分高度相關,范等研究者用ANT測驗對同卵雙生兒和異卵雙生兒進行研究,發現執行網絡有很大的遺傳性,福塞拉(Fossella)等人進一步采用ANT測驗對200個遺傳型被試進行測試,發現多巴胺4號受體基因(dopamine D4 receptor gene)和單胺氧化酶a基因(monoamine oxidase a gene)與執行注意有顯著相關。布拉西(Blasi)等人采用沖突任務,發現兒茶酚-O-甲基轉換酶基因(catechol-O-methyl transferase gene)與解決沖突的能力相關。當然研究發現一些遺傳基因與自我控制系統相關并不能說明自我控制不被經驗影響,而是指一些遺傳的變異受到父母和其他經驗的影響,研究還發現一些基因與父母教養質量交互影響兒童的氣質變量,如活動水平、感覺尋求、沖動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佛山市| 广东省| 新田县| 连南| 衡山县| 福泉市| 东乌珠穆沁旗| 巴青县| 福海县| 普洱| 永吉县| 新邵县| 蕉岭县| 泸定县| 乌海市| 绥滨县| 通化市| 调兵山市| 侯马市| 通榆县| 建平县| 呼和浩特市| 星子县| 郑州市| 交口县| 仁布县| 双柏县| 乐安县| 南投县| 建始县| 盐城市| 西平县| 库尔勒市| 镇平县| 化隆| 滕州市| 宣威市| 襄汾县| 淄博市| 綦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