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性心理學
- 林崇德
- 10064字
- 2019-12-06 20:06:50
第二節 中華藝術
人類的文明史,其實也是一部藝術史。藝術是人類獨有的創造性活動,也是人類傳承文明、不斷創新的工具和手段。中華文明包含各種藝術形式,如音樂、舞蹈、雜技、說唱、戲曲、繪畫、書法、雕塑、建筑、工藝等。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上,中華文明都形成了豐富的藝術寶庫,不同的地域還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藝術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獨具特色、成就卓異的組成部分。它既是中華多民族藝術的歷史創造,也是在社會文化形態中多姿多彩、極富民族特征的藝術結晶。
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有的和多樣化的審美藝術形態,給世界藝術寶庫留下了輝煌且豐富的遺產,使我們有條件深入探索中華藝術創新與發展的軌跡。在原始社會,中華民族就有音樂、舞蹈等藝術,到夏商西周時期形成了宮、商、角、徵、羽五聲,有了正式的禮樂制度。同樣是在原始社會開始有陶器、巖畫等藝術,從夏商西周時期開始有青銅藝術和玉石藝術,這一時期還開始產生書法藝術,并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到漢代時瓷器藝術進入成熟階段。到了隋唐,中華文明的各種藝術都達到巔峰,并一直不斷發展,成為世界上最獨特和璀璨的明珠。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是追求美、創造美的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有藝術史的國家之一,中華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獻史料。中華藝術的成就使世界看到了中華民族驚人的創造力,也使世界聽到了中華文明不斷向前繁榮發展的心聲。無論是第一次粗糙的石器工具,還是琳瑯滿目的藝術精品,它們不僅印刻著特定歷史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軌跡,還體現著中華藝術的創新與發展。中華大地是創新的故鄉,這不僅體現在科技、文學和教育等方面,還體現在藝術方面。因此,下面我們將主要從器物藝術、繪畫與書法藝術、建筑與雕塑藝術、紡織與服裝藝術、音樂與舞蹈藝術五大方面對中華民族在中華傳統藝術中的創新表現進行梳理與總結。
一、器物藝術
器,意指用具。藝術器物,在我國的歷史最悠久,包括陶瓷器藝術、玉器藝術和青銅器藝術。
(一)聞名世界的陶瓷器藝術
在漫長的進化中,原始人類終于依靠自身的力量,創造出了第一種新的材質——陶,并能動地掌握了它的性能,從此人類進入了使用人造材料的嶄新階段,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偉大、重要的創舉。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掌握制陶的民族之一,中華民族制陶的第一座高峰以彩陶(指原始制陶中器表飾以彩繪裝飾的各類陶器)的興起為標志。其中,仰韶文化彩陶與馬家窯文化彩陶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主要分布于山西、陜西、河南及甘肅等地。彩陶的藝術特征十分明顯且具有時代意義,主要體現在紋樣、色彩與造型上,其中又以紋樣最為突出,如仰韶魚紋彩陶和馬家窯娃紋壺等(李希凡,2006)[18]。
中華民族在四千多年的制陶實踐中,使制陶術得到了充分發展,使得瓷器的發明成為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獨特貢獻。中國商朝的釉陶就具有瓷器的特征,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制造是在東漢時完成的。浙江上虞被公認為是瓷器發源地,也是中國發明與制造瓷器的主要區域(劉謙功,2011)[19]。彩瓷的出現是中國瓷器史上最具意義的標志性事件,彩瓷當首推唐代長沙窯的釉下彩瓷器,長沙釉下彩的發明為后世瓷器彩繪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基礎,是中國瓷器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到了宋代,中國的瓷器藝術達到了巔峰,其主要標志是產生了名列史冊的五大名窯(鈞、汝、官、定、哥)。中國瓷都景德鎮青花瓷的出現則成為中國陶瓷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景德鎮青花瓷也作為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聞名于世,它用筆繪技法替代了原來的刻花、印花技法,對中國陶瓷裝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歷史優秀的玉器藝術
中國是最早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國家之一,在長期制作和使用過程中,古代工匠創造了獨特的玉石雕刻工藝,并將其運用到當時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新石器時代是中國玉器產生與發展的重要時期,中國大多數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都出現了玉器,比較著名的有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紅山文化遺址中的玉龍是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玉龍,是中國玉器的經典之作,造型簡潔流暢,雕琢精致美觀,紅山玉龍飛騰則表現出了紅山玉器的工藝風格,這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代表性。元代瀆山大玉海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巨型玉器,是忽必烈在1265年命皇家玉工制成的,是元朝歷史狀況和精神風貌的直觀再現。自元代瀆山大玉海之后,中國玉器可以說進入了一個“大”的時代。到了清代,乾隆時制造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玉器——大禹治水玉山,這又將中國的玉器制造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三)豐富多彩的青銅器藝術
青銅器藝術是青銅時代(以青銅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最重要的藝術成就。據考古發現,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于黃河流域,與中國奴隸制國家的產生、發展及衰亡的過程有著緊密的聯系(劉謙功,2011)[20]。一般來說,中國從夏朝開始才真正進入青銅時代,最早的青銅容器是“爵”和“觚”,“爵”是夏朝青銅器的典型代表器物,是奴隸主貴族宴飲時使用的酒具。而到了商周時期,青銅器則洋洋大觀,其中“鼎”可以說是中華文明中極富象征意義的一種器物,“鑄九鼎,像九州”,商王文丁所制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發現的最大、最重的鼎(劉謙功,2011)[21]。此外,尊神重鬼是商朝的國家大事和時代潮流,這絕對不是僅僅停留在觀念上,所用器物精益求精便是典型的表現,而“四羊方尊”則是所有器物中的典范,其技藝高超給人以整個器物渾然一體的感覺。
二、繪畫與書法藝術
繪畫與書法藝術常常連接在一起,兩者都屬于造型藝術,都是中國古老傳統藝術,都用筆、墨等來創作可視的“形象”,只是書法寫的是漢字,它是我國獨具一格的藝術。
(一)別具一格的繪畫藝術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受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影響,繪畫作品都展現出不同的特點。中國不僅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巖畫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巖畫遺跡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中國美術史教研室,2002)[22]。目前已經發現的巖畫遺址中,最重要的是內蒙古陰山巖畫、寧夏賀蘭山巖畫等約30處。
我國繪畫起源于原始社會,至今已有至少六千年的歷史。新石器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繪畫史上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個時期出現的彩陶畫是繪畫作品中的瑰寶。新石器時代的繪畫遺跡還有巖畫、線刻畫、壁畫和地畫等。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技巧上尚處于稚拙階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對人物、魚、鳥等外形動態也基本能抓住其主要特征,并表現出了先人的信仰和愿望。大地灣仰韶晚期居址地畫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獨立的繪畫作品。
商、西周、春秋時代的繪畫在我國古代繪畫史上處于起步階段,繪畫主要表現在壁畫、青銅器、漆木器、章服等的紋飾上。這一時期的青銅器紋飾在我國繪畫史上占據重要位置,是繼彩陶之后的又一重要的繪畫種類,以動物紋為主。據文獻記載,商紂王的“宮墻之畫”是最早的壁畫,而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獨立繪畫意義的作品是在湖南長沙兩座戰國楚墓出土的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劉謙功,2011)[23]。
中國秦漢時期的繪畫隨著封建社會的日益鞏固而展現出新的面貌,秦漢繪畫將戰國時期地域不同的繪畫風格融合起來,形成統一的、雄厚博大的時代風格。絲織帛畫和漆畫在這一時期繼續得到發展。秦漢繪畫在表現形式和題材內容等方面,均比前期有了較大的豐富和提高,形成了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高潮,為以后繪畫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中華繪畫藝術的發展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畫家,他們的藝術風格一脈相承,都有著精湛的繪畫技法和深厚的筆墨功力。這些藝術家們所創造的繪畫作品,既有濃郁的民族特征,又符合時代的風格,是中華藝術的瑰寶,并以卓越的藝術成就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顧愷之是東晉最偉大的畫家,他在解決繪畫創作技巧的問題上,更是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顧愷之主張繪畫要做到傳神、表現神氣,這使中國繪畫從此出現了高層次的美學追求,其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洛神賦圖》(李少林,2006)[24]。同時,他也是早期杰出的繪畫理論家,并有經典畫論流傳下來,如《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云臺山記》等。
唐朝是中國繪畫走向成熟的時代,尤其是在人物畫方面獲得重大發展,其典型代表人物有閻立本和吳道子等人。閻立本是中國唐朝畫家兼工程學家,他的代表作品有《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前者描繪了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干布的情景,后者則是兩漢至隋朝13位帝王的畫像。歷史的大背景使得閻立本筆下的政治人物畫主題宏闊,將帝王氣派永遠凝固在中國繪畫史中。吳道子在用筆技法上更是創造了一種波折起伏、錯落有致的“莼菜條”式的描法,強化了描摹對象的分量感和立體感,其畫風對西方的繪畫藝術也具有一定的影響,所畫人物、衣袖等具有迎風起舞之勢,故有“吳帶當風”之美譽。
中國繪畫至唐宋已經走向全面成熟,在此基礎上出現了集大成的著作與畫作,如唐代張彥遠的著作《歷代名畫記》和宋代張擇端的畫作《清明上河圖》。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是中國第一部體例完備、史論結合的繪畫通史,提出了“書畫同體”的思想;張擇端繪制的《清明上河圖》震撼世人,堪稱經典的藝術再創造,畫中的人物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更精彩的是,它的動態還體現在晝夜的更替上。
清代繪畫延續元、明的趨勢,在康熙、乾隆時期宮廷繪畫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呈現出不同于前代院體的新局面,其中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最為著名?!皳P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稱得上是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畫竹的第一人,其代表作為《墨竹圖》,他畫的竹子充分表現出其在中華文化中厚重的意蘊,這與其獨特的創作過程有很大的關聯。
(二)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
中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在整個書法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書法藝術家,歷代書法大師們用手中的筆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一座座豐碑。
商朝時期出現了“甲骨文”,這是迄今已知最早的漢字成熟體系,也是最早的書法作品(史仲文,2006)[25]。后來人們又開始學著在青銅器上刻字,形成了“金文”或“鐘鼎文”。秦朝李斯發明了“小篆”,形成了統一的標準字體,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大創造與突破。而漢代的“隸變”(漢字由篆書變成隸書的過程)更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從史料記載上看,西漢時,已經出現了刻石立碑的書法表現形式,在漢代的石刻中最為重要的兩種形式是摩崖和碑版。魏晉時期“楷書”的出現對于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使漢字的字形基本得到了固定。魏晉時期,在書法領域涌現了一批大家,他們通過各自獨具特色的作品及風格,共同創造了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其中,尤以被世人尊為“書圣”的王羲之最為著名,其代表作為《蘭亭序》,它的布白、結構、用筆雖各自稱雄,卻互不侵擾,配合默契,無愧于“天下第一行書”的稱號(陳玉龍,1991[26];劉謙功,2011[27])。
到了唐朝,楷書已經發展成熟,并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楷書也是唐代書法藝術的主要形式,是其他書體的基礎,也是其他書體變法的基礎。同時也涌現了一大批楷書的名家名作,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楷書四大家”之一的顏真卿。事實上,以顏真卿為代表的中唐書法家通過楷書所確立的新的審美法則,對各種書體的變法和立法均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顏真卿不僅創造出了標志著楷書新的里程碑的“顏體”楷書,而且也創造出了“二王”之后第二個行草高峰的“顏體”行草。唐代的書法藝術不僅在楷書上眾派紛呈,樹立典范,而且在草書的發展上也是空前的活躍。在草書領域,當以張旭和懷素和尚最為著名。張旭曾師從吳道子,從“吳帶當風”中得到啟發,創造出了一種前無古人、瀟灑出塵的狂草書體,有墨跡《古詩四帖》傳世。懷素和尚與張旭合稱“顛張(張旭)狂素(懷素)”,其傳世墨跡有《自敘帖》《藏真帖》等。而宋代的書法則極具縱橫跌宕、沉著痛快的書風。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是宋代書法家中的代表人物,史稱“宋四家”,而蘇東坡又是其中的翹楚,他在宋代書壇上具有承上啟下的地位,既繼承唐風,又開創了宋代行書尚意的獨特風格,其最大成就則是創造了“剛健婀娜”的蘇體,主要代表作有《赤壁賦》《中山松醪賦》等,他與王羲之、顏真卿可以稱作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發展的三座里程碑。
三、建筑與雕塑藝術
建筑是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統稱,也是工程技術和建筑藝術的綜合創作,中國的建筑是科技之作,更是藝術珍品。
雕塑是造型藝術之一,是雕、刻、塑三種制作方法的總稱,以各種可塑的(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如金屬、石、木等)材料制作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
(一)匠心獨運的建筑藝術
建筑是一門重要的藝術。中國古代的建筑藝術在世界建筑藝術發展史上,具有鮮明突出的民族風格和舉世公認的藝術成就。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我們形成了一套成熟且具有特點的體系,并且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與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并稱世界三大建筑體系。中國建筑藝術在世界建筑史中獨樹一幟,古代工匠們運用精湛的技法,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藝術作品。
人類從新石器時代出現最初的房子以來,就從未離開過建筑。約六七千年前,在我國長江流域多水地區就有干闌式建筑。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獨立的,底層架空,用來存放東西或飼養牲畜,上層住人。秦漢初期仍然承襲前朝臺榭建筑形式和縱架結構,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宮殿阿房宮就是最好的實例之一。佛教在兩晉、南北朝時曾得到很大發展,并建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最早見于我國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東漢明帝時的洛陽白馬寺。北魏佛寺以洛陽的永寧寺為最大,是我國最早的佛塔。北魏開鑿的著名石窟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
唐朝建筑風格的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而又開朗,唐代建筑師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建造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長安城,長安城的規劃是我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同時,唐朝還興建了最大的藏式喇嘛教寺院建筑群——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宮。進入隋唐以后,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才留存了實例,山西的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顯露了唐代木結構殿堂的真面目。遼代時木塔已經很少見,絕大多數是磚石塔。其中最高的河北定州開元寺塔(又稱料敵塔),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而在福建泉州開元寺的兩座石塔,則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塔。宋代磚石塔的特點是發展了八角形平面的、可以登臨遠眺的樓閣式塔,塔身多作簡體結構。建于遼代的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南京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環境來形成陵墓肅穆氣氛的杰出實例。明代建成的天壇是我國封建社會末期建筑設計的優秀實例,它在烘托最高封建統治者祭天時的神圣、崇高氣氛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嚴格對稱的布置,層層門闕殿宇和庭院空間相連的結構組成龐大建筑群,把封建君權抬高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這種極端嚴肅的布置是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君主專制制度的典型產物。
除此之外,在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中,還有一些非常經典的作品也是不得不提的,如萬里長城和趙州橋等。萬里長城長達5 660多千米,它顯示了明代磚石材料、結構和施工方面的成就,同時雄壯墩臺和關城的造型以及建筑物上細致的磚石雕刻,也是明代建筑藝術方面的優秀作品。因此,萬里長城無論是在工程上還是在藝術設計上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趙州橋(又稱安濟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跨徑石拱橋,它是由我國隋朝時期的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李春在設計和建造大橋的過程中,從實際需要出發,大膽創新,突破舊的傳統,使大橋具有獨特的風格。他采取單孔長跨石拱的形式,在河心不立橋墩,使石拱跨徑長37米多,這在當時是一個創舉。趙州橋不僅是我國橋梁工程技術上的一項偉大成就,還是世界敞肩拱橋的典范。
(二)獨特精湛的雕塑藝術
雕塑藝術是人們生活的反映,也是社會文明的象征,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具有輝煌的成就。梁思成(2001)[28]曾說過,“藝術之始,雕塑為先”。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雕塑藝術風格也隨之發展和變化。藝術家們通過實踐將觀察到的事物在其雕塑藝術作品中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出來,并具有時代特色。
據考古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飾物可被視為最早的雕塑藝術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中出土的各種材質與造型的飾物。商周時期最經典的雕塑作品則當屬三星堆青銅雕塑:青銅立人像、青銅人頭像和青銅面具。
秦朝在雕塑藝術上所創造的成就是令后人極為驚嘆的。它所創造的雕塑作品,無論是大型的雕塑制作,還是小型工藝性的裝飾品,都顯示出兩千多年前工匠們所具有的高超創作水平和藝術智慧。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一個里程碑,標志著上古雕塑藝術經過戰國時期的發展,到秦始皇時代已經成為完全獨立的重要美術門類。其令世人震撼的藝術表現力,奠定了它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極高的地位。
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已開始進入全面發展狀態。佛教的傳入以及與中亞各國的文化交流,使雕塑吸取了許多外來新鮮血液,并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佛教造像在當時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為了宣傳佛教文化,需要塑造大量的佛像,使佛教造像技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一時期的佛教雕塑,在表現技法上既將前期的傳統工藝發揚光大,又在此基礎上創造出成就突出的浮雕技術,成為中國雕塑發展史上又一重大突破。這種技法與前期的平面繪畫形式相似,通過工匠們的長期實踐,逐步發展成完善的浮雕技術。例如,在云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運用這種方法的實例,這也體現了當時中國雕塑藝術中的創新。
在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唐代雕塑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佛教雕塑藝術已經逐漸擺脫外來樣式的影響,開始以體現現實生活的作品為主,向民族化、世俗化的形式轉變。在陵墓石雕方面,也具有時代的特點,開創了護衛行列體制,為后世陵墓石雕樹立了典范。十分可敬的是那些留下或沒有留下名字的唐代雕塑家,他們年復一年獻身于石窟、廟觀和陵墓,用超人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中國菩薩”“中國飛天”“中國獅子”,創造出后人所稱頌的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和四川樂山大佛巨雕等,集中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宏偉氣魄和杰出的藝術才華;并且以造型的民族化和手法的中國化建立了中國佛教雕塑的體系,創造了中國雕塑的輝煌,將中國雕塑推向了歷史高峰。
四、紡織與服裝藝術
中國的紡織與服裝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還反映著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和經濟發展水平。從早期古猿人用樹葉獸皮御寒、遮擋身體開始,經歷了用骨針縫紉最簡單的服裝,到人們開始懂得種植棉麻、養蠶,創造了最早的衣裳。中國紡織工藝源遠流長,在長期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服裝,在中華藝術歷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筆。
(一)工藝精湛的紡織藝術
我國是世界上發明養蠶繅絲最早的國家。春秋戰國時期的紡織工藝,已經具有較高的水平。湖北江陵馬山發掘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絲織品以及編織和刺繡等。漢代的織繡工藝,在繼承春秋戰國傳統織繡工藝的基礎上,有了飛躍性的發展。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一號漢墓,出土了大量的基本完整的絲織品,品種有錦、綾、綺羅、紗、絹等。六朝時期的織錦,以四川生產的蜀錦最為著名。自魏晉南北朝以后,最具有特色的設計便是蓮花紋和忍冬紋,其中蓮花紋是我國古代裝飾中最早見到的植物紋。唐代的染織工藝努力追求華麗的色彩效果,絲織的品種很多,而以織錦最著名,一般稱為“唐錦”,這是古代絲織品中最精美、貴重的紡織品。到了宋代,中國印染織繡業又達到一個新的水平,絲織品的品種在前代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其中最具時代特色的就是宋錦。
(二)獨具特色的服裝設計
中國的冠服制度,大約在夏商時期初步確立,至周代趨于完善。據資料顯示,周代已采用“深衣制”,所謂深衣,是將原有的上衣和下裳縫合在一起的衣服,這種形式成為我國歷代服裝的基本特征,直至近代男子的長衫、女子的旗袍、連衣裙都可說是“深衣制”的延續。戰國時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堪稱一次服飾改革的壯舉。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第二次大變革,其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醉心于褒衣博帶式的漢族服飾。隋唐五代的服飾,是中國服飾史冊中最為燦爛的一頁。尤其是唐代女服,從面料到款式再到著裝,是中國服飾史上最為精彩的篇章。盛唐貴族女服呈現出以展示女性形體和氣質美的薄、露、透的特點,是中國封建社會絕無僅有的現象,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上第三次大變革。明代服飾改革中,大量接受儒家思想,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調整冠服制度。明代男子服裝主要為袍、裙等,明代女子服飾為冠服和便服。清代對傳統服飾的變革最大,清代男子以袍、襖為主,一律改寬衣裳大袖而為窄袖筒身,衣襟以紐扣系之,代替了漢族慣用的綢帶,清代滿族女子主要穿旗袍,漢族女子仍是上著衫、襖,下著裙、褲。
五、音樂與舞蹈藝術
音樂是通過一定形式的音響組合,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態的藝術形式。它有歌曲、合唱和交響音樂等形式,往往與詩歌、戲劇、舞蹈等組合。舞蹈則是以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的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藝術與舞蹈兩者結合,更具美感,更顯藝術魅力,也更有感染力。
(一)獨特優美的音樂藝術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音樂都是最早產生的藝術形式之一。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音樂是最抽象的藝術。傳說中遠古樂器眾多,然而中國古文化遺址中遺存下來最多的是塤。塤是我國特有的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劉謙功,2011)[29]。塤大都是陶制,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最早的陶塤是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橢圓形一音孔陶塤。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時期遺址發掘出了隨葬的16支骨笛,距今已有8 000多年的歷史,它們是用鶴類腿骨制成的,大多鉆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邊還留有鉆孔前刻畫的等分標記,個別音孔旁邊另鉆一小孔來調整音高。這些充分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對音高的準確度有了一定的要求,對音高與管長的關系也已具備了初步的知識。這證明當時的音樂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世界上最早的弦樂器是中國的古琴(又稱瑤琴、七弦琴),古琴早在周代就已經盛行。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音樂又有了很大的發展,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保存了自西周至春秋中期的樂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呂氏春秋·音律》是目前發現的中國樂律學的最早文獻,里面記載的“三分損益法”(三分損一和三分益一),是由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的,即記錄各音律之間的音高比例的理論(劉謙功,2011)[30]。在湖北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代表著春秋時代樂律學和樂器工藝的最高發展水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群起,思想空前活躍,當時許多有影響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幾乎都對樂舞藝術發表過自己的真知灼見,最具影響力的是戰國初年的公孫尼子所做的《樂記》?!稑酚洝凡粌H是我國音樂史上最早的專門理論著作,也是東方美學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專著。漢代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是歌者自擊節鼓與伴奏的管弦樂器相應和。魏晉時期,在相和歌的基礎上,又有新的音樂發展起來,稱為“清商三調”或“清商樂”。唐代音樂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它繼承了清商樂的傳統,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法曲(集器樂、舞蹈、歌曲于一體的大型表演形式)。清代則形成了另一種新的音樂形式——京劇,它已經成為我國最大的戲曲劇種,被譽為“國劇”。
(二)多種多樣的舞蹈藝術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它是以有節奏的動作為主要手段來表現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藝術形式。舞蹈在遠古時代就已經出現,我們的祖先通常會用舞蹈來慶祝豐收和勝利等。中國舞蹈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厚的文化積淀,它在原始時代是文化的基本形態。從青海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來看,至少在5 000年前,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舞蹈。
周朝舞蹈有文舞、武舞之分,從史料來看,周朝周公旦因襲夏商禮樂舊制并加以發展,其中舞蹈是重要的方面之一,周朝舞蹈成為中國樂舞文化的第一個高峰,特別是西周統治者對公元前26—前11世紀流傳的歷代樂舞的整理和規范,可謂人類藝術史上空前的壯舉。周朝的文舞是紀念皇帝、堯帝、舜帝和禹帝的,其舞蹈作品分別是《云門》《大章》《大韶》和《大夏》;而武舞則是歌頌商湯與周武王的,其代表作品分別是《大濩》和《大武》(劉謙功,2011)[31]。歷經夏商周三代,樂舞在傳統的基礎上規模不斷擴大,舞技也越來越精湛,終于躍上了中國舞蹈的第一個巔峰。漢代舞蹈具有技藝精湛、風格靈動的特點,《盤鼓舞》和《長袖舞》就是其最好的證明。敦煌的飛天(佛教壁畫或石刻中在空中飛舞的神)之舞創造了一段輝煌的舞蹈歷史,敦煌壁畫中的飛天自石窟創建就出現了,從十六國飛越了十幾個朝代,直至元朝末年隨著石窟的衰落而消亡。到了唐朝,舞蹈文化達到了一個新的巔峰,從唐太宗到唐玄宗,“樂”和“舞”大盛,從《破陣樂》到《霓裳羽衣舞》,都展示了一個輝煌時代的文治武功。元代的舞蹈則是從人間舞到天界,有著獨具一格的藝術特征與文化內涵,《十六天魔舞》是其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