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心中有無數相互沖突的聲音
每個人都體驗過激烈的內心掙扎,那情形就好像有兩個小人在你的耳邊吵架,一個要求你那樣做,另一個要求你不要那樣做。你會感覺自己腦子里變得亂糟糟的,情緒越來越煩躁,仿佛身體被掏空。思想掙扎會加劇你的精神內耗,讓你更容易感到疲憊。更要命的是,你會發現自己經常遭遇此類沖突,疲于應付。
沒辦法,這就是人,內心永遠有無數相互沖突的聲音。人的每一個決定,都伴隨著頭腦中各種意見的爭論。因為這個自然之理,我們不僅受自己內心的沖突影響,還會被他人的言語影響。
1.你內心的無數聲音
從你出生之日起,大腦就會不斷接收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而你的大腦中有無數個“自己”,像員工一樣處理這成千上萬的信息。你接收的信息只是零碎的畫面,但大腦會自動補全其中模棱兩可的細節。
在這個過程中,你內心的各個“自己”會根據某個信念做出判斷。假如你發現原先認定的信息不對,又得知了新的信息,腦海中的舊畫面就會被新畫面覆蓋掉。大腦在綜合了無數個“自己”的意見后,會根據以往的經驗決定采取什么行動。
自兒童時代開始,你在不同人的面前就會有不一樣的行為模式。比如,你跟父母的相處方式與跟同輩人的相處方式就會有很大的區別。這并不是因為你在偽裝,而是因為人本身就具有多面性。你內心的每個“自己”會在不同的環境中發揮作用,以此來提高你對環境的適應力。
隨著不斷成長,人們應對特定場景和特定的人的行為模式會趨于定型。在遇到特定要求、特定環境、特定的人時,會按照某種規律激發特定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是可以識別的,堪稱每個人的重要特征。每個“自己”都對應了你特定的行為模式,是否將其展現出來則完全取決于你的決心。
人們經常會舉棋不定,這是因為不同的“自己”會提供不同的行動方案,各個行動方案往往是相互沖突的。這些沖突無處不在,會阻礙你做出決策。你有時候覺得自己的想法被改變了,其實可能只是心中的一個或幾個聲音被另一個聲音蓋過了。
2.放大你需要的那個聲音
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其實什么都沒想,只不過是大腦中的眾多“自己”在看到了畫面、聽到了消息后,產生了某種被注入更高層面意識的感覺。這些信息傳遞到大腦中的過程,一刻都不會停止。但是,如果你不是有意識地去深入思考,就會把這些信息擱置在一旁。所謂“沒往心里去”,就是這么回事。
由于大腦不斷接收各種信息,你頭腦中的“自己”會按照固定的行為模式把某些判斷和反應推到前臺。盡管你并沒有認真思考相關信息,但不假思索的下意識反應依然會讓你產生某種情緒。你在多數時候不會懷疑這是自己的真實情緒。但就實而論,它未必是你的大腦經過思想掙扎后的產物,可能僅僅代表內心中的某個“自己”發出的聲音,離真正經過反復思考得出的結論還相差很遠。
所謂說服,實際上就是把人們心中的某個聲音放大,變成那個主導決策的聲音。當你試圖說服別人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幾個內心的聲音,然后,挑選出你所期望的那個聲音來施加影響。只要能成功幫助那個聲音占據對方的頭腦,你就能說服對方接受你的意見。
說服心理學冷知識
注意彼此的理解偏差
同一句話,你以為是這個意思,但對方可能理解成另一個意思。你本來想講一個鼓勵人的故事,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對方當成一個諷刺人的故事。若是不假思索地按照自己的認識說下去,很容易造成誤會,削弱溝通效果。
我們要避免這種自以為是的心理陷阱。你要做的是檢查對方對某個事物的定義是否與你的相同。可以用恰當的問題引導對方,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而且,你也可以根據對方的回答來引出自己的觀點,讓這些觀點更容易被對方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