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七國之亂
- 漲姿勢系列叢書之每天學點歷史常識
- 問渠
- 390字
- 2019-11-14 18:25:28
漢高祖劉邦在鏟除韓信等異姓王的過程中,為了鞏固劉家政權,大封同姓諸侯。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諸侯王的權勢越來越大,構成了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文帝時,著名政治家賈誼已注意到這個問題,并向文帝提議采取措施。文帝將一些大諸侯國分成若干小國,但未能奏效。至漢景帝,御史大夫晁錯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了“削藩”的主張。但這卻成了諸侯王反叛中央的一個借口。吳王劉濞聯合楚王、趙王、膠東王、膠西王、濟南王、淄川王六個諸侯,以“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于景帝三年(前154)發動叛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七國之亂”。
叛亂之初,景帝顧忌各諸侯國的強大勢力,忍痛殺掉晁錯,以安撫各諸侯王。但劉濞“清君側”是假,篡君位是真,不僅不退兵,甚至自封為“東帝”。這促使景帝下決心平定叛亂。經過三個月的戰爭,七國的叛亂被平定了,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的打擊。景帝乘機將諸侯王的權力全部收歸中央,鞏固了中央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