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綜述 博大精深的生命哲學

《禮記正義》說:“《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鬃又畬O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

朱子說:“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圣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于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楊氏所謂一篇之體要是也?!?

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禮記正義》說:“明中庸之德,必修道而行;謂子思欲明中庸,先本于道?!?

《中庸》全書的主旨在于揭示天地萬物與人的關系,是生命意識存在與發展的規律,致力于闡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應遵循的原則,要求在內心與外在的矛盾狀態下,尋求平衡與共存的基點。它既是處世的哲學,又是個人修養的境界,個人與世界的相互制約、相互改造、相互妥協,最終達成和諧共存的大同境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天賦,指人的自然稟賦。也指天理,命運。

[性]人的本性,是人之初由先天賦予的本真的善性,也可理解為人的天性。

[率性]統率并規范人的自然本性。率:統率,規范。

[道]本指道路,又可理解為規律、方法、道理。

[修道]修養道德,探求事物的本源,研究世界發展變化的規律。

[教]政教,教化,影響感化而致達的風尚。

人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稱做“天性”,引導并規范人的本性向著既定方向發展的就是“道”,修養德行使自己的行為符合“道”的原則,影響和同化民眾就是“教”。

鄭玄說:“天命,即上天所賦予人的自然生命。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信,土神則知。按照天性而行,就是道。治而廣之,人仿效之,就是‘教’”。

孔穎達說:“天本無體,亦無言語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有賢愚吉兇,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命’。老子云:‘道本無名,強名之曰道?!俗匀桓猩?,有剛柔好惡,或仁、或義、或禮、或知、或信,是天性自然,故‘謂之性’。感仁行仁,感義行義之屬,不失其常,合于道理,使得通達。”

朱熹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庇衷唬骸坝谑侨宋镏蚋鞯闷渌x之理,以為健順五常德,所謂性也?!薄叭宋锔餮湫灾匀?,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薄靶缘离m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為法于天下,則謂之教,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蓋人之所以為人,道之所以為道,圣人之所以為教,原其所自,無一不本于天而備于我。”

天賦與教養

《中庸》開宗明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明確展示了人生哲學修養逐次遞進的三重境界:基于我們天生的善性,通過修養達成我們高尚的道德,以我們的德行影響、感化、勸化周圍的人們,抵達教化的至高境界。

我們的生命來自父母,秉承了上天的賦予,帶著生命的本真之義:純凈、透明、和諧。這種命運的形式來自于上天注定的意旨,我們沒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只能接受。

后來我們受到了家庭的熏陶與教養,同時也受到社會的影響與既定形式的教育,又經歷了社會心態的影響與砥礪,然后鑄成了我們自己的性格。我們行走在命運加載于我們的人生道路上,面對著成功或者失敗,承受著歡樂或者痛苦。我們所有的人生經歷都與社會有關。我們所奉行的信條,則是人們約定俗成的,被稱之為道德的東西。我們也以自己的行為為這個社會的共同行為規范融入微小的貢獻,強化著既成的律條。于是,我與眾多的我們融合在一起,組成特定的社會關系,共同恪守著這個“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雖然有所選擇,卻總是要聽從命運的安排。

經歷了人生的打磨,經歷過無數眾多的我的實踐與共同建設,形成了某種思想。在思想的指引下,我們產生了共同的信仰,并以這種信仰規范我們的言行,修養我們的品德,又以我們的品德影響更多的人,從而形成教化。這就是自我成長的歷程,也是社會發展的歷史。

天命、本性、修道、教化,是萬世不易的法則,是人與社會發展進化的哲學。

天地之中庸

上天之大德,在于寬厚,在于包容。于是有“厚德載物”的贊頌。無論是雜草還是禾苗,也無論是好人還是歹徒,無論是真理還是謬誤,都同樣生存在這天地之間。天地都給予公平的機會,都給予公平的陽光與雨露,都給予同樣的空氣和歲月。能否成長在于自己,天地只是無言地注視,默默地供給。因此,中庸就是博大與包容。

中,就是囊括,就是含蘊,就是包容。我們說“把東西放在什么中”,就是如此;換言之,萬物都放置在天地之中,無論其屬性如何,都有其生存的位置和依據;“中”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境界;不苛求,不厭棄,不厚此,也不薄彼。庸,就是自在,就是和,就是認同,就是接受。不否定,不干擾,不偏好東,也不溺愛西,只是展示出同樣的背景。比如一粒蒲公英的種子,任其隨意漂泊,無論它流落到何處,只要能發芽,就都供給它生長的機緣。即使在如今水泥森林般的城市,它也會在某個縫隙的貧瘠泥土中生根、開花。

天地供給萬物以發展的契機,讓它們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天性發展變化,以它們自身的生命力,走完其生命歷程,于是有春華秋實,有萬物豐茂。天地不蓄意戕害,也不特意呵護,只是灑下陽光和雨露,只是流來相同的空氣和帶走既有的污垢,以及按照相同的節奏送來季節和溫度。因此,“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之道,其實就是處世哲學,是人在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原則和處理個體與外界關系的方法,是一種共贏的技巧。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道”,不能有片刻背離,如果可以違背,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修養高尚的人即使在沒人看見的地方也能夠保持謹慎警戒,即使在沒人聽見的地方也深懷敬畏戒懼。

鄭玄說:“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也。君子則不然,雖視之無人,聽之無聲,猶戒慎恐懼自修正,是其不須臾離道。”

孔穎達說:“圣人修行仁、義、禮、知、信以為教化。道者,開通性命,猶如道路開通于人,人行于道路,不可須臾離也。若離道則礙難不通,猶善道須臾離棄則身有患害而生也。”

孔穎達說:“君子行道,先慮其微。若微能先慮,則必合于道,故君子恒常戒于其所不睹之處。人雖目不睹之處猶戒慎,況其惡事睹見而肯犯乎?故君子恒常戒慎之。”

朱子說:“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為外物而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于須臾之頃也?!?

深藏于我們內心的天性

君子之行,自覺自悟自律自警,心性誠篤,未曾有片刻違背道義,即使獨處靜室,也心存對天地神明的敬畏,摒除各種私心雜念的滋生與誘惑??鬃诱f:“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辈徽撌峭ㄟ_順遂還是身處困厄乖蹇,一時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縱自己。無論日常事務如何繁雜,都能夠排除外界的干擾,專注于內心的修養,凝神靜修,永遠保持心境平和寧靜,須臾不離道義的準則。固守著,堅持著,精心呵護著、培育著內心的美好道德,使內心回歸明凈,塑造真實美好的自我。

上天有知,大地有靈

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幼年時家境貧寒,但是他勤奮好學,博學多才,“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成為當時的大儒學家,后來開館授學,有“關西孔子”之稱。五十歲時,經大將軍鄧騭推薦,舉茂才,歷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遷太仆、太常、司徒等,位列三公。楊震為官清正廉明,不謀私利。從不私下接見任何人,也不接受任何人的請托。有人見他生活清苦,就勸他置辦田地產業。他回答說:“讓后世稱清白吏子孫,以此遣之,不亦厚乎!”(讓后世之人稱我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子孫”,這樣的遺產,不是很豐厚嗎?)

楊震任荊州刺史時,發現荊州茂才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薦舉為昌邑縣令。王密內心感激,深懷報答之心。后來,當楊震調任東萊太守,途經昌邑(今山東金鄉縣境)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當晚,王密拜會恩師楊震,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夜深告辭時,王密從懷中捧出黃金十斤,說:“難得有拜見恩師的機會,學生特意備辦了一點薄禮,不成敬意,只是略表心意,實在不能報答栽培之恩于萬一,懇求老師收下?!?

楊震意味深長地說:“作為相知相敬的摯友,正因為我了解你的才學人品,所以才向朝廷舉薦你,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為百姓做好事。可是今天你這樣做,實在是違背了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只要你為官正直,為國效力,為百姓造福,就是對我最好的回報,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么禮物。我了解你是個很正直的人,是可以成為朋友的,但是你卻不了解老朋友,現在這樣,是什么原因呢?”

王密說:“深夜之中,沒有人知道,請收下吧!”

楊震嚴肅地指著天地說:“天知,地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說沒有人知道呢?雖然此時沒有旁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

王密聽了,十分慚愧地走了出去。

天地神明,在注視著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又能欺騙得了誰呢?誰的行為逃得過上天之眼呢?居心端正,行為正直,又何必躲藏世人的目光呢?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莫]無。

越是在隱蔽的地方越小心自礪,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用心著力,不出現疏漏。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恭敬謹慎,心懷戒惕,嚴格自律。

鄭玄說:“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小人于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若有覘聽之者,是為顯見,甚于眾人之中為之。”

孔穎達說:“凡在眾人之中,猶知所畏,及至幽隱之處,謂人不見,便即恣情,人皆覘聽,察見罪狀,甚于眾人之中,所以恒須慎懼如此。以罪過愆失無見于幽隱之處,無顯露于細微之所也。以其隱微之處,恐其罪惡彰顯,故君子之人恒慎其獨居。謹慎守道也?!?

朱子說:“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懼,而于此尤加謹焉,所以遏人欲于將萌,而不使其滋長于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

于細微處見真情

人生在世,無論所做的是有利于他人的事,還是危害習俗的事;無論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還是獨處暗室之時,最終都會被人看到,無一例外。

人心就是一面鏡子,照得見別人,也照得見自己。自己的心鏡照見自己的人性,別人的心鏡,照見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其實,人對于自己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心中有數的,都是經過選擇取舍的權衡,并不是漫不經心地隨意而為。比如腐敗行為,最初必然經歷過內心的掙扎,獨自靜處時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最終以私欲勝出告終。他們都是清醒的腐敗者,所謂不懂法或者人情難卻,都是托詞,都是不高明的借口。他們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魔鬼,與別人的行為無關。

廉慎不欺,清介守義

曹鑒,字克明,元代宛平(今屬北京)人。幼年時即穎悟過人,舉止異于同齡兒童,青年時到南方游歷,深通《五經》大義。大德五年,經翰林侍講學士郝彬推薦,任鎮江淮海書院官長,后累官至禮部尚書。為官三十多年,一直以清介見稱。年六十五,感疾而卒,追封譙郡侯,謚文穆。曹鑒天性純孝,濟貧恤孤,唯恐落后。但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一生為官,仍然租房居住。臨終之日,家中沒有一文財產積累,只有幾千冊經曹鑒親手校訂的書籍。

至治二年,曹鑒被任命為江浙行省左右司員外郎。奉旨括釋氏白云宗田,稽檢有方,纖毫無擾。后調任湖廣行省左右司員外郎。當時丞相忽剌歹恃勢強橫,恣縱妄為,作威作福,僚屬畏怯趨避,只有曹鑒依理辦事,不屈意阿附。

他在湖廣行省任職時,因操勞過度而生病。他的下屬顧淵伯,外出辦事返回,給他帶回了一包辰州出產的朱砂。朱砂是名貴的藥材,炮制后可用以醫治驚悸、失眠等癥。曹鑒當時并沒有在意,也沒打開看,隨手放到了箱子里。半年后,他取出那包朱砂配藥,才發現朱砂里面摻雜著三兩金子。曹鑒頗感意外,感嘆道:“淵伯把我看成什么人了?”

這時,顧淵伯已經去世。曹鑒就把黃金歸還給了顧淵伯的兒子。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喜、怒、哀、樂,人之常情。能夠對自己的情緒自主控制,使其自然表露并符合禮儀規范,不偏不倚,不濫情,不漠然,適可而止,稱為“中”。

[和]表現出來的情緒與行為符合人情世故、自然常理、社會法度、中正平和,能夠為人們所感知、認同,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與應和,稱為“和”。對世界萬物忽視,對人情淡漠,是不通情性;過分專注,過度宣泄,則失于自然。二者皆有失“和”的敦厚純正。

人能夠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喜怒哀樂,含而不露,就叫做“中”;即使在特定情形下表現出一定的情緒,亦能有所節制并符合禮儀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運行的根本;“和”,是天下人人必須遵守的大道理。

鄭玄說:“中為大本者,以其含喜怒哀樂,禮之所由生,政教自此出也?!?

孔穎達說:“喜怒哀樂緣事而生,未發之時,澹然虛靜,心無所慮而當于理,故‘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者,不能寂靜而有喜怒哀樂之情,雖復動發,皆中節限,猶如鹽梅相得,性行和諧,故云‘謂之和’。情欲未發,是人性初本。情欲雖發而能和合,道理可通達流行,故曰‘天下之達道也’?!?

朱子說:“性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之意?!?

克己復禮

人是天地之間有欲望有情緒,并能夠對自己的喜、怒、哀、樂有充分體驗和悟解的生靈,也能夠推己及人,還能夠從別人的情感流露中回視自己的心靈,審知自己的感情,從而體現出一種對美好感情的感知與認同。情生其中,激情起伏,抒發于外,令人喟嘆。深摯的感情,通過適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并予以準確的呈現,使人產生同感、同情而應和共鳴,則是美好而令人難忘的。人的心靈大可包容天地,胸懷萬物,小則脆弱無助,細微之事也令自己不能忘懷,而這一切都蘊含在我們的心靈之中。

感情如水,在于感同身受者的自我克制與導引。過度強調自己的情緒會引起他人的反感,不能適度地表達情感又會讓人覺得不通人情。因此,對于自己的情緒要有恰當的表達,才能達到和的境界。外感于天地,內應于體驗,又能夠中規中矩,不過度強調自我之心,使人們感于事,感于情,感于博大的心靈的包容。

孔子說:“哀而不傷,樂而不淫?!边@便是人情之至境,人性之至純,人心之中正。

仁就是愛人也自愛

子夏,名卜商,春秋末期衛國人。子夏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以文學著稱??鬃釉Q贊子夏,“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鬃铀篮?,子夏“教于西河之上。魏文侯師事之,而咨問國政焉”。他傳授“六經”,尤為注重對《春秋》的講授,從學的弟子有三百多人,名震一時,學澤后世?!妒酚洝と辶謧鳌份d:“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于子夏之倫?!痹谙惹厮枷胧飞希酉氖且晃怀星皢⒑蟮闹匾枷爰遥欠艺g思想的先驅。唐玄宗追封子夏為“魏侯”,宋代時加封為“河東公”。

《禮記·檀弓》載:子夏晚年因喪子而悲痛過度,雙目失明,離群索居,生活凄苦。曾子去看望他,說:“聽說老朋友的眼睛失明了,我趕來看望。但愿能為你分擔痛苦。”于是二人相對悲泣流涕。子夏悲憤地說道:“天??!我并沒有罪過呀!為什么讓我承受這樣的苦難呢?”曾子卻說:“你怎么沒有罪過呢?以前我和你在洙水和泗水之間一起侍奉老師,那時我們互相研習,那是多么美好的時光。后來你離開朋友,獨自回到西河講學,使西河的人們把稱你作老師,而不知道我們共同的先師的思想,只看重樹立自己的名聲,這就是不仁,是你的第一條罪過。你居親人之喪,只是深陷于自己的悲痛,根本不在意天下蒼生的苦難,沒有做出什么可以為人特別稱道的事,這就是不義,是你的第二條罪過。你兒子死了就哭瞎了眼睛,不能珍惜保全父母給予我們的身體,這就是不孝,是你的第三條罪過?!痹咏又焼柕溃骸澳敲?,你難道還沒有罪過嗎?”子夏聽后,扔掉手杖,懇切地說道:“我錯了!我錯了!我離開朋友獨自居住太久了?!?

災難與痛苦的降臨總是出人意料,誰也不愿意接受。面對災禍的打擊,悲痛在所難免,其哀切怨尤之情,呼天搶地的悲憤不平,是人之常情,也正是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但是,災難畢竟不是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旦發生,就不可改變,追悔也是無用的,哀痛也應有度。生命畢竟值得珍惜,死者已矣,而生者更應當擔負起好好活下去的重任。這不僅是對自己、對親人負責,也是對死者的安慰。亦正是因為人人都有感情,人們都祈愿自己的親人生活得更好,這同樣也是死者生前的心愿,因此,我們無權過度悲傷。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致]到達,達到。

[位]正。

[育]養育,生長。

致達“中和”的境界,天地間的運行法則就自然建立起來了,萬物就能夠在和諧的環境中自然生長化育。

孔穎達說:人君所能至極中和,使陰陽不錯,則天地得其正位焉。生成得理,故萬物其養育焉。

朱子說:自戒懼而約之,以至于至靜之中,無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謹獨而精之,以至于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故其效驗至于如此。此學問之極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其體立而后用有以行,則其實亦非有兩事也。

中和,實現天下大同的必由之路

“中”是人修養性情的內在功夫,“和”則是這種內在修養所表現出的品德行為。修養我們的性情,達到敦厚和順,博大自己的胸襟,能夠包容萬事萬物的生存個性,處事守誠,從而致達中正和諧。

萬物之生,各于其性,人生其間,各自遵從自己的命運。如何做呢?首要的是擁有博大的胸襟,能夠包容。

天地變化難以預測,如地震、山崩、海嘯、狂風等都是合乎發展規律的自然現象。對于自然界所發生的客觀事件,古代的人們以其對于自然的敬畏之心,借以警戒統治者不要違天行事,不要逆人心愿,而應修德恤民,以仁恕之德,應和天地變化,順應民意,替天地行道,從而達到協調社會矛盾,維護長治久安的目的。

萬物生長化育,在于自勵自覺,自然地遵從規矩,找到自己的位置,盡自己的職責,恪守合乎天性的德行。“當門之蘭雖芳,必欲除之”,所處的位置相異,其命運必然不同。人而不得其位,必致傾覆;物不得其位,必被刈除。

在適合自己的位置,努力修養自己,提升人品層次,提高生命的品位,與天地和諧共存。天地萬物,各得其所,各抒所長,致達共榮,從而達到“天人合德”的理想。

最重要的,是找準自己的位置。

天然就是和諧

自從人類有了自我意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就一直處在相互影響的狀態下。

在史前時代,為了采集食物,人們傍依森林遷徙,結成部落;在蒙昧時期,為了生存,逐水草而居,形成了村莊;到了近代,為了提高生活質量,人們沿交通要道而聚集,形成了城鎮。今天,那些在水泥森林中住膩了的動物們開始懷念起鄉村山清水秀的林地,但是卻再也不能回到起點了——那里,我們真正的家園。

在歲月漫長的演化史中,人類對于自然,一方面深懷敬畏,匍匐膜拜,獻牲祭祀,以求降福攘禍,另一方面又對大自然索取無度,肆意破壞,狂妄地想戰而勝之。

孔子說:“釣而不綱,弋不射宿?!泵献痈嬲]說:“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惫湃艘恢倍荚趶娬{使自然自由地生息,防止自然資源枯竭,主張“上下與天地同流”,從而保持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荀子·王制》說“養長時則六畜育,殺生時則草木殖”,把草木開花結果時禁止砍伐、魚鱉懷卵時禁止撒網,稱為“圣王之制”。

任何物種都有生存繁衍的理由和必然意義,也正因為天地的包容與大度,才有了生物的多樣性,使萬物得以發育長成,于是成就了自然的豐富與人類的發展。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與自然不是對立的,而是和諧共存的。人生活在自然中,只是自然的一個物種,而不是主人,必須按照“中和”的原則與自然和諧共處,以保持自然的生機和諧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只有充分發揮萬物生存的意義,才是和諧的自然觀,也才能使人類自身得到最終的解放和長足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紫阳县| 诏安县| 大安市| 宁化县| 东宁县| 霍山县| 韩城市| 加查县| 昆明市| 贵阳市| 墨脱县| 阿克苏市| 廉江市| 青海省| 广饶县| 马鞍山市| 宜城市| 锡林浩特市| 武穴市| 工布江达县| 德州市| 翁牛特旗| 平阴县| 凤台县| 彭泽县| 西吉县| 吴忠市| 黔江区| 垣曲县| 聊城市| 收藏| 塘沽区| 柘城县| 彰化县| 富蕴县| 苏尼特右旗| 萍乡市| 邹城市| 德保县| 惠安县| 碌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