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思想之淵源(第二版)
- (美)牟復禮
- 1790字
- 2019-11-15 17:48:00
自序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中,有什么可以解釋她卓異的特質,有什么可以解釋她舉世無雙的源遠流長而又生機不輟?她的過去之于今天又有何重要?欲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轉向中國思想發(fā)軔的悠遠上古。不過我認為:我們要想了解中國文明何以屹立得如此持久穩(wěn)固,就必須理解奠基于文明底下的思想根基。
研究古代中國最宜一開始就把這個文明的思想根基梳理清楚。因為中國的精神生活并沒有像其他文明一樣,高度分化成相互割裂,甚至相互競爭的范疇,諸如哲學、宗教、科學等等。譬如中國的政治,它是個體道德倫常向社會的延伸;知蘊涵著行。先哲們樂此不疲地爭論一切對知行有用的事情。在本書所關涉的中國哲學的黃金時代,可以輕易發(fā)現(xiàn)思想和更為寬廣的文化的互動,尤其是在社會和政治領域中;同時還能認識到,縷清這種互動的脈絡是最富趣味和啟發(fā)性的。
正是由于這條脈絡迤邐不輟,由古及今,都是中國人生活的核心,所以它的開端仍和當下的中國非同尋常地關聯(lián)著。最晚近的中國現(xiàn)代化的領袖們也證明了這一點。古老文明中奄奄一息的和如日中天的同樣都關涉著如何理解現(xiàn)在的中國。毛澤東和蔣介石都通過閱讀文言經(jīng)典獲得其基本的教養(yǎng),這種寫作風格兩千多年前就臻于成熟,至今仍鮮活。在這個世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領袖能如此直接地繼承這么古老的文化遺贈(是衣缽,還是包袱?),不論這種繼承是捍衛(wèi)、是叛逆,還是二者兼而有之。
這本小書當然不是一部通史,即便是對它所關注的先秦的幾個世紀亦是如此。該書高度選擇性地探討了中國文明的幾個特征,勾勒其精神生活的輪廓,承載它們的思想和典籍一直被后世奉為核心。
本書并不想把思想分析成孤立純粹的哲學概念,而是將其看做大的文化背景下構成智識的成分(intellectual elements);它展現(xiàn)的是一個歷史學家對中國文明的回溯,回溯到她形成之初,尋找那些在后世一直至關重要的東西,要知道,這個文明已經(jīng)成為人類歷史中令人贊嘆的奇觀。今天,兩千五百年前出現(xiàn)的思想比伴隨這些思想形成的各種制度更清晰可辨,因而也更受重視。不過,我們不是要評價這些思想有多少抽象的效用,而是要呈現(xiàn)其作為中國文明核心要素的重要性。
這本書本意是一冊為大學和學院提供背景知識的讀本,佐參世界史、中國傳統(tǒng)通識等課程,或作為入門讀物,用于那些更精細地介紹中國先秦以后歷史的課程。如果這本書也能被其他研學歷史的讀者當作中國科目的導引,進而指引其閱讀更學術、更原創(chuàng)的作品,也就償全了筆者的心愿。
作為一個中國歷史的研習者,我想提到所有在知識上惠及我的人,盡管對于這么一個廣袤的主題,這種列舉不太可能。如果未能做到一一答謝而有所遺漏,那絕非是一種傲慢,因為這或許本就是“不可能的答謝”。不過還是要提到在準備這本書時,給我直接幫助的那些人。普林斯頓東亞研究系的珍妮特·米爾斯基(Jeanette Mirsky)和中國語言學研究項目的主管基爾曼(Frank A.Kierman, Jr.),這兩位同事博學多才、語感精微,他們通讀了全稿,對體例、觀點都斧正良多。另一位同事杜維明教授,在這個領域學問深湛,他在很多問題上給了我敏銳的意見。對于這些同僚的慷慨幫助,我深謝以忱。
本書的絕大部分是我在普林斯頓人文委員會(Council for the Humanities)期間的一個學期里完成的,我要感謝這個委員會的慷慨支持,讓我得以從大部分教學任務中脫身出來。
最后,還要感謝普林斯頓亞洲收藏部的特別助理館員童世綱,感謝他所給予的不可或缺的幫助。他所在的偉大的圖書館功能流暢、不厭所求,舍此我們研究和教學的努力都無以為繼。
修訂說明:
在本書出版后的17年間,教學之中使用此書的同儕和學生,以及別的讀者朋友已經(jīng)讓我意識到修繕的需要。這次修訂,我心存感激地回應了他們的建議。考古發(fā)現(xiàn)和相關領域的學術進展也提供了新的信息,引發(fā)了大量思考和重估。與本書最初出版時相比,現(xiàn)在的不同或許就是人們日益認識到中國上古歷史與理解我們的今天如此直接相關,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海外。我希望這本修訂后的小書依然有助于那些尋求理解中國和我們自己的人。
最后,我要感謝我出色的同事陳大端,他的書法讓該書的封面、扉頁和章首都平添雅韻。(編按:本次修訂版并未使用陳先生的題字)
牟復禮

唐代伏羲女媧像,新疆阿斯塔納出土

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繪畫,《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