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中的時候,男性的流行服裝無論如何都是處于全盛期的長春藤盟校風格(Evy Style)。或者不如說此外幾乎別無選擇。即現在所說的美國傳統。那種時代的MJQ(Modern Jazz Quartet)四人著裝風格在我們眼里“酷”得一塌糊涂。
說起當時的爵士樂手,給人的印象相當灰暗:身上全都臟兮兮的,吸毒,生活自甘墮落。可是MJQ四人清一色身著“布魯克斯兄弟”(Brookes Brothers)款式深色西裝,白色扣領襯衫,真絲領帶。胡須整整齊齊,長相英俊而有紳士風度。而且,他們的臺風像大學老師一樣沉靜而節制。想必是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設計的戰略,反正瀟灑得很,令人心儀。如今溫頓·馬薩利斯(Wynton Marsalis)一派繼承了這一流風遺韻,身穿甚為高檔的意大利西裝登臺亮相。但與他們相比,當時MJQ四人無論在音樂上還是流行服裝款式上,沖擊力都要大得多。其中含有果斷而又切切實實的信息:黑人樂手也是蠻有知性的,我們并沒有窮困潦倒(underdog),我們正在尋求相應的敬意!
反過來說,作為MJQ組合的強勢存在于作為這一組合的破綻之中。這點只要實際觀看他們在臺上的演出,情景上即可一目了然。其他三人嚴格保持已然設定的整合性音響,然而顫音琴手米爾特·杰克遜(Milt Jackson)卻在獨奏過程中無法忍受正規風范,忽一下子脫掉西裝,扯掉領帶——當然是在比喻意義上——開始獨出心裁地慢悠悠搖擺起來。盡管如此,其他三人也顯得“與己無關”,淡定地(也許并不淡定,但至少表面上如此)、面無表情地繼續保持MJQ式節奏。表演完畢,杰克遜若無其事地重新冷靜地穿好西裝,扎上領帶。如此周而復始。這種出格與回歸圓融無礙的切換,在結果上變得極其刺激、極其爵士。正因如此,他們才在長達20年時間里只更換過一次成員,使這一組合在經營上得以存續、在音樂上得以保持高水平。
但是,世界上當然不存在永遠存續的東西。過了某一時段之后,MJQ開始失去曾經的原創力,固有模式多少令人生厭。結果,四人各奔前程。不過,每當看六十年代的老影片而有MJQ音樂從后面流淌出來,還是覺得十分新鮮。試圖沖出牢籠的自由魂的振翅聲真切地傳來耳畔。于是再次感慨:簡單說來那就是爵士樂。不由得想要正襟致意。他們并不多說,但應該說的絕對說得無可辯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