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教育:讓孩子幸福的教育
- 楊雄
- 1264字
- 2019-11-29 16:21:32
4. 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
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給人最大的啟發是,種田須“守天時”,教育則要“順童心”“合人意”。養育孩子實際上是一個“守望”與“發現”的過程。守望靠耐心,發現靠用心。父母要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地發現他在某一領域的興趣、特性與天賦,以便因勢利導,切忌盲從,看到別的家長帶孩子學英語、繪畫、奧數,不問自己孩子喜不喜歡,就逼他跟著學,超前開發,這是違背兒童天性的。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命題,盡管人們對于它有不同的理解,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就是要求人的行為必須順天時、合人意。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尊重客觀規律。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John Amos Comenius)在《大教學論》中曾說過,人存在個體差異,教育不能強求一律。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Karl Theodor Jaspers)則強調,教育是幫助個人成為他自己,而非千篇一律,教育訴諸自由,而不是人類學上的自然事實,教育以從自然中不斷獲得的東西為其內容。為此,有機教育強調尊重兒童的天性,盡管這種生命成長是有差異、個別化的。大自然就是這樣,有長得快的,也有長得慢的;有長成棟梁之材,也有長成無名小草。正因為自然界充滿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才構成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人類社會也不例外,不可能人人都成為政治家、企業家,絕大多數人都將會是普通人。事實上,社會是由不同的崗位構成的。教育若培養出像工廠生產出來的統一產品一樣,反而會使人才過剩,最后導致被棄用。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兒童腦結構發育與其功能發展并不是完全對應的。最簡單的例子是,孩子在0到15個月期間,屬于語言、聽力神經元突觸密度最高期,但詞匯量只能達到5到15個詞。5歲以后,當這一區域的神經元突觸的密度不斷稀疏時,兒童每周學到的詞匯量則會超過此前一年的詞匯量。這意味著兒童腦結構和能力之間并非直接相關。
很多人都曾經看過神經元突觸的發育圖片,剛出生的嬰兒的神經元突觸密度非常稀疏,2歲時,神經元突觸密度則達到了一生的高峰。很多早教機構都會拿這一圖片作為宣傳點,說大多數孩子說話、視力、聽力區域的神經元突觸密度,在1歲前就達到了最高峰,掌管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高級思維區域的神經元突觸密度在2—3歲時達到最高峰,因此,“3歲是敏感期”,家長此時不開發,孩子一輩子就完了。然而,早教機構從來不會向家長展示0—10歲兒童的神經元突觸密度的連續完整圖片。其實,兒童在3歲以后神經元突觸的密度就開始逐漸降低,到10歲時則呈現為一個非常稀疏的狀態。
雖然2—3歲時兒童掌管抽象思維的神經元突觸密度達到高峰,但此時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發育好。這就是為何7—8歲兒童的認知腦結構線疏朗了,其抽象思維能力反而明顯增強了。這一結果提示家長,幼兒期的家庭教育,不能對兒童進行以記憶、正確率為主的大腦認知強度訓練。這個階段主要應培養孩子的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與孩子多交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種子,只是花期不同,不要看到別人家孩子萌芽,提前怒放了,自己家的還沒有動靜,就著急了。要相信,只要是種子,耐心守望,就一定會看到它發芽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