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教育:讓孩子幸福的教育
- 楊雄
- 1978字
- 2019-11-29 16:21:32
2. 孩子的培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首先,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家長不能太著急。就像我們種蔬菜、種玉米,都有一個自然生長周期。想必大家都不喜歡吃用化肥催熟的蔬菜。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你過多地期待、過早地開發,過度保護和過度教育,就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反而不利于他的成長。都市人喜歡散養雞,覺得山溝里散養的雞一定是好的。我也參觀過養雞場,在巨大的標準化車間,燈光一打開,合成的飼料一放,雞就去吃,吃飽了,關燈,睡覺。過兩個小時,再次開燈,讓它們繼續去吃,吃完再睡覺,幾個月就養成熟了。如果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關在屋里長大,不讓他見陽光,不讓他到戶外玩,在野地里撒歡,他就會逐漸喪失自主能力。
現在的孩子,由于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給他的照顧無微不至,最后可能衣服都不會穿,甚至到國外留學還要陪讀,現實生活中這種事例很多。
現在社會上流行的觀點太多,什么0—2歲要學游泳,3歲要學什么,好像過了3歲沒有學,孩子就完蛋了。除了睡覺外,孩子的其他時間全部被安排滿了,包括周末。學了鋼琴還要學舞蹈,孩子被弄得很辛苦。中國家庭教育中這種保姆式的喂養,甚至擴展到了國外。在國外有時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星期天,一些中國媽媽背著小提琴,孩子背著大書包,東趕西趕。美國孩子在踢球、在玩的時候,中國媽媽則陪著孩子去補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其次,勿“催熟”孩子。不要讓孩子過早地失去快樂、自由的童年。現在大城市里一些孩子是怎樣過日子的?曾有一位攝影記者抓拍了100張“中國式童年”照片,照片中的兒童,大多是房間里有一堆玩具,但只能“自己和自己玩”,物質豐富,但不快樂。為什么美國的孩子、歐洲的孩子那么快樂,中國的孩子那么不快樂?我總結了幾點:美國的小學不搞所謂的題海戰術、美國的小學生不抄生字、美國的小學生不背誦課文,總是受到鼓勵。我們總是背啊記啊,往往還沒有起跑就倒在起跑線上了。客觀地說,我們的基礎教育質量是世界上最好的之一,但為什么仍有不少中國媽媽要送孩子到國外上學?我看主要是因為在我們這兒,孩子上學不快樂。
孩子的成長有自然的規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會傷害孩子的心智。任何“催熟”“拔苗助長”,其實后果都是不好的。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理念和社會上流行的教育觀念出現了一些認識偏差,最典型的就是所謂的“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實際上是在“催熟”孩子,讓他們過早地學這、學那,過早開發孩子智力,但事實上卻是幫倒忙,甚至是摧殘孩子,使得大多數孩子過早失去了童真、幸福與自由。
最后,孩子的培養是一個陪伴與發現的過程。什么是發現?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逐漸發現孩子在某一領域的天賦、特性和興趣,因勢利導加以開發。在這一過程中,切忌盲目跟風,別的家長帶孩子學英語,你也帶孩子學英語,而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教育培養孩子需要有一個耐心等待、陪伴發現的過程,這也是有機教育的核心理念。所以,我主張,有機育兒,個性發展。其目的是恢復教育的本質,讓孩子緩慢地成長。這是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存在著先后、個別的差異性。
不同的孩子,發育不同。有的孩子開竅比較早一些,有些孩子則比較晚一些,一定存在著差異性,而且每個孩子的特性、發展的潛力都不一樣。因此,家庭教育只能借鑒,而不能完全復制。鄰居家培養孩子成功的范例,完全復制到自己孩子身上,不一定會成功。這里我要提一個現象,為何中國女孩比男孩成熟、功課成績更好?在我看來,主要是因為女孩更加適合我們的“應試”教育體制,女孩一般比男孩更聽話、更專心、更仔細、更認真,不像男孩子調皮,喜歡玩,心智成熟比較晚。因此,我主張,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法應有所區別。你看看現在幼兒園里,女孩子受表揚的多,小學當班長的是女孩,初中、高中更不用說。過去文科狀元大多是女孩,現在理工科中也出現了不少女“學霸”。而男孩則往往受到“壓迫”,在家里,男孩被一群女人包圍著,包括奶奶、外婆、媽媽,到幼兒園是阿姨,到小學是女老師,連班長也常常是女生。二十多年前,我做過一個有關青春期教育研究的國家課題,發現女孩生理發育要比男孩早差不多一到兩年,這兩年差距是不得了的。因為等男生“醒”過來,中考過去了,高考也過去了。為此,我曾向國家教育部提議,讓男孩高考降低20分錄取。對此,可能有一半人贊成,一半人反對。但問題是現在的教育,將男孩弄得像女孩一樣,在學校里不能跑、不能跳,這樣能培養好男孩嗎?毛澤東年少時候經常洗冷水澡,鍛煉身體。他說要“文明其大腦,野蠻其體魄”,在今天仍有指導意義。雖然在網絡時代,男女生在職場上的性別差異已大為減弱,但我仍主張男孩教育與女孩教育應有所區別。我們做家長的、當老師的,一定要依據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來施教,尤其是要給男孩緩慢成長的機會,不要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