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圖書館學是研究什么的
一種事業(yè),發(fā)達到一定的程度,便有產(chǎn)生一種有系統(tǒng)的理論。有了有系統(tǒng)的理論,那種事業(yè)的發(fā)達,才有迅速的進步。這是各種事業(yè)的通例,圖書館也就不在例外。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著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他倡導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被后人尊為北京大學的精神與傳統(tǒng);他關心圖書館建設,為國內(nèi)各類圖書館的發(fā)展殫心竭力。主要著作有《中學修身教科書》《中國倫理學史》《哲學大綱》《蔡孑民先生言行錄》等,后人編有《蔡元培全集》。
圖書館學建立二百年來,有關研究對象的論述不勝枚舉。近五年國內(nèi)還有研究者提出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是“知識資源”[1],是“公共知識管理”[2],是“館藏知識傳播”[3],等等。不過,幾十年來在圖書館員心中最容易確立、同時經(jīng)常脫口而出的一種觀點是:“圖書館學就是研究圖書館的科學。”按照植物學是研究植物的、土壤學是研究土壤的思路理解,圖書館學當然就是研究圖書館的。可這種認識也有問題。比如,我們說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的科學,社會學家就不會同意,因為這種定義項直接包括被定義項的解釋是“同語反復”或“循環(huán)定義”。
圖書館學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對象。怎樣準確地揭示這個研究對象?怎樣給自己的研究劃出合理的邊界?美國社會學家英克爾斯(Alex Inkeles)認為給社會學下定義可以有三條途徑:一是歷史的途徑——“創(chuàng)始人說了些什么?”二是經(jīng)驗主義的途徑——“當代社會學家在做些什么?”三是分析的途徑——“理性的指示是什么?”[4]我們可以借鑒這個方法對圖書館學研究對象進行一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