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館學是什么
- 王子舟
- 4973字
- 2019-11-29 16:28:50
2.2 從圖書館到知識集合
圖書館作為一種知識集合的重要形式,當然是圖書館學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傳統圖書館學對圖書館的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水平。但是,在過去的以圖書館為唯一研究對象的范式下,一方面,某些傳統的知識集合現象,如百科全書、叢書、類書、書目、索引、辭典等,變成了圖書館的下位的、低位的研究事物,在圖書館學中處于邊緣地帶;另一方面,新興的知識集合事物,如層出不窮的各種數字化知識數據庫又不能盡快進入圖書館學的中心領域,終于使圖書館界產生圖書館學落后社會發展之虞。所以,當我們把研究視野從圖書館擴充到知識集合這一類現象上的時候,無形中就會開掘出新的研究深度,拓展出新的研究空間。
(1)圖書館與知識集合的范疇
圖書館是對知識進行存貯、優控、檢索,為保存人類記憶、為公民平等自由獲取知識提供服務的機構。圖書館在中國屬于公益事業,主要有公共圖書館、學校圖書館、科研圖書館三大系列。公共圖書館中,市縣級以及鄉鎮圖書館主要任務是普及知識,滿足公眾的閱讀需求;省級圖書館主要任務是為公眾服務的同時加強地方文獻建設;國家圖書館主要任務是承擔國家總書庫的職責,保存祖國文化遺產,為全國的科學研究、文化發展提供服務保障。學校圖書館中,中小學圖書館數量相當龐大,但高等院校圖書館是主力,他們的藏書總量比其他類型圖書館要大得多,技術水平也要高得多。從20世紀初新型圖書館出現到現在,高等院校圖書館在實力、水平上一直保持領先地位。高等院校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是在校師生,目前還沒能面向社會開放。科研圖書館主要是指科學院、社會科學院系統以及專業研究機構中的圖書館,他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本系統的科學研究人員。高等院校圖書館、科學研究圖書館又都可以稱為研究型圖書館。除了上述三大系列的圖書館,其他類型還有工會、軍隊等系列的圖書館與專門圖書館(具有專門用途或特定讀者群,如版本圖書館、盲人圖書館、音樂圖書館等)。我國各類各級圖書館目前有70萬所(其中中小學圖書館就達60萬所)。圖書館是公共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我國公共文化資源的供給不足與分配不公,目前還應大力提倡發展“亞類型”的圖書館,如民辦圖書館(由非政府主體創辦的公益、經營性的圖書館,包括民間讀書社等)。這些“亞類型”圖書館的發展也應是圖書館學認真研究的內容之一。
知識集合是用科學方法把各種知識組分有序組織起來,形成專門提供知識服務的知識集成體。知識集合是對圖書館、字典辭書、書目索引、數據庫等“類現象”本質的揭示與描述。從形式上看,知識集合與知識組分不同,各種知識集合都是不同知識組分的一種有機“團聚”,是一種多層次的知識集成,在客觀知識世界中是一個獨特的家族,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范疇。圖書館學以知識集合為研究對象,就要對所有類型的知識集合進行分析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圖書館”這個客體之上。
知識集合在客觀知識世界具有獨立的存在形態。依不同的分類標準,知識集合可劃分出不同類型。如依知識組分的生成狀態,可劃分出原生態知識集合(如圖書館基藏書庫)、再生態知識集合(如百科全書等);依攜帶內容的完備程度,可以劃分為提供全內容的知識集合(全文數據庫)和指向全內容的知識集合(各種書目、索引);以物理結構為依據,我們還可把知識集合劃分為數字型知識集合與非數字型知識集合兩種;以學科屬性來劃分,知識集合也可以分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內容不同的各種知識集合。總之,轉換分類依據,我們可以劃分出各種類型的知識集合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各類型知識集合之間、知識集合與非知識集合之間的分界線,有時具有模糊性、交錯性。如網絡本身盡管就是一個龐大的集合,其中含有某些知識集合,可它總體上屬于信息集合;書店是眾多圖書集合的單位,與圖書館有相似之處,但它實質上屬于商品集合,因為我們所謂的知識集合,在提供知識服務的過程中,知識受眾僅消費其中的知識內容,其消費行為結束后,知識集合所保存的原有知識組分既不消失,也不會減少。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在眾多知識集合類型中,圖書館是一個復合、高級的知識集合,它不僅含有原生態知識,也含有再生態知識;不僅存有數字化知識,也存有非數字化知識;不僅是一個公共知識空間,也是一個公共交往空間。這種復合性決定了圖書館在知識集合現象中具有較為特殊的地位,也決定了圖書館的研究是一個復雜、困難的學術領域。
(2)圖書館與知識集合的結構
從物理形態上,當代圖書館作為一種知識集合已經呈現出一種復合現象,即圖書館內部的結構可以劃分為實體館藏(實體集合)和虛擬館藏(虛擬集合)兩部分。在實體館藏中,通常所有的知識組分的連接、聚合采用的是“樹型”結構,即館藏文獻處于一個分類體系之中。樹型結構或分類體系是以分支關系表示知識組分層次的一種結構、體系,知識組分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層次關系,一個組分只有一個前趨但可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直接后繼。用圖表示則為:

這種結構或體系的形成要依靠一部嚴密的文獻分類法。樹型結構或分類體系的優點在于它能表現出知識組分之間的歸屬及等級關系,能夠表示出樹的“深度”。其缺點是每一層上的組分只能和它上一層中的一個組分相聯結。例如一本名為《自行車旅行》的書,內容涉及了“體育鍛煉”與“旅游”兩個主題,它在圖書分類中只能歸屬在一個上位類中,而使另一主題被遮蔽。另外,在一些現實的圖書館館藏排架中,邏輯結構用樹型,物理結構卻依然是線型,這也會帶來不可解決的深刻矛盾。如圖書館書庫排架只能逐架逐冊進行,用的是線性方式,未來的樹型“深度”空間只能用空架方法表示。空架多了就造成書架空間浪費;空架少了,又會使書架空間擁擠不堪。
但是在虛擬館藏中,所有知識組分的聯結、聚合通常采用的結構,既可以是“線型”(排隊體系)的,也可以是“樹型”(分類體系)的,還可以是“圖型”(語義網絡體系)的。這三種方式也正是知識集合一般采用的結構方式。三種形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出來的。線型結構是知識組分依據前后順序進行組合的一種結構,每個組分都有唯一的整數地址,都有一個直接前趨與一個直接后繼。它們可用連續編號表達出來,成為一個按順序分配的線性集合。此類線型結構的知識集合較常見,如各種人名索引、語言類工具書。線型結構是知識集合中最簡單的一種結構形式,優點是組分的存貯、檢索都較簡單方便,缺點在于組分的插入或刪除會使原有集合中的組分發生大量位移,加大勞動成本。圖型結構是一種非線性結構,即知識組分相互之間可發生任意聯系的一種結構。它不是“一對多”,而是“多對多”,用圖表示則為:

比如索引工具中,標目之間的參見、參照關系,就是圖型結構。它將一個索引標目指向另一個索引標目。在知識數據庫中,數據之間可以采用圖型結構建立聯系,每個數據由結點域、指針域兩部分組成,結點域反映數據本體內容,指針域表示數據直接后繼之關系。此時數據指針的功能,與索引工具中的“見”“參照”這類指示詞的性質是相同的。采用圖型結構組織起來的知識數據庫,可以組成一個復雜的圖網絡,反映數據之間較線性、樹型更為復雜的內在聯系。
(3)圖書館與知識集合的組織過程
圖書館藏書的組織主要是通過分類的方法將館藏書籍組織成一個有機整體,便于排架管理與開架閱覽。圖書館藏書的組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業務流程,從采訪、分類、編目到典藏,環環相扣。
① 文獻采訪。采訪是圖書館館藏的入口,決定著圖書館館藏的質量,所以一般圖書館都會根據自身的性質、任務制定本館采訪原則以及一系列的操作規程,具體解決為誰采、采什么、怎樣采、采多少的問題,雖然采訪工作非常依賴經驗知識,但現在文獻采訪學已經成為圖書館學領域里的一門重要分支學問。
② 文獻分類。分類既是按學科知識的系統組織文獻,使館藏形成分類排架體系,也是按學科知識的系統揭示文獻,建立能讓讀者使用的分類檢索系統。由于文獻的種類繁多(有圖書、報刊、會議文獻、學位論文、專利說明書、技術標準、產品樣本等),載體多樣(有紙本、縮微、磁帶、光盤、網頁等),內容復雜(涉及各門學科知識、有單主題書和多主題書等),使用對象不同(有兒童用書、盲人用書、注釋讀物等),所以文獻分類方法的復雜性超過了其他事物的分類,現已經形成了專門學問“文獻分類學”。
③ 文獻編目。一個分類排架的、向讀者開放的書庫,由于其本身具有有序性,已經具備了按類檢索的功能,比較方便讀者選書借閱。但如果讀者想借一本書,只知道書名(或不知書名但想看某作者的書),那么他的這種需求只好用其他途徑來滿足了。圖書館把每種書的形式信息(題名、責任者、出版社等等)抽取出來編制出一條條書目記錄(record),相當于手工目錄中的一條款目,然后再把眾多的記錄按順序排列起來,就形成了內容與時間上具有完整意義的一個文件(file),相當于一個手工目錄體系。再經過計算機處理,就可以按需輸出題名、著者、主題、分類等多種目錄,滿足讀者查找、檢索文獻的不同需求。著錄、編制目錄體系的工作方法形成了圖書館學中又一門學問——文獻編目學。
④ 文獻典藏。經過加工之后,同種文獻有一定數量的復本,這些復本依據什么原則,怎樣分配到各個書庫,這就是典藏的問題了。典藏合理會提高文獻的利用率,否則會降低利用率,影響圖書館功能的發揮。
其他知識集合的組織與圖書館有共性也有不同之處。知識集合的組織首先是知識單元的采選,其次是標引(描述),然后才是知識單元相互之間的聯結(如語義網絡、知識地圖的建構)。
① 知識單元采選。知識單元的采集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知識集合的質量,所以優質知識集合的形成往往在這一個階段耗費巨大成本。如由幾代傳教士編撰而成的《利氏漢法辭典》(2002),共有7冊,收30萬個中文詞匯,每個詞匯的收錄、釋義都經過了認真論證,是世界上唯一收錄漢字古今用法、書寫方式的雙語大辭典,在國際漢學界享有盛譽。該辭典發肇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澳門的兩個耶穌會士,編撰歷經半個世紀,后來漸有多人加盟,積累有200萬張卡片。有的傳教士為此還付出了生命的代價[9]。
② 知識單元標引。標引工作主要包括:a. 知識單元類型歸類,如將知識單元劃分為事實陳述型(如中國登月計劃)、概念解釋型(如客觀知識定義)、數值型(如殘疾人數量)、問題描述型(如正常人能否戒毒)、過程方法型(如發送郵件程序)等。b. 確定標引規則,如確定選取規則(明確范圍)、抽取規則(包含要件)。c. 人工抽取或軟件抽取,形成一個元數據描述集,如含有題名、主題、描述(內容說明)、來源、語種、關聯、覆蓋范圍(如時間范圍等)、創建者、其他責任者(如譯者)、出版者、權限、日期、類型、格式、標識符(如標準書號等)的知識單元的實體,或含有編號、時間、地域、領域、對象、對象數值、單位、上屬對象、相關對象、數據來源等的知識單元的實體等[10]。
③ 知識單元聯結。主要是通過線型、樹型、圖型的建構方法,使用一定的技術手段來建立起一個知識集合。語義網絡、知識地圖屬于圖型結構,大致包括知識進化層次圖、知識主題拓撲圖、知識資源關聯圖、組織知識范圍圖、社會知識流動圖、知識過程遷移圖、個人知識結構圖等。根據不同要求和角度,知識地圖的組成方式可以有許多種。但無論何種方式,知識地圖都缺少不了“知識結點”和“知識鏈”這兩個關鍵要素。其中“知識鏈”是靈魂,因為有了鏈,結點才有意義;有了鏈,知識才能發生關聯,讓人在很短時間找到所需知識來源。
(4)圖書館與知識集合的功能
圖書館與知識集合一旦形成,它們的功能發揮是整體的、增值的,它們的功能分為基本功能和延伸功能兩大類。① 基本功能主要有存貯知識功能、傳播知識功能、優控知識功能。由于有存貯知識功能,圖書館與知識集合才實現了人類知識、文化傳統的記憶;由于有傳播知識功能,圖書館與知識集合才實現了人類知識的交流與傳遞;由于有優控知識功能,圖書館與知識集合才實現了人類知識的甄別與篩選。② 延伸功能有大眾教育功能、社區支持功能、休閑娛樂功能、文化交融功能、民主引導功能等。圖書館、知識集合的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它是一種沒有身份、年限以及專業限制的終身教育;它們在物理空間社區(居民生活小區)和精神空間社區(如癌癥自助組織、航模學習小組)中主要起著信息知識的支持作用;它們還可以讓不同國別、不同語言的人們進行相互文化的交流;它們還能讓所有的知識獲取者感受到知識平等、知識自由的價值,加深對民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