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訂版)作者名: 陳平原本章字數: 1056字更新時間: 2019-11-29 16:16:57
二 讀書的成本
現在流行一個說法,叫“經濟學帝國主義”,說的是經濟學家對自家學問過于自信,不只談經濟,還談政治、文化、道德、審美等,似乎經濟學理論能解決一切問題。于是,講機會,講效率,講成本核算,成了最大的時尚。你說“讀書”,好吧,先算算投入與產出之比,看是否值得。學生選擇專業,除個人興趣外,還有成本方面的考量,這我理解。我不談這些,談的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狀態的“讀書”。

蔡元培
作為一種物質形態的“書籍”,與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的“讀書”之間,有某種微妙的關系,值得仔細鉤稽。這里所談論的“讀書成本”,帶有戲擬的成分,可博諸位一笑。
那是一則現代文學史上的公案。這么多勸學詩文,最有趣的,莫過于《禮拜六》的說法:“買笑耗金錢,覓醉礙健康,顧曲苦喧囂,不若讀小說之省儉而安樂也。”也就是說,讀書好,好在既便宜,又衛生。“一編在手,萬慮都忘,勞瘁一周,安閑此日,不亦快哉!”[3]《禮拜六》諸君越說越邪,甚至在報紙上登廣告:“寧可不娶小老嬤,不可不看《禮拜六》。”這下子可激怒了新文學家,葉圣陶撰《侮辱人們的人》[4],稱:“這實在一種侮辱,普遍的侮辱,他們侮辱自己,侮辱文學,更侮辱他人!”寧肯不娶小老婆云云,當然是噱頭,不可取,可也說出實情——隨著出版及印刷業的發展,書價下降,普通人可以買得起書刊,閱讀成為并不昂貴的消費。起碼比起大都市里其他更時髦的文化娛樂,是這樣。我說的不是賭博、吸毒或游走青樓等不良行為,比起看電影,聽歌劇,欣賞芭蕾舞、交響樂來,讀書還是最便宜的——盡管書價越來越貴。
現在好了,大學生在校園里,可以免費上網;網上又有那么多文學、史學、哲學名著,可以自由閱讀乃至下載。好歹受過高等教育,工作之余,你干什么?總不能老逛街吧?聽大歌劇、看芭蕾舞,很高雅,可太貴了,只能偶爾為之。于是,逛書店,進圖書館,網上閱讀等,成了日常功課。可問題又來了,閱讀需要時間。
十幾年前,在香港訪學,跟那里的教授聊天,說你們拿那么多錢,做出來的學問也不怎么樣,實在讓人不服氣。人家說,這你就外行了,正因為錢多,必須消費,沒時間讀書。想想也有道理。大家都說七七、七八級大學生讀書很刻苦,他們之所以心無旁騖,一心向學,除了希望追回被耽誤的時光,還有一點,那時的誘惑少。不像今天的孩子們,目迷五色,要抵抗,很難。我的經驗是,窮人的孩子好讀書,一半是天性,以及改變命運的強烈愿望;一半則是無奈,因太時尚太高雅的娛樂玩不起。不過,沒關系,這種選擇的限制,有時因禍得福。作為生活方式的讀書,對財力要求不太高,反而對心境和志趣要求更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