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威廉斯對內在理由的論證

當一個行動發生的時候,行動者本人可以尋求一個理由來說明他為什么采取該行動,其他人也可以試圖理解他為什么采取那個行動。就一個行動的理由而論,理由的自我賦予和第三人的賦予往往是不對稱的,這種不對稱性最明顯地出現在道德理由的情形中,盡管在非道德行動的情形中也很常見。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不對稱性類似于在自我知識的情形中的不對稱性,而且似乎與我們即將討論的內在理由和外在理由的區分有關。這個區分與我們對實踐合理性的理解具有重要關聯,一個簡單的例子足以說明這一點。假設你在12層樓的一個辦公室工作,從窗戶往外看,你看見有黑色的濃煙從下面冒上來,于是就認為這棟樓著火了。為了逃生,你立即開門從樓梯里飛快往下奔去。你逃離的理由或動機是你認為這棟樓房著火了,你想逃生。從你自己的觀點來看,這個理由不僅說明而且也辯護了你所采取的行動。然而,盡管你相信這棟樓著火了,你的信念事實上是假的:你看見一道黑煙滾滾而上,是因為有人用投影儀把濃煙的畫面投射到你辦公室的窗戶上,而你自己卻不知道這一點。因此,從第三人的觀點來看,你逃離這棟樓的理由其實是不可靠的,沒有對你的行動提供任何辯護。當然,你可以爭辯說,“在我所能得到的最好的認知條件下,我的信念(樓房失火了)對我來說是真的,或者至少是有根據的,于是,我采取那個行動的理由不僅說明了我的行動,而且也對它提供了辯護”。因此,假設一個人認為,按照他所具有的任何合理的認知標準,他的信念具有恰當根據,那么立足于那個信念以及相關欲望的行動就不僅得到了說明,而且也得到了辯護。然而,從第三人或者客觀的觀點來看,一個自我賦予的理由也許并不具有充分合理的根據。

這個例子可能也說明了動機性理由和辯護性理由的區分。一個理由因為激發了一個行動,因而對行動提供了一個說明,但或許并不因此就辯護了那個行動。然而,只有在適當條件下,一個人才能認識到一個辯護性的理由;如果他對這些條件本身沒有理性認識,而我們卻認為他應當從這樣一個理由來行動,那么他如何能夠從這樣一個理由來行動呢?進一步,假設我們認為他有很好的理由要以某種方式行動,而他自己還沒有認識到這樣一個理由,或者甚至不可能認識到這樣一個理由,那么,在沒有按照這樣一個理由來行動時,他是不是實踐上不合理的或者沒有理性辯護呢?威廉斯提出內在理由和外在理由的區分,其目的就是要論證一個很大膽、也很容易遭受誤解的主張:不僅所有行動的理由都是內在理由,而且動機性理由在滿足某些程序合理性(procedural rationality)要求的條件下也是辯護性理由。在這里,說一個理由是“內在的”就是說,在經過恰當的慎思后,這個理由能夠與行動者的主觀動機集合發生可靠聯系。凡是不能滿足這個條件的理由都是所謂的“外在理由”。由此可見,在提出內在理由的概念時,威廉斯是在嘗試把行動的理由、實踐合理性和行動者的主觀動機集合聯系起來。但是,需要立即指出的是,當威廉斯提出內在理由和外在理由的區分時,他實際上是在討論對“一個人有理由做某事”這一陳述的兩種解釋。我們需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很多批評者實際上忽視了這一點。確切地說,威廉斯不是在聲稱存在著兩種類型的理由,即所謂的“內在理由”和“外在理由”。他所說的是,我們可以對一個理由陳述提出兩種解釋:內在的解釋和外在的解釋。他的目的是要表明,如果一個理由陳述表達了一個行動的理由,那么對它提出的外在解釋就是錯誤的。威廉斯只是在這個意義上認為一切行動的理由都是內在理由。此外,他也不否認這一事實:即使一些人還沒有(或者不可能)把一些理由看作是他們行動的理由,這些理由也依然存在,只不過不是他們采取行動的理由而已。[3]

威廉斯的論證的起點是如下問題:某些考慮,若要算作一個行動理由,必須滿足什么條件?他為行動的理由指定了兩個條件。第一,每當一個人出于一個假定的理由而行動時,這個理由必須出現在對相應行動的某個正確說明中。只有當一個假定的理由以某種方式激發一個行動時,它才說明那個行動。在威廉斯看來,一個假定的理由的動機力量必須存在于行動者的內在心理狀態中,或者說必須在其內在心理狀態中來尋求。于是他就否認有這樣的行動理由,其存在并不依賴于行動者在其主觀動機集合中有一些要通過行動來實現或滿足的東西。由此可見,第一個條件的根據就是如下主張:我們采取一個行動,是為了實現或滿足我們想要獲得的某個目標。這個主張顯然是直觀上合理的。第二,行動的理由要通過它們在實踐慎思中的作用來理解。威廉斯提出這個條件,是因為他所關注的焦點就是人類行動的典型范疇,即意向行動,而在這種行動中我們往往需要進行有意識的慎思。如果一個人有一個行動的理由,經過慎思能夠承認他確實具有這樣一個理由,那么這個理由就不僅激發了一個行動,也為它提供了理性支持。因此,如果某些考慮是一個經過慎思的行動的理由,那么它們就說明了那個行動并為之提供理性支持。但是,實踐慎思需要動機上的驅動力,因此行動的理由必定在雙重的意義上是內在的:一方面,行動者履行某個行動,是為了滿足其主觀動機集合中的某個要素;另一方面,這個行動在其主觀動機集合中具有慎思的基礎。

值得指出的是,威廉斯的觀點是建立在一種休謨式動機模型的基礎上,不過,他在兩個方面對這個模型做出了一些重要修正。首先,他對動機的理解比休謨的理解更寬廣。威廉斯所說的主觀動機集合實際上類似于戴維森所說的“贊成態度”(pro-attitudes),即行動者對某個描述下的一個行動所采取的確認態度。[4]在戴維森這里,贊成態度包括一切能夠具有動機效應的東西,例如欲望、需要、本能、激勵、各種道德觀念、審美原則、經濟成見、社會習俗、公共目標和私人目標、公共價值和私人價值等等。換句話說,凡是行動者視為好的或值得向往的東西都是戴維森所說的“贊成態度”,因此有別于純粹的認知信念。類似地,威廉斯認為,主觀動機集合還可以“包括評價的傾向、情感反應模式、個人忠誠、把行動者的承諾體現出來的各種計劃”(Williams 1981:105)。其次,威廉斯的實踐慎思概念也超越了休謨所能允許的那種工具性的因果推理。在威廉斯看來,慎思至少包括下面這樣一些東西:認識到一個行動“將是實現一個人所看重的目標的最方便、最經濟、最令人愉快的方式”;思考如何可以把對各種關切的追求結合起來;在發生沖突的目的中,考慮要把最大的分量賦予哪個目的;發現實現某個目的或計劃的“構成性的解決方案”(Williams 1981:104)。因此,對威廉斯來說,慎思不僅是為了發現實現某個目的的恰當方式,更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是否有理由做某事。

以上是對威廉斯的內在理由概念的必要澄清。我們現在可以把他對內在理由的論證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旨在表明所有行動理由都必須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第二個部分旨在表明并不存在外在的行動理由。為了論證這一點,威廉斯試圖表明,如果一個所謂的外在理由確實說明了一個行動,它就必定可以被歸結為一個內在理由陳述。以上我們已經介紹了威廉斯為行動的理由所指定的兩個條件,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將他的論證的第一個部分重建如下:

(1)如果存在著一個行動的理由,那么它必須能夠說明那個行動。

(2)“除了激發行動者采取一個意向行動的東西外,沒有什么東西能夠說明那個行動。”(Williams 1981:107)

(3)能夠激發行動者采取一個行動的東西必定是他經過慎思而達到的,而慎思必須以他先前具有的主觀動機集合作為起點。

(4)因此,所有行動理由在如下意義上都必須是內在的:它們必須與行動者的主觀動機集合在慎思上具有可靠的聯系。

第二個前提顯然是這個論證的關鍵,但它在某種意義上是含糊的。我們或許認為,能夠激發一個人行動的東西不一定要與他先前的主觀動機集合發生聯系——換句話說,那樣一個東西無須是行動者的主觀動機集合中的某個要素。然而,威廉斯的論證的第二個部分似乎否認了這一點。在他看來,如果一個理由確實是我采取某個行動的理由,它就必定是我通過慎思從我的主觀動機集合中產生出來的。威廉斯試圖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歐文·溫格拉夫的父親力勸他去參軍,因為這樣就可以維護家族的從軍傳統和自豪感。威廉斯認為,當歐文的父親要求歐文去參軍時,他是在對歐文提出一個外在理由陳述,因為歐文自己根本就不想當兵——他不僅痛恨一切與軍隊生活有關的東西,而且也在積極嘗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歐文的父親認為他應該參軍,其理由是,那是他們家的家庭傳統。但這個理由對歐文來說是一個外在理由。現在,為了論證起見,我們不妨假設確實存在著歐文參軍的一個外在理由。既然行動的理由必須出現在對行動的說明中,那個對于歐文來說是外在的理由在某個特定場合或許能夠成為另一個人行動的理由,因此就會出現在對后者行動的說明中。一個理由在如下意義上是外在的:它(被認為)確實存在,但被認為要按照這樣一個理由來行動的人卻不具有按照它來行動的動機。現在,如果歐文最終確實參軍了,那么那個外在理由就能說明其行動。外在理由的倡導者于是就可以聲稱外在理由畢竟是存在的。這似乎是一個有力的論證:理由的存在怎么可能依賴于行動者的欲望、目的或動機?如果你沒有欲望遵守道德規則,難道我們(道德共同體的其他成員)也沒有理由認為你應當服從道德規則嗎?威廉斯的內在理由概念似乎不太符合人們對理由的一些直觀認識。然而,他的思想比這些問題所暗示的要復雜得多。事實上,他已經預料到外在理由的倡導者會提出這樣的回答:

有人可能會說,一個外在理由陳述是可以用下面這種方式來說明的。這樣一個陳述意味著一個理性行動者會被激發起來恰當地行動,它能夠具有這種含義,因為一個理性行動者確實就是這樣一個行動者:在其主觀動機集合中,他有一個一般的傾向做(他相信)有一個理由要他做的事情。因此,當他最終相信有一個理由要他做某事時,他就會被激發起來做那件事,即使他以前既沒有做那件事的動機,又沒有任何這樣的動機——這種動機可以用我們在對慎思的論述中所考慮的任何一種方式與做那件事相聯系。(Williams 1981:109)

然而,威廉斯抱怨說,外在理由的倡導者提出的這一說明采納了一個信念,而這個信念的內容恰好是我們要詢問的,然后他反問道:“當一個人最終相信有理由要他做某事時,如果他最終相信的不是‘如果他理性地慎思,他就會被激發起來恰當地行動’這一命題,或者不是從這個命題中得出的某個東西,那么他最終相信的是什么呢?”(Williams 1981:109)換句話說,在威廉斯看來,如果一個人最終相信他以前并不相信的一個假定的外在理由陳述,那么他相信這個陳述,是因為他現在能夠通過慎思把那個陳述與其主觀動機集合可靠地聯系起來。他現在可以相信這個陳述,大概是因為他目前的動機集合能夠容納相應的理由。這樣,威廉斯就可以繼續斷言并不存在所謂的外在理由。我們可以把他的論證的第二個部分總結如下:

(1)假設(按照外在理由的倡導者的觀點)某人有一個外在理由做某事,而且,如果他理性地慎思,他最終就會被激發起來做那件事。

(2)實踐慎思是出于行動者可以得到的動機。

(3)在慎思是出于一個外在理由的地方,“行動者的慎思就沒有動機的起點”(Williams 1981:109)。

(4)如果一個假定的理由要激發并因此說明一個行動,它就必須設法與行動者的主觀動機集合發生聯系。

(5)因此,不可能存在著既說明了行動又激發了行動,但不能經過慎思與行動者的主觀動機集合發生聯系的行動理由。

(6)因此,就行動的理由而論,“所有外在理由陳述都是假的”(Williams 1981:1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谢通门县| 安宁市| 清苑县| 鄂温| 宾阳县| 竹北市| 蛟河市| 扎赉特旗| 柳州市| 禹州市| 柘荣县| 东港市| 托里县| 红桥区| 福泉市| 启东市| 澄城县| 阳江市| 福安市| 榆树市| 西林县| 华安县| 汉阴县| 仪陇县| 宝应县| 曲沃县| 锡林浩特市| 茂名市| 大港区| 阿坝| 牡丹江市| 广东省| 黑水县| 凉山| 米林县| 香港| 潞西市| 顺义区| 葫芦岛市| 玉山县| 衡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