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文學簡史(第三版)
- 李明濱
- 15339字
- 2019-12-27 16:51:28
第二節 古希臘文學
一、古希臘文學
伴隨著該地區文明的進程,古代希臘文學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
(一)愛琴文明或克里特—邁錫尼時代(公元前20世紀—前12世紀)
愛琴海域最南端,在希臘和北非之間,橫亙著克里特島,希臘文明的曙光就從這里冉冉升起。早在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就出現了最初的國家,每個城市國家都以王宮為中心形成。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其中的克諾索斯國的米諾斯王朝統一了全島,迎來了愛琴文明的第一個繁榮期。米諾斯王朝的農業、工商業和航海貿易都十分發達,并建立了強大的海軍,且與埃及聯系密切,其勢力和影響遍及東地中海的廣大領域。克里特人與后來的希臘人并不是相同的民族,但他們的成就和繁榮景象后來卻一直被希臘人所欽羨。米諾斯王朝曾修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王宮,設計精巧、結構復雜,廳堂達1500間以上,被希臘神話稱為“迷宮”,它的存在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希臘的一則神話說,克里特島的迷宮中有一個半牛半人的怪物,每年都要吃掉雅典被迫進貢的七對童男童女。大英雄忒修斯繼承雅典王位后,決心除掉怪物,洗刷雅典人的恥辱。忒修斯乘船來到克里特,米諾斯王的女兒阿里阿德涅對他一見傾心,施以援手,送給他一個線團和一柄寶劍。忒修斯將線的一端系在迷宮入口,帶著線團深入迷宮,殺死怪物,然后順著放開的線原路出了迷宮。忒修斯的父親埃勾斯在兒子行前曾與之有約:如果平安順利返回船上掛白帆,否則掛黑帆。不幸的是勝利返回的忒修斯忘記了與老父的約定,沒有讓舵手掛起白帆。等在岸邊的老父誤以為兒子死去,縱身跳入了大海。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海稱作“埃勾海”,也即愛琴海。這則神話正反映了愛琴海孕育希臘文明的歷史真實。
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臘語的入侵者占領了克諾索斯王宮,繁盛一時的克里特文明衰落了,此后,愛琴文明的中心由克里特島轉移到了希臘本土的邁錫尼。邁錫尼人是從歐洲內陸遷移到希臘地區的最早的一支希臘人,定居希臘南部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時間約在公元前2000年。此后,又有其他操希臘語的人群陸續來到希臘本土。邁錫尼文明是在克里特文明的直接影響下形成的,直到公元前1600年前后才開始建立國家,其中心在邁錫尼城。邁錫尼王國在當時的希臘諸國中最為強大,對外作戰時常被諸邦國推為盟主,著名的“特洛伊戰爭”就是在邁錫尼領導下希臘諸國與富庶的特洛伊城的一次大戰,發生在約公元前11世紀邁錫尼文明后期。戰爭持續了10年,希臘人雖然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但也元氣大傷,北方的多利亞人乘機南下,邁錫尼文明滅亡。
克里特—邁錫尼文明為其后產生并記載下來的希臘神話和史詩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
(二)“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前9世紀)
“荷馬時代”因著名的“荷馬史詩”產生于該時期而得名,這是古代希臘社會由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社會過渡的時期。南侵的多利亞人和邁錫尼人同屬希臘民族,但社會發展卻落后于克里特和邁錫尼人,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軍事民主制階段。他們征服希臘后的數百年間沒有建立克里特—邁錫尼式的奴隸制國家,而是以氏族部落制的形式生活,中斷了希臘地區的文明傳統達三百年之久,因此,人們又將這一歷史時期稱作“黑暗時代”。但這種歷史的“倒退”現象是相對而言的,多利亞人南下將冶鐵技術帶入了希臘,使該地區從銅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鐵器的使用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對整個希臘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盡管從社會階段的發展看,這一時期有“倒退”的一面,但希臘文明的恢復和加速發展卻孕育于這個“黑暗時代”。
這一時期希臘文學的主要成就是神話和史詩。
(三)古風時代(公元前8世紀—前6世紀)
這是希臘奴隸制城邦國家形成和初步繁榮時期。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詩和寓言。和其他文明古國或地區一樣,希臘有著悠久的詩歌傳統,詩歌的類型多種多樣,并涌現出許多青史留名的著名詩人。早在年代無法確定的上古時代,希臘地區就有許多民間歌謠出現和流傳,至今仍有斷片殘章留存,如《磨坊之歌》《釀酒之歌》和《燕子之歌》等等。荷馬時代之后的公元前8世紀末和前7世紀初,著名詩人赫西俄德創作了敘事長詩《工作與時日》和《神譜》。前者以一個自耕農的立場,勸導詩人的弟弟要勤于耕作、正直勞動,不要巧取豪奪,其對鄉村生活的表現透著親切和溫情。后者則是希臘文學史上對宇宙起源和神的譜系的最早描繪,功披后世。這一時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和個人意識的增強,表達個人情感的抒情詩歌高度繁榮。希臘抒情詩系由民間歌謠發展而來,在當時都是可唱的。根據伴奏樂器的不同,分為笛歌和琴歌兩大類。笛歌從內容上可分為挽歌、戰歌和情歌,以雙管笛伴奏;琴歌在形式上分為獨唱和合唱兩種,用豎琴伴奏。著名的抒情詩人有品達羅斯(公元前518—前442或438)、提爾泰奧斯(公元前7世紀)、阿那克里翁(約公元前570—前480)和女詩人薩福(公元前612?—前560?)等人。他們的詩或抒發對希臘的熱愛,表達激昂慷慨的戰斗豪情,或吟詠自然之美和對愛情的向往、對生活的贊嘆,對后世歐洲抒情詩人影響久遠。
在同一時期,希臘世界還廣泛流行著許多主要通過描寫動物之間關系來表現生活哲理的寓言故事,據說是由一個名叫“伊索”的釋放奴隸所講述的。但是,流傳至今、共有三四百個小故事的《伊索寓言》故事集是由后人收集、改寫和編定的,其中有些故事顯然不屬于伊索所生活的時代,還有一些故事明顯是來源于其他民族。伊索寓言反映的是平民階級的思想感情,既是當時社會關系和階級關系的寫照,又是對人們生活經驗和教訓的總結。著名的寓言如《農夫與蛇》《狗和公雞與狐貍》《獅子與鹿》《龜兔賽跑》《狐貍與葡萄》等受到全世界各地區人們的喜愛。后世的著名寓言作家如法國的拉封丹、俄國的克雷洛夫等人均受到過伊索寓言的影響。
(四)古典時代(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中期)
這一階段是希臘奴隸制民主制度的全盛時期。在整個希臘世界諸城邦國家中,中希臘的雅典和南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斯巴達是國土面積最大、勢力也最強的國家。但斯巴達人尚武輕文,而雅典人則文功武治并重,成為希臘的政治、經濟中心和文壇翹楚。雅典的民主政治日臻成熟,在伯利克里執政時代(公元前443—前429)達到了頂峰,史稱“黃金時代”。寬松的政治環境,政府對文化事業的重視,使得眾多學者、藝術家云集于此,在文化的各個領域創作出了一大批堪稱經典、令后人驚嘆不已的杰作。在文學上,最突出的是古典悲劇和喜劇以及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文藝理論。
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前347)是一位出身雅典的哲學家,在政治上反對民主制而主張貴族政治;而在哲學上他則主張“理念論”,成為西方哲學史上客觀唯心主義的始祖。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是真實的,理念是萬物的本原,物質世界是虛幻的。個別事物僅是一般理念的不完全的反映,而文藝作品是對個別、具體事物的摹寫。因此,如果說具體事物是對理念的摹仿,那么文藝作品就是對理念摹仿的摹仿,是“影子的影子”,與“真理隔了三層”。柏拉圖將詩人視為不足取的一類人,特別認為那些抒情詩人只能引發“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因此將詩人逐出了他的“理想國”,但“頌神和贊美好人的詩歌”不在他否定的范圍之內。柏拉圖寫有對話40篇,《理想國》《斐德若篇》《伊安篇》《會飲篇》等是其中的名篇,文筆生動、凝練,是古希臘時代著名的散文作品。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柏拉圖最著名的學生,但卻對柏拉圖的唯心論哲學進行了有力的批判,“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是他的座右銘。亞里士多德以學識淵博著稱,現存著作達47部之多,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諸多領域。他認為柏拉圖的理念屬于人的思維抽象領域,客觀上并不存在一個理念世界。他寫有《詩學》一書,在對以史詩和悲劇為代表的古希臘文學做出理論闡釋和總結的同時,完整地提出了被后人概括為“摹仿說”的美學觀。亞里士多德指出,現實世界而不是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藝術的本質就是對現實的摹仿,因此,以現實為摹本的藝術也是真實的。文藝并不是對現實的表面復述,而是要描寫現實中帶有普遍性的東西。亞里士多德的“摹仿說”是西方美學史上現實主義傳統的開端,對后世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五)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前2世紀中期)
希臘在經過古典時代的繁盛后,由于各城邦之間和各邦國內部的矛盾日趨激烈而逐漸走向衰落。公元前4世紀,北方的馬其頓崛起,將勢力向南部不斷滲透,至公元前337年,馬其頓成為全希臘的領導者。公元前336年,20歲的亞歷山大繼承馬其頓王位,在進一步鞏固了對希臘世界的統治后,率軍東侵波斯帝國,經10年征戰,建立起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使希臘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文明發生接觸和交流,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就希臘文學而言,這一時期成就不大,只有米南德(公元前342—前291)的新喜劇和忒奧克里托斯(公元前310—前250)的田園詩對后世歐洲文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二、古希臘神話
神話產生于人類社會的童年時期,原始氏族時期的社會生活和當時人們的思維方式、認識能力是孕育神話的土壤和條件。變幻莫測的大自然既是哺育人類的母親,也是生產力低下的史前人類最大的敵人。當人類逐漸地從自然界中走出,自身意識開始覺醒之時,對外在的生存環境、對人類自身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的樸素理解就必然導致后人所無法摹仿的神話的出現。在世界各民族的上古時期,都曾產生過本民族的神話,但是就流傳至今的各民族神話來看,希臘神話無疑是最豐富多彩的。文字記載的希臘神話最早見于荷馬史詩,其后,詩人赫西俄德的長詩《神譜》對宇宙的起源和神的譜系做了最早的描述,成為后來希臘神話作品的底本。此后,我們在古希臘的詩歌、戲劇、哲學和歷史著作中也可以看到有關神話的記述。現今看到的希臘神話故事,又是在上述記載的基礎上經后人的整理形成的。
希臘神話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大部分。
神的故事講述的是諸如創世、諸神的產生、神的譜系、人的誕生、神與人的關系等等以神的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故事。赫西俄德記載下來的神話告訴我們,宇宙最初的形態是混沌一團,混沌神的名字叫卡俄斯。混沌中首先出現地母該亞,該亞又生出代表天空的天神烏拉諾斯。天神與地母結合生出六男六女,總名叫做提坦。烏拉諾斯仇視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將他們關在了地下。被激怒的該亞鼓動孩子們起來造反,并幫助提坦神之一的克拉諾斯打敗父親,救出了其他兄弟姐妹,克拉諾斯自己當上了神王。克拉諾斯隨后娶自己的妹妹瑞亞為妻,但像父親烏拉諾斯一樣惡待子女,將瑞亞所生的孩子一個個都吞進肚里,因為他聽說將來自己的一個小兒子會把自己掀下王位。最小的兒子宙斯出生了,母親瑞亞將他藏了起來。宙斯漸漸長大,有勇有謀。他設法讓父親吐出了所有的子女,然后與兄弟姐妹們一道發動了一場與父親的戰爭。經過10年的奮戰,克拉諾斯終被推翻,新一代神王宙斯統治了世界。這樣的神話顯然是在人類蒙昧時代早期產生的,既帶有原始社會血親雜交的痕跡,也反映了母系社會的特征。到了氏族社會后期,父權制代替了母權制,社會的進程也在神話中得到了反映,新的一組神話——“奧林匹斯神話系統”出現了。在這個系統中,與宙斯有血緣關系的12位親屬為主要神祇。眾神之王是雷電之神宙斯,神后是他的姐妹赫拉,他的兄弟波塞冬掌管海洋,另一個兄弟哈德斯是冥府的主宰。宙斯的子女也各司其職,日神是阿波羅,月神和狩獵女神是阿爾特彌斯,阿芙羅蒂特是司愛與美和生殖的女神,智慧女神則是雅典娜,赫菲斯托斯是工匠之神,神使是赫爾默斯,戰神是阿瑞斯等等。諸神以這種組織化的形式共同居住在希臘北部的奧林匹斯山上。這是父權制社會的一個縮影。
英雄傳說的主角是半人半神的英雄,源于古老的祖先崇拜觀念。英雄傳說帶有一定的歷史真實性,是對氏族首領和祖先的贊頌,但同時也是后人想象力創造的產物。人們將祖先與神的血緣相聯系,他們是神與人結合所生的后代,個個都是智勇雙全,有超人的力量。英雄們為民除害,披荊斬棘,為集體的利益不顧個人得失,建立了豐功偉績,得到一代代后人的景仰和崇拜,久而久之,便被神化了。古希臘的英雄傳說,最著名的有建立了12件功勛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伊阿宋率眾英雄奪得金羊毛的故事、忒修斯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故事等等。
神話與原始宗教信仰是密切相連的。古希臘宗教是一種多神信仰的宗教,在各城邦的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所有希臘公民都是篤信宗教的。但是,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東方民族不同的是,希臘世界沒有享有特權的祭司階層,神廟中的男女祭司地位相當于城邦的公務人員,神廟的管理權掌握在城邦委派的公民團體手中。因此,源于古老的民間信仰形成的希臘宗教觀念,在特有的希臘城邦社會條件下產生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特點,也使希臘神話具有了自己鮮明的特征,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神人同形同性論”。這種觀念不僅使希臘神話較早就擺脫了獸形妖靈階段,而且使神話體現出了較強的民主意識和以人為本、注重現實的精神。希臘宗教中的諸神,既不是由王或城邦的統治者所壟斷的,也不是高高在上、只供人們敬畏的神祇,而是屬于整個希臘世界所有公民并生活于民眾之中的神,神性與人性之間是相通的,而不是二者間存在著一條不可逾越的界限。反映到神話上,神擁有了男人或女人的形態,但又是人的完美體現,神的形象體現著人的智慧和美質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但另一方面神與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欲。他們同樣愛慕虛榮,嫉妒心重,愛好風流,存有私心,例如貴為神王的宙斯常常下到凡間與美麗的女子偷情幽會,諸神為了一點小事不惜挑起戰爭,沒有道理地偏袒自己喜愛的人等等。希臘人是相信命運觀念的,這在神話中也有體現,但神話同時也表明他們不是匍匐在命運腳下的奴隸,而是一個珍視個人榮譽、強調人的抗爭、熱愛世俗生活、積極進取、崇尚英雄氣節的民族。希臘神話是把人放在中心地位的神話,凸顯的是人的精神,回蕩著昂揚、樂觀、健康的現世氣息,對其后的希臘文學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三、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包括《伊利昂記》和《奧德修記》兩部,歷經近千年才最后編定,在西方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古希臘歷史上,曾有過一次真實的戰爭,發生在邁錫尼時代,時間在公元前11世紀初(一說為公元前12世紀末)。戰爭的雙方是以邁錫尼城邦為首的希臘半島南部地區的阿開亞人聯軍和小亞細亞西北部的特洛伊人。戰爭持續了10年之久,最后阿開亞人取得了勝利,特洛伊城被夷為平地,考古發掘已經證實了特洛伊城的存在和這場戰爭的發生。也正是由于在10年征戰中,希臘方面元氣大傷,才使北方的多利亞人有了南下的機會,并最終滅亡了邁錫尼文明。戰爭結束后,許多以此為素材的短歌和英雄歌謠在希臘世界,特別是小亞細亞一帶廣為流傳,內容彼此關聯,中心人物常常是戰爭中的部落首領和戰功卓著的英雄。古代希臘有不少靠吟唱為職業的行吟歌手,這些民間藝人在一代代地傳唱這些英雄歌謠時,加進了許多神話傳說的內容。到了公元前9至前8世紀時,相傳在小亞細亞一帶有一位天才的盲人民間歌手名荷馬,在流傳已久的英雄短歌基礎上對大量有關特洛伊戰爭的素材進行加工、整理、潤色,形成了情節完整、風格統一的兩部史詩——《伊利昂記》和《奧德修記》,后人統稱為“荷馬史詩”。此后約兩百年間,吟唱史詩的民間行吟歌手們都以荷馬的弟子自居。直到公元前6世紀中葉雅典僭主庇士特拉圖時期,荷馬史詩才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到了公元前3至前2世紀的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里亞的幾位學者對荷馬史詩又作了校訂,將兩部史詩各分為24卷,史詩的定本終于形成并流傳至今。
從荷馬史詩目前的內容來看,我們并不能了解史詩所描述的戰爭的由來,需要從其他神話資料來補足其來龍去脈。根據希臘神話傳說,特洛伊戰爭由“不和的金蘋果”引發,由“木馬計”結束。神話傳說記載,希臘大英雄阿基琉斯的父母舉行盛大的婚禮,遍邀諸神,卻偏偏遺忘了好事的爭吵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憤憤不平,當婚禮進行時,她來到席間,投下了一個金蘋果,上面寫著“給最美的女神”。果然,神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美神阿芙羅蒂特為誰應得到這個金蘋果爭執起來,她們都認為自己才是最美的女神。三位女神請神王宙斯評判,宙斯也十分為難,讓她們去找世上最美的男子、特洛伊城的王子帕里斯裁決。她們找到了帕里斯,各自都向他許以優厚的酬謝。赫拉許諾,一旦金蘋果判給她,帕里斯可以成為世上最偉大的君王;雅典娜答應可以讓他成為世上最偉大的英雄;阿芙羅蒂特的酬謝則是讓他得到世上最美的女子。貪圖美色的帕里斯把金蘋果判給了阿芙羅蒂特。美神沒有食言,將帕里斯帶到了斯巴達,幫助他拐走了絕世美女、斯巴達的王后海倫。此舉激怒了整個希臘世界,各部落一致決定要助斯巴達王奪回海倫,洗刷恥辱。為此他們組織起一支10萬人的龐大聯軍,公推邁錫尼王阿伽門農為統帥,以阿基琉斯為主將,乘坐一千艘戰船,渡海攻打特洛伊。這場大戰打了整整10年,此間,奧林匹斯的諸神也分成了兩派,赫拉和雅典娜支持希臘,而阿芙羅蒂特當然支持特洛伊。希臘聯軍久攻不下,疲憊不堪。最后,伊大卡島國的國王奧德修斯設下了著名的木馬計。希臘聯軍佯裝退兵,將一具巨大的木馬留在城外。特洛伊人將木馬當作戰利品拖回城中。入夜,當城中一片狂歡時,藏匿在木馬腹中的希臘精兵打開機關溜了出來,與埋伏在城外的軍隊里應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大批特洛伊人淪為奴隸,希臘軍隊洗劫了城中的珍寶而去。希臘世界的各路英雄分頭返回自己的家園,有的一帆風順,有的卻飽受長期的海上漂流之苦。
史詩的第一部《伊利昂記》是對這場戰爭進行直接描述的,但涉及的卻不是戰爭的整個過程,而是集中筆墨寫了10年里最后一年中51天的戰事。史詩開始,就寫到了希臘聯軍內部由于將帥不和到了危急的關頭,詩人說:“阿基琉斯的憤怒是我的主題。”主帥阿伽門農依仗權勢,奪走了猛將阿基琉斯的一個美貌女俘,被激怒的阿基琉斯宣布退出戰斗。希臘方面缺了最能戰的大英雄,連連失利,更抵擋不住特洛伊英雄、王子赫克托耳的勇猛進攻,圍城的軍隊一直被追趕到了海邊。阿伽門農派奧德修斯等人去見阿基琉斯,答應歸還女俘并給予豐厚的禮物,請求和解,希望他重新出戰,但阿基琉斯卻傲慢地拒絕了。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向他借了盔甲,殺了上去,特洛伊人以為阿基琉斯來了,紛紛潰逃。帕特羅克洛斯一直殺到了城下,最終還是被赫克托耳所殺。阿基琉斯聞訊悲憤欲絕,讓母親請求匠神連夜為他打造了一副新的盔甲。他與阿伽門農當眾和解,然后重新投入戰斗。這一天,戰事異常慘烈,雙方混戰成一團,尸體堵塞了河道。最終阿基琉斯在雅典娜女神的幫助下刺死了赫克托耳,將他的尸體拖在戰車后羞辱。這種做法違反了神律,宙斯讓他允許特洛伊王贖回兒子的尸首。白發蒼蒼的老王普里阿摩斯來到阿基琉斯面前,阿基琉斯頓生惻隱之心,感到與死去的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實際上惺惺相惜。雙方同意休戰21天,各自掩埋和悼念死者。《伊利昂記》在為赫克托耳舉行的盛大葬禮中結束。
史詩的第二部《奧德修記》即是寫特洛伊戰爭結束后,木馬計的設計者奧德修斯回家的艱辛歷程,時間的跨度同樣也是10年,但詩人只寫了最后40天的故事,其余有關奧德修斯的經歷都是通過倒敘的手法敘述出來的。史詩開始時,希臘世界中最智慧的英雄奧德修斯尚未回到家鄉伊大卡,四處飄零。在家鄉,他忠貞的妻子佩涅羅佩正不堪貴族們要她改嫁的糾纏。原來,身為國王的奧德修斯長期不歸,貴族們覬覦他的王位和財產,于是100多個求婚者包圍了他的妻子,整日在他的家中狂歡作樂。這天,神王宙斯終于決定可以讓奧德修斯回到家鄉。智慧女神雅典娜飛臨伊大卡,要奧德修斯的兒子特勒馬科斯外出尋父,年輕的特勒馬科斯走遍了希臘的許多地方卻找不到父親。原來,他的父親已被溫柔多情的卡呂浦索女神軟禁在自己的島上達七年之久了。卡呂浦索愛上了奧德修斯,執意要他留下,還許諾他可以長生不老,但奧德修斯仍然一心要回到家鄉。宙斯的神諭到了,卡呂浦索無奈放行。奧德修斯歸心似箭地乘上了回鄉的木筏,孰料海神波塞冬掀起巨浪打翻了木筏,奧德修斯在雅典娜的幫助下漂到了斯克里亞島。那里的國王待他如上賓,在盛大的宴會上,有行吟歌手吟唱起特洛伊戰爭英雄的故事,奧德修斯禁不住淚如雨下。他向國王和賓客們講述了自己10年來驚心動魄的經歷:戰爭結束后,他率部下踏上了回家的旅途,結果誤入了忘憂果之鄉,人一旦吃了那里的果子就會忘記自己的故鄉。奧德修斯費盡心力才使部下離開了那里,卻又進入了海神波塞冬的兒子、放牧巨羊的獨眼巨人的領地。巨人抓住了奧德修斯和他的一個部下,智慧的奧德修斯用計刺瞎了巨人的獨眼,逃了出來,從此得罪了海神。此后,奧德修斯曾制服喀耳刻島上的魔女、經受住了塞壬妖女歌聲的誘惑、奮力闖過卡律布狄斯大旋渦。在太陽神的島上,饑腸轆轆的部下宰殺了神牛,招致宙斯雷電的擊打,全部葬身海底,孤身一人的奧德修斯又漂流到了卡呂浦索的海島。故事講完后,在座的人無不為奧德修斯的經歷動容。國王以禮物相贈,并派船送他回家。在雅典娜的安排下,奧德修斯父子相見,抱頭痛哭。了解了家中的情況后,奧德修斯化裝成乞丐回到家中,將求婚的貴族全部殺死,一家人終于團圓。
兩部史詩對氏族部落時期的社會生活做出了多方面的反映,因此具有很高的認識價值。從其中的內容可以看出,《伊利昂記》的時代稍早于《奧德修記》的時代,當時的希臘社會已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出現了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但奴隸制尚未形成,阿伽門農等貴族首領的權力受到氏族長老會和部落民眾大會的限制。而在《奧德修記》中,則可看出奴隸制已開始萌芽,奧德修斯被作為一個能夠仁慈對待奴隸、自己不脫離勞動的理想的有產者形象加以歌頌。主人公對妻子的深厚感情和妻子對丈夫的忠貞以及奧德修斯殺死求婚貴族的描寫,在史詩中被作為主人公的優秀品質而肯定,這表明保護私有財產和維護一夫一妻制度已成為一種新的道德規范并逐漸被人們接受。
荷馬史詩被稱為“英雄史詩”,但兩部史詩的側重點是不同的。《伊利昂記》寫戰事,重在表現英雄的勇武;《奧德修記》寫海上的冒險經歷,重在展示英雄的智慧。這恰恰是古希臘人英雄觀的反映。史詩時代是氏族社會的末期,只有那些代表了部族共同的理想和集體的利益,又具有過人的勇敢和智慧的人才會受到人們的愛戴,被后人當作英雄崇拜。同時,上古時期的英雄們也一定具有天真質樸、率性而為的特點,不失其個性特征。《伊利昂記》中出現了眾多的人物,但占據中心位置的無疑是阿基琉斯。這位希臘聯軍中最勇敢善戰的驍將,性如烈火,武藝高強,讓特洛伊人聞風喪膽。只要他一出戰,戰局就立刻改觀,希臘聯軍就所向披靡。他當然有自身的弱點,為了一個女俘一度退出戰場,在戰事最危急的時候不肯與阿伽門農和解,對聯軍的失利作壁上觀。但是,阿基琉斯仍然是一個典型的氏族部落時期的英雄。重視個人榮譽是那個時代的普遍觀念,他感覺自己的尊嚴受到阿伽門農的傷害,憤怒使他鑄下了大錯。然而,當他一旦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時,立刻以實際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失。他當著全體戰士的面與阿伽門農盡釋前嫌,為摯友的死而深深自責。阿基琉斯清楚地知道神諭,預見到自己的鮮血必將灑在特洛伊的土地上,但他仍然堅定地走向戰場。為了希臘的利益、為了替摯友報仇,他寧愿戰死在沙場之上。阿基琉斯是暴烈的,但也不乏柔情。他為朋友的死亡哀痛不已而追殺赫克托耳,但面對懇求收回兒子尸首的特洛伊老王普里阿摩斯的滿頭白發時,又禁不住動了惻隱之心。正因為在阿基琉斯的身上,強烈的個人意識和對部族的責任感既矛盾又和諧地統一在一起,這個人物才成為一個鮮活生動的英雄形象。赫克托耳是史詩中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另一個英雄,他的個人命運與對城邦的責任感交織在一起,使這個形象有一種異常悲壯的色彩。他知道,是弟弟帕里斯誘拐海倫才引來了這場戰爭,也知道自己不是阿基琉斯的對手,更預感到了城破之日包括自己的嬌妻弱子在內的特洛伊同胞將遭受的悲慘境遇,但是作為特洛伊全城人民的支柱,也為了一個戰士的尊嚴和榮譽,他仍然堅定地走向必死的結局。整部《伊利昂記》的英雄群像也是如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種崇高的、蕩氣回腸的英雄主義精神。《伊利昂記》金戈鐵馬、慷慨悲壯、氣勢恢宏,而《奧德修記》則在雄渾壯闊的背景下又不失纏綿浪漫的陰柔之美。《奧德修記》是以一個英雄的命運串起的史詩,海洋是它主要的舞臺,奧德修斯經歷的12次險境或誘惑均與大海有關。古希臘人是一個面向海洋的民族,變幻莫測的海神波塞冬實際上是他們對以海洋為代表的自然力崇拜和敬畏的產物。奧德修斯是智慧和勇敢的化身,他面對險境和各種引誘,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用自己熱愛家鄉故土的堅定信念,一次次化險為夷,表現出人類征服自然的杰出智慧和豪邁精神。這是這部史詩的真正感人之處。
荷馬史詩是長篇巨作,但結構巧妙,剪裁富于匠心。長15693行的《伊利昂記》和12110行的《奧德修記》都是選取最后一年幾十天中的故事加以敘述,而對其余有關內容則采用簡潔的穿插或倒敘手法交代清楚,避免了臃腫、拖沓的平鋪直敘,始終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史詩既有對宏大場面、英雄群像的粗獷描繪,也有對局部和個人情態、心理的細致刻畫。作品中運用了大量富于想象力的優美比喻——被后人稱之為“荷馬式比喻”——和諸多反復出現的描述性短語。兩部史詩均采用六音步長短短格的英雄詩體。這些藝術上的特征既表明了它的民間創作傳統,也可看出后代文人加工過的痕跡。荷馬史詩在古代希臘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譽為希臘人的百科全書,它特有的魅力并沒有因時代的變遷而消逝。
四、古希臘戲劇
古代希臘的戲劇分為悲劇和喜劇兩種,它們的希臘文原文分別是“山羊之歌”和“狂歡之歌”,二者皆源于古老的民間酒神祭典。希臘盛產葡萄,用葡萄釀酒也有悠久的歷史。在希臘神話中,釀酒的技藝是由宙斯之子狄奧尼索斯傳授給人的,因此,民間盛行對酒神狄奧尼索斯的崇拜。在古希臘,年年都有盛大的民間祭祀酒神的慶典,祈禱葡萄園能有好的收成。相傳,酒神出行時,身邊有一個半羊半人的森林之神相伴,身后還會有許多女人追隨,她們身披獸皮,頭戴常春藤編制的花環,瘋狂地跟著酒神從一地到另一地。于是,每當鄉村祭祀狄奧尼索斯時,民間歌手們便裝束上羊皮,胸前掛著山羊角,頭戴常春藤花冠,走在群眾游行隊伍的前列載歌載舞。這些民間歌手一般在50人左右,并有一個歌隊長領唱,所唱的歌被稱作“酒神頌歌”。后來,在表演中出現了一個與歌隊長應答的“應和人”,這就在歌的演唱中增加了對話的部分。古希臘戲劇就是由這種帶有民間宗教色彩的祭祀儀式逐漸發展出來的,具體說來,悲劇的前身是“酒神頌歌”,而喜劇的前身則是祭神的歌舞和滑稽戲。
悲劇和喜劇雖然同出民間,但二者在古代希臘是有嚴格的界限的。悲劇在發展過程中樹立起正統的地位,多取材于神話傳說,表現人與命運的抗爭或涉及重大的社會、道德倫理問題,風格崇高、悲壯,以美好事物的毀滅引發觀眾的憐憫與恐懼之情;結構上多遵守時間、地點和情節的統一性,比較嚴謹;語言則追求高雅和規范。喜劇多取材于現實,風格夸張、滑稽、怪誕,生活氣息濃郁,重在揭露丑惡的人與事或諷刺人性的弱點,讓觀眾在笑聲中去否定那些生活中的丑惡現象和無價值的事物。喜劇在結構布局上比較松散和隨意,時有插科打諢和荒誕的情節,語言比較粗俗。因此,悲劇更適合奴隸主貴族的審美口味和教育民眾的現實需要。
在古希臘的戲劇藝術中,悲劇占有突出的地位。悲劇的演出在當時以雅典最為發達,在伯利克里當政時期,雅典在衛城上修建了可容納三萬人的巨大的露天圓形劇場。每年春季,城邦當局還組織盛大的戲劇比賽,獲獎者得到不菲的獎勵和民眾的歡呼贊譽,同時當局還向觀劇者發放觀劇津貼,以鼓勵民眾看戲。希臘戲劇的興衰是與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的發展相一致的,雅典政府提倡和支持戲劇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以此來弘揚民主政治的思想,反對暴政,激發人們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和戰勝敵人的豪情,因此,戲劇是當時雅典公民政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公元前5世紀是希臘悲劇的鼎盛時期,在雅典活躍著許多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公元前525—前456)、索福克勒斯(公元前496—前406)和歐里庇得斯(公元前480—前406)是其中最杰出的三位劇作家。
埃斯庫羅斯出生于雅典附近的一個貴族家庭,青年時代就開始了悲劇創作。據說他從25歲開始就參加戲劇比賽,但直到40歲才獲得第一次桂冠,此后連續獲獎12次。政治上他擁護民主派,但由于不滿于民主派的進一步改革,曾兩次客居西西里南部的敘拉古王國宮廷,并于那里辭世。埃斯庫羅斯有“悲劇之父”的美譽,是他首先在悲劇中增加了第二名演員,使對話成為戲劇的主體部分。他縮減了合唱隊,基本形成了戲劇的結構形式。此外,他還首創了舞臺背景,使用華麗的服裝和高底靴,并使演員的面具初步定型化。有記載說埃斯庫羅斯一生共創作了70部悲劇和喜劇,另一說是90部,但傳世的只有7部完整的悲劇:《乞援人》《波斯人》《七將攻忒拜》《被縛的普羅米修斯》《阿伽門農》《奠酒人》和《報仇神》,他的創作是對雅典奴隸主民主制建立時期社會生活的反映。《被縛的普羅米修斯》是埃斯庫羅斯最著名的作品,他將神話中一個原本只是保護陶工的小神普羅米修斯塑造成了一個不畏強暴、堅持正義理想的高大英雄,成為西方文學畫廊中一個不朽的藝術形象。劇中寫到普羅米修斯由于為人類盜取天火惹怒了新登基的神王宙斯,威力神和暴力神奉旨將他拖到了高加索山,火神把他釘在了山崖之上,普羅米修斯忍受著巨大的痛苦卻頑強不屈。懦弱的河神俄刻阿諾斯前來,勸他向宙斯屈服,但被嚴詞拒絕。他豪邁地預言,被宙斯追逐、被赫拉迫害的人間美女伊娥的第13代子孫、大英雄赫拉克勒斯必將砸碎鎖鏈,使自己獲得自由。由于他掌握著宙斯將要被推翻的秘密不肯泄露,宙斯派神使赫耳默斯對他進行威逼利誘,稱如果他不肯合作,等待他的將是深埋峽谷、被鷲鷹啄食肝臟的可怕命運。普羅米修斯辛辣地嘲諷神使的奴顏婢膝,堅決不從。宙斯無計可施,大發淫威,天崩地裂中,英勇的普羅米修斯消逝于雷電之中。在埃斯庫羅斯的筆下,神王宙斯成了一個專制、殘暴、仇視人類的暴君形象,敢于反抗、寧可忍受無邊的痛苦而決不低頭的普羅米修斯則是文明的締造者和人類保護神的典型。普羅米修斯這一高大的悲劇英雄千百年來一直給人們以深刻的啟示:面對專制暴力和個人利益,真正的英雄絕不會放棄原則和真理而茍且偷生,獲取榮華富貴。作為希臘悲劇藝術的第一位代表,埃斯庫羅斯的悲劇總體上尚顯粗糙。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單純高大、性格單一,缺少發展變化,神化色彩濃郁;歌隊還起著重要作用,帶有比較強烈的抒情氣息;戲劇結構尚嫌簡單,情節不夠曲折。詩句莊嚴,感染力很強,但時有夸張的色彩。總的來說,雄渾、悲壯、豪邁是埃斯庫羅斯的悲劇風格。
在三位悲劇詩人中,索福克勒斯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劇作家,他被人們稱為“戲劇中的荷馬”,足見其在劇壇的重要程度。他生活的時代,正值雅典奴隸制民主政治最繁盛的時期,他的劇作反映了古代希臘“黃金時代”的思想意識和社會風貌,提倡民主精神,最典型地體現了希臘古典時代的英雄觀念和對于人的理想。他在戲劇藝術上的高超造詣更給后世劇作家以深刻的影響。索福克勒斯生于雅典一個工商業主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精通音樂和詩律,與雅典民主派的著名領袖伯利克里交誼深厚。據說他28歲就在戲劇比賽中擊敗埃斯庫羅斯而得了頭獎,此后又多次摘取桂冠,是獲獎最多的希臘悲劇家。他在埃斯庫羅斯悲劇藝術的基礎上又發展了一大步。他增加了第三個演員,從而使對話和動作真正成為戲劇最重要的部分,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使戲劇的矛盾沖突成為推動劇情發展的核心因素。歌隊在他的悲劇中不再處于旁觀者的地位,而是成為戲劇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據說索福克勒斯創作了120余部劇作,但今天能看到的只有7部,其中《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尤為出色,而后者更是被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贊譽為“十全十美的悲劇”。
《俄狄浦斯王》同樣取材于古老的神話傳說。忒拜國王拉伊俄斯得到神諭,他的兒子將會犯下弒父娶母的可怕罪孽。于是拉伊俄斯在兒子俄狄浦斯生下后,即用鐵絲穿捆了他的腳踵,命仆人將這嬰兒棄于荒山野嶺。仆人出于憐憫,將孩子送給了一個牧羊人。后來,沒有子嗣的科任托斯國王波呂瑪斯將他收為養子,但孩子并不知情。俄狄浦斯長大成人后,也從神諭中得知了自己將犯下違背人倫的大罪。為了逃避這一可怕的命運,他遠走他鄉。在一個三岔路口,他與一位老者爭執并將其誤殺,孰料被殺之人竟是他的生父拉伊俄斯。隨后,他用智慧除掉了危害忒拜百姓的獅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被擁立為忒拜王,并娶了前王的王后伊俄卡斯忒,而她正是他的親生母親。神諭終于全部變成了現實。后來俄狄浦斯得知了真相,刺瞎自己的雙眼,請求放逐,以示自懲。
悲劇表現了人的自由意志與殘酷命運之間不可調和的沖突,展示出不屈服于命運的真正的英雄主義精神。劇中的俄狄浦斯勇敢而堅強,智慧而正直。他不僅有能力為百姓除害,而且是一個賢明、愛民的國王。為了使忒拜城的瘟疫停止,拯救百姓的生命,他按照神諭認真追查弒父娶母的兇手,即使當所有疑點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時,也仍然不顧自己的利益,繼續追查下去。百姓愛戴這樣的國王,稱他為“最高貴的人”。按照古代希臘人的理解,命運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俄狄浦斯無論怎樣掙扎,只能是在命運的網羅中越纏越緊,他的悲劇是一定要發生的。然而此劇的立意不在于此,它揭示的不是人的絕望感,而是作為有自由意志的人的不屈精神。俄狄浦斯的行為是悲壯的,因為他無辜地承受著命運的打擊;俄狄浦斯又是高貴的,因為他面對不可改變的命運仍奮起抗爭,捍衛人的尊嚴與榮譽,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大無畏英雄氣概,正體現了人性的偉大和崇高。俄狄浦斯是理想的人的典型。
《俄狄浦斯王》標志著古希臘悲劇藝術的成熟。索福克勒斯始終將英雄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其悲劇命運的發展置于全劇的核心,人物形象鮮明、豐滿。此劇的“倒敘式結構”更是匠心獨具,歷來為評論者所稱道。劇作家不是平鋪直敘展開戲劇情節,而是從故事將近結尾處寫起。戲劇一開始就從忒拜城瘟疫降臨、百姓在痛苦呻吟的境況切入,把“誰是兇手”這個尖銳的中心問題凸顯而出,而將俄狄浦斯的身世倒敘出來,使得戲劇結構緊湊,矛盾沖突高度集中,節奏毫不拖沓,全劇一氣呵成,劇情扣人心弦。索福克勒斯的悲劇藝術曾受到亞里士多德、維吉爾、萊辛、歌德等著名人物的高度推崇。現代杰出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根據《俄狄浦斯王》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結”,在賦予這出古老悲劇以現代氣息的同時,也給現代西方文學批評以深刻的影響。
歐里庇得斯的悲劇則創作于雅典奴隸主民主制由盛而衰時期。他也是貴族出身,早年研究過哲學,與智者學派交往,并受到該學派的影響。他與希臘悲劇藝術的第二位代表索福克勒斯生活于同一時代,但思想卻遠較索福克勒斯激進,是民主傾向最強的劇作家。晚年由于反對雅典當局的好戰政策而不能見容于祖國,流落并客死在希臘北方的馬其頓。據說他寫過92部作品,得獎5次,流傳至今的尚有18部,《美狄亞》《特洛伊婦女》《希波呂托斯》《伊翁》《酒神伴侶》等都是他的著名作品。其中《美狄亞》是歐里庇得斯的代表作,取材于希臘傳說中伊阿宋的故事。在傳說中,伊阿宋為了盜取金羊毛來到了科爾喀斯,當地的公主美狄亞對他一見鐘情。為了表示對伊阿宋的愛,美狄亞用巫術幫他得到了金羊毛。美狄亞的父親追趕逃離的伊阿宋,美狄亞千方百計阻止父親的追逐,甚至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弟弟。與心上人到了希臘后,美狄亞又幫助伊阿宋報了殺父之仇,兩人因此被從城邦中驅逐。悲劇寫的主要是此后的事情。當戲劇開始時,兩人正客居在科林斯城邦,并有了兩個兒子。貪圖富貴的伊阿宋已經變了心,為了財富和地位,他要休了美狄亞另娶科林斯王克瑞翁的女兒為妻;而為了掃清女兒的障礙,克瑞翁也要將無依無靠的美狄亞和她的兩個孩子趕出科林斯。悲憤欲絕的美狄亞苦苦哀求,狠毒的伊阿宋竟無動于衷。絕望的美狄亞決意報復負心的郎君和殘忍的對手。她先假意認錯,麻痹對手,然后讓兩個孩子給公主送上有毒的錦袍和金冠作為賀禮。公主穿戴上之后立刻燃起了烈火,克瑞翁上前來救女兒,父女同被燒死。隨后,為懲罰伊阿宋,也為自己的孩子免遭仇人的毒手,美狄亞親手殺死了兩個兒子,隨后乘龍車飛走。《美狄亞》這出悲劇給人強烈的震撼,劇作家將傳說中的大英雄伊阿宋變成為一個忘恩負義、貪圖權勢富貴的卑鄙小人,而對在夫權、神權、政權三重壓迫下的美狄亞則寄予同情。美狄亞敢愛敢恨、聰明堅強,盡管瘋狂復仇的連串舉動令人驚愕,但由于劇作家細致地刻畫了美狄亞走投無路的絕望心理的發展過程,讓觀眾在覺得可信的同時仍然對她感到同情。此劇表明了歐里庇得斯對婦女低下處境的關切和對造成這一家庭悲劇的社會不公現象的譴責。歐里庇得斯在西方戲劇史的發展上貢獻良多。他擴大了希臘戲劇的題材范圍,對女性和家庭問題給予特別的關注;他對人物心理的細致刻畫、特別是對女性極端心理的深入揭示比較成功,動作和心理的結合使他的悲劇人物血肉豐滿,性格也更加復雜;他關心人的現實境遇,使戲劇更貼近生活本身。可以說,古希臘悲劇至此終于完成了由埃斯庫羅斯寫神、英雄到索福克勒斯寫理想的人,再到歐里庇得斯寫現實的人的轉變。
古希臘喜劇的形成在悲劇之后,直至雅典城邦進入危機時代它的繁榮期才到來。諷刺丑惡人物和針砭時弊是喜劇的特色。古希臘喜劇取材于現實,揭示尖銳的社會矛盾和問題,較多地反映出下層平民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意識。阿里斯托芬(公元前446—前385)是古典希臘喜劇的代表,有“喜劇之父”之稱。傳說他有44部作品,獲獎7次,現存作品有11部。他是雅典附近的一個小土地所有者,因此,他的喜劇作品也多表現希臘農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以詼諧的筆調處理嚴肅的題材,奠定了喜劇寓莊于諧的基本審美風格。《阿卡奈人》和《鳥》是阿里斯托芬兩部著名的作品。前者涉及戰爭與和平問題,寫于雅典與斯巴達城邦戰爭中的第六年,通過一個自耕農在兩國交戰時單獨與敵人媾和保住自己一家幸福生活的荒誕劇情,表達希臘下層百姓的反戰立場。后者則是一部幻想性極強的喜劇。劇中寫林中飛鳥們建立了“云中鵓鴣國”,鳥類實現了沒有壓迫和奴役、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生活,以此來反襯現實社會的不公和不義。這個“云中鵓鴣國”堪稱西方文學史上最早的烏托邦思想的表現。阿里斯托芬的喜劇人物性格夸張,但來源于現實,情節離奇,語言貼近民間口語,詼諧、生動。他的作品可謂雅俗共賞,特別受到農民和其他普通百姓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