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元話語分析:社會分析模式的新嘗試
- 謝立中
- 1733字
- 2019-12-27 16:42:37
四、多元話語分析對我們具有什么意義
第四個問題就是多元話語分析對我們具有什么意義。對于這個問題,當然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我自己的體會,多元話語分析對我們來說至少具有下面這幾方面的意義。
第一,從社會研究這個方面來講,它使得我們完成了一種社會研究對象的轉換。現代主義社會學家認為社會研究的對象就是社會現實本身,而按照多元話語分析模式的理解,我們看到的所謂的現實“本身”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現實都是社會成員通過特定的符號或話語系統建構起來的,所以我們在對某種社會實在進行研究的時候就要將研究對象從這種實在“本身”轉化為對這種“實在”的話語建構過程。此外,當我們拿到一份有關某一社會現象的文本資料時,也不應再把它簡單地當作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而是首先要問這套文本資料本身是如何建構出來的。當然在這里我也要補充一點,有人會說那你這樣講的話我們就不要去或不可能去研究“事實”本身了,只要解釋有關那個“事實”的描述性話語是如何產生的就可以了。當然不是這樣的。這種針對所謂“事實”本身的分析和研究還是可以做的,只是我們現在要意識到這些所謂的“事實”以及對于這些“事實”的描述和分析都只是在特定的話語系統下才是有效的,離開了這個特定的話語系統它就無效了。那種直接對“現實”進行描述和分析的研究還是可以做的,那是另一個層次的研究。但是你要明白你所做的那一套對所謂的社會現實的描述分析是在特定的話語體系下才有效果的東西,不能把它認為是唯一客觀的描述。這是第一點,它讓我們明白在社會研究對象方面所發生的一個重大轉換。
第二,它使我們了解到對于任何一種既定的“社會現實”,其產生和變化的路徑、方向甚至方式等其實都不是由某種唯一的、必然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而是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對任何一個社會問題的回答或解決方案都不會是唯一的,而是存在多種可能性。對處于不同話語系統的人們來說,會有不同的社會歷史“規律”。這些不同的社會歷史“規律”可能會具有大體相同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我們很難對它們做出絕對的取舍。在“同一個”社會歷史情境條件下,處于不同話語系統下的人們,對于自身所處的社會歷史情境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言說,因而也就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制定出一些不同的實踐方略或行動方案,從而可能將社會實踐導向不同的方向,建構出不同的社會現實。這正是造成人類文化和社會類型多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人類文化和社會類型的多樣化狀態將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點是從前面兩點引申出來的,就是啟發我們要以多元主義而不是一元主義的觀點看待這個世界。因為世界本身到底是什么樣的就算我們今天的人類也無法確切地加以言說。我們只要開口去說,甚至我們只要睜眼去看,我們所看到的東西、所感受到的東西就是我們自己所屬的那個話語系統約束我們、引導我們去看到的東西,它已經不是純自然的東西。所以世界不是我們睜眼一看就看到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夠了解更多的話語系統,那么你看到的世界一定是很不一樣的、千姿百態的。至少你應該在理論上知道,世界是多元化的。所以我們要學會以多元主義而不是一元主義的觀點看世界,世界不僅僅是我們在現有的話語系統之下所看到的這個樣子,它一定有別的樣子。這就是我所說的多元話語分析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它是話語實在論,強調所有的實在都是由話語建構起來的,所以我們要清楚對世界(包括社會世界)所做的任何描述都只是在特定的話語體系下才有效,離開這個話語體系就是無效的;另一方面它又是多元主義的,強調不同的話語體系對世界會有不同的描述,這些不同的描述各有自己的價值,所以我們感受、觀察、言說世界的視角就應該是多元主義的。既是話語建構論的又是多元主義的,這就是多元話語分析的基本理念。它就是想在這樣一套理念下去探求一種觀察社會、描述社會、研究社會、分析社會的社會研究模式。我希望大家能夠一起來做這個方面的工作,一起來努力使社會研究中的多元話語分析模式逐漸變得成熟起來,使它能夠為更多的人所接受、所采用,為中國的社會研究做出自己的貢獻。
[1]本文系拙作《走向多元話語分析:后現代思潮的社會學意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一書第九章(原為筆者演講記錄稿)的簡寫版,曾以本文同題發表于《社會》雜志201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