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管理學說史:英雄榜與里程碑
- 馬浩
- 2155字
- 2019-12-27 16:40:38
資源本位企業觀:全面理論整合的美夢
資源本位企業觀的涌現:Wernerfelt的樸素機敏
1984年,有一位學者在《戰略管理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通訊,題目是“資源本位企業觀”。隨后,它的發展和影響奇跡般地滲透到戰略管理幾乎所有的分支,甚至波及國際管理、創業學、市場營銷乃至管理信息系統等諸多領域。首次擎起資源本位企業觀這面大旗的上述學者是Wernerfelt(1984),而在這面大旗下集聚的學者們卻各有側重,自持己見。與Wernerfelt同時獨立進行以資源為基礎的戰略研究的學者主要包括Rumelt(1984,1987)、Barney(1986,1991)、Dierickx&Cool(1987)等。
Wernerfelt提出的資源分析法可以說與產業分析法分庭抗禮,但又兼有與之結合之意。他首次提出了與產業經濟學中進入壁壘相似的“資源位置壁壘”(Resource Position Barriers)等概念,并以企業的資源組合為基點,分析企業多元化經營的方向與模式(例如Chatterjee&Wernerfelt,1991),為后人展示了理論大家的游刃有余和無窮的想象空間。Rumelt的論述則是文筆老辣、字字珠璣、切中要害、觀點犀利。他的文章既有理論陳述,又有數理推導,無疑屬于資源本位企業觀乃至整個戰略管理文獻中的上乘佳作。他將資源本位企業觀的闡述與熊彼特創新理論的神髓天衣無縫地糅合在一起,注重企業家在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高深莫測的境況下做有關資源與能力的決策時所需要的遠見和勇氣(Rumelt,1984,1987)。
資源本位企業觀的定型:Barney的范式革命
真正在資源本位企業觀旗下“發跡”并為之獻出扛鼎之作的,應該說是Barney(1991)。游走于新制度經濟學和組織經濟學之間,Barney(1986)對戰略資源要素的研究首次關注戰略資源要素(那些在某種競爭環境中制定和實施某種有效的競爭戰略所必需的資源與能力)在企業間分配的不均等性及其戰略含義。這種持久的不均等性(Heterogeneity)會導致某些企業具有不可模仿的戰略,從而享有可持久的競爭優勢和卓越的經營績效。Barney(1989)同Dierickx&Cool(1989)的討論使其理論得到逐步完善。苦于沒有一個良好的標簽,Barney的論文(1986)在發表之后的若干年里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隨著Wernerfelt資源本位企業觀的說法在文獻中和學者間的不斷快速升溫,Barney適時擁抱了這面旗幟,并于1991年在其時任副主編的《管理學期刊》(Journal of Management)上開設了一期關于資源本位企業觀的專題。在收錄于其中的文章里,Barney(1991)明確闡述了現在被認為是主流派的資源本位企業觀的標準理論范式,即所謂的關于企業資源分析的VRIN(Valuable, Rare, Inimitable, Non-substitutable)框架。其主要論點是,企業所擁有的那些有價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難以替代的資源與能力能夠為企業帶來持久競爭優勢。另外幾篇重要文章(Grant,1991;Mahoney&Pandian,1992;Amit&Schoemaker,1993;Peteraf,1993)為Barney的資源本位企業觀夯實了理論基礎,并對其與產業分析法的關系進行了較為清晰的梳理。Helfat&Peteraf(2003)通過引入“能力周期”(Capability Cycles)的概念,試圖對資源本位企業觀進行動態化的解讀與拓展。
資源本位企業觀在公司層面的表述: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可以說是資源本位企業觀在公司戰略層面的體現。根據Prahalad&Hamel(1990)的定義,核心競爭力,就多元化經營企業而言,是一個企業中集體學習與智慧的結晶,是企業的某種顯著的競爭力,是協調多種技術和技能的知識體系和能力,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基石與核心,廣泛應用于企業的不同業務和終端產品中,在很大程度上界定企業的形象認知,屬于企業總體而不屬于某個業務單元。比如,佳能的圖像處理能力和本田制造小型發動機的能力。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需要跨部門的交流、參與和承諾,需要在使用中得到積累,在共享中得到增強,需要謹慎保護和精心培育。核心競爭力為企業進入廣泛的產品市場空間提供跳板、支持和契機,為它所支持的終端產品增加價值,使產品在客戶的眼里具有較高的效用。并且,核心競爭力應該很難被對手模仿。
資源本位企業觀的命運:衰落還是再生?
資源本位企業觀曾被認為是可以整合整個戰略管理文獻的一個強有力的理論范式(Peteraf,1993)。然而,這只不過是又一美好的理想和期冀。對于資源本位企業觀對戰略管理學研究的意義,Priem&Butler(2001a)持懷疑和批評的態度,尤其對資源本位企業觀理論框架之循環論證有所指摘(資源的價值和競爭優勢的關系難以清晰地界定)。而且,他們認為Barney對資源的定義太寬泛,如何獲取獨特資源仍是黑箱,資源本位企業觀的適用邊界沒有清晰界定。在回應中,Barney(2001)對此批評基本不以為然,極力為資源本位企業觀的有用性進行辯護。10年之后,2011年,即Barney資源本位企業觀框架推出20年之際,Barney與合作者(Barney, Ketchen&Wright,2011)則采取了相對客觀平和的態度,認為資源本位企業觀研究已經進入成熟期,其興盛再生取決于大家創新性的研究,其潛在衰落則可能是由于大家不能更好地確立該理論的微觀基礎(Barney&Felin,2013),不能更好地理解資源本位企業觀與其他分析視角和方法的關系,從而不能進行創新性的利用和發展。
毫無疑問,無論如何精彩,資源本位企業觀都存在一些重要缺憾和不足。其一,這一理論框架并非像其標榜的那樣,真正是企業層面的理論。它關注的焦點仍然是市場和市場的不完善性(Market Imperfection),只不過這里的市場是資源要素市場(Market for Strategic Factors)而不是產業經濟學所研究的產品市場。其二,由于過分強調那些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資源的重要性,該理論框架,在運氣以外,并沒有給企業家和經營管理者留下多少選擇的空間。其三,資源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應用的環境。離開產業環境,相對獨立地看資源與能力的獨特價值,雖然能夠增進我們對SWOT分析中SW(Strength和Weakness,即強項和弱點)的了解,但同樣也可能忽略戰略分析中關于內外契合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