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早期北京話語氣詞研究作者名: 陳穎本章字數: 1543字更新時間: 2020-01-07 15:01:01
第二章 早期北京話語氣詞語義分析
白話語氣詞“啊、嗎、呢、吧”早已產生,長期和文言語氣詞共存,即楊永龍(2003)所說的“語法演變并非新陳代謝,更像四世同堂”。語氣詞系統的全面轉變是在晚清民國完成的,既有文字形式的調整,又有讀音弱化的過程。這些變化都以語氣詞表情表態的語義為核心。既是表情表態,就離不開和語調等其他表達語氣手段的配合。
傳遞語氣的首要因素是語調,討論語氣詞的作用要考慮到這一點,不能把語調傳遞的信息歸到語氣詞身上。但是,相同形式的句子若帶上了不同的語調和不同的語氣詞,其意義的差別就不能絕對歸因為語調。語氣詞只要出現,就會增強或削弱原有的語氣。所以,討論語氣詞的意義,既不能把整個句式的意義歸結到語氣詞身上,也不能將語氣詞完全從句式及語調所表達的意義中剝離開。本書將從語氣詞在不同句類中的用法來討論其語義功能。
Ochs, etc.(1996)提出:“話語的形式和互動參與者之間的關系轉換是糾纏在一起的”,“作為互動結構,語言形式可以被看成是不同交際者的合作成果”。交際中,說話人說出信息或態度的同時,對聽話人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或期待,說什么、如何說,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話雙方的社會地位和交際需求。如趙元任(1968/1980)就曾提到句末的下降尾音“表示說話人有一種優越感或殷勤的態度(they express a somewhat superior or condescending attitude on the part of the speaker),比如大人跟小孩說話時就是”,這種由高低位置決定的態度表現在語言形式中,即為互動的成果。
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度和感情,這種說話人“自我”表現成分的特性是主觀性(subjectivity)。交互主觀性(intersubjectivity,也譯為“主體間性”)則牽涉到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注意,把聽話人當作話語事件的參與者(Lyons,1977)。
Traugott & Dasher(2002)指出,主觀性是交互主觀性的先決條件,最具有主觀性的表達有以下特征:
最具有交互主觀性的表達有以下特征:
具體到說話的內容,傳遞信息(如陳述句)或情緒(如感嘆句)主要體現主觀性,索取信息(如疑問句)或態度(如祈使句)則更多體現交互主觀性。在漢語中,傳遞或索取信息或情緒的主要手段是句調和語氣詞。它們既有各自的互動性質,又互相影響,彼此作用,在不同目的的言語交際中呈現出多種互動效果。
句類和傳遞/索取信息/情緒的關系并非簡單的一一對應。呂叔湘(1942)指出,語氣是概念和內容相同的語句“因使用目的不同所生的分別”,兼用語調與語氣詞兩種手段表示。王力(1943)將語氣分為四大類十二小類,在每個語氣小類之下列出了對應的語氣詞用例。按照對聽話人由高到低的要求程度,大致可將這些語氣及對應的語氣詞排列如下:

圖2.1 交互主觀性和語氣詞的對應
①王力(1943)在“表明”類語氣中的用例是“的”,如:“剛才是我淘氣,不叫開門的。”在此序列中“的”應和“了”處于同一等級。“的”的語氣詞性質頗有爭議,本文不作討論,故未列入。
盡管語氣詞是多功能的,一個語氣詞可以表達不止一種語氣,各語氣詞的功能互有交叉,但還是可以大致歸納出語氣詞在互動等級序列上的高低,即:吧>嗎>呢>啊>了。
語氣詞的語義決定了它的互動等級,放到不同的句類中,增強或減弱句子原有的語氣,提升或降低句子原有的互動功能。語氣詞的互動等級又與其語音形式相關:語氣詞的開口度越大,互動等級越高(主觀性、交互主觀性強)[4]。開口度越大,發音越響亮,越適宜和聽者互動。
本章將從互動角度討論這幾個主要語氣詞的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