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川鹽行銷

在清代長途販運的商品中,其量之大、面之寬、與民生計之密切、從事的商人之眾多,可謂非鹽莫屬。川鹽之行銷“遼遠與兩淮等,跨西藏及六省”。湖南凡淮鹽不及之地皆食川鹽;湖北的西南、西北及漢水之上游食川鹽;貴州除沅水上游六縣食淮鹽、古州食廣鹽外,“余則屬川鹽”;云南“自揚子江上流,為舟楫所通之處,皆用川鹽”;甘肅南部和川藏一帶“皆食川鹽”[471]

川省之鹽引分陸引和水引兩種。陸引即票鹽。持票者在票厘局納厘金、領(lǐng)證書,“運販于隨近一帶各州縣”。陸引在川境內(nèi)行銷,其鹽量較水引少得多。之所以稱為陸引,是由于自流井附近各州縣商人“從陸路運搬,陸續(xù)不絕”。水引:由戶部規(guī)定引數(shù),川省沿岸各州縣及外省的貴州、湖北等地“皆由水路搬以販賣”[472]。如從自流井搭船往鄧井關(guān)轉(zhuǎn)載大船,向各地沿岸轉(zhuǎn)運。每引包數(shù)、每包斤數(shù)都有明確規(guī)定[473]

康雍時期川鹽產(chǎn)量大大提高,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政府在川省增行鹽引15125引[474],是為計岸行引之始。到雍正九年(1731)每年水引11166張,陸引61029張,折合鹽92277840斤(見本書第五章表5-1)。但運銷卻存在很大的問題,一些山川險阻之地由于商人趨利避害,不愿承運,“以致私販充塞,官引壅滯”,“至僻遠地方……或因途路遠難,向未行引,或因人民散處,不易招商,往往鹽價高昂,民間淡食”[475]

雍正七年(1729)川陜總督黃廷桂、四川巡撫憲德提出建立川鹽運銷制度的主張:“不論有無產(chǎn)鹽州縣,約計戶口之多寡,均勻頒發(fā),令其各自招商轉(zhuǎn)運,在商人于本地方官領(lǐng)引,即于本地方官繳銷。”[476]要求根據(jù)川省食鹽人數(shù)確定銷額,按鹽運路線將各廳州縣銷額與對應產(chǎn)區(qū)掛鉤,也就是以產(chǎn)地為起點,銷地為終點,由運商將其連成一線,無數(shù)的運銷線形成運銷網(wǎng)。各需鹽廳州縣自己招商發(fā)引,到指定鹽場運鹽,回本地銷售;邊遠地區(qū)招商不易,由官運行銷。經(jīng)清政府批準,這一運銷制度開始在上游實施,實施區(qū)域包括35個產(chǎn)鹽州縣,83個不產(chǎn)鹽廳州縣,新設的彭縣等10州縣,改土歸流的永寧、天全以及建昌所屬德昌所、米易所、鹽中左所,加上改設的清溪,共計134廳州縣衛(wèi),基本上包羅了整個川省。新的運銷制度實施后,川省每年額行水引12305引,陸引89811引,折鹽112066810斤。后來官方統(tǒng)計數(shù)字雖有不同程度的增減,但大抵以此為準,稱為“原額”[477]

川鹽向分楚、邊、計三岸,運銷湖北境內(nèi)者稱楚岸,由仁、涪、綦運銷貴州者稱邊岸,運銷本省內(nèi)地各州縣者稱計岸,下面分別介紹三岸運銷概況。

(一)楚岸

清初,川鹽已有零星銷楚,但由于食鹽專賣,劃界運銷,因而兩湖市場基本上被淮鹽占領(lǐng)。但淮鹽進入兩湖由于路途遼遠[478],運價甚昂,“歸州、巴東例食淮鹽,淮鹽從長江至漢口,入南津關(guān)抵歸、巴等處,川江峽口,灘高水險,逆流而上,運載艱難,每不能隨時接濟,且盤腳重大,價至三四分一斤不等。貧民度日不給,無力買鹽,致多淡食”[479]。而毗鄰的四川夔州府等地食鹽價止四五厘,兩相比較,鹽價幾乎相差十倍。同時,因川鹽不能下銷兩湖,造成了川鹽的滯銷。

從康熙時便有不少官員請將川楚、川湘界連之地改食川鹽。乾隆元年(1736)大學士朱軾還特上《請定鹽法疏》,呼吁“行鹽地方宜酌量變通”。該年確定由四川改隸湖北的建始縣額銷云陽水引93張。乾隆三年(1738)議準湖北改土歸流的鶴峰、長樂、恩施、宣恩、來鳳、咸豐、利川等七州縣按建始縣例購食川鹽,共銷水引34張,陸引1196張[480]。這七州縣“各募殷實商人,在于就近各鹽場領(lǐng)引掣鹽運銷,課額即赴川省完納,府州縣銷引督催考成,俱歸川省考核奏報”。乾隆五十四年(1789)改由楚省招募淮商運銷川鹽,但由于淮商不愿行銷川鹽,“以致課引久懸”,最后仍“咨川招商辦理”[481]。但總的來說,清政府對川鹽銷楚是持控制態(tài)度的。

咸豐三年(1853),由于太平軍占領(lǐng)了長江一線,淮鹽無法上運,清政府遂允許川鹽濟楚,實行商運商銷,“凡川、粵鹽斤入楚,無論商民,均許自行販鬻,不必由官借運。惟擇楚省堵私隘口,專駐道府大員,設關(guān)抽稅。或?qū)⒈旧槭眨蛄钫凵敿{,均十取一二,以為定制。一稅之后,給照放行”[482]。這給川鹽擴大在湖北的市場造成了絕好機會,川鹽得以大量入楚,據(jù)胡林翼估計:“入楚之鹽,以旺月計算,約合川省水引九百余張,一千萬斤上下。”[483]又據(jù)研究者估算:旺月每月約合川省水引900余張,若以衰旺之月折中為800引,按道光三十年定章,每水引一張計巴鹽8000斤,花鹽l萬斤,以花巴各半折9000斤計,月銷川鹽當為720萬斤,年銷額應為8640萬斤左右。這還不包括無法計算的私鹽在內(nèi)[484]

太平天國失敗之后,曾國藩即以“淮綱之興替,全視楚岸之暢滯”為由,試圖恢復淮鹽市場[485]。但由于川鹽行之已久,民食已慣,欲復回淮鹽銷岸已甚困難,后經(jīng)兩江與兩湖、四川總督頻年爭訟,于同治十一年(1872)劃定川鹽和淮鹽銷售區(qū)域及辦法:湖北安陸府之鐘祥、京山、潛江、天門,襄陽府之襄陽、均縣、谷城、光化、棗陽、宜城、南漳,鄖陽府之竹山、竹溪、鄖西、保康、鄖縣、房縣,荊州府之江陵、公安、石首、監(jiān)利、松滋、枝江、宜都,宜昌府之宜昌、長陽、秭歸、興山、巴東、五峰,荊門州之荊門、當陽、遠安,計5府1州33縣;又湖南澧州之澧縣、石門、慈利、臨澧、大庸、安縣等6縣,均為濟楚川鹽與淮鹽并銷區(qū)域,銷額按“川八、淮二”劃分。即川鹽占80%,淮鹽占20%。

(二)邊岸

邊岸即行銷于貴州之鹽引,清初貴州之貴陽、安順、平越、都勻、思南、石阡、大定等9府均食川鹽,雍正十三年(1735)又增興義府,共為10府。乾隆六年(1741)川鹽運黔定額為水引5896張[486]。四川運黔邊鹽主要有四大口岸:由涪州、彭水運銷下游曰“涪岸”;綦江運銷下游曰“綦岸”;合江、仁懷運銷上游曰“仁岸”;永寧運銷上游及云南曰“永岸”[487]。乾隆初四川額銷黔引5896道,后因供不應求,又陸續(xù)增添鹽引[488]。乾隆時期貴州“盡食川鹽,人齒日繁,引不敷食,所有各處滯引,專賴黔商代銷”[489]。川鹽逐漸占據(jù)了貴州市場,并由單純的運鹽逐漸發(fā)展到自運自銷,“節(jié)節(jié)開設小店,每店動需一二萬金。沿途以鹽盤鹽,到店則散發(fā)小販,赴鄉(xiāng)零售,按關(guān)收帳”[490]。而且把川鹽的運銷向云南發(fā)展,直至咸豐初邊岸都處于增長的趨勢,“犍廠每年額行黔水引四千六百零一張,滇陸引二萬五千一百五十四張;富廠每年額行黔水引三千九百八十六張,陸引五十六張”[491]。以上各引折鹽計達8100-8200萬斤左右[492]

咸豐四年(1854)以后,由于太平天國起義,川鹽行銷滇黔受到影響,數(shù)年中積滯鹽引達5萬余張[493]。光緒二年(1876)丁寶楨任川督后,對川行黔邊鹽岸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整頓。光緒三年,經(jīng)清廷批準,丁寶楨向山東巡撫借解銀8萬兩,又由司道各庫陸續(xù)籌撥銀42萬兩,共集銀50萬兩,在瀘州設局總理一切事宜,并于犍、富、射三廠設購鹽分局,在各邊岸廳州縣設售鹽分局,形成層層隸屬、購銷兼顧的機構(gòu)[494],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開辦黔邊及近黔13廳州縣計岸官運鹽務,改變過去黔省鹽厘過重,有礙銷路的狀況,減輕成本,“各項經(jīng)費又照從前裁減三分之二”[495],使鹽販有利可圖。第二,順應商情,規(guī)定各地方關(guān)卡“概不準分厘重征,需索留難”[496]。第三,在總局發(fā)行聯(lián)票,鹽販陸運時須折包駝載,用此票作為該商過境驗放之用[497]

經(jīng)過整理,川鹽銷黔量大大提高。原每年約共銷黔邊額引五六千道,積滯黔邊額引三四千道至五千道不等,自改歸官運商銷后,一年之中,總計川省13廳州縣額引計引全數(shù)銷竣,還代銷了光緒元年和二年黔邊積引10244道[498]。許多商人也因此獲利不少,銷鹽商人日漸增多,過去四岸商號25家,在官運開辦一年中,便新增9家,而且“沿途店棧愈開愈廣”[499],沿途商業(yè)又因之活躍起來。

(三)計岸

計岸系指川鹽在本省行銷之鹽引,前已敘之,此僅略作補充。計岸分16岸,即綦邊保邊計岸[500]、涪邊保邊計岸、仁邊保邊計岸、永邊保邊計岸、滇邊保邊計岸、萬楚川計岸、巫楚川計岸,瀘南計岸、涪萬計岸、納萬計岸、府河計岸、渠河計岸、南河計岸、雅河計岸(以上14岸配川南鹽場)、江涪計岸、成華計岸(以上兩岸兼配川南川北鹽場)。另外還有票岸,由鹽販用牛馬駱駝及人力載運,行銷于富順、內(nèi)江、資中、隆昌、榮昌、永川、威遠、榮縣、璧山、瀘縣、宜賓、南溪等12縣。乾嘉以后,由于票鹽的沖擊,計岸積滯甚多,光緒初經(jīng)丁寶楨整頓,大量積引銷往缺鹽的貴州。

1903年,川督岑春煊以改練新軍,餉無所出,見滇黔及近邊計岸官運成效昭著,獲利甚豐,遂于省內(nèi)計岸也推行官運,奏準從1904年開始,將現(xiàn)行商運的成都、華陽等38廳州縣全改官運,以裕餉需。另于省城設立計岸官運總局綜理其事。行水引3932張,陸引28990張,約占川鹽全額的15%[501]。至此,川省有61廳州縣實行官運,其余州縣歸濟楚的商運商銷和歸丁票地的民運民銷。

川省在長期的販運中,形成了獨特的鹽運方法,如富榮鹽場的引鹽由灶產(chǎn)出后,抬運至官倉或公倉暫存,過秤后,花鹽用篾包裝,以力夫抬;巴鹽由漏明篾籠裝以駝馬運,或均以小撥船裝載,一律運至關(guān)外,再交井河櫓船[502],運赴鄧關(guān)。洪水期約需二三日,枯水期約需半月抵鄧關(guān),再于鄧關(guān)改換長船[503],分運至瀘州、合江、江津、重慶等處卸載。瀘南岸之行銷瀘州者,在瀘州卸載;仁邊岸在合江卸載,另覓船轉(zhuǎn)入綦江,運至貴州;楚鹽則在重慶卸載,從長江運至宜昌;如系渠河、涪萬、涪邊各岸之鹽,則換木船裝運。至于票鹽,則由各販挑運米、油、紙等貨到富榮鹽場出售后,即以其篾簍裝運,或以麻袋用駝馬載運,或僅以繩索肩挑而行。

川鹽運銷為川省一項重要財政收入,依靠鹽運為生之川民更不計其數(shù),鹽運是清代川省重要的經(jīng)濟杠桿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家渠市| 健康| 邵阳县| 根河市| 鹤壁市| 大渡口区| 永善县| 潮州市| 册亨县| 丁青县| 府谷县| 微博| 平利县| 宝鸡市| 丹巴县| 万源市| 乌兰浩特市| 芜湖县| 丹凤县| 泗洪县| 吕梁市| 佛山市| 时尚| 贵溪市| 兴义市| 三河市| 昆山市| 揭东县| 页游| 沾化县| 右玉县| 贵溪市| 保靖县| 河池市| 铜川市| 历史| 繁峙县| 明光市| 墨江| 扎鲁特旗| 莲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