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長途販運

清初,由于年年戰亂,上游各關相繼停閉,至康熙初最早復設夔關。夔州府知府報稱:“今川省凋敝因而商賈亦稀,卑府妄議以春冬二季定稅銀三百兩,夏秋二季每季定二百兩,共約計每歲一千兩之數?!w以蜀產銷滅殆盡,貨物不行,如各廠無人開鑄而銅鉛無以出賣,楚省鹽茶有禁而興販不敢越境。舉全省通省人民不及腹里之一郡,安望其擊轂摩肩商賈濟濟?”[454]夔關扼川省進出口東大門,年收稅竟只千兩,可見商賈之少。

清初在川南設有八個榷關,即建昌、會川、鹽井、寧番、越西、梅嶺、安寧、大壩,但直至康熙初這些地區仍是“僻處遐荒,舟楫不通”,往來貿易稀少,即使有也多為“肩挑背負”者,所運“貨物有限”,因而各關名存實亡[455],只有建昌關地位日益重要。因建昌、德昌、會理一帶盛產蠟蟲,每當春季,川南的洪雅、夾江、峨眉、丹棱及滇省客商到此交易,在乾嘉之際,“每年蟲銀不下百萬”,建昌關也因之“關稅亦旺”[456]。隨著上游經濟的逐步恢復,商品性農業也有較大發展,商業日益繁榮,特別是糧食剩余漸多,大量外運;養豬業也興盛起來,如在川北山區,“家設豬圈一所,少者四五只,多者數十只”,“惟以包谷飼豬,變易鹽、茶、布匹”[457]。川豬運至陜甘湖廣??滴跏拍辏?680)于閬中設置榷關專抽豬稅。康熙四十年(1701)開辟漢藏貿易,次年清廷派遣喇嘛達木巴色爾濟等駐打箭爐,設關監督貿易[458]??滴跛氖辏?707)川撫能泰奏請在重慶設關,“川省地方,山深林密,產木頗多”,重慶系“川江上流要區”,在此對運往湖廣、江南的木材征稅[459]

清前期全川共設大小榷關九個,其中戶關二:夔關、打箭爐關;工關一:渝關;地方關六:成都四門關(附內江紅花稅口)、建昌關(又稱寧遠關)、敘永關、閬中關、廣元關、雅州關。其中建昌關、打箭爐關、夔關、渝關都是因省際貿易發展而建立的。表4-1是各關的設立時間和主要征稅商品。

表4-1

資料來源:據魯子健《清代四川的榷關》,《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

榷關征收商品過道稅或落地稅,各類商貨均定有則例,每一榷關立有歲額。據《皇朝通典》載:“夔關、打箭爐商稅,照地方征稅例,每兩三分”[460],即按3%抽稅;又據《光緒大清會典事例》載:“米豆雜糧,均每石征銀四分。”[461]清前期上游糧價大概每石銀一兩,所以糧食抽稅約4%。

各關歲額主要分為正額與關稅盈余兩項。正額為欽定每年額解戶部或藩司???,盈余則多為關稅外的加征,以后逐年增加,盈余往往超過正額。表4-2列出各關各期報解戶部的稅款額??滴鯐r九關共征關銀14771兩,按平均3.5%抽關稅算,那么過關商品總值應為42.2萬兩;嘉慶時九關共征關銀239751兩,也按3.5%的抽稅率算,那么過關商品總值應為685萬兩。

表4-2

資料來源:根據魯子健《清代四川的榷關》表一、表二改制。

至嘉慶二十年(1815)四川榷關已增至22個,夔關年稅額已上升到183742兩,盈余95032兩[462];較嘉慶時增加甚多。其時雖有洋貨輸入,但畢竟仍以土貨輸出為絕大多數。據川督丁寶楨稱:“向來三江湖廣等省客商,上水貨物過夔關,納稅以棉花為大宗,洋貨雜貨次之;川省土產各貨下水過夔關,以白蠟、紅花為大宗,桐油、生漆、麝香等物次之?!?span id="j3ndayw" class="math-super">[463]

貿易的發展,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販運陸路,如涪州即為上游內外相通的重要商路之一。涪州位于重慶以東450里處,在黔江與長江相匯的角上,它不僅是川省西南全部天然水路口岸,而且是前往湖南的重要陸路的起點。這條陸路入湘境后分為三線:即水路達漢口、陸路至江西和經廣西到廣東,上游所需東部各省貨物和洋貨全靠該路供應。宜昌開埠前,這條陸路的重要性超過水路,“道光年間……其洋貨入川,由粵海關報驗完稅后,從湖南之郴州、常德轉龍潭、龔灘出涪州以達重慶,水陸兼程必兩三月方可到川”[464]。自從光緒三年(1877)宜昌開為商埠并通行輪船后,這條陸路方失去原有的重要地位,而豐都、忠州、萬縣和湖北的宜昌、沙市的陸路日趨繁榮。

四川通往云貴的南部商路也進一步得到開辟。由重慶南下或西行運至云貴和邊藏的主要有棉紗、匹頭、絲、茶、蘇廣雜貨、食鹽、瓷器、鐵器等;由云貴、邊藏運至重慶再分散外省的主要有山貨、牛羊皮、雜皮、藥材以及云南個舊的錫等。到光緒時期,民間陸運組織“麻鄉約”甚至由昆明經個舊、河口等地,將絲、茶和錫制品等運往安南,并承運同類貨物由昆明經楚雄到緬甸。

但長江上游的商運是以水路為主體的,長途販運的發展往往以一些河流為依托,與大都市串連,形成了商業貿易網絡。如岷江流域“地質肥饒,物產豐富,其氣候風土最適于農業。而所產農品以米麥為第一,煙草、麻、小麥、豆等次之。其余生絲絹織物等,產額亦富”。成都府16州縣物產大多靠岷江運出。流域內的嘉定府物產“最著者為鹽、白蠟、生絲等”。鹽年額清末約18萬噸,白蠟年輸出省外約120萬兩,生絲產額約2300萬兩。嘉定府為雅州、打箭爐等處“貿易之關鍵”,而且“當岷江貿易總匯之區”。又如沱江流域盛產糖、鹽、棉等,其支流自流井“鹽井之數計有五千”,年產額在36萬噸以上,這些鹽也基本靠沱江運出,“而瀘州商業,亦賴此以繁盛”。而重慶、合州等城市則靠嘉陵江、長江、渠江、涪江的河運而繁盛。而涪州的興起既得陸路之利,亦有河運之便。黔江從貴州思南府北折入川,經涪州城東北入長江,其可通舟楫之處數百里,涪州成為桐油、茶等集散地,“每歲此等貨物賣買額達于八十萬兩以上”[465]。

長江上游的商品出入基本上依靠木船。運出貨物以糧、鹽、糖、桐油、山貨、土特產等為主,大都由支流集中在長江干流而下;進口以棉紗,布匹、雜貨、海產等為主,多由干流散放各支流而上。運出的桐油、茶、山貨等大多運往華東再轉運國內外,鹽、糖、紙、糧等主要運往云貴、兩湖、陜甘、江浙等地。如川糖主要沿長江經重慶、萬縣轉口到湖北的宜昌、沙市、漢口等地。道光以后,川糖進一步發展,市場逐漸擴大,甚至與制糖歷史悠久而且量大的臺、閩糖爭奪市場。清人劉家謀詩曰:“蜀糖利市勝閩糖,出峽長年價倍償?!?span id="f7kzp3x" class="math-super">[466]

上游之山貨輸出,清以前只有生漆、青麻、水牛皮、箱皮、牛膠、山絲六種,清代以后種類漸增,其新增品種情況如表4-3。

表4-3

生漆采辦者最初主要為西幫,到清代外廣幫及川幫均有辦運[467],每年輸出量數千桶。清末民初洋行始在上游購生漆。桐油為上游出口大宗,僅以川東的秀山為例,鄰近各縣以及貴州松桃沿河等地所產桐油均集中于此出口。清初由陜幫商人到此購運,以后湖北、江西兩幫商人來此為多。光緒間油業盛時外幫商人在秀山設有八大字號收油。乾隆時青麻業漸臻發達,歸入“山貨藥材業”之列[468]。光緒初年重慶“四門振興會”成立時[469],青麻已成為重要輸出商品,繼南京幫之后,內廣幫[470]、漢陽幫又相繼營貿。清末洋行開始大量收買。山絲即野蠶絲,主要是貴州出產,假道四川輸出,明代是南京幫、西幫采辦,銷于下江一帶,織“山絲綢”。到清代各幫均有經營,每年由川輸出有六七千擔,每擔值七八十兩;光緒末由于銷行極旺,漲至220余兩。民初,云貴產品徑由滇省運銷各地,川省山絲交易遂衰。

過去農家大多視豬毛為廢物,咸豐時內外廣幫開始收白生鬃,運至廣東再由梳房轉洋莊,運銷出國,每年輸出數百擔。光緒中重慶漢陽幫仿廣東制鬃辦法就地加工,以后各洋行又設廠梳制。黑豬鬃此時也大量加工出口。

清代長江上游長途販運的興盛,反映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區域市場的擴大,下面敘及的鹽和糧食的運銷更證明了這一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安县| 巴塘县| 教育| 阿鲁科尔沁旗| 开鲁县| 济源市| 巴塘县| 西贡区| 安图县| 商丘市| 宜兰县| 政和县| 若尔盖县| 辽阳市| 淮滨县| 叙永县| 门源| 杭锦后旗| 兰坪| 永丰县| 千阳县| 探索| 临汾市| 伊宁县| 温泉县| 肇庆市| 郴州市| 和平区| 息烽县| 达拉特旗| 江川县| 通城县| 天祝| 辽宁省| 丹凤县| 资阳市| 洪泽县| 大兴区| 惠州市| 维西| 九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