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 劉琛等
- 4294字
- 2019-11-29 12:01:43
第二節 研究主題分析
從相關文獻的研究主題和內容來看,2008年之后的華人華僑中華文化傳播研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對作為文化傳播主體的華人華僑特征的研究,二是對華人華僑中華文化傳播的內容和路徑的研究。
一、作為中華文化傳播主體的華人華僑研究
第一,華人華僑主流文化融入及適應性研究。
華人華僑融入并適應當地主流文化是其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前提。海外華僑在海外長期不融入居住國的文化就會形成大量的“城中城”“社會中的社會”,對中華文化向國際的傳播產生障礙[34]。加強華人華僑與主流社會及當地居民的對話和溝通,積極融入所在國,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華人和中華文化。
2008年之前,針對華人華僑主流文化融入及適應性研究的文獻數量非常稀少。2008—2014年,以“華人華僑”和“融入/文化適應/認同”為主題詞的中國知網文獻也數量不多,僅為68篇(見圖2-4)。
按照研究主題分類,近一半的文獻是針對某國別區域內的華人華僑主流文化融入及適應性現狀進行的分析。其中,針對美國和東南亞各國華人華僑的文章較多,占同類文獻的70%。相比之下,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華人華僑融入的研究明顯不足。由于文化差異及歷史原因,華人在東南亞等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地的文化和風俗,中華文化的傳播也更加有力和深入;而在歐美一些國家,排華事件屢屢發生,沖突摩擦、文化誤解頻頻出現,對中華文化的接受和傳播需要一個更加長期的過程[35]。“海外華僑華人分布在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生活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不同政治體制、不同宗教文化背景的國度里,面臨不同的機遇和挑戰。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多極化趨勢的加強,世界各國華僑華人社會之間的差異性日趨增強,華僑華人社會內部的分化現象也日趨明顯。”[36]因此,針對各個國別地區華人融入及其對華態度與文化認同現狀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深入。

圖2-4 華人華僑主流文化融入及適應性研究文獻主題分類
此類文獻中還有16.7%的文章探討了華人華僑對華的態度與身份認同,包括針對青少年華僑主流文化融入及文化認同的研究。如《海外新華僑華人子女文化傳承狀況論析——以日本新華僑華人子女為中心》(2013年)以實地訪談和調查為根據,考察海外新華僑華人子女在“異文化摩擦”中的成長過程;從文化認同、價值觀形成等層面闡述文化傳承中新華僑華人子女如何努力接受多種文化,使中華文化與異文化兼容。
此外,還有少量文獻分析了特殊華人群體(如華商、華裔新生代、海外少數民族華人、華僑團體)的文化適應性和文化認同現狀及其在文化融入中的作用等。
第二,華人華僑特定群體文化傳播研究。
華商與海外華人經濟行為研究。華人華僑在各個行業的投資和企業行為對于提升華人形象和傳播中華文化有顯著的作用。2008年以來有少量文獻關注華商及華商群體對于中華文化傳播的作用。例如,《華商文化傳播與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研究》[37]對華商文化傳播的路徑進行描述,構建了中國品牌概念五層次三角模型和基于文化視野的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戰略與戰術模型,借此提出華商文化傳播與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的相關性;最后從文化熏陶、文化傳播的視角,結合戰略管理理論,探討中國品牌國際化發展的道路問題。《淺析海外商會與中華文化“走出去”之結——以海外溫州商會為例》[38]以海外溫州商會為例對海外商會與中華文化“走出去”之關系進行了分析。《跨國空間下消費的社會價值兌現——基于美國福州移民兩棲消費的個案研究》[39]借鑒跨國主義理論研究成果,建立“消費的社會價值兌現”分析框架來解釋國際移民跨越國境的兩棲消費現象。
海外華人社團文化傳播研究。還有一些文獻對華人華僑社團中華文化傳播進行了梳理。如《海外華人社團的發展現狀與趨勢》[40]從數量、分布、組織形態、功能模式以及發展趨勢五個方面分析了海外華人社團的最新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向,結論是:東南亞仍是海外華人社團最為集中的地區,專業性社團發展迅速,海外社團呈現出開放性、包容性和聯合性組織形態特征,海外華人社團在功能方面的商業、政治和文化取向更加明顯,以及海外社團未來規模化、本土化和跨國化三個發展趨勢。《日本華僑華人社會與中國公共外交》[41]則指出,日本新華僑華人社團出現了功能多樣化、組成專業化、影響國際化和種類多元化、開放性等發展特征,成為推動中日兩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交流的重要推手。《非政府組織在泰國漢語文化傳播中的作用》[42]梳理了以華人社團為中堅的泰國漢語文化傳播非政府組織的關系網絡,區分出內隱型、外顯型和中立型三種基本特征,并選取中式寺廟、同鄉組織、宗親組織、華校、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等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為漢語文化傳播事業提供借鑒。
政治領域華人華僑研究。一些學者針對政治領域華人華僑代表進行了研究,但文獻數量較少。關于華人華僑的政治話語權及其對文化傳播的影響方面的研究論文有:《2013年海外華人政治與經濟觀察》[43]總結了2013年海外華人在政治與經濟領域的突出表現,考察了部分國家華人的參政行為和全球華人在經濟領域遭遇的變化與挑戰。《澳洲華人的中產階級地位及其參政訴求:2007年大選以來的變化》[44]以2007年本尼朗選戰為起點,分析了澳大利亞華人新獲得的中產階級地位及其對政治參與意向的影響,認為在澳華人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一個非常具有活力的組成部分,其政治參與程度及其影響力正在顯著提升。《鄭天華與加拿大華人參政的先聲》[45]對鄭天華當選的意義和落選影響進行了分析。
二、華人華僑文化傳播路徑與內容研究
針對華人華僑文化傳播途徑與內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華文媒體和華文教育兩個領域,且文獻相對豐富,研究也比較系統和深入。此外,還有部分文獻分析了華人華僑民俗文化活動對于中國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作用。
第一,海外華文媒體與中國文化傳播。
海外華文媒體是除海峽兩岸及香港、澳門以外,以漢字為傳播方式的大眾傳播媒介,包括報紙、雜志、網絡媒體、廣播、電視以及各種新興媒體。“華文媒體不僅是凝聚當地華僑華人的無形力量,是發出華人社區聲音的有效力量,也是傳遞華夏文明的有效途徑”[46]。
專著與年鑒。在專著方面,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的、由美籍華人李大玖撰寫的專著《海外華文網絡媒體——跨文化語境》,是海內外第一部研究最近三十年海外華文媒體發展變化和現狀的專著。作者“以跨文化視角和傳播學理論研究探討海外華文網絡媒體的產生、繁榮與發展的社會因素與文化背景,以新思路開拓了海外華文媒體研究的新領域和新方向”[47]。另外,配合2001年以來兩年一次的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世界華文傳媒年鑒》(2010,2011,2013)相繼出版。《年鑒》設有“華文傳媒發展綜述”“華文傳媒論壇”“港澳臺及海外華文傳媒簡介”“華文網站名錄”“專題”“華文傳媒人物”“華文傳媒協會”“傳媒大事記”等欄目。其中,“華文傳媒論壇”欄目刊載每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論文,“港澳臺及海外華文傳媒簡介”則收集新創刊、新開播的海外華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年鑒》的出版為深入研究海外華文媒體奠定了基礎。
期刊文獻與論文。針對海外華文媒體及其對文化傳播影響的研究相對數量較多。2008年至今以“海外華文媒體”為主題詞的中國知網文獻中期刊文章81篇,碩士學位論文15篇,國際會議論文69篇,報紙文章78篇。其中,部分文獻對于海外華文媒體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梳理。例如,彭偉步在《當前海外華文傳媒發展動態淺析》[48]中指出,海外華文傳媒雖然歷史悠久,數量眾多,但有影響力的華文傳媒不多,且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北美以及澳大利亞等地區,發展程度出現冷熱不均的現象。而隨著新媒體的強勢崛起,華文網絡成為影響海外華人社會的重要工具,既對傳統華文傳媒構成了強勁的挑戰,也促成了華文信息傳播的全球化。
還有相當數量的文獻對于國別區域海外華文媒體的文化傳播作用、主要海外報刊(如《聯合早報》《世界日報》《星島日報》《明報》《僑報》《歐洲時報》等)的文化傳播作用進行了分析。
值得一提的是,有個別文章注意到由于網絡技術的普及,海外華人“意見領袖”對于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作用[49]。
但整體而言,此類研究多側重于對海外華文報業的研究,對于網絡等新興媒體研究不足。
第二,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
“漢語的國際推廣本身就是一個文化傳播的過程”[50]。2008年以來關于漢語國際傳播和孔子學院的文獻數量較多,針對華人華僑主導的海外華文教育的文獻也比較豐富。
專著與年鑒。此領域部分主要專著和論文集見表2-4。
表2-4 海外華文教育部分專著與論文集(2008—2014年)

在年鑒方面,華僑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海外華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協同創新中心賈益民教授主編的《世界華文教育年鑒(2013)》于2014年5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作為首部世界華文教育年鑒,總結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年度成果,記錄海外華文教育的成長足跡,為華文教育的事業發展與學科研究提供系統的第一手資料。
期刊文獻與論文。在論文文獻方面,2008年至今以“華文教育”為主題詞的中國知網文獻1786篇,其中期刊文章1072篇,碩士、博士學位論文311篇,國內外會議論文51篇,報紙文章352篇。2008年至今以“華文教育/華語教育”為主題詞的CSSCI來源文獻122篇,包括106篇論文、7篇綜述及9篇其他類型文獻。
按照研究主題分類,主要包括國別華文教育、華文教育教材教法等七個方面,詳見表2-5。
表2-5 海外華文教育相關論文研究主題分類(2008—2014年)

除華文教育之外,海外華人華僑教育內容也對中華文化傳播至關重要。相關的研究論文包括《華僑高校特色體育課程研究》《大華文教育背景下高校華僑華人學生武術教學對策思考》《華文教育中開展民族舞蹈教學之必要》《試析新世紀華僑學府僑生的文化雙向傳播》等。
第三,華人華僑民俗文化活動與中華文化傳播。
有學者指出,中華文化在海外傳播主要依靠“中文和中文教育(如哲學思想等)、口傳和日常生活(如節慶等民俗文化活動)等方式……海外華人通過民俗文化的傳承、日常生活中的文化體驗及習性等載體,加強了對自身族群的認同”[51]。
近年來,部分學者針對華人華僑的民俗文化活動等進行了研究。[52]例如,《健身氣功在海外華僑華人群體中的推廣現狀分析》通過對華僑華人居住相對集中的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健身氣功習練者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到海外華僑華人習練者首次接觸健身氣功、習練健身氣功及其費用投入等情況,并據此提出參考性的推廣建議。其他針對華人華僑民俗文化活動的研究文獻還包括:《移民意識與華僑華人美術》[53]《民族傳統體育在華僑華人中的傳承與推廣研究》[54]《孝道思想在海外的傳播及其影響》[55]《關于引導傳統節日傳播國家形象的策略思考》[56]《印度尼西亞山口洋華人的元宵大游行探析》[5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