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語言學視域下的北京地名研究
- 楊建國
- 2559字
- 2019-11-29 11:33:01
2.2 地名學如何研究地名
地名學作為一門學科是19世紀后期首先在西方發展起來的。標志是瑞士的埃格利出版了以地名學為名的著作《地名學》(1872),美國成立了地名委員會(1890)。隨后,奧地利的納格爾也出版了《地名學》(1903);瑞典成立了地名委員會(1902),英國成立了地名常設委員會(1919)。早期的地名和地名學著作,都著重于地名的記述和語源考證。
20世紀初以后,地名學界逐步轉入綜合研究地名的階段。吉耶龍(Jules Gilliéron)于1902-1910年出版《法蘭西語言地圖集》(Atlas Linguistique de la France),圖集顯示了語言的地域分布規律,以及語言與地理之間的制約關系,促進了地名研究向語言地理學方向的發展。法國的多扎(Albert Dauzat)1926年出版《地名起源和發展》(Les Noms de Lieux:Origine et Evolution),提出用文化地理學的方法來探討地名的年代層序,認為古代文化,諸如經濟發展、戰爭、民族遷徙等,常在地名中有所反映,通過一定區域內地名的歷史特征,可以劃分地名的年代層序。這些給我國的地名學研究者以大量的啟示。當然,地名學著作不一定都要帶“學”字。酈道元的《水經注》就有比較濃厚的地名學色彩。
一般認為,地名學涉及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和測繪學,實際上還要加上文化學、社會學等學科。但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
一是地名的語言屬性。地名由語詞構成,從詞匯學、詞源學、語法學、語音學、語義學、文字學的角度,對地名進行語詞分析,研究地名的語源、語音、含義、字形及其演變,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工作。依據保留在地名中的古語成分,可以推論古語特征。對地名中方言詞匯的研究,可以幫助確定方言的分布界限和詞義。語言的民族性使地名研究為探索民族分布、遷徙、心理、習俗、信仰等提供資料。在科學的語言分析基礎上,做好不同國家和民族地名的譯寫規范化工作。
二是地名的地理屬性。地名是特定地理實體的指稱,地名不僅代表命名對象的空間位置,指明它的類型,而且還常常反映當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對古地名的位置進行考證,以及利用地名推測當地在歷史時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觀,對研究區域開發歷史和地理演變(如河道、湖泊、植被等),都是地名學研究在地理方面的課題。在研究聚落起源方面,地名資料更有價值。對地方性地名通名的研究,有助于認識當地的特殊地理景觀。
三是地名的歷史屬性。地名是時代的產物,又具有相對穩定性,因而能保留較多的歷史信息。通過研究地名可以說明許多歷史問題,對研究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移民等都有幫助。
2.2.1 地名學的研究方法
地名學研究需要采取綜合研究法。不過根據研究內容和不同的目的,方法會有所側重:研究地名語源、語音和含義,重點采用語言分析法;研究地名的發生和發展規律,多采用歷史比較法;研究地名現象的數量關系,多采用統計法;研究地名的分布規律和名地關系,多采用地理法和地圖制圖法。有時要解決文獻中的疑難問題和收集地名語音、方言詞義、民間詞源等,也會采用實地調查法。研究歷史地名,需要整理古籍中的地名資料,因此文獻法也是地名研究的重要方法。
2.2.2 地名學的研究意義
在對大量地名進行語詞分析、沿革考證的基礎上,進一步從整體上探索地名的產生、發展及其分布規律,對于實現地名標準化,克服一地多名、一名多地、寫法分歧、用字生僻、位置不清、類型不明等現象有重要意義;清理外來地名和含義不妥的地名,有利于維護國家領土的主權和民族的尊嚴,以及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地名單一羅馬化,有利于日益增多的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國際交流;通過地名與自然和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研究,對發展科學、文化、經濟建設可提供重要參考資料。
2.2.3 地名學關于語源的研究
趙葦航(1995)總結出揚州市地名命名的十二條規律,換言之,揚州市的地名可以概括為十二類:地形地名、水域地名、人物地名、史跡地名、年號地名、避諱地名、移民地名、作坊地名、物產地名、交通地名、宗教地名、神話地名。
也有人補充了如下分類:方言地名、數字地名、方位地名、雅化地名、傳訛地名。地名有以山得名,以水得名,也有以民間傳說,古代封國、村鎮得名,更有以宣揚武功教化、頌美吉祥得名,有的地名歷千年不變,有的地名則多次更換。
張清常(1997)歸納出7種地名命名方法,它們是:
1.以民族為名,如元明清時期的“畏吾爾村”,后訛為“魏公村”;
2.少數民族加漢語為名,如元明清時期的“褡褳坑”“安達宮”;
3.以國為名,如元明清時期的“高麗營”“安南營”(后諧音改名為安瀾營);
4.以行政區劃為名,如元明清時期的“山西街”“陜西巷”“四川營”“蘇州街”“蘇州胡同”“揚州胡同”;
5.以街道構成形狀為名,如丁字街、十字街、八道灣;
6.簡縮為名,如東單、東四、西單、西四、白廣路、安德路;
7.以古語及典故為名,如韶九胡同。
華林甫(2010)歸納了東漢應劭關于地名的14個類別:
1.方位地名,如南郡襄陽縣,“在襄水之陽”,也就是襄水的北面。
2.山水地名,如酒泉郡,“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再如常山郡井陘縣,“井陘山在南”。
3.故國舊邑地名,如代郡,“故代國”;再如汝南南頓縣,“頓迫于陳,其后南徙,故號南頓,故城尚在”。
4.人物地名,如代郡靈丘縣,“(趙)武靈王葬此,因氏焉”。
5.地形地名,如右扶風雍縣,“四面積高曰雍”。
6.氣候地名,如涼州,“漢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
7.對稱地名,如魏郡內黃縣,“陳留有外黃,故加內云”。
8.部族地名,如雁門郡樓煩縣,“故樓煩胡地”。
9.物產地名,如巨鹿郡,“鹿,林之大者也”。
10.詞義地名,如弘農郡,取“弘,大也,所以廣大農業也”。
11.移民地名,如新豐、新秦、新鄭等。
12.御意地名,如武陵郡索縣“順帝更名漢壽”,以期國祚長久。
13.避諱地名,如壽良縣改壽張縣,因“世祖(指光武帝劉秀)叔父名良”。
14.總稱地名,如三秦、三輔。“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分王秦地,故日三秦”;“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共治長安城中,是為三輔”。
由上不難看出,對地名語源的描寫和概括很難完全覆蓋地名專名和通名兩方面的信息。當我們說“以國命名”的時候,只說明了地名的專名部分;同樣的,當我們說“方位地名”的時候,也只是描述了該類地名中的方位詞,是地名的組成成分。因此,不把地名放在一個特定區域內進行系統地考察分析,是很難說清楚的。不以參照點作為參照,引入認知策略,“方位地名”“數字地名”等的研究也只能停留在描寫上,很難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