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語言學視域下的北京地名研究
- 楊建國
- 3047字
- 2019-11-29 11:33:01
第二章 地名研究:文化語言學取向
2.1 什么是地名
2.1.1 地名的含義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或Place Names)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周禮·夏官》載:“原師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墳衍、原隰之名,物之可以封邑者。”這時的地名范圍不廣,數量也不大,主要用單音節詞(字)表示,自然地物方面如用“江”指長江,“河”指黃河;封國、都邑也用一個字表示,如北京灣有史為證的最早的兩個城邑一個是“薊”,一個是“燕”。《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滅商后,封“帝堯之后于薊”,“封召公奭于燕”。
隨著社會的發展,地名的概念范圍及其語音形式得以擴展,數量也在遞增。到了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地理志》已記錄了4500多個地名,并對部分地名的命名緣由和名稱演變作了說明。《論衡》曰:“山川陵谷,為之地理。”山川陵谷等自然地理實體名稱就是今天的自然地名。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地名兩萬處左右,有語源解釋的達2300多處。中國古籍中不僅記載了大量地名,而且對許多地名的讀音、含義、位置、沿革以及命名規律都有闡述。《穀梁傳·僖公二十八年》即提出了“水北為陽,山南為陽”的地名命名原則。
近代以來,我國引進西方現代地理學說,逐步建立起了中國現代地理學的體系,明確了地名的概念:“地名是一定的社會群體為特定的地域所約定的專有名稱。各種類別、各種層次的地名形成一定的系統,地名最基本含義還是在于指明一定地域的方位、范圍和所屬的地理類別。”(李如龍,1998,6)如果我們對這一概念進一步展開,用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來衡量,對于標準地名(Standard Geographical Names)和法定地名,用約定還不夠。一個特定地名最初是少數人或某個人賦予的,這種賦予從歷史發展看,經歷了從當地少數人使用到逐漸為眾人所知直至被社會大眾廣泛使用,從賦予語言到文字再到數字代碼,從約定俗成到標準化、法定化。地名標準化的意義往高里說,是為了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為了國際交往和睦鄰友好,為了民族團結,為了社會治安、經濟建設、國防建設,方便人民日常生活。簡言之,就是為了維權和方便找到北。法定化是為了保持地名相對穩定,減少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北京地名作為一個內陸地名系統,影響民族團結、經濟建設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已基本得到解決,但很多明清時期命名的地名由于記音字不統一,加上民族接觸、語言接觸,其語源和文化解讀充滿陷阱,不容易解釋清楚。
現代地名學將地名分為通名(Gener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和專名(Specif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兩部分。通名是地名中表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實體類別的部分,在同類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義。專名是地名中用來區分各個地理實體的部分。從構詞角度看,專名在前,通名在后。地名是以專名來表示相互之間的區別,以通名來表示所屬的地理類別或地物類型。當傳統地名結構遇到現代地名規范,不少地名通名的歷史層次得以顯露,同時通名缺位的現象也暴露無遺。如豆腐池胡同與豆腐陳胡同,官帽胡同與官茅房胡同,五棵松、雙榆樹等等。同樣的,雙音節姓氏地名與貌似雙音節姓氏地名容易混淆,如(東)王莊與王莊,皇莊與黃莊。皇莊、王莊、旗莊等是圈地形成的法外之地。乾隆朝廢除皇莊等以后,原有的皇莊、王莊利用同音關系或易字手段進入姓氏地名結構。
2.1.2 對與地名相關的詞語的辨析
與地名相關的詞語主要有:地方、地區、地域、地段、地帶、地標、地點、地址等。
地方,是一個內涵與外延都比較模糊的名詞,它既可指地面的某個特定地區、地域,也可指特定的某個地點。
地區,較大的地方,如“平原地區”“華北地區”。英文中有“region”“area”“district”“prefecture”“locality”對應漢語“地區”一詞的不同義項。
地域,面積相當大的一塊地方,可以用英文單詞“district”“region”翻譯。
地段,指地面上的一段,可以用英文這么解釋:sector(or section)of an area,如“黃金地段”。
地帶,具有獨特的天然邊界的區域,在生物物種或地貌形態上有其獨特的表現,如“松林地帶”“沼澤地帶”等。可用“zone”“district”“region”等英文單詞翻譯。
地標,指每個城市的標志性區域或地點,或者能夠充分體現該城市(地區)風貌及發展建設的區域。
地點,所在的地方,可用“place”“site”“location”英文單詞解釋。
地址,找到某人或某機關或與其通信的指定地點,對應英文中的“address”。
上述名詞,以地方領起,大體上按照空間的大小做了一個梳理,并以對應的英文單詞作參照,區別意義上有無交集。除了地址屬于從大到小的地名組合,如“中國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15號院新綜合樓1140號房間”,其余的都可用一個詞或短語表達。換句話說,大大小小的地方,不管是塊狀的,還是條狀的;凸起的,還是凹陷的,都可以給它命名。這些空間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地方的名稱,就是地名。
《外國地名譯名手冊》(中國地名委員會,1983)凡例第一條:
《最新世界地名錄》(梁良興,1999)凡例第一條:
《外國地名譯名手冊》和《最新世界地名錄》的出版時間相差16年,后者除了增加“城鎮”和“道路”名稱外,一仍其舊。這說明地名學界對地名的認識是比較穩定的,或者說一致的。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往大里說,國家名稱是地名;往小里說,居民點(社區)名稱也是地名。但同樣是地名,如果細說,它們的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國名作為地名,主要為外國人使用,具有公知性;居民點作為地名,使用的人數有限,知曉的人數也基本局限于某個特定地區。
2.1.3 地名的特點
地名的出現比文字要早得多,至今許多沒有文字的民族或部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他們自己世代相傳的地名。地名是語言的、地理的、歷史的多側面的綜合。概括地說,地名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指位性。
指位性是地名的本質屬性。地名之所以稱為地理實體的專有名詞,主要原因是它所代表的地理實體是在地球表面具有一定方位和范圍的,即具有一定的空間位置。
第二,社會性。
社會性是地名的重要屬性。地名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命名、更名、發展、演變始終受著社會各方面的制約。因此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地名是約定俗成的產物,為社會的多數成員所公認,即雖然地名最初往往是少數人提出來的,但只有當它“約定俗成”后,才起到交流作用。地名由產生到為社會廣大成員所公認要經過一定的傳播過程,利用社會組織尤其是行政機構的力量可以加速這個過程。
第三,區域性。
地名的產生、形成及在這個地區的廣泛使用,與人們的居住地和活動范圍有緊密的聯系,但這一般又都局限于一定的區域,所以地名的命名具有區域性特點。
第四,民族性。
不同民族分布區域內的地名,一般總是由滋長生息在當地的居民以其語言命名的。不同的民族語言,在詞匯、語音和語法方面彼此不同,同一民族語的內部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方言土語的差別。不同語種的地名分布通常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分布范圍,以及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特征。
另外,地名還具有繼承性和相對穩定性。但指示方位和表示地理實體是地名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在地名命名方面,官方除注重指位性,還注重文化性,地名表現出雅正的文化品格;坊間注重通俗性,地名帶有隨意性和一定的低俗性。低俗的地名不能滿足物質生活得到改善后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雅化改名就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但改名一會造成原有命名理據的脫落,另一個也會增加社會成本,因此地名的命名和改名需要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