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3.4 “非賓格假設”“及物性特征”與四類動詞

3.4.1 “非賓格假設”

Burzio(1986)接受并發展了Perlmutter于1978年提出的“非賓格假設”(unaccusative hypothesis)。兩位學者指出,傳統語法學家所說的“不及物動詞”實際上是不同質的。這些動詞內部存在類的對立,應該分成兩類。一類是“非賓格動詞”(即ergative verb,又譯“動者格動詞”“作格動詞”“奪格動詞”,又稱unaccusative verb),另一類是普通的不及物動詞。普通不及物動詞的表層主語在深層結構中所占據的也是主語位置﹝如下列意大利語例(32)﹞,但是奪格動詞的表層主語在深層結構中卻占據賓語位置。如例(33)所示,Giovanni的原位置是賓語,但是因為在那個位置上不能被指派一個格位,它不能留在那里,必須移走。它移至表層主語的位置并在那里被指派一個主格。下列例(32)(33)均取自Burzio(1986)。

(32)Giovanni telefona.﹝telefona(即“打電話”)是普通不及物動詞﹞

Giovanni打電話

(33)a.arriva Giovanni[深層結構]

來了Giovanni﹝arriva(即“來了”)是非賓格動詞﹞

b.Giovanni arriva[語跡][表層結構]

Giovanni來了

根據“非賓格假設”,非賓格動詞跟普通不及物動詞的對立是跨具體語言的,是適用于各種自然語言的。有關于此,西方語法界已有相當豐富而且可信的、跨語言的論證。[7]我們這里沒有必要復述這些論證,但要特別指出一點:漢語中相關的基本語言事實強烈支持這個理論的基本論斷。我們下面就來看看這些語言事實。

3.4.2 漢語中“不及物動詞”的內部對立

在傳統的語法分析中,動詞可以根據能否帶賓語劃分為及物動詞(transitive verb)和不及物動詞(intransitive verb)兩大類。[8]兩類例詞分別如下:

及物動詞:

騎,喝,修理,打算,希望,覺得,喜歡,借,喂,整理,批評,洗,教,送,給,挖,考慮,推,關

不及物動詞:

休息,咳嗽,醒,合作,游行,出現,消失,死,喊,倒,沉,笑,哭,來,跳,去,跑,出發,發抖

除了個別動詞兼屬及物和不及物兩類外,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這一分類大體說來是整齊干凈的。兩類動詞對內有很高的一致性,對外有較嚴的排他性。但是,我們注意到,這個分類是有很大問題的。首先,我們知道“不能帶賓語”是不及物動詞的規定性類特征。然而,正是在能否帶賓語這個原則問題上,漢語中的“不及物動詞”(或者說傳統語法判作“不及物動詞”的那些動詞)有鮮明的內部對立。其中某些不及物動詞的主語常常可以出現在賓語位置上,使“不及物動詞”帶上了賓語(暫稱“甲組不及物動詞”),而其他的不及物動詞卻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暫稱“乙組不及物動詞”)。前者的名詞性成分既可以作主語,也可以作賓語,從而造成AB兩種形式;而后者則只有名詞性成分在前的A式,沒有名詞性成分在后的B式。

甲組不及物動詞:

A式

兩個人來了

三塊木板漂著

一只狗死了

一條船沉了

一班學生走了

一棟舊房子塌了

一個杯子碎了

很多梨爛了

B式

來了兩個人

漂著三塊木板

死了一只狗

沉了一條船

走了一班學生

塌了一棟舊房子

碎了一個杯子

爛了很多梨

乙組不及物動詞:

A式

老師和學生都笑了

老師傅工作了一天一夜

那個學生跳起來了

病人咳嗽了

男孩子哭了

病人醒了

兩個人結婚了

兩個人游了一會兒

B式

*都笑了老師和學生

*工作了一天一夜老師傅

*跳起來了那個學生

*咳嗽了病人

*哭了男孩子

*醒了病人

*結婚了兩個人

*游了一會兒兩個人[9]

傳統的語法分析只把動詞分為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類。顯然,這一分類無法解釋甲乙兩組“不及物動詞”何以會有如此鮮明的對立。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對立并不是一般的大類下面小類之間的細微差別,而是直接關涉到不及物動詞之所以成為不及物動詞的規定性類特征。人們要問的是,甲組不及物動詞既然能夠帶賓語,既然違反了作為不及物動詞的基本條件,那么它們還是真正的不及物動詞嗎?如果不是不及物動詞,那么它們又是什么動詞呢?難道是及物動詞?也不像!我們知道,典型的及物動詞一般都是能跟兩個名詞性成分發生聯系的“雙向動詞”或者能夠跟三個名詞性成分發生聯系的“三向動詞”,而上列甲組不及物動詞跟乙組不及物動詞一樣,都是只能跟一個名詞性成分發生聯系的“單向動詞”。甲組動詞雖然既可以有主語(他站著),也可以有賓語(站著一個人),可是主語和賓語不能同時出現(*他站著一個人)。帶了主語就不能再帶賓語,帶了賓語也不能再帶主語。這當然跟典型的及物動詞大不相同。我們所面對的基本問題是:(a)為什么由甲組不及物動詞造成的句式有A和B兩種形式?換句話說,那里的名詞性成分為什么既能出現在動詞前的主語位置上,還可以出現在動詞后的賓語位置上?(b)為什么由乙組不及物動詞造成的句式只有A式,沒有B式?也就是說為什么那里的名詞性成分只能出現在主語位置上,而不能出現在賓語位置上?先看由甲組動詞造成的句式。

A式

(34)一個老頭死了

(35)三塊木板漂著

B式

死了一個老頭

漂著三塊木板

首先,我們知道,語法理論對付結構不同、語義相同的句式時常用的辦法是認定它們源自共同的深層結構形式,其表層語法結構的不同是不同的派生過程作用于相同的深層形式所造成的結果。如果我們采用這個分析原則,我們看到上列(34)(35)中A、B兩式之間雖然有細小的差別,但是語義關系基本相同。就此而言,一個合乎邏輯的理論假設是它們來自相同的深層結構?,F在的問題是,這個共同的深層初始形式是什么?它們又是如何派生出AB兩種表層格式的?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在理論上也有下列(36)中X和Y兩個選擇:

(36)

(X)A、B兩式的深層結構是A式,B式是后移名詞性成分造成的派生形式。

(Y)A、B兩式的深層結構是B式,A式是前移名詞性成分造成的派生形式。

表面上看,兩種不同的分析方法優劣難辨,我們很難在二者中做出取舍。就樸素的語感來說,我們也許會傾向采取(36X)分析法,會認為“死了一個老頭”是通過名詞后移(backward NP movement)從“一個老頭死了”派生出來的,潛意識中的理由是“死”這個“不及物動詞”的唯一名詞性成分應該是句子的主語,而無論如何不應該是賓語。但是,理性分析的結果顯示,情形剛好相反:(36Y)是正確的分析,而(36X)則是錯誤的分析。何以見得?

一般說來,名詞性成分的移位(NP-movement)都是向上的(upward)、提升式的,而不是向下的(downward)、下降式的。[10]這是名詞移位的普遍規律。漢語中大家公認的那些移位現象(其他語言也是如此)無一例外地都是如此。如學者們經常提到的“被動化”(passivization)和“話題化”(topicalization)即是這類現象的典型代表。有關前者,我們這里可以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般認為,“張先生被欺騙了”一類的被動式是從“[e]被欺騙了張先生”一類深層結構通過名詞移位推導派生出來的,而這一移位正是起于低位,止于高位的上升式的句法變換。

“話題化”所涉及的語法程序也是如此。關于話題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學術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話題成分占據的是類似英語疑問詞占據的[Spec, CP]位置;有的認為話題成分是掛在主語前面的一個特殊位置上;還有的認為話題成分占據的是全句大主語的位置。但是有一點是一致的,該話題成分是從原句子的深層位置移位至句子主語前的某個位置去的,該移位是提升式的。舉個具體的例句,“這篇文章你起草”中的話題成分是“這篇文章”。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名詞性成分的深層位置應該位于動詞“起草”之后,表層句子是經由名詞移位從類似“你起草這篇文章”一類結構形式推導派生出來的。假定話題成分的位置是[Spec, CP],那么這個句子的派生過程則可以表達如下。

更為重要的是,根據現代語法理論的有關論斷,名詞移位都是提升式而不是下降式不是一種偶然的現象。它的背后有個深刻原因。根據“約束理論”(Binding Theory),名詞性成分移位后留在原位置的“語跡”﹝NP-t(race)﹞,是個回指詞性質的空語類(anaphoric empty category),它就像一個反身代詞一樣要受約束理論中的A原則制約。其道理跟可以說“張先生害了他自己”,不能說“他自己害了張先生”一樣(在“張先生”“他自己”同指的前提下)。人類語言的通則是,只有賓語前移,沒有主語后移。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AB兩式的派生關系,答案就比較清楚了。我們認為以“死了一個老頭”為代表的B式是基礎形式,深層結構形式,A式“一個老頭死了”是經由名詞短語提升式前移推導派生出來的。這個名詞短語移位后留在原位置的語跡(NP-t)受到原名詞短語本身的適當約束,可以滿足約束原則A的有關要求,所以推導過程是合理合法的,生成的句子當然也是可以接受的。

與此相反,A式“一個老頭死了”不可能代表深層結構形式,因為我們無法從這個“基礎形式”合理地推導出我們需要的派生形式“死了一個老頭”(B式)。從A式到B式的推導過程也將涉及到名詞短語移位。跟上列圖(39)不同的是,這里名詞短語移位將會是由高而低的下降式的﹝圖(40)﹞。它留在原位置的語跡NP-t由于處于最高的主語位置,它不能得到適當約束,違反了約束理論的A原則,所以整個派生推導過程是違反相關語法條件的。

上述有關“一個老頭死了”和“死了一個老頭”兩式中后者是基礎形式,前者是派生形式的論斷還可以找到另外一個有力旁證。石毓智(2000a)指出,從句是句子內部的一個成分,它的構造不受句子以外各種語境因素的影響,代表的是基礎性的、核心的、自然的、無標記的句子結構。跟無標記結構相對的有標記句子結構則是因應各種外部語境因素而通過改變語序或者添加語法標記等手段產生的各種靈活多變的格式。他還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漢語定語從句語序如下。

[(施事)+動詞+(受事)]+的+名詞

這就是說,盡管表層形式可以靈活多變,在漢語基礎性的無標記結構中“施事名詞”只能位處動詞之前,“受事名詞”只能位處動詞之后。根據我們的測試,他這個判斷標準是準確可靠的。把這一判斷標準運用于本章討論的問題,我們發現甲組不及物動詞構成的句子雖然單獨成句時其名詞成分可以位于動詞前(A式),也可以位于動詞后(B式),但是充當從句時該名詞成分則只能位于動詞之后(B式)。這有力地證明了B式是基礎形式,A式是因應語境因素的派生形式。

A式

*一條狗死了的老頭

*一條船沉了的公司

*一棟舊房子塌了的醫院

*很多梨爛了的小販

*三顆牙掉了的老漢

B式

死了一條狗的老頭

沉了一條船的公司

塌了一棟舊房子的醫院

爛了很多梨的小販

掉了三顆牙的老漢

跟上列甲組不及物動詞鮮明對立的是乙組不及物動詞。由后者構成的定語從句剛好相反,它們只有名詞短語在動詞之前的A式,而沒有名詞短語在動詞之后的B式。

A式

孩子都上學的家長

病人咳嗽的時候

兩個人結婚的地方

美國人旅游的季節

B式

*都上學孩子的家長

*咳嗽病人的時候

*結婚兩個人的地方

*旅游美國人的季節

我們現在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了。如果AB兩式來源于同樣的基礎形式,來源于共同的深層結構形式,那么這個共同的基礎形式應該是B式,而不是A式。A式是通過名詞短語移位從B式推導出來的。至于為什么由甲組動詞造成的句式有AB兩種形式(也就是說,為什么那里的名詞性成分既可以出現在動詞前的主語位置上,也可以出現在動詞后的賓語位置上),而由乙組不及物動詞造成的句式只有A式,沒有B式(也就是說,為什么那里的名詞性成分只能出現在主語位置上,而不能出現在賓語位置上),道理很簡單:甲組動詞所帶的唯一名詞短語在深層結構層面位于動詞之后的賓語位置,它可以提升式地前移至動詞前主語位置,也可以留在動詞之后;而乙組動詞所帶的唯一名詞短語在深層結構中本來就在動詞前主語位置。跟名詞移位有關的語法原則規定了它不能下降式地移至動詞后的賓語位置,而只能待在它初始的主語位置。我們要強調指出的是,所有這些事實和邏輯推導都共同指向一個基本結論:傳統語法分析中的所謂“不及物動詞”雖然都只能帶一個名詞短語,但是用動詞的“及物性”這一根本的分類標準來衡量,它不是一種內部完全一致的動詞類,應該一分為二。其中一類是真正的不及物動詞,它帶一個名詞短語,這個名詞短語一般是施事,在深層結構中處于主語位置,是“有主無賓句”。而另一類動詞所帶的名詞短語不是施事,而是受事,句子沒有施事。在深層結構中這個名詞短語處于動詞后賓語位置,其主語位置是空的,是“有賓無主句”。因此我們根本不應該把甲組動詞叫作“不及物動詞”,它們都帶有受事,都是及物的。此外,我們深感“奪格動詞”一類名稱生澀拗口,再考慮到這些受事賓語在表層結構中常常移至主語位置,我們可以說甲組動詞的及物性是隱含的、潛在的,因此決定稱之為“潛及物動詞”,以便區別于典型的“不及物動詞”和“及物動詞”。這些結論可以概括如下表。

3.4.3 動詞的及物性與被動化

前面的分析說明,傳統語法分析中的所謂不及物動詞內部有著涇渭分明的對立句法表現,應該一分為二。雖然這兩類動詞都只能帶一個名詞詞組,但是這個名詞短語在其中一類動詞構成的句子中位處動詞之前的主語位置,動詞后面沒有受事,造成的是“無賓句”,是真正的“不及物動詞”。而另一類動詞(“潛及物動詞”)則完全不同,這類句子是天生的“無主句”,主語位置沒有任何名詞性成分。它唯一的名詞短語位于動詞后的賓語位置。由它構成的句子,不是不及物的“無賓句”,而是及物的“有賓句”。果真如此的話,人們自然會聯想到的是,這里所說的潛及物動詞的特點不也正是被動句動詞的特點嗎?事實確然!我們知道被動句動詞(如“張師傅被騙了”中的“騙”)也有深層賓語,也是“無主句”。本節要說明的是,潛及物動詞和被動化后的動詞雖然初始的詞匯性質截然不同,前者只能帶一個名詞短語,后者可以帶兩個名詞短語,但是它們在相關句法層面有著相同的語法屬性,表現出一系列平行一致的語法特征。先看下列丙丁兩組例句。

丙:潛及物動詞句

(41)一個老頭死了。

(42)很多梨爛了。

(43)一棟舊房子塌了。

?。罕粍泳?/b>

(44)一個老頭被殺了。

(45)很多梨被扔了。

(46)一棟舊房子被拆了。

眾所周知,被動句的句首主語位置上的名詞短語在深層結構中應該位于動詞后的賓語位置﹝如下列(44’)﹞。由于被動成分“被”剝奪了動詞指派賓格的能力﹝Jaeggli(1986)﹞,被動動詞無法指派它后面的名詞短語格位,這個名詞短語必須移走。移至一個可以指派格位,但是不能指派論旨角色的語法位置,而被動句的主語正好是符合這些條件的一個位置,所以受事名詞就順理成章地移到了這個位置。潛及物動詞所攜帶的唯一名詞短語在深層結構中也位于動詞之后的賓語位置,此類句子先天性地缺少主語,是無主句﹝如下列(41’)﹞。潛及物動詞由于“Burzio定律”(Burzio’s Generalization)也無法指派它后面的名詞短語賓格格位,[11]這個名詞同樣也要移至可以指派格位但是不能指派論旨角色的位置,句子主語位置也正好滿意這些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被動動詞和潛及物動詞雖然在相關句法層面表現出平行性和一致性,但是這并不否定它們在詞庫中本來屬于不同的動詞類。被動動詞是地地道道的及物動詞,不是潛及物動詞,也不是不及物動詞。被動動詞和潛及物動詞由于不同的原因而碰巧具有相同的特征——“可以指派受事論旨角色,但是不能指派賓格格位”。潛及物動詞的這一特征是從詞庫中帶到語法里來的,而被動動詞的這一特征則是另外一個獨立的語法過程(“被動化”)作用的結果。被動動詞本來跟潛及物動詞有所不同,它既可以指派受事論旨角色,又可以指派賓格格位。而這唯一的一點不同后來在語法運算的某個先期層面讓被動成分沖銷了。二者的對立不復存在。

3.4.4 動詞四類

我們上面把傳統的不及物動詞分成兩類:“不及物動詞”和“潛及物動詞”。這跟以前的做法大不相同。但是及物動詞也應該分成兩類,卻是早就為大家所注意到的。尤其是在對所謂的“雙賓語句式”的討論中,學者們都曾程度不同地有所涉及。更有學者認為,雙賓語句式還應該再分出“給予類”“取得類”“準予取類”等小類。代表例句如下。

單及物動詞

(47)他們喝綠茶

(48)王師傅在修理自行車

(49)我狠狠批評了他一頓

雙及物動詞

(50)他幫我一千塊錢(給予類)

(51)老劉買小王一只雞(取得類)

(52)我問你一道題(準予取類)

(53)人家稱他呆霸王(表稱類)

一般而言,我們認為這些觀察和論斷是符合事實的,是正確的。但是有一點需要補充說明:相關句法表現顯示“單及物動詞”和“雙及物動詞”應該分別跟“不及物動詞”并列,而不宜列為“及物動詞”之下的兩個小類。這里“不及物動詞”所能攜帶的名詞受事是“0”,“單及物動詞”是“1”,“雙及物動詞”是“2”。如果用“把”字和“被”字來驗證,這三種動詞正好在同一個平面上有整齊對立的句法表現(暫時不計特殊的“潛及物動詞”)。

行文至此,我們也許會感到跟雙及物動詞相關的問題都已經獲得解決了,沒有必要進行更多的討論了。其實情形遠非如此。正如張伯江(1999)所指出的,在對雙及物動詞和雙賓語句式的認識上我們還有很多的混亂和困惑:1.雙賓語句式類型雜亂,缺少內部一致性,使得我們找不出一條適用于所有雙賓語句式的句法特征。2.我們也歸納不出能夠進入這一格式的動詞的共同特點,比方說,它們也不一定都是三價動詞。3.缺少對雙賓語句式概括的語義描述。而直接反映這些混亂和困惑的是術語使用上的不一致。比方說,有人叫“雙賓語動詞/句式”有人稱“雙及物動詞/句式”等。

我們這里既不可能也沒打算全部解決這些問題,但是樂意提供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尚械脑?,也許可以解決其中某些問題。我們注意到,“雙及物”與“雙賓語”在很多論著中被有意無意地當作指稱同樣概念的兩個名稱交替使用。我們認為這兩個概念雖然關系密切,但實際上處于不同的層面,不是一回事,應該脫鉤,其中“雙及物”動詞(ditransitive verb)是根據帶受事名詞短語的能力給動詞分出的一個類型,反映的是一種聚合關系,指的是能夠帶兩個受事名詞短語的動詞。而“雙賓語”(double object construction)則是一個句法結構類型,反映的是一種組合關系,指的是某種特定的句式。這種句式的動詞性謂語(VP)帶一個主要動詞(V)和兩個名詞短語NP1和NP2。其中的NP1和NP2分別跟VP有“母-女”關系,它們之間是“姐妹”關系。在句法結構中,“姐妹”和“母女”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關系,后者是支配(dominance)和被支配的關系,前者互不支配,但是分別受同一語法節點的支配。雙賓語表面是“V-NP1-NP2”的簡單線性語序排列,實質上有著豐富的結構內涵。而這一結構內涵正是定義雙賓語句式的必要而充分的唯一條件。

(54)

讓“雙賓語句式”和“雙及物動詞”兩個概念脫鉤,其意義遠遠不止于名詞術語的改換,它可以幫助我們厘清一些糾纏不清的關鍵概念,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從而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一些問題。甚至使得某些問題再也不是問題。比方說,有些動詞本來不是雙及物動詞(即不是所謂的“三價動詞”),卻在某些句法條件下帶了兩個賓語等。站在“雙賓語句式”和“雙及物動詞”相互獨立的立場上看這個問題很簡單。作為詞類的單及物動詞跟作為句法結構的雙賓語句式本來就沒有水火不容的矛盾。如果其他句法條件許可,單及物動詞沒有理由不能進入雙賓語句式。同理,雙及物動詞也可以進入單賓語句式。邏輯上,“不及物動詞”“單及物動詞”和“雙及物動詞”跟“零賓語句式”“單賓語句式”和“雙賓語句式”有九種拼盤匹配方式。實際語料中,我們也至少可以找到其中六種的例證(暫時不計“潛及物動詞”)。[12]

當然,上列六種匹配組合的性質并不相同。有的常見,有的不常用。有的使用相對自由,有的則受條件嚴格限制。其中的IA“不及物動詞構成的零賓語句式”;IIB“單及物動詞構成的單賓語句式”和IIIC“雙及物動詞構成的雙賓語句式”無疑是普通的、常規的、自然的、數量上占多數的配對組合,但卻不是全部的句法事實。正是由于這些匹配組合數量大,人們容易錯誤地把“動詞類”和“句式類”混淆。非常規的IIA“單及物動詞構成的零賓語句式”和IIIB“雙及物動詞構成的單賓語句式”都是因為有一個受事名詞短語被移走而不再充當賓語而偏離常規的匹配方式。[13]這也很容易理解。相對復雜的是IIC。IIC“單及物動詞構成的雙賓語句式”指的是單及物動詞在某些特定句法條件下進入雙賓語句式,帶了兩個賓語。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是存在的。如本書第四章所詳細論證的,下列句子中的動詞應該都是典型的單及物動詞,但是它們分別帶了指人和指物兩個賓語。其中的指物名詞是句子的直接賓語顯而易見,沒有異議。但是其中的代詞“他”“她”既像是賓語的定語,又像是主要動詞的指人間接賓語。本書第四章運用“約束理論三原則”證明這些代詞都是賓語不是定語,這些句子都是由單及物動詞構造的雙賓語句式。

(55)張先生打碎了他四個杯子

(56)李小姐喝了她兩杯飲料

(57)張先生吃了他三個蘋果

(58)李小姐騙了她三百塊錢

(59)張先生耽誤了他五天時間

(60)李小姐占了她一個上午

還需要指出的是,單及物動詞進入雙賓語句式不是漢語所特有的現象。其他語言中也常常見到這種現象。這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朝鮮語。該語言是一種詞形態變化豐富的語言,名詞有著清晰的格位標記形態。由于沒有形態標記,漢語中單及物動詞帶了兩個賓格的現象必須通過復雜的句法分析才能看出來。而這類現象在朝鮮語中有著清楚的外顯標記﹝參Kang(1987),O’Grady(1991)﹞。下列朝鮮語例句中相當于“砍”“咬”“畫”的動詞都是典型的單及物動詞,但是它們都分別攜帶了兩個有明確賓格標記的名詞短語。

不言而喻,雖然有理由認為前面IIC跟IIIC一樣都是“雙賓語句式”,在“句式”方面它們有一致性,但是它們的主要動詞畢竟性質不同,一個是單及物動詞,另一個是雙及物動詞?;诖?,可以我們可以預期它們在別的方面會有不同的句法表現。事實正是如此。比較之后,我們發現IIC“張先生打碎了他四個杯子”一類句子跟IIIC“別人送他一本書”普通雙賓語句式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間接賓語“他”不能獨自在動詞后位置站住,我們不能說“*四個杯子張先生打碎了他”,也不能說“*四個杯子被張先生打碎了他”。很多雙賓語句式中相應的成分是可以單獨在動詞后位置站住的,如“這兩個問題我問他”(我問他這兩個問題)和“那本書我給他了”(我給他了那本書)。我們認為這是廣義雙賓語句式之下的次類對立,不同小類的雙賓語句式可以有自己的特點。這一區別背后的原因是,雙及物動詞進入雙賓語句式是自然的、無條件的、而單及物動詞進入雙賓語句式是特殊的、有條件的。其中的指人名詞的“賓語”地位對那個特定句式有很大的依賴性。句法結構改變的話,它作為賓語的條件可能就不存在了。但是,應該指出的是,這種“大同”之下的“小異”不應該否定我們把它們歸納為一個大句類的判斷。對語法理論來說,某句法成分是不是賓語取決于是否跟動詞短語VP有“母-女”關系并且跟動詞V有“姐妹”關系,以滿足現代語法學對賓語的這一結構(而不是語義)定義,而跟是否能單獨在動詞后站住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總而言之,動詞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而根據動詞的“及物性”特征進行分類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就此而言,舊學新說沒有根本的不同。我們這里要說明的一個要點是,采用任何一種標準進行分類都應該把自己的原則貫徹到底。而如果全面按照動詞的“及物性”特征給動詞分類的話,我們得出的動詞類型不應該是“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兩種,而應該是“不及物動詞”“潛及物動詞”“單及物動詞”和“雙及物動詞”四類。新四類動詞及其主要特征和例詞如下。

根據“及物性”特征把動詞分成四類當然是個語法問題。但是具體個別動詞應該歸入四類中的哪一類則是個詞匯問題。各個動詞的及物性特征遠在進入形式語法的運行軌道之前的詞庫中已經有了清楚的規定,是先天的,是潛在的。它們的這些詞匯特點將會在各種句法條件下以各種方式實現出來。形式語法系統可以實現或者壓抑詞匯項的詞匯特征,但是它永遠不能改變那些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皋兰县| 桓仁| 盘山县| 凤凰县| 曲沃县| 德州市| 屏东县| 安图县| 治县。| 绵阳市| 和田市| 仲巴县| 五原县| 怀来县| 广州市| 江门市| 获嘉县| 遂宁市| 常德市| 洪江市| 南丹县| 嘉禾县| 蒙城县| 宁国市| 台北县| 龙川县| 焦作市| 卓资县| 金阳县| 商河县| 天津市| 日喀则市| 双流县| 抚州市| 南和县| 南充市| 佳木斯市| 板桥市| 温州市| 陆丰市|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