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1 企業的契約性質與公司治理

傳統觀點認為企業是生產函數的載體,而現代觀點則認為企業是節省交易費用的一系列契約的集合。因此,公司治理實質就是節省交易費用的一種制度安排。

2.1.1 企業是一系列契約關系的連接

1. 傳統企業理論:投入-產出的“黑箱”

傳統的企業理論從生產功能出發來闡釋企業,認為企業是生產函數的載體,是為實現利潤最大化所采取的投入-產出技術關系的“黑箱”。比如,鋼鐵冶煉企業就是把一定數量的鐵礦石,結合一定量的其他原料,經過一些工序,變成符合各種要求的鋼材;輪胎生產企業就是利用橡膠和其他原材料,經過各種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制成各式各樣的輪胎等。這種企業理論關心的是多大投入帶來多大產出,能帶來最大利潤的產出水平究竟是多少,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的企業理論。它把資本與勞動當成投入品的生產要素,說明了企業如果要組織生產,應該生產多少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是它沒有說明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組織形式來生產,以及企業生產究竟是如何實現的。比如,為什么采取同樣的生產要素,有的企業生產效率總比另一些企業高?由于它忽略了企業內部組織關系以及所有參與人員利益協調和分配關系,即忽略了企業的制度因素以及制度運行的費用,因此很難解釋清楚大量的現實問題,只能是一種“黑板經濟學”。

030-003

2. 現代企業理論:一系列契約的集合

科斯是第一個按照市場價格機制下交易費用的方法研究企業存在合理性的人,在他1937年的經典論文《企業的本質》中首先將交易(費用)作為分析的基本對象,把注意力從企業與外部市場的關系轉移到在市場基礎上形成的企業內部人與人的關系上,試圖從不同企業要素所有者間簽約的角度解釋企業的本質,即企業是一系列契約關系的連接,是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的一個特殊合約,是個人之間交易產權的一種方式。企業的這種契約關系可能是正式的,如公司法或公司章程規定的股東、董事及經理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公司經理的薪酬合同及其他一系列具體交易合同;也可能是非正式的,如終身雇傭制等。當這些相互聯系著的契約訂立之后,企業就出現了。科斯的觀點打開了企業投入-產出的“黑箱”,開創了現代企業契約理論。

031-002

需要強調的是,作為契約人的企業參與者必須對自己投入的企業要素擁有明確的產權(即財產所有權,包括財產的占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以物質資本投資,就要擁有物質資本的所有權;以專利技術投資,就必須是專利技術的持有人;以人力資本投資,就必須是人力資本的所有者。沒有產權的人是無法簽約的,簽了約也實現不了。這意味著,明確的產權是企業存在的前提;沒有個人對財產(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所有權,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公司治理可以理解為企業的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一組合約安排。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上,一個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必須是一個多贏的制度安排,不可能通過對某一方的損害使得另一方謀利。因為這些合約本身是自愿簽訂的,如果存在著對某一方的損害,受損害的一方總是可以退出。特別是,它必須使投資者愿意投資,經營者愿意成為投資者的代理人,并且,投資者有積極性選擇好的經營者并監督經營者努力工作,經營者有積極性為投資者創造價值。一句話,公司治理的目的是企業價值的最大化。

2.1.2 企業契約是“不完全契約”

說企業是契約只是揭示了企業與市場的共性,并沒有指出企業的特性。企業的特性是什么,或者說企業與市場的區別是什么?就契約本身而言,企業與市場的區別主要在于契約的完備性程度(Completeness)不同。盡管絕對完備的契約幾乎沒有,但相對而言,市場可以說是一種完全的契約,而企業則是一種不完全的契約(An Incomplete Contract)。

1. 不完全契約的含義

一個完全的契約指的是這樣一種契約,這種契約準確地描述了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每種狀態下契約各方的權利和責任。比方說,煤礦企業與發電廠之間的長期供貨合同要規定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供貨,煤炭的質量標準、價格,當生產成本變化時價格如何調整,貨款支付方式,以及不能履約時的賠償辦法(Joskow,1985)。對比之下,如果一個契約不能準確地描述與交易有關的所有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態以及每種狀態下契約各方的權利和責任,這個契約就是不完全契約。簡單地說,與市場契約相比,不完全契約就是一個留有“漏洞”的契約,如勞動合同可以規定工人上下班的時間以及每月的工資,但難以說明工人每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具體的工作;勞動法規定工人加班時企業應該支付加班工資,但并沒有規定什么時候可以加班,什么時候不能加班;如此等等。由于有“漏洞”,不完全契約常常不具法律上的可執行性。同時,完全契約是短期契約,即權利與義務幾乎同時兌現的合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完全契約是長期契約,權利和義務的實現存在著不可忽視的時間差(如債務人與債權人的權利義務)。由于長期合同的這種權利和義務分離的特性,就使得信用問題變得十分重要。完全契約事后(簽約后)成本低,事前(簽約前)成本高。不完全契約事前成本低,事后成本高。

2. 不完全契約的形成原因

不完全契約的存在可以用不確定性、有限理性及由此導致的交易成本來解釋。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里,由于人們的有限理性,要在簽約時預測到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預測到,要準確地描述每種狀態也是很困難的;即使描述了,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對稱,當實際狀態出現時,當事人也可能為什么是實際狀態爭論不休;即使當事人之間是信息對稱的,法庭也可能不能證實;即使能證實,執行起來也可能成本太高。因此當事人寧愿在簽約時留下漏洞,日后逐漸彌補,也不愿意事前浪費太多的時間。訂一份完備程度多高的合同,要考慮事前和事后交易成本的高低。

案例2-1

百事可樂和四川百事

1993年,經國家經貿委批準,四川省廣播電視局下屬的四川廣播電視實業開發公司(四川廣電)與美國百事可樂國際集團(百事可樂)合作,組建成立了四川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四川百事)。1994年1月,四川百事正式成立。從1994年至今,四川百事每年的銷售額以平均110%的速度在增長,成為百事可樂在亞太地區最大的灌裝廠,并且是百事可樂在中國的14家灌裝廠中效益最好的。但是,從1996年開始,百事可樂與四川百事摩擦不斷,首先是雙方對濃縮液的價格看法不一,接著是在中方要求開發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國產品牌系列飲料問題上一直不能達成一致,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激化,最后不得不求助于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的仲裁。

糾紛的原因可說是多方面的。但是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就是因為百事可樂與四川百事所簽定的合同是不完備的。首先,濃縮液的價格變化并沒有在合同中反映出來;其次,合同中雖然規定中方可以開發地方品牌飲料,但是四川百事提出的“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國產品牌系列飲料”到底是不是屬于地方品牌飲料呢?在合同中有關事宜也沒有規定。雙方在這方面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四川百事的中方投資方中途發生了重大所有權變更(2001年8月,四川廣電與四川省廣播電視局脫鉤,更名為四川省韻律實業開發公司)。這些重大的有關公司利益的變化在原合同中都沒有寫明,因為之前誰都沒有預料到。按照百事可樂中國總經理李春佳的說法,“中間的控股權發生了變化,實際是中方控制權的變化,我們不曉得真正在和誰合作。”所有的這些問題在合同中所留下的漏洞都會給合同的執行帶來困難,因為它給各方都留下了任意解釋的空間,因此,最后的結果是合作無法進行下去。幸運的是,成立四川百事的合同中雙方約定如果發生糾紛,將接受斯德哥爾摩商會仲裁院的仲裁。

(資料來源:張維迎. 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2.1.3 企業是節約交易費用的權威機制

1. 交易費用的概念

交易費用是理解企業本質的一把鑰匙。與零交易費用假定基礎上的新古典企業理論不同,現代企業理論認為市場機制的運作是有摩擦成本的。因此,追求技術約束下利潤最大化的純粹生產者必須改變其行為方式,將市場運行成本即交易費用納入決策之中。按照科斯在《企業的性質》里的闡述,交易費用就是利用價格機制的成本;其包括:第一,發現價格的成本。在新古典經濟學中,價格機制成為溝通擁有分散信息的個人使市場協調有效運行的最神奇的工具,人們只需對相對價格做出反應,即可實現最優的資源配置。而科斯認為,“利用價格機制組織生產的最顯而易見的成本就是去發現到底確定什么價格的成本”。專業人士可以買賣信息,從而改進信息收集效率,但卻無法消除這種成本。第二,談判和簽約成本。這包括尋找交易對象并就有關交易條款達成一致的成本。科斯認為,在某些市場上,如鮮活產品市場,人們設計出一些技術來降低這些成本,但也無法消除這種成本。第三,利用價格機制的機會成本。科斯認為,與企業內部的契約不同,市場契約多為短期契約。因而企業內部條款固定的長期契約,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適應性收益,就是利用價格機制的機會成本。企業長期契約類似于期貨交易,可以鎖定風險。

032-003

2. 企業權威可以節約交易費用

企業權威即企業作為科層組織的權威,是企業家指揮資源配置的權力表征。利用企業權威可以節省交易費用體現在:第一,企業權威可以節約市場中直接定價成本。正是為了降低發現價格的成本、單個交易談判和簽約的成本以及更好地應對未來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才由企業組織各種生產。如科斯所說,“通過建立一個組織并承認某種權威(企業家)來指揮資源的分配,會節省某些市場成本”,因為權威關系能夠大量減少需要分散定價的數目,即按合約進行物質投入行使有限使用權的企業家或代理人可以不顧每一項具體活動的價格而指揮生產。這比在組織內通過無休止的討價還價來解決矛盾要節約交易成本。從這一意義上講,企業的功能在于節省市場中的直接定價成本,是節約交易費用的機制。第二,企業權威可以填補不完全契約帶來的“漏洞”,節約事后交易費用。企業契約是“不完全契約”,通過企業家權威應對契約中未提及事項,可以避免當事人討價還價帶來的成本。

知識鏈接

張五常對企業性質的解讀

張五常是國際經濟學界著名的華人經濟學家,是制度經濟學的奠基人之一。他認為,“企業是要素交易的契約,市場是產品交易的契約”(張五常,1983),因而“企業替代市場實際上是要素市場替代產品市場”。在企業內部低交易費用的原因可能在于:第一,企業存在時,某一生產要素(或其所有者)可以充當中心簽約人,同與其合作的所有其他生產要素(或其所有者)簽訂一系列契約。這樣一個長期契約就代替了一系列的短期契約,從而可以節省一部分簽約成本。第二,企業家可以按低于被替代的市場交易的價格得到生產要素。第三,企業內部契約的特征是,生產要素(或其所有者)為得到一定的報酬而在一定的限度內服從企業家的指揮,同時契約也限制了企業家的相機處置范圍。這樣當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家可以根據這種不完全的契約,將各種生產要素配置到最有價值的用途上。所以,企業的存在就是為了節省交易費用,是在企業內部組織交易比在市場之中組織交易費用更低的結果。

科斯認為,市場與企業是資源配置的兩種可以互相替代的方式,它們之間的不同表現在:在市場上,資源的配置由非人格化的價格來調節,而在企業內,資源的配置由企業內部的權威來完成,生產要素所有者之間的交易被取消了。企業的顯著特征就是價格機制的替代物,因為用權威配置資源比市場用價格配置資源要節約交易費用。如本章導入案例,通過雇用員工的企業行為做調查比找專業調查公司做調查要節省交易費用。員工與經理之間的市場式交易被取消了,調查部員工實施市場調查的決策由企業內部的權威來行使。企業由此節省了交易費用,實現了資源最佳配置。

3. 組織成本與交易費用的均衡

在企業內部組織生產會產生組織成本,組織成本的存在決定了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最終會形成企業與市場的均衡。因此,企業與市場兩者之間的選擇依賴于市場定價的成本與企業內官僚組織的成本之間的平衡關系(本章導入案例中如果調查部人員過多、工資過高,則市場調查不如交給專業調查公司實施)。企業要決定是自己生產最終產品還是從另外一家企業購買這種零部件,企業就要比較生產和購買零部件的成本,即要考慮組織生產的成本與尋找零部件供應商并與之談判的成本。如果生產零部件含有某種專用設計,與供應商進行談判的成本可能要比組織生產的內部成本要高,這樣企業就會選擇自己生產零部件。

案例2-2

市場還是企業

Make-or-buy的問題其實我們每天都會碰到。舉個簡單例子,現在很多人都有每天喝一杯牛奶的習慣,那么作為消費者來說,是應該自己養頭奶牛還是應該到市場上去購買牛奶呢?交易成本理論告訴我們,如果市場交易成本很大,自己養奶牛就比較劃算。比如,如果市場上充斥著變質的牛奶,消費者要找到質量好的牛奶非常困難,這時市場交易成本就非常大了。如果條件允許,消費者就不如自己養頭奶牛,自給自足。推而廣之,如果市場都被假冒偽劣產品所統治的話,交易就會減少,市場就會萎縮(Akerlof,1970),回到自給自足時代,每個人都是一個多元化的生產者。當然,自己雇人養奶牛也是有成本的,這就是監督養牛工人的成本。

有些學者批評中國國有企業大而全,其實大而全也是有其道理的。在市場不健全時,很多商品在市場上買不到,或假冒偽劣商品較多,或者是企業間貨款拖欠較多。這樣就造成市場的交易成本太大,倒不如企業內部解決為好,有什么需求就設立一個部門來解決。當然,企業大而全也有體制方面的原因。比如,對企業領導人的報酬設計得不合理,于是有的企業領導人就追求在職消費,有什么需要就建什么部門,喜歡看電影就建立電影院,喜歡跳舞就建立舞廳等。

(資料來源:張維迎. 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總之,企業作為不完全契約的集合,是一種節約交易費用的權威機制:通過權威可以節省直接定價成本,并可填補不完全契約的“漏洞”。從這一意義上講,具有權威特征的公司治理就是為了節省交易費用而存在的。如果沒有交易費用,公司治理無關緊要,用不著規定股東、董事和經理人的權利和義務,股東大會、董事會的存在就沒有必要,股東也無須花成本激勵經理人;如果沒有交易費用,國有企業民營化采取何種方式——是賣給外部人還是賣給內部人,是買還是送,僅與財富分配有關,而與效率無關。企業的契約性質與公司治理的關系如圖2.1所示。

035-002

圖2.1 企業的契約性質與公司治理

知識鏈接

035-003

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科斯在1959年發表的《聯邦通信委員會》和1960年的《社會成本問題》這兩篇文章中產生的。科斯定理深刻揭示了產權安排與資源配置之間的聯系——“沒有權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權利轉讓和重新組合的市場交易。但是,如果定價制度的運行毫無成本,最終的結果(產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狀況影響的[1]”。這就是被斯蒂格勒稱之為“科斯定理”的科斯第一定理,其含義為:①初始產權安排即私有產權界定是市場交易的前提;②在市場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產權制度安排對資源配置沒有什么影響。即若交易費用為零,權力的初始安排向新的安排轉變(即交易產權)不存在代價和阻力,即使初始安排不合理(如存在外部性),市場機制也會無代價改變這種安排,實現資源最優配置,以解決外部性。

但現實中交易費用不是為零而是為正,因而自然而然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旦考慮到進行市場交易的成本,……合法權利的初始界定會對經濟制度運行的效率產生影響。[2]”這就是科斯第二定理,其含義為:①當交易費用大于零時,產權初始安排不能通過無成本的交易向最優狀態變化,此時需要權力調整(組織企業、政府管制);②權力調整只有在有利于總產值增加時才會發生,而且必須在調整引起的產值增長大于調整時所支出的交易成本時才會發生。

在科斯的《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科斯還提出一個重要思想,即: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況下,產權的清晰界定將有助于降低人們在交易過程中的成本,改進經濟效率。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科斯第三定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淮北市| 吉木萨尔县| 墨竹工卡县| 凤翔县| 大足县| 葵青区| 库车县| 桑日县| 准格尔旗| 龙山县| 响水县| 绥中县| 平山县| 郎溪县| 兰坪| 松阳县| 九台市| 永定县| 屏东县| 三穗县| 阿鲁科尔沁旗| 巩义市| 泸水县| 合山市| 诸城市| 西吉县| 家居| 句容市| 凤山市| 铁岭县| 始兴县| 林周县| 资源县| 上饶县| 广平县| 阿拉善右旗| 綦江县| 姜堰市| 喀什市| 邵武市|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