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罰執行現代化:觀念、制度與技術
- 王平
- 9562字
- 2019-11-29 12:14:07
第三節 監獄行刑社會化:處理好監獄與社會的關系
悖者,謬也。悖論即矛盾性和不合理性。悖論是人類社會中十分普遍的現象。由于人的理性設計的有限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化(包括觀念、制度和器物三個層面),在某種意義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結構和功能上的不合理性,存在著自我相關的矛盾性,存在著價值和意義上的混合、模糊和不確定性。[41]人類栽培的五谷,制作的絲麻布帛,既可以養生送死,又可以侍奉上帝鬼神;人類創造的大刀長矛、金城湯池,既可以防御或獵取虎豹豺狼,撫萬民、度四方,給人類帶來安全,又可以自身相互殺戮,使之血流成河,尸橫遍野;人類的雕琢刻鏤,色澤紋飾,既可以帶來快感和審美享受,又可以作為象征以辨貴賤,形成尊卑榮辱之感;人類創造的各種禮儀典章制度,既可以廣教化、美風俗、正身防亂、排紛解爭,使社會得到安定,又可以成千上萬地“吃人”,不見刀劍而使人類無數生靈死于非命。如此等等,比比皆是。這種文化上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文化內在結構上自我相關的矛盾性,來自文化的意義、價值和功能上的二重性和不確定性。[42]
監獄行刑也同樣存在著悖論。如果說監獄行刑功能的有限性主要是源于監獄內外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那么監獄行刑悖論則是源于監獄行刑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監獄行刑悖論有一系列的表現,筆者在此主要論述與教育改造罪犯效能密切相關的兩大內在矛盾,即罪犯監獄化與罪犯再社會化的矛盾以及封閉的監獄與開放的社會的矛盾。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反社會性是罪犯實施犯罪行為的本質特征。監獄對罪犯教育改造的過程就是對罪犯再社會化的過程。所謂罪犯的反社會性,是指罪犯人格所呈現出的與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相悖的品質或傾向。罪犯的反社會性主要是罪犯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所謂社會化,是指人類個體自降生以來不斷學習、接受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從而由一名“生物人”轉變為一名“社會人”的心理和個性發育過程。通過在社會化過程中對一定性質的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的學習,這些社會規范和社會價值便逐漸地內化為個體人格的核心,成為其內在的自我價值準則。因此,社會化過程就是個體人格形成的過程。正常的社會化過程,可以導致親社會人格的形成和親社會行為的發生。而反社會化(即個體學習、接受與社會傳統價值和規范相抵觸的價值和規范的過程。反社會化也是社會化的一種形式,只是其內容和結果與正常社會化恰好相反)和有缺陷的社會化則可能導致反社會人格傾向的形成和反社會行為的發生,而反社會行為的極端形態即是犯罪行為。
既然反社會性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因此,一般來說,它也應當是可以改造和消退的。罪犯反社會性的改造和消退過程就是罪犯的再社會化過程。輕度的反社會性有時可以通過本人的主觀努力而自行消退,而罪犯的反社會性則需要通過外部干預和矯正才能消退。[43]現代監獄行刑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對罪犯的再社會化,也就是通過監獄行刑,矯正、改造罪犯的反社會性,使其思想心理和行為習慣都接受并符合社會規范和社會的價值標準,而不再重新違法犯罪,成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因此,使罪犯再社會化是現代監獄行刑追求的核心。
但是歷史的進程總是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二律背反,監獄行刑也不例外。監獄行刑在主觀上追求罪犯再社會化的同時,客觀上卻常常使得罪犯的再社會化的實現變得步履維艱,甚至有可能使罪犯的反社會性得到加強。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罪犯的監獄化過程。
“監獄化”一詞,由美國社會學家唐納德·克萊默(Donald Clemmer)首先提出。20世紀30年代,他率先對美國男犯監獄的亞文化現象進行了調查,并在此基礎上寫成《監獄社區》(Prison Community)一書,監獄化一詞便首次在該書中出現。
根據唐納德·克萊默的解釋,監獄化是指罪犯對監獄文化的學習與內化過程,具體內容可分為三方面:(1)對監獄亞文化的學習與接受;(2)對監獄當局制定的正式規則和制度的學習與接受;(3)對監獄普通文化的學習與接受。[44]其中罪犯對監獄亞文化的學習與接受是罪犯監獄化的核心內容。
每一種社會組織內部都存在著相應的文化體系,監獄也不例外。監獄文化反映的是監獄這一特定社會組織全部的生活內容,是監獄的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的綜合體。監獄文化全方位地制約犯人的行為,犯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監獄文化之中。
“歷史是功績與罪惡的混合,文化是文明和愚昧的集結?!?span id="weuswdk" class="math-super">[45]每一種文化不僅含金蘊寶,而且常常藏污納垢。如同外界社會文化一樣,監獄文化也是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結合體。主流文化是特定歷史時期統治階級的思想文化,是特定歷史時期占統治地位的道德倫理、社會規范、審美情緒和宗教信仰的總和。誠如馬克思所言:“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著物質生產資料的階級,同時也支配著精神生產資料。因此,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統治階級支配的。”[46]監獄主流文化也是如此,它是一種官方文化,是社會主流文化在監獄內的表現。監獄主流文化雖然會隨著社會的變動發展而更替,但不管在任何時代,它都是被全社會普遍認可的。
“亞文化是指與主流文化相區別具有獨特性的文化形態。亞文化總是或多或少地表現出與主流文化相背離的傾向”。[47]亞文化分享社會的總體文化,但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監獄亞文化是監獄犯人特有的一種生活方式,是通行于罪犯群體內部的非正式的不成文的規范、價值、習慣以及特有的行為方式的總和。監獄亞文化是人類亞文化體系的一部分,也是亞文化在特殊區域內的特殊表現。監獄是亞文化特質最密集的地區,是亞文化的集散地。許多亞文化的積淀、適應、傳承、整合及分化都在這里持續地進行著。因此監獄中的犯人是在雙重文化背景下生活著的。一方面,他們要受到監獄主流文化的教化,另一方面卻又受到監獄亞文化的影響和制約;一方面表示接受監獄主流文化,努力改造,實現再社會化,另一方面又推崇監獄亞文化,使監獄化程度加深。[48]
有學者將監獄亞文化現象概括為以下幾方面:(1)罪犯規則;(2)罪犯暗語;(3)罪犯文身;(4)罪犯同性戀;(5)罪犯暴力。也有學者將罪犯的反社會意識、罪犯亞群體、罪犯精神活動產品、監禁反應、罪犯特征、監獄適應、監獄人格、監獄烙印等也歸入監獄亞文化現象的范疇。[49]
關于監獄亞文化的特征,有學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50]
(1)低層次性。具有清醒理智和良心的文化是高層次文化,是人類所追求的真正的文化,而監獄亞文化則是一種低層次的文化。這種文化作用的結果,將造成人在思維能力、審美觀念、人生態度、行為方式等一系列方面的局限、簡單、粗陋和怪異,如罪犯文身、罪犯同性戀等。
(2)隱秘性。監獄亞文化從其產生、傳承到整合,從具體形式到具體內容都是“隱蔽”的。監獄亞文化由于其活動的局限性,使其只能在監獄亞文化群體中運行,因而不易為人們所發現、所覺察。即使被覺察也常常被視為一種神秘的事物與力量,很難探知其真正的含義。
(3)對抗性。監獄亞文化是監獄主流文化的對抗物,它以反監獄主流文化的面目出現。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對抗性在監獄中反映得尤為強烈。這種對抗性主要表現為犯人反叛現有的道德規范,對抗國家的法律規定,破壞各項監規秩序。監獄內存在的許多違法犯罪活動,都是監獄亞文化積淀的結果,或者直接就是監獄亞文化的體現。比如,有些犯人為了逃避生產勞動,反抗各項監管規定,竟會吞食異物,砍掉自己的手腳,甚至不惜用自己的手殘忍地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在常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獄中卻不時地發生著。
(4)傳播的獨特性。任何社會都存在著亞文化傳播現象,而監獄文化則以其獨特的形式進行傳播,其特點是“由外向內集中,由內向外擴散”。監獄亞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外界社會的土壤,離不開外界社會亞文化的影響。每一個新入獄的犯人都是外界社會亞文化的攜帶者,同時又面臨著對監獄亞文化的適應問題。而對監獄已有的犯人來說,面臨的將是兩種亞文化的整合問題。外界社會亞文化和監獄原有亞文化經過不斷整合就會形成一種新的監獄亞文化。監獄不僅是外界社會亞文化的集中場所,而且也是監獄亞文化向外界社會擴散的起點。隨著犯人釋放或逃脫出獄,沒有得到徹底改造的犯人又將監獄亞文化散布到外界社會的各個角落,使外界社會的亞文化又不斷地發展和壯大。累犯、慣犯的再次入獄又帶來了外界社會亞文化,并和監獄原有亞文化再次整合。如此往復運行,就造成了亞文化傳播的惡性循環。西方有人將監獄喻為“黑染缸”“傳習所”,其根據就在于此。
(5)持續性。雖然監獄亞文化為監獄主流文化所反對,但這種文化模式一旦建立,就有保持下去的傾向。即使在外界的強制壓力下,監獄中的犯人也不會輕易放棄其原有的文化偏好。監獄亞文化具有極強的黏著性,每個犯人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響。接受了該群體文化并適應了這個“體系”的犯人就能夠在犯人中獲得一定的權力和地位,否則就會受到罪犯群體的排斥。監獄中許多亞文化現象由于長期保持,因而會被視為“監獄風俗”來對待。任何文化都不是一潭死水,都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有所創新和發展。但由于文化的惰性和保守性,其在變化的速度上是比較緩慢的。監獄亞文化的變遷更是如此。監獄亞文化對待文化的變遷往往不是主動的,而是消極的甚至是反動的,因而造成監獄亞文化內容的重復進行和簡單化。
由于罪犯監獄化的過程主要是對監獄亞文化的學習與接受過程,因此,罪犯監獄化過程是一種反社會化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一種犯罪化過程。在監獄化過程中,罪犯彼此傳習犯罪技巧和行為惡習,使罪犯由原來的“單面手”變為“多面手”,道德觀念進一步衰退,廉恥之心進一步喪失。被監獄化了的罪犯接受了罪犯群體的非正式的價值、習慣和規范,同時也就產生了一種對社會主導價值和監獄當局正式制定的規則的免疫力,使其正面影響大打折扣。因此,監獄化過程的發生不僅可能使罪犯改造和再社會化倍加困難,而且可能加深罪犯的反社會性程度,產生眾多的累犯和慣犯。
嚴格地說,封閉的監獄與開放的社會的矛盾,也應當屬于罪犯監獄化與重新社會化矛盾的范疇,但由于其對監獄效能的影響尤為突出,故有專門加以論述的必要。傳統的監獄環境與正常社會環境相去甚遠。監獄作為一種全控機構,與其他全控機構諸如精神病院、集中營和修道院一樣,也是按照一套特別的規則慣例來嚴格地控制人們的行為,犯人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生活。封閉的環境和一些恥辱性的設施、服裝、活動和儀式等會給犯人造成精神上的創傷和人格貶低。
美國菲利普·齊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教授曾做過一個試驗證實了上述理論。他用斯坦福大學一個樓房地下室作為模擬監獄,征募一群沒有犯罪記錄的大學生進行試驗。根據抽簽,有的學生充當“犯人”,有的充當“看守”。盡管這些試驗參加者都具有明顯的正常人身份,但這種環境(模擬監獄)很快地呈現出全控機構的特點:有3個“犯人”在試驗的頭四天就出現了嚴重的創傷反應,因而不得不被提前“釋放”。其余“犯人”和“看守”的行為很快就相似于真正的犯人和看守。1/3的“看守”濫用他們的權力,搞得“犯人”垂頭喪氣。其余“看守”雖然沒有參與這種行動,但也沒有制止他人對“犯人”的虐待行為。就是說,“看守”和“犯人”很快地顯現出那種被理解為符合身份的行為模式,以致他們感到不再擁有幾天以前在自由社會中所擁有的自由舉動。齊巴多教授原打算進行兩周試驗,后來他覺得這對參加者的精神損害太大,以致不得不在6天之后就停止了這項試驗。[51]
這種封閉式監獄與正常社會生活的差距必然影響到監獄教育改造罪犯的效能,而且差距越大,監獄教育改造罪犯的效能就越低。實際上,讓一個人脫離正常的社會生活并將其置于反常的社會環境之中,同時卻希望他們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這是很難的。這就是悖論。美國芝加哥大學莫里斯(Norval Morris)教授以下一段論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道破了這一問題的實質:自由刑無疑是人類社會對罪犯的一種驅逐,它將罪犯驅逐至比普通社會條件更為糟糕的地方,而罪犯則必須由這種更為糟糕的地方重新回到社會上來,因而可以說這是一種奇怪而無益的驅逐。罪犯被驅逐之后,不但不可能過有意義的生活,而且被切斷與外界社會的聯系,使心理與社會性遭到損害,因而更加難以復歸社會。[52]一些西方學者指出,在監禁的條件下,犯人被剝奪了最低限度的責任感。他們像兒童一樣被規定何時吃飯、睡覺,何時勞動、休息,所有這一切都無須他們自己決定,他們自己也不能決定。在正常的社會中,堅持自己的權利是應當受到鼓勵的性格??墒窃讵z中,犯人堅持自己的權利則往往被認為是不服管教并且因此會受到處罰。不同于社會正常生活的監獄生活將在每個犯人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這種烙印在一些犯人出獄后很久還難以消失,甚至伴隨終身,使出獄人成為不在監獄的“監獄人”。
罪犯監獄化與重新社會化的矛盾、封閉的監獄與開放的社會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自由刑及其傳統監獄在改造罪犯方面的弊端及其缺陷。為了緩解上述矛盾與危機,西方國家采取了許多改革方案。其中主要的措施可分為兩方面:
第一方面措施是在立法與審判實踐中控制適用自由刑之源頭,盡可能地擺脫社會對自由刑的依賴,使自由刑成為只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動用的工具。在西方國家,某些并非嚴重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依據傳統的刑罰觀念應構成犯罪,但現在不再被認為是犯罪或構成剝奪自由刑罰的犯罪。這就是所謂的非犯罪化、非刑罰化、非自由刑化。如美國,從1963年以來,許多州已經使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賭博形式合法化。到1975年為止,有29個州使賽馬賭博成為合法行為,8個州使賭場賭博合法化,至少有6個州設其他類型的合法賭博。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把擁有大麻作為重罪處理。然而,隨著毒品泛濫,吸毒成災,一些州又進一步放松,從1973年到1978年,有11個州的立法機關通過法律,使擁有大麻非犯罪化,不作為犯罪處理。[53]
當經過立法關卡進入審判階段時,在適用自由刑面前又出現新的關卡,這就是大量選擇適用對自由刑起限制或替代作用的刑種或刑制。刑種的選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大量選擇適用罰金刑。在一些西方國家,刑罰體系的中心從自由刑轉向罰金刑的趨勢比較明顯。(2)選擇適用限制自由刑。限制自由刑對人身自由不是剝奪,而是限制,即不將犯人拘押于一定場所,而是讓其留在社會上保持過去的正常生活,但必須遵守法律規定的某些條件,并喪失一些權利,從而體現出刑罰的懲罰性,如美國的勞動賠償、英國的社會服務令等。
刑制的選擇主要是選擇適用緩刑。在現代西方國家,緩刑是一種堪與罰金刑媲美的力量,它對自由刑地位的沖擊作用常為西方學者所津津樂道。由于緩刑主要適用于犯有輕微罪行,應被處以短期自由刑,但出于刑事政策的考慮暫不必宣判其刑或執行其刑的犯人,因此早已被看做是替代短期自由刑的重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國家緩刑的適用日益擴大。
第二方面的措施是改變傳統自由刑的行刑方式,實行開放式處遇制度,如勞動釋放制、學習釋放制、歸假制、周末拘禁制等。這種措施的主要作用是盡量不去割斷罪犯與外部社會的聯系,使罪犯對回歸社會有充分的心理準備與適應能力。
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社會基本上是封閉的。當時封閉式監獄的環境與外界社會的差距相對較小,再加上有利的社會宏觀環境,因此,監獄的效能比較高,改造罪犯的效果比較好。但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傳統的封閉式監獄生活與現代開放的社會生活的距離逐漸拉大,這勢必影響到監獄改造罪犯的客觀效果。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形勢,為了在新形勢下繼續有效地改造罪犯,近年來我國監獄采取了許多改造罪犯的新措施,如監獄辦特殊學校,讓罪犯在服刑期間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實行教育改造罪犯工作的“三個延伸”,使罪犯在監獄服刑期間有較多的機會接觸社會,并動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對罪犯的改造等。其目的即是為了使罪犯的監獄生活與社會正常生活相協調,以提高監獄教育改造罪犯的效能,使罪犯出獄后能夠順利回歸社會,不致重新犯罪,并希望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這些措施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筆者以為,在當今社會不斷開放的宏觀背景下,為了避免傳統監獄行刑的某些弊端,為了更有效地教育改造罪犯,我們應當借鑒西方國家在矯正罪犯方面的有益經驗,并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行刑社會化方面做出更進一步的努力。
2003司法部《關于進一步推進監獄工作法制化、科學化、社會化建設的意見》對監獄行刑社會化的概念、任務和基本措施作出了明確規定。監獄工作社會化,就是監獄工作在堅持以監獄人民警察為主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做好監獄工作。主要任務是運用社會資源,逐步建立起多層次、全方位的社會幫教體系,營造社會化的改造環境,實現改造力量、改造手段、改造內容的社會化和監獄工作后勤保障的社會化,實現監獄工作與社會大環境的良性互動。[54]其具體措施有:(1)營造有利于罪犯重返社會的改造環境。在監獄營造社會化的氛圍,盡可能使罪犯置身于社會化的環境中,縮短罪犯監獄生活與社會生活的距離,提高罪犯出獄后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定期組織罪犯到社會上參觀,讓罪犯親身感受現代社會生活的氣息和社會的發展變化。(2)建立健全社會幫教工作網絡。廣泛吸收黨政機關、部隊、學校、社會團體、社區組織等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教育改造罪犯工作,逐步形成由監獄人民警察為主體,有社會兼職人員、志愿幫教者、刑滿釋放人員代表共同參與的教育改造力量。(3)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對罪犯進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特別是要加強對罪犯刑滿釋放前的就業指導和職業培訓。監獄應當會同地方勞動、工商等部門,在罪犯回歸社會前共同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和職業培訓。在法律許可范圍內,可以允許即將刑滿釋放的罪犯聯系回歸社會后的工作崗位。[55]可以看出,該《意見》對監獄工作社會化的規定是比較全面的。[56]
與監獄行刑社會化密切相關的是社區矯正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監獄與矯正理論界即開始對監獄行刑面臨的上述困境進行研究,認為中國應當逐步推行社區矯正,以增強教育改造罪犯的效果。
與監禁刑相比,社區矯正具有以下優勢:
(1)有利于調動罪犯教育改造的積極性。對符合條件的罪犯,把他們放在社區上進行監督矯正,既可以減少和避免監禁場所犯人之間的交叉感染,同時也有助于消除他們的對立情緒,調動他們自我改造和自覺接受教育改造的積極性。
(2)有利于控制監獄人口,提高監獄教育改造罪犯的質量。我國當前的違法犯罪現象十分嚴重,犯罪數量劇增??梢灶A測,在今后一段時期內,我國犯罪數量的總趨勢將仍然是在起伏中呈上升趨勢,這預示著我國監獄在押犯的數量將隨之增加。如果任其發展,監獄將人滿為患,而一個人滿為患的監獄是很難談得上對罪犯進行有效改造的。因此,推行社區矯正,是控制監獄人口,改善監獄環境,提高監獄教育改造質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3)可以作為犯人回歸社會的橋梁。犯人出獄之初,是最危險的時期。罪犯在監獄完全失去自由,一旦出獄,突然得到完全的自由,其間相差的幅度太大,如果沒有適當的調節,極易于再次實施犯罪。因此,犯人出獄后,仍然應當受到一定期限的監督、管理和教育,使其不致因各種困境而重蹈覆轍,從而能夠順利回歸社會,成為遵紀守法的公民。
(4)有利于調動社區力量對罪犯進行教育矯正。把符合條件的罪犯放在社區,讓他們生活在群眾之中,可以調動公眾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對罪犯的監督和教育矯正。
(5)有利于節約行刑資源,降低行刑成本。監禁刑執行成本昂貴是世界各國的通病,社區矯正與監禁矯正相比的一個明顯優勢是能夠節約行刑成本,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
(6)有利于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犯罪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社會危害性也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人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也不大。如果對這些犯罪人一律判處監禁,反而得不到公眾的擁護;如果適用社區矯正,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考慮了案件的實際情況,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對于由民事糾紛引起的傷害案件的被告人適用社區矯正,有利于被告人積極履行賠償義務,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權益,促使矛盾緩解和消除。對于被告人是家庭中主要勞動力的情況,適用社區矯正則可以維持家庭的生計,避免家庭因為其家庭成員被監禁而導致支離破碎,無法維持。
由于理論宣傳的推動,更由于現實的迫切需要,使得我國有關部門開始考慮嘗試推行社區矯正。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在經過充分討論和協商以后,聯合分布了《關于開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自2003年起,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山東6?。ㄊ校╅_展社區矯正試點工作。
上述《通知》主要內容如下[57]:(1)界定了社區矯正的性質。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社區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2)明確了社區矯正的對象。社區矯正的適用范圍主要包括下列5種罪犯:被判處管制的;被宣告緩刑的;被暫予監外執行的,具體包括:有嚴重疾病需要保外就醫的,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生活不能自理、適用暫予監外執行不致危害社會的;被裁定假釋的;被剝奪政治權利,并在社會上服刑的。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對于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殘犯,以及罪行較輕的初犯、過失犯等,要作為重點對象,適用上述非監禁措施,實施社區矯正。[58](3)確定了社區矯正的任務。按照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管理和監督,確保刑罰的順利實施。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會公德教育,矯正其不良心理和行為,使他們悔過自新,棄惡從善,成為守法公民。幫助社區服刑人員解決在就業、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以利于他們順利適應社會生活。(4)規定了社區矯正的工作機制?!锻ㄖ芬蠊珯z法司相關部門要依法履行各自的職責,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保證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2005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再次聯合發布了《關于擴大社區矯正試點范圍的通知》,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之前,社區矯正試點范圍已經推廣到25個省(區、市)。200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在全國試行社區矯正工作的意見》,明確從2009年起在中國全面試行社區矯正工作。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2011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刑法修正案(八)》將上述理論研究的成果和司法實踐的經驗納入刑法典,社區矯正最終上升為法律規定。
需要說明的是,說監獄教育改造罪犯的功能有限,不是說根本沒有效果,從而放棄對罪犯的教育改造。相反,筆者一直主張,監獄應當盡最大的可能,在教育改造罪犯方面做出自身的努力,為降低出獄人的重新犯罪率,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德國著名刑法學家李斯特有句名言“矯正可以矯正的罪犯,不可矯正的罪犯不使危害”。[59]李斯特的意思是說,由于監獄條件的有限性,有些罪犯可能改造不好。對于這些改造不好的罪犯,監獄與社會要努力使之不危害社會。而多數罪犯只要作出努力還是可以教育改造好的,為此監獄應當作出最大的努力。此外,監獄不僅具有教育改造罪犯功能,還有報應、剝奪、威懾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既是監獄行刑的主觀追求,也是客觀存在的。在現代社會歷史條件下,自由刑和監獄仍然是防衛社會、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不可缺少的刑罰手段,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最具威力的刑罰手段之一。我們只能盡量避免其缺陷,克服其弊端,而不可能將其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