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罰執行現代化:觀念、制度與技術
- 王平
- 8984字
- 2019-11-29 12:14:07
第二章 罪犯勞動與罪犯待遇的國際視野與中國實踐——《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相關條文評析
第一節 禁止酷刑
本節對《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7條的基本含義做出解釋,并對本條的中文表述提出修正意見;介紹國際社會關于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立法與司法概況,以及中國為此所做的努力。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規定:“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特別是對任何人均不得未經其自由同意而施以醫藥或科學試驗。”
此條的中文翻譯有欠妥之處。《公約》原文是:“no one shall be subjected to torture or to cruel, inhuman or degrading treatment or punishment.In particular, no one shall be subjected without his free consent to medical or scientific experi-mentation.”
“no one shall be subjected to……”是被動語態,應翻譯成“對任何人均不得加以或施以……”,而不能翻譯成“任何人均不得加以或施以……”,把意思正好理解反了。“punishment”原文翻譯成“刑罰”也不妥,此處擬應翻譯成“處罰”更準確。“punishment”應理解成包括刑罰在內的各種懲罰性措施,而不應當僅僅是“刑罰”,不僅應當理解為對服刑罪犯的懲罰,還應當理解為包括各種教育性或行政性的懲罰[60]。
因此,根據英文版本,建議本條譯為:“對任何人均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處罰。特別是對任何人均不得未經其自由同意而施以醫藥或科學實驗”。
“酷刑”(torture)一詞,在聯合國各種人權公約或文件中頻繁出現。《世界人權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第5條和《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均規定,對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處罰。但兩公約都沒有給“酷刑”下定義。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在關于本條的一般性評論[Text of General Comment 20(44)]中指出,本條沒有給酷刑概念進行定義,本委員會也認為沒有必要開列出一個禁止行為的清單,或是對各種不同的待遇或處罰進行明確的區分。這種區分要依據行為的性質、目的和實施的嚴重程度來定。
首先給“酷刑”下定義的是1975年12月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保護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宣言》。該《宣言》第1條明確指出:“(1)為本宣言目的,酷刑是指政府官員,或在他慫恿之下,對一個人故意施加的任何使他在肉體上或精神上極度痛苦或苦難,以謀從他或第三者取得情報或供狀,或對他做過的或涉嫌做過的事加以處罰,或對他或別的人施加恐嚇的行為。按照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施行合法處罰而引起的、必然產生的或隨之而來的痛苦或苦難不在此列。(2)酷刑是過分嚴厲的、故意施加的、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
為了有效地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聯合國在發表《宣言》的基礎上,又采取進一步的立法措施。1984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該公約第1條給“酷刑”再次下了定義:“(1)為本公約的目的,酷刑是指為了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報或供狀,為了他或第三者所作或涉嫌的行為對他加以處罰,或為了恐嚇或威脅他或第三者,或為了基于任何一種歧視的任何理由,蓄意使某人在肉體或精神上遭受劇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為,而這種疼痛或痛苦是由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其他人所造成或在其唆使、同意默許下造成的。純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法律制裁所固有或附帶的疼痛或痛苦不包括在內。(2)本條規定并不妨礙載有或可能載有適用范圍較廣的規定的任何國際文書或國家法律”。
該公約與上述《宣言》相比較,在“酷刑”定義上有以下幾點變化:
1.實施酷刑主體的變化
把“政府官員”改為“公職人員”,并增加了“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其他人”。這一表述更為準確,因為實施酷刑的人并不一定是“政府官員”,還應包括其他公職人員。而且各國法律一般都有委托授權的規定,沒有官方身份的人能夠通過委托授權而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
2.實施酷刑動機的增加
在原來的三個動機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個動機,即“為了基于任何一種歧視的任何理由”。基于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等差別而實施歧視,是酷刑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這一增加很合理。
根據上述宣言和公約的規定,可以把酷刑的特征概括如下:
(1)實施酷刑的主體是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其他人,除此以外的其他人不能成為實施酷刑的主體。
(2)實施酷刑的動機有四方面:①為了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報或供狀;②為了某人或第三者所作或涉嫌的行為而對某人加以處罰;③為了恐嚇或威脅某人或第三者;④為了基于任何一種歧視的任何理由。
(3)主觀上只能是故意,過失行為不構成“酷刑”。
(4)客觀上表現使受害人在肉體或精神上遭受極端的痛苦或苦難。如果行為人雖然使被害人遭受到很大痛苦,但沒有達到“極端的痛苦或苦難”的程度,則不能稱作酷刑。
1979年12月1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執法人員行為守則》第5條評注(c)指出:“大會對‘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一語還沒有下定義,但應解釋為盡可能最廣泛地防止虐待,無論是肉體上的或是精神上的虐待。”
關于“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處罰”與“酷刑”的區別,《保護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宣言》第1條第2項指出:“酷刑是過分嚴厲的、故意施加的、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第16條第1項規定:“每一締約國應保證防止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其他人在該國管轄的任何領土內施加、唆使、同意或默許未達第1條所述酷刑程度的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行為。”198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第6條注釋指出:“‘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一詞應加以適當解釋,借以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以防止肉體或精神上虐待,其中包括使被拘留或被監禁人暫時或永久地被剝奪視覺或聽覺等任何自然感官的使用,或使其喪失對地點或時間知覺的拘禁條件。”
歐洲人權委員會和歐洲人權法院指出,酷刑、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等概念應當加以區分。歐洲預防酷刑委員會認為,酷刑、不人道待遇、有辱人格待遇的概念之間具有遞進關系,其區別的標志是行為引發的痛苦程度不同,最輕的是有辱人格待遇,最重的是酷刑,如此理解,便可以在懲處酷刑行為的同時,再處罰其他行為。[61]
根據上述規定,可以把“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處罰”理解為未達酷刑程度的廣泛的肉體上或精神上虐待的行為。
依據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的理解[Text of General Comment 20(44)],該規定包括兩層含義:(1)醫藥或科學試驗必須是經過本人的自由同意;(2)不能進行自由表達的人不得對其進行試驗。這一規定對于那些不能自由表達的人和處于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條件下的人來說,尤為重要。對于這兩類人,任何有損于他們健康的醫藥或科學試驗均不得進行。《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第22條規定:“即使被拘留人或被監禁人同意,也不得對其做任何可能有損其健康的醫學或科學試驗。”
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在關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的一般性評論[Text of General Comment 20(44)]中指出,設立本條的目的,既是為了保護個人的人格尊嚴,也要為了保護個人的肉體和精神健康;不僅要保護特別易受傷害人群,包括受到任何形式逮捕、拘留或監禁的人,也要保護一般公眾。這一點特別與教育和醫療機構中的學生和病人有關。
由于《公約》第7條對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保護的極端重要性,《公約》要求本公約締約國無條件的遵循,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克減。《公約》第4條規定,在社會緊急狀態威脅到國家生存并經正式宣布時,本公約締約國可以采取措施克減其在本公約下所承擔的義務,限制或中止公民個人某些權利的享受,但不得根據第4條規定而克減包括第7條在內的一些條款。《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第2條對此作了更為詳細的規定:“(1)每一締約國應采取有效的立法、行政、司法或其他措施,防止在其管轄的任何領土內出現酷刑的行為。(2)任何特殊情況,不論為戰爭狀態、戰爭威脅、國內政局動蕩或任何其他社會緊急狀態,均不得援引為施行酷刑的理由。(3)上級官員或政府當局的命令不得援引為施行酷刑的理由”。
《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第14條規定:“(1)每一締約國應在其法律體制內確保酷刑受害者得到補償,并享有獲得公平和充分賠償的強制執行權利,其中包括盡量使其完全康復。如果受害者因酷刑而死亡,其受撫養人應有獲得賠償的權利。(2)本條任何規定均不影響受害者或其他人根據國家法律可以獲得賠償的任何權利”。
此外,根據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的觀點,本《公約》締約國不得采取引渡、驅逐等方法將任何人遣送到別國,而使其面臨酷刑或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處罰。
在人類歷史上,作為人的尊嚴的重要組成部分,個人身體和精神的完整性一直是宗教、哲學、法律和民眾所普遍關注的話題。西方資產階級啟蒙時期的人權文獻中,都有關于不得施行殘忍和不尋常的懲罰的規定。[62]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社會制定了一系列禁止酷刑的國際公約或文件。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5條規定,對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懲罰。此后,《世界人權宣言》中關于禁止酷刑的規定在一些專門的國際公約或文件中得到進一步的確認。這些公約或文件主要包括:1951年《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1955年《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1965年《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公約》、1979年《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1979年《執法人員行為守則》、1982年《醫務人員特別是醫生在保護被監禁和被拘留的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方面的任務的醫療道德原則》、1985年《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1988年《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1989年《兒童權利公約》、1990年《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1991年《保護精神病人和改善精神護理的原則》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聯合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該公約于1984年12月10日由聯合國大會通過并開放供各國簽署、批準和加入。截至1997年1月1日,締約國有101個。我國于1986年12月12日簽署該公約,1988年10月4日批準該公約,同時聲明對公約第20條和第30條第1款予以保留。[63]該公約分為三個部分:(1)關于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實質性條款。(2)設立禁止酷刑委員會。該委員會由10名資深的人權專家組成,其任務是保證本公約得到尊重和執行。締約國通過聯合國秘書長向禁止酷刑委員會提交關于其為履行公約義務所采取措施的報告。委員會負責對報告進行審議,并可提出一般性評論。(3)關于簽署、批準、加入等條款。
在區際范圍內,歐洲、美洲及非洲都制定了共同的禁止酷刑條約,在相應區域內實施禁止酷刑的共同措施。歐洲在這方面的實踐遠較其他洲為先,已經成立了預防酷刑委員會和歐洲人權法院這樣的機制,在超國家力量之上實施禁止酷刑的公約,在責任形式上也出現了國家責任的概念。《歐洲人權公約》于1950年簽署于羅馬,1953年正式生效。該《公約》規定,公民的生命權不得被隨意剝奪,禁止酷刑、不人道或侮辱性的待遇或處罰。《歐洲人權公約》規定由歐洲人權委員會、歐洲人權法院和歐洲理事會的部長委員會三重機構來具體負責人權保障事宜。人權委員會負責初步受理人權申訴,以協商方式解決爭議。歐洲人權法院負責處理人權委員會提交的經過協商不能解決的案件。人權法院的判決若沒有被自覺履行,則由部長委員會處理。
從各國國內立法來看,保障人權、禁止酷刑的規定大多形成一個具有嚴密邏輯關系的規范系統。首先是憲法,一般規定保障人權不受侵犯是一個國家的基本法律原則,從而為其他法律部門的人權具體保障措施提供憲法依據。《阿根廷憲法》第18條規定:“……廢除一切酷刑和鞭刑。國家監獄必須是清潔和有益于健康的,是為了安全目的,而不是為了折磨被監禁的人。所有以戒備為借口而采取的措施,如果其懲罰程度超過戒備所需的程度,則要追究批準這樣做的法官的責任”。
然后是部門法,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這些部門法根據憲法原則,結合該部門法的特征,規定保障人權、禁止酷刑的措施,或者規定懲治酷刑犯罪的刑罰措施。這些規定雖然分散于不同的法律部門,但它們并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緊緊圍繞著人格尊嚴不可侵犯這一主題,而且它們之間相互配合,形成一個人權保障的嚴密法網。[64]
《保護人人不受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宣言》第7條指出:“每個國家應保證第1條所指的酷刑行為都是違反其刑法的行為。關于參與、共謀、慫恿或企圖施行酷刑的一切行為,一概以違反刑法論。”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刑法典中都有關于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規定,但從各國立法例來看,酷刑很少被看做為獨立的罪行,而是大多將其規定在瀆職罪或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之中。
1995年修正公布的《日本刑法典》第134條規定:“執行裁判、檢察或警察職務之人或其協助者,于執行職務時,對刑事被告人或其他之人,施以暴行或凌虐者,處7年以下懲役或禁錮。看守或解送依法被拘禁者之人,對被拘禁者施以暴行或凌虐者亦同。”第135條規定,犯前條之罪,因而致人受傷的,處1年以上有期懲役;致人死亡的,處5年以上有期懲役。1998年公布、1999年生效的《德國刑法典》規定了公務活動中的暴行罪和刑訊逼供罪。其中第340條第1項規定:“公務員在執行職務時或者在與其職務相關聯中實施或者讓實施身體傷害者,處3個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在較輕的嚴重情節中,處5年以下自由刑或金錢刑。”第343條第1項規定:“(1)公務員參與下列程序之一,而對他人之身體加以虐待,或使用其他暴力、威脅或精神虐待,而強制其在程序中為一定之陳述或自白,或不為一定之陳述或自白者,處1年以上10年以下自由刑。①刑事訴訟程序、命令為行政官員監督管束程序;②罰金訴訟程序;③懲戒訴訟程序或榮譽法官或職業法官之訴訟程序。(2)情節較輕微者,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自由刑。”
1931年生效的《意大利刑法典》第608條規定:“公務員對其所看守或依該管公務員之執行命令應受其管轄之被拘禁、監禁之人,施以不法之嚴酷處分者,處30月以下徒刑。職務上對被看守人具有權限之其他公務員,犯前項之罪者,亦同”。
1994年生效的《法國刑法典》將酷刑和野蠻暴行規定為獨立的罪名。第222—1條規定:“對人施以酷刑或野蠻暴行之行為,處15年徒刑。”
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各國法律保護的重點均是處于各種形式的拘留、監禁條件下的人,這些人由于其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別的人身狀態而特別容易遭到酷刑或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因而有特別加以保護的必要。
酷刑是國際社會普遍存在的頑癥,中國也不例外。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嚴刑峻法始終是統治階級統治人民的重要工具,刑訊逼供是正當合法的審判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封建統治階級還培育了與嚴刑酷法相適應的法律思想,如“治亂世用重典”等。這些思想與嚴酷的刑罰制度相結合,構成了中國古代法律及其相關制度極端殘酷性的特征。另一方面,法外實施酷刑的行為和現象極為普遍,在許多情況下,受刑者的受傷害程度以及生殺予奪大權都操縱在主審官員或行刑人員的手中。因此,中國古代的法律無論在制度上還是在司法實踐上,都是極其殘酷的。[65]在史書上,一些名目繁多的酷刑隨處可見,如凌遲、炮烙、車裂等,不一而足。酷刑之下,冤假錯案屢屢發生,更勿談個人的尊嚴以及健康與生命的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一些人權利保護觀念、法制觀念淡薄,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行為和現象仍時有發生。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刑事司法領域,受迫害的對象主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罪犯以及其他被監管人員。這種現象在十年“文革”期間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不應該回避這種現象的存在。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大力推行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基本的治國方略。權利和權利保護的觀念得到廣泛傳播并日益深入人心。中國政府同包括刑訊逼供在內的一切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行為和現象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并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法律法規,形成了較為嚴密的法律規范體系。
我國《憲法》第3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第41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對于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由于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這些規定為我國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提供了根本性的憲法保障。
我國《刑法》第246條規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第247條規定,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致人傷殘、死亡的,分別依照本法第234條故意傷害罪、第232條故意殺人罪定罪從重處罰。第248條規定,監獄、拘留所、看守所等監管機構的監管人員,對被監管人員進行毆打或者體罰虐待,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傷殘、死亡的,分別依照本法第234條故意傷害罪、第232條故意殺人罪定罪從重處罰。
我國《刑事訴訟法》從程序和證據方面,對于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作了嚴格的禁止性規定。其中第50條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第54條規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收集物證、書證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嚴重影響司法公正的,應當予以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釋的,對該證據應當予以排除。在偵查、審查起訴、審判時發現有應當排除的證據的,應當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為起訴意見、起訴決定和判決的依據。”
我國《監獄法》第14條規定:“監獄的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為:……(3)刑訊逼供或者體罰、虐待罪犯;(4)侮辱罪犯的人格;(5)毆打或縱容他人毆打罪犯;……監獄的人民警察有前款所列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應當予以行政處分”。
1995年2月28日通過的我國《法官法》《檢察官法》和《人民警察法》不僅明確規定了法官、檢察官和人民警察的職責、義務和權利,還明確規定了各種獎懲措施,明確規定法官、檢察官和人民警察不得刑訊逼供或體罰、虐待人犯,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責任。[66]
我國法律不僅在刑事司法領域明確反對刑訊逼供等酷刑或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而且在其他相關領域也有相應的法律規定。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63條第2款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職員工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行為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法給予處分。”
1989年中國制定通過了《行政訴訟法》,確立了民告官的法律制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1994年通過的《國家賠償法》第17條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監獄管理職權的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刑訊逼供,或者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唆使他人以毆打等暴力行為,或者違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體傷害或者死亡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67]
可見,中國有關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或處罰的法律規定全面系統,基本符合《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的要求。
中國不僅在立法上明確反對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而且在司法實踐中切實采取各種有效措施貫徹執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人身權利和其他權利能夠得到較好的保護。為嚴格執法,加強對人權的保護,人民法院進行審判方式的改革,全面推進公開審判,強化對審判的社會和輿論監督,確保司法公正。同時,依法維護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利,對證據不足不構成犯罪的,依法宣告無罪。
我國檢察機關對監獄、看守所以及其他監管機構都派駐了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檢察和監督有無使用酷刑或其他虐待被監管人員的行為,一經發現,立即嚴肅查處。據統計,從1979年到1989年,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共立案查處刑訊逼供案件4000多件;1990年立案查處472件921人,1991年立案查處407件831人,1992年立案查處352件705人,1993年立案查處398件849人,1994年立案查處409件828人,1995年立案查處412件843人,1996年立案查處493件945人。[68]違法犯罪的警察和其他有關人員依法受到懲處。21世紀后,也有公布的數據,譬如2003年1—10月,全國檢察機關共對刑訊逼供立案400多件。[69]
1986年中國簽署了《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1988年全國人大批準后,1988年11月3日正式在中國生效。1989年12月,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正式提交報告,客觀、全面地向國際社會反映中國在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方面的實際狀況以及為此所做的努力。
可見,中國在反對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方面的態度是堅決的,措施是有效的。這些措施和各項立法措施、監督管理措施、教育措施有機結合,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侮辱性的待遇或處罰的行為和現象在中國將會逐步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