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知識與能力(中學)
- 劉延金 趙波
- 3059字
- 2019-11-29 11:41:31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義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問題,是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教育目的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教育目的的實現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樣的結果。國家和社會的教育機構、學生的家長和親友、學校的教師等都對下一代寄予這樣或那樣的期望,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為廣義的教育目的。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才的總的要求,是國家為培養人才而確定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它是根據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狀況確定的。各級各類學校無論具體培養什么領域和什么層次的人才,都必須努力使所有的學生都符合國家提出的總要求。

真題及解析
2.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
教育目的的層次結構包括國家的教育目的、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師的教學目標。
(1)國家的教育目的。
國家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培養人的總的要求,它規定各級各類教育培養人的總的質量規格和標準要求。國家的教育目的居于第一層次,是由國家提出來的,其決策要經過一定的組織程序,一般體現在國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國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導各級各類學校制定其培養目標的主要依據。
(2)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
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居于第二層次。它是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級或某一類學校、某一專業對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是國家的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階段、不同級別學校、不同專業方向的具體化。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人的成長發展奠定德、智、體各方面的基礎,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則是培養各種專門人才。
教育目的與培養目標之間是普遍與特殊的關系。培養目標是由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特定的社會層次的需要所決定的,也因受教育者所處的學校級別而變化。為了滿足各行各業、各個社會層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齡層次受教育者的學習需求,才有各級各類學校的建立。教育目的是針對所有的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養目標是針對特定的教育對象提出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對象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制定培養目標需要考慮各自學校學生的特點。
(3)教師的教學目標。
教師的教學目標居于第三層次,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如一節課、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
教師的教育目標是微觀層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具體化的培養目標,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教學目標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的關系是具體與抽象的關系,它們彼此相關,卻相互不能取代。教育目的是最高層次的概念,它是培養各級各類人才的總的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都要依據教育目的制定。培養目標是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培養人的具體的要求。教學目標是三者中最低層次的概念,它更為具體,微觀到每堂課甚至是每個知識內容,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是制定教學目標的依據。目的與目標根本不同,目標能夠測量,但目的不能測量。我們可以把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理解為教育意志,它們落實在一系列實現教育目標的行動上。教學目標有次序地漸進和積累是向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的接近。
3. 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主題、靈魂,是整個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動的依據和評判標準,也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育目的的實現則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它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對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導意義。教育目的對整個教育工作的指導意義是通過發揮以下四個作用來實現的:
(1)導向作用。
教育目的規定了教育活動所應培養的人才的質量和規格,實際上就是規定了教育活動的最大方向。因此,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靈魂。它為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確立指明了方向,也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奮斗目標。
(2)調控作用。
教育目的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規劃和教育結構的確立與調整等都具有指導、協調的作用;教育目的對具體教育內容的安排、教育活動的形式和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術的選擇等都有支配、協調和控制、調節的作用。
(3)評價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檢驗教育活動成功與否的最根本標準。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體的教育評價標準的精神內核,也是教育評價的最高準則。
(4)激勵作用。
目的是一種結果指向。人類的活動既然是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那么也就應該有著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教育活動因為有可以達成的最終目標,最終目標就可以反過來成為一種激勵的力量。
(二)確立教育目的的依據
1. 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
第一,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歷史性、時代性、社會性,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鮮明的階級性,隨時代的變遷及社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第二,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必須反映客觀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需要。這是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目的上的具體體現。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由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同,對人才規格、類型和標準的需求就有所不同,因此,教育目的的具體內容就有所不同。
第三,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養的人各具特色。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世代沿襲下來的文化性格或文化模式。文化對教育具有重要影響,它會關系到人們對教育內容的選擇。
2. 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與需要
第一,教育目的直接指向的對象是受教育者,是希望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發生預期變化,使其成長為具有一定個性的社會個體,離開了受教育者,既不能構成也無從實現教育目的。
第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不僅是教育的對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因此,確立教育目的:一要符合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程度,教育目的作為一種發展指向,必須考慮實現的可能性;二要符合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變化;三要符合不同類別的教育對象的不同需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并不決定教育目的的社會性質。
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師根據個體發展的個別差異性,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和教育,促使學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發展。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時,要根據不同受教育者的特點和需要,確定不同的培養方向。
(三)主要的教育目的理論
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兩種:

真題及解析
1. 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是兩種對立的觀點,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觀點參見表1-1。
表1-1 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觀點

2. 生活本位論
生活本位論的代表人物有英國教育家斯賓塞、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等人。他們強調必須把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種觀點或認為教育是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或認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他們把使受教育者學會怎樣生活看得尤為重要。

真題及解析
(1)教育準備生活說。
斯賓塞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準備生活說的思想(也稱教育預備說)。在斯賓塞看來,教育應當教導一個人怎樣生活,使他獲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科學知識,為完美的生活做好準備。
(2)教育適應生活說。
杜威正是不滿于斯賓塞為完美生活做準備的教育觀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學校即社會”等著名觀點,即教育適應生活說。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
- 結構設計BIM應用與實踐
- 童慶炳《文學理論新編》(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
- 新媒體技術與應用(全彩慕課版·第2版)
- 現代過程分析技術新進展
-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許純禎《西方經濟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福建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文學鑒賞
- 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659微生物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同濟大學數學系《高等數學》(第6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自動控制原理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英語學院761基礎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研究
- 先進聚酰亞胺材料:合成、表征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