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教育康復學專業建設構想
2012年,華東師范大學向教育部提出開設教育康復學本科專業的申請,2013年3月28日教育部發布教高[2013]4號文件,決定在本科專業目錄中教育學一級學科下設置教育康復學,教育康復學即作為二級學科與特殊教育學并列。由于教育康復學科屬國內首創,本節主要就教育康復學專業課程建設思路等進行敘述,以期為國內其他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建設提供參考。
一、培養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育康復學的界定,專業培養目標為:培養在各類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資源教室、康復中心、福利院、私立康復機構,既能承擔各類康復訓練,又熟悉或能承擔特殊教育集體教學任務的復合型人才。
二、課程設置
(一)課程框架及主要課程
教育康復學本科課程體系將專業課程分為四個板塊(不包括學校與學院設置的通識課程),即: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必選課和實驗與實踐課程。課程板塊及主要課程,如圖1-4-1-所示。

圖1-4-1
(二)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
基于上述教育康復學的界定與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遵循如下基本原則。
從整體而言,課程包括了教育與心理和康復訓練兩類課程,教育與心理類課程主要有普通心理學、兒童發展心理學、特殊教育學概論、特殊教育學校教材教法等課程;康復訓練類課程主要有聽力障礙的評估與訓練、言語語言障礙的評估與矯治、各類障礙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訓練等。兩類課程及各板塊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各課程內容之間有機銜接,呈階梯式遞進,前面課程是后面課程的基礎,后面課程是前面課程的延伸與拓展。
該原則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相關理論課程均有配套的實驗課程,如“言語障礙的評估與矯治”的實驗課時約占總課時的三分之一;二是加強見習、實習環節,包括在各類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機構、醫院康復科的見習、實習。
即遵循綜合康復的理念,先按言語、聽覺、語言、認知、情緒行為、運動、學習能力七大康復板塊設立專業核心課程,然后在此基礎上,依兒童障礙類型設置拓展型課程,如腦癱、智障、自閉癥、聽障、學習困難等兒童的教育與康復訓練。提出先分后總這一課程設置原則是基于以下幾方面的考慮:第一,大多數特殊兒童均有一些共同的障礙,如言語障礙、認知障礙等;第二,無論哪一類特殊兒童均會表現出多種障礙,如腦癱兒童除肢體運動障礙以外,還會有言語、語言、認知、情緒行為、學習能力等方面的障礙;第三,目前有部分高校特教專業課程按特殊兒童障礙類型設置課程,課程內容之間存在大量的交叉與重復。先分后總原則遵循的是先關注與處理各類特殊兒童的共同性問題,再關注與處理各類特殊兒童的特殊性問題,以期減少教學內容的重復,優化課程結構,提高教學效果。
三、培養形式與途徑
教育康復學的設立是特殊教育改革的產物,改革的精神與內容必須體現在其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中,以下分兩個層次探討教育康復專業人才培養的形式與途徑。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學專業規劃為例,一是本科層次的人才培養,即在本科階段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合作,具體而言,本科學生必須修滿156+60個學分的課程,前156個學分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學專業承擔,后60個學分(包括臨床康復實習)由上海中醫藥大學承擔,學生畢業時既可獲得教育學(教育康復專業)的學位證書,也可獲得上海中醫藥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證書(相當于二專)。二是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可以探索實施七年一貫制本碩連讀的培養模式,如前三年在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習醫學與康復治療學的課程,后四年在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康復學專業學習特殊教育類課程,碩士論文可由兩校教師分別或聯合指導。另外,由于助聽器驗配師已列入我國職業大典,言語康復師也即將列入,所以教育康復學專業將積極支持與鼓勵學生獲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提升教育康復技能,為今后的實踐奠定堅實基礎。
四、專業發展前景
首先,從教育康復學專業學生畢業去向上看,其就業領域十分廣泛。據不完全統計,現有各類特殊教育學校近2000所,聽力語言康復機構1059所、自閉癥兒童康復機構30所、智力殘疾康復機構798所、兒童福利院397所,另有大量的社會康復機構等。這些學校與機構都需要大批教育與康復的專業人員。
其次從教育康復專業學科發展前景來看,該學科作為教育學的二級學科,無疑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隨著社會與科技的日益進步,現代社會的康復需求將逐漸增加,“人人享有康復”的目標將推動教育康復學向深度與廣度兩方面發展。可以設想,在條件趨于成熟的情況下,可根據現代康復醫學的框架,在教育康復學學科下逐步分設言語聽覺康復科學、特殊兒童物理治療、特殊兒童作業治療、特殊兒童心理干預與治療、教育康復信息技術等專業方向。筆者相信,教育康復學新專業的設立與建設,將極大地拓寬特殊教育學與康復治療學的研究領域,并有力促進多學科的交叉與融合。
思考題
主要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