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20世紀60年代起,人類在追求經濟快速增長同時,未高度重視和考慮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協調平衡發展,導致全球環境污染惡化,生態危機凸顯,諸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破壞、土地沙漠化、森林退化、資源枯竭、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頻發等等,為此人類己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人類意識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環境保護是個整體統一、動態發展的大系統,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三者之間協調發展與否,是關系到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城市,嚴重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也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重新審視。當今世界超過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和城鎮中,而這一數量仍在不斷增長。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目前,城市可持續發展思想已經得到了全球共識。

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在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城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一定破壞。據國家統計局2016年最新數據,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7.35%,城鎮化加速發展進程中,城市規劃和建設存在盲目向周邊“攤大餅式”的擴延,大量耕地被占,導致人地矛盾更尖銳等問題,部分城市已出現了“城市病”,加劇了城市環境負擔、制約了城鎮化發展并引發市民身心疾病等。這些已引起國家和各界學者的熱議和重視。在實現城鎮化的同時,怎樣建設一個宜居、和諧、平衡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的暢通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協調同步發展已成為我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課題。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的關系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解決問題。近些年,我國已把環境保護放到了國家戰略層次的位置上,從“十一五”規劃開始,我國已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強調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性。最新中共中央發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中的戰略地位。因此,本書編者順應國家政策和研究熱點,對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及相關理論進行研究,并借鑒國內外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經驗,結合我國具有代表性城市進行案例分析,針對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提出建設性建議,希望為我國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城市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微薄之力。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城鎮化的戰略轉型期和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階段。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全面提高城鎮化質量,實現更高質量的健康城鎮化目標,是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新型城鎮化不單是一個城鎮人口增長的過程,還表現在區域“城市性”程度的提升。當人口城市化率達到最高程度即“峰值”以后就不會增長,而區域“城市性”仍會持續提升。以人口城市化率的“峰值”為標志,新型城鎮化演化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即城市化率和城市性的雙重提升階段和“城市性”的持續提升階段,前者可稱為新型城鎮化的城鄉二元化階段,后者可稱為新型城鎮化的城鄉一體化階段。作為新型城鎮化的外延的人口城市化率反映的是新型城鎮化的外在特征,而區域“城市性”才是新型城鎮化的內涵,反映新型城鎮化的本質特征。

未來新型城鎮化總體趨勢是體制變革,以人為本,城市轉型的過程。雖然書名是“城鄉生態系統評價與可持續發展研究”,考慮到未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向“城市化”發展,因此本書不管是理論支撐,還是案例分析,都將把重點放在城市生態系統評價與可持續發展上。

本書集理論、模型、案例于一體,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全面系統介紹了城市生態系統評價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各種理論評價模型及相關經驗、建議;既有堅實的理論體系,又有合理的模型,且將模型應用于具體城市案例中,為城市生態系統和環境可持續發展提出參考性建議;內容廣泛,但各章之間具有獨立性。全書共九章,第一章介紹了有關城市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發展研究的理論基礎,敘述了城市生態環境、城市生態系統與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概念;第二章闡述了城市生態承載力、城市綜合承載力及其與相關概念的聯系與區別,論述了城市生態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機制;第三章在城市生態系統管理內容、管理手段、管理流程、管理模式基礎上,構建了城市生態管理綜合評價體系,并以河北廊坊市生態管理為例進行了城市生態系統的管理評價;第四章建立了城市生態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并以青島市為例進行了生態承載力評價;第五章分析了城市生態環境評價質量的目的和意義、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內容,建立了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并以濟南市為例進行了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第六章在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的基本要素和內容的基礎上,建立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并以太原市為例進行了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評價;第七章以復雜理論為基礎,基于復雜系統的城市生態系統評價模型,從系統動力學出發,構建了城市生態系統評價模型,并以攀枝花市為例進行了城市生態復雜系統可持續發展評價;第八章為國內一二線、三四線以及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實施經驗及啟示,并介紹了一些國外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經驗;第九章從國家、地方和企業三個層面提出了城市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建議,從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等方面提出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并在可持續發展視角下提出了生態承載力的導向措施,并基于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城市生態承載力的推進路徑。

本書的形成得益于這個時代賦予“生態”的歷史使命,得益于在文獻搜集、數據整理、實地調研等方面的實戰經驗,得益于團隊之間的密切配合和協作。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一些相關文獻和資料,書中許多思路、思想和認識汲取了相關文獻,謹在此致以謝意!在此,感謝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等單位為此書給予的支持和幫助,還要感謝在背后默默支持和鼓勵我的同事和朋友們,正因為大家的支持,本書才得以順利完成,以更適合讀者的面貌出現。

鑒于編寫時間、作者水平和經驗的限制,書中難免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同行專家、老師和科學工作者以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在此對大家致以最真摯的謝意!

作者

2017年6月于北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汾县| 淳安县| 墨竹工卡县| 宝坻区| 涟源市| 安平县| 乌拉特前旗| 阿拉尔市| 台东县| 丰县| 和龙市| 阿城市| 江都市| 睢宁县| 邯郸市| 法库县| 蒙城县| 肥西县| 手机| 葵青区| 三门县| 广德县| 中西区| 驻马店市| 天柱县| 邓州市| 松江区| 麻江县| 许昌县| 长兴县| 阆中市| 仙游县| 龙门县| 苏尼特右旗| 米林县| 崇州市| 辽源市| 金川县| 苏尼特左旗| 万源市|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