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物聯網與生態環境
溫宗國等 著
更新時間:2022-05-06 12:19:04
開會員,本書免費讀 >
最新章節:
文后內容
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實踐的新特色,本書系統總結了物聯網在生態環境方面的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成果,展望了物聯網在生態環境應用方面的發展方向和政策導向。緊扣“物聯網與生態環境”主題,本書介紹了基本概念、功能原理、應用范圍、政策空間、整體架構、系統設計、支撐體系、關鍵技術、核心設備、決策平臺、發展趨勢、政策導向及典型案例。本書可作為環境和資源類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為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及水資源開發利用、城鄉建設、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等相關政府部門、科研單位、企業工作人員的參考書。
- 文后內容 更新時間:2022-05-06 12:19:04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10.5.2 典型案例
- 10.5.1 運行創新模式
- 10.5 運行模式創新
- 10.4.2 典型案例
- 10.4.1 商業創新模式
- 10.4 商業模式創新
- 10.3.2 典型案例
- 10.3.1 管理創新模式
- 10.3 管理模式創新
- 10.2.2 典型案例
- 10.2.1 技術創新模式
- 10.2 技術集成創新
- 10.1 物聯網+生態環境應用創新綜述
- 第10章 物聯網+生態環境應用創新與典型案例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9.5.3 智慧水務建設展望
- 9.5.2 水務智慧化的不足
- 9.5.1 水務自動化的困境
- 9.5 物聯網+智慧水務的挑戰與展望
- 9.4.7 典型企業的智慧水務系統
- 9.4.6 典型地區的智慧水務系統
- 9.4.5 水資源與水環境管理系統
- 9.4.4 污水處理運行系統
- 9.4.3 排水管網管理系統
- 9.4.2 供水管網抄表系統
- 9.4.1 供水管網運行管理系統
- 9.4 智慧水務系統的案例
- 9.3.2 智慧水務系統的設計方法
- 9.3.1 智慧水務系統的設計框架
- 9.3 智慧水務系統的設計
- 9.2.3 智慧水務的發展趨勢
- 9.2.2 我國智慧水務現狀
- 9.2.1 國外智慧水務現狀
- 9.2 智慧水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9.1.4 智慧水務的機遇和挑戰
- 9.1.3 智慧水務的發展階段
- 9.1.2 智慧水務的政策背景
- 9.1.1 智慧水務的概念
- 9.1 智慧水務的背景介紹
- 第9章 物聯網+智慧水務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8.4.2 空氣質量傳感器監測技術應用的發展方向
- 8.4.1 空氣質量傳感器監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 8.4 未來發展與展望
- 8.3.2 濟寧市空氣質量精細化監測與調控實踐
- 8.3.1 濟南市大氣網格化自動監測系統
- 8.3 基于微站的大氣污染網格化動態管控系統
- 8.2.4 微站的布設與安裝
- 8.2.3 傳感器標定與校準
- 8.2.2 傳感器介紹
- 8.2.1 空氣質量微型監測站的特點及優劣勢
- 8.2 物聯感知——空氣質量微型監測站概述
- 8.1.3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發展趨勢
- 8.1.2 傳統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發展現狀及局限
- 8.1.1 中國空氣質量現狀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 8.1 建立大樣本分布式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必要性
- 第8章 環保督查的眼睛:大樣本分布式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網絡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7.5.3 車聯網技術助力智能化機動車排放監管
- 7.5.2 基于決策系統的機動車控制措施效益評估
- 7.5.1 機動車排放控制決策系統平臺的構建
- 7.5 機動車大數據排放控制決策系統的建立
- 7.4.6 路網排放的空間分布特征
- 7.4.5 路網排放的時間分布特征
- 7.4.4 實際道路車流及排放的技術構成
- 7.4.3 南京市機動車排放特征
- 7.4.2 南京市道路交通流特征
- 7.4.1 南京市高分辨率機動車排放清單計算方法學
- 7.4 基于RFID技術的機動車高時空分辨率排放解析
- 7.3.3 EMBEV排放模型簡介
- 7.3.2 RFID交通流數據模塊的構建
- 7.3.1 路網高分辨率排放清單及構建方法
- 7.3 RFID交通流數據支持環境監管
- 7.2.4 射頻識別技術獲取路網交通流信息方法
- 7.2.3 射頻識別技術的工作原理
- 7.2.2 射頻識別技術的系統組成
- 7.2.1 射頻識別技術的定義及特點
- 7.2 物聯感知——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交通流數據
- 7.1.3 發展基于大數據的先進技術和車聯網的必要性
- 7.1.2 城市交通問題的管控與治理
- 7.1.1 城市機動車發展現狀與挑戰
- 7.1 系統建設的必要性
- 第7章 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機動車大數據排放控制決策系統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6.5 物聯網+固體廢物綜合管理展望
- 6.4.2 物聯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應用案例
- 6.4.1 園區循環化改造的信息平臺需求
- 6.4 物聯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
- 6.3.2 物聯網+再生資源回收應用案例
- 6.3.1 傳統再生資源回收方式的現狀和問題
- 6.3 物聯網+再生資源回收
- 6.2.2 物聯網應用于餐廚垃圾收運體系案例
- 6.2.1 餐廚垃圾收運和管理的現狀和問題
- 6.2 物聯網+餐廚垃圾收運處置
- 6.1.2 物聯網在垃圾分類中的應用
- 6.1.1 傳統生活垃圾分類的現狀和問題
- 6.1 物聯網+生活垃圾分類
- 第6章 物聯網+固體廢物綜合管理的應用實例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5.5.7 智能移動終端
- 5.5.6 傳感器
- 5.5.5 信息標準化技術
- 5.5.4 移動互聯網技術
- 5.5.3 計算機網絡互聯技術
- 5.5.2 無線通信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
- 5.5.1 自動檢測技術
- 5.5 通用技術與設備
- 5.4.6 智能決策支持技術
- 5.4.5 大數據分析與解釋技術
- 5.4.4 云計算
- 5.4.3 視頻監控技術
- 5.4.2 GIS技術
- 5.4.1 遙感技術
- 5.4 監管環節
- 5.3 分揀和處理處置環節
- 5.2.2 智能收運車輛
- 5.2.1 GPS技術
- 5.2 收運環節
- 5.1.3 智能計量設備
- 5.1.2 智能回收終端
- 5.1.1 自動識別技術
- 5.1 回收環節
- 第5章 物聯網+固體廢物綜合管理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4.4.4 實現路徑
- 4.4.3 技術因素
- 4.4.2 市場因素
- 4.4.1 政策因素
- 4.4 關鍵的影響因素和實現路徑
- 4.3.6 “物聯網+”實現信息共享
- 4.3.5 “物聯網+”典型品類再制造
- 4.3.4 “物聯網+”助力產業共生
- 4.3.3 “物聯網+”加強追溯識別功能
- 4.3.2 “物聯網+”實現廢物在線交易
- 4.3.1 “物聯網+”促進資源回收
- 4.3 典型應用場景
- 4.2.2 “物聯網+”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 4.2.1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短板
- 4.2 “物聯網+”與產業轉型升級
- 4.1.3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 4.1.2 循環經濟的內涵
- 4.1.1 資源循環利用的定義
- 4.1 資源循環利用
- 第4章 “物聯網+”資源循環利用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3.9.5 科學的深度治理支持體系
- 3.9.4 有效的環境執法監管體系
- 3.9.3 精準的管理決策支持體系
- 3.9.2 可靠的動態分析管控體系
- 3.9.1 精敏的量化溯源感知體系
- 3.9 生態環境精細化調控平臺
- 3.8.3 數據容災備份
- 3.8.2 平臺存儲能力分析
- 3.8.1 平臺功能架構
- 3.8 生態環境大數據基礎平臺
- 3.7.2 主要監測標準規范與儀器設備
- 3.7.1 建設內容
- 3.7 生物活體感知體系
- 3.6.3 無人船(仿生魚)水質移動監測
- 3.6.2 無人機搭載移動監測
- 3.6.1 生態環境衛星遙感
- 3.6 移動式感知體系
- 3.5.2 主要監測標準規范與儀器設備
- 3.5.1 建設內容
- 3.5 風險源感知體系
- 3.4.3 面源
- 3.4.2 移動污染源
- 3.4.1 固定污染源
- 3.4 污染源感知體系
- 3.3.2 水體環境質量感知
- 3.3.1 大氣環境質量感知體系
- 3.3 環境質量感知體系
- 3.2 環境智能感知硬件集成體系概述
- 3.1.3 技術架構
- 3.1.2 總體思路
- 3.1.1 軟硬件集成與區域調控體系擬解決的問題
- 3.1 物聯網+生態環境軟硬件集成與區域調控體系架構
- 第3章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軟硬件集成與區域調控體系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2.4.4 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植入“超級大腦”
- 2.4.3 環境影響評價大數據建設,助力環評制度改革
- 2.4.2 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形成排污許可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
- 2.4.1 “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助力“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
- 2.4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主要成果
- 2.3.5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內容
- 2.3.4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主要任務
- 2.3.3 生態環境大數據總體架構
- 2.3.2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主要目標
- 2.3.1 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
- 2.3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概要
- 2.2.6 綠色轉型是“十四五”時期的重大趨勢
- 2.2.5 “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動態
- 2.2.4 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2.2.3 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 2.2.2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 2.2.1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
- 2.2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背景
- 2.1 環保物聯網總體框架
- 第2章 物聯網與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
- 參考文獻
- 本章小結
- 1.5.2 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政策
- 1.5.1 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
- 1.5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政策體系
- 1.4.4 環境大數據
- 1.4.3 智能硬件
- 1.4.2 云計算
- 1.4.1 智能傳感器
- 1.4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技術基礎
- 1.3.3 生態價值
- 1.3.2 商業價值
- 1.3.1 社會價值
- 1.3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功能定位
- 1.2.3 “物聯網+”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有效保障
- 1.2.2 “物聯網+”是生態環境治理手段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 1.2.1 “物聯網+”生態環境是落實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
- 1.2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 1.1.4 “物聯網+”與“互聯網+”
- 1.1.3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標準化
- 1.1.2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工作原理
- 1.1.1 何為物聯網及“物聯網+”生態環境
- 1.1 “物聯網+”生態環境是什么
- 第1章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前生今世
- 前言
- 《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編輯委員會
- 《物聯網在中國》(二期) 編委會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內容簡介
- 《物聯網在中國》(二期) 編委會
- 《國之重器出版工程》 編輯委員會
- 前言
- 第1章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前生今世
- 1.1 “物聯網+”生態環境是什么
- 1.1.1 何為物聯網及“物聯網+”生態環境
- 1.1.2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工作原理
- 1.1.3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標準化
- 1.1.4 “物聯網+”與“互聯網+”
- 1.2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 1.2.1 “物聯網+”生態環境是落實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
- 1.2.2 “物聯網+”是生態環境治理手段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 1.2.3 “物聯網+”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有效保障
- 1.3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功能定位
- 1.3.1 社會價值
- 1.3.2 商業價值
- 1.3.3 生態價值
- 1.4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技術基礎
- 1.4.1 智能傳感器
- 1.4.2 云計算
- 1.4.3 智能硬件
- 1.4.4 環境大數據
- 1.5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政策體系
- 1.5.1 中國政府的相關政策
- 1.5.2 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政策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2章 物聯網與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
- 2.1 環保物聯網總體框架
- 2.2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背景
- 2.2.1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
- 2.2.2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形勢
- 2.2.3 生態環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
- 2.2.4 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 2.2.5 “十三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動態
- 2.2.6 綠色轉型是“十四五”時期的重大趨勢
- 2.3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概要
- 2.3.1 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
- 2.3.2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主要目標
- 2.3.3 生態環境大數據總體架構
- 2.3.4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主要任務
- 2.3.5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內容
- 2.4 生態環境大數據建設的主要成果
- 2.4.1 “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助力“一帶一路”國家綠色發展
- 2.4.2 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形成排污許可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
- 2.4.3 環境影響評價大數據建設,助力環評制度改革
- 2.4.4 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植入“超級大腦”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3章 物聯網+生態環境的軟硬件集成與區域調控體系
- 3.1 物聯網+生態環境軟硬件集成與區域調控體系架構
- 3.1.1 軟硬件集成與區域調控體系擬解決的問題
- 3.1.2 總體思路
- 3.1.3 技術架構
- 3.2 環境智能感知硬件集成體系概述
- 3.3 環境質量感知體系
- 3.3.1 大氣環境質量感知體系
- 3.3.2 水體環境質量感知
- 3.4 污染源感知體系
- 3.4.1 固定污染源
- 3.4.2 移動污染源
- 3.4.3 面源
- 3.5 風險源感知體系
- 3.5.1 建設內容
- 3.5.2 主要監測標準規范與儀器設備
- 3.6 移動式感知體系
- 3.6.1 生態環境衛星遙感
- 3.6.2 無人機搭載移動監測
- 3.6.3 無人船(仿生魚)水質移動監測
- 3.7 生物活體感知體系
- 3.7.1 建設內容
- 3.7.2 主要監測標準規范與儀器設備
- 3.8 生態環境大數據基礎平臺
- 3.8.1 平臺功能架構
- 3.8.2 平臺存儲能力分析
- 3.8.3 數據容災備份
- 3.9 生態環境精細化調控平臺
- 3.9.1 精敏的量化溯源感知體系
- 3.9.2 可靠的動態分析管控體系
- 3.9.3 精準的管理決策支持體系
- 3.9.4 有效的環境執法監管體系
- 3.9.5 科學的深度治理支持體系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4章 “物聯網+”資源循環利用
- 4.1 資源循環利用
- 4.1.1 資源循環利用的定義
- 4.1.2 循環經濟的內涵
- 4.1.3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
- 4.2 “物聯網+”與產業轉型升級
- 4.2.1 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發展的短板
- 4.2.2 “物聯網+”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 4.3 典型應用場景
- 4.3.1 “物聯網+”促進資源回收
- 4.3.2 “物聯網+”實現廢物在線交易
- 4.3.3 “物聯網+”加強追溯識別功能
- 4.3.4 “物聯網+”助力產業共生
- 4.3.5 “物聯網+”典型品類再制造
- 4.3.6 “物聯網+”實現信息共享
- 4.4 關鍵的影響因素和實現路徑
- 4.4.1 政策因素
- 4.4.2 市場因素
- 4.4.3 技術因素
- 4.4.4 實現路徑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5章 物聯網+固體廢物綜合管理的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
- 5.1 回收環節
- 5.1.1 自動識別技術
- 5.1.2 智能回收終端
- 5.1.3 智能計量設備
- 5.2 收運環節
- 5.2.1 GPS技術
- 5.2.2 智能收運車輛
- 5.3 分揀和處理處置環節
- 5.4 監管環節
- 5.4.1 遙感技術
- 5.4.2 GIS技術
- 5.4.3 視頻監控技術
- 5.4.4 云計算
- 5.4.5 大數據分析與解釋技術
- 5.4.6 智能決策支持技術
- 5.5 通用技術與設備
- 5.5.1 自動檢測技術
- 5.5.2 無線通信技術與移動通信技術
- 5.5.3 計算機網絡互聯技術
- 5.5.4 移動互聯網技術
- 5.5.5 信息標準化技術
- 5.5.6 傳感器
- 5.5.7 智能移動終端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6章 物聯網+固體廢物綜合管理的應用實例
- 6.1 物聯網+生活垃圾分類
- 6.1.1 傳統生活垃圾分類的現狀和問題
- 6.1.2 物聯網在垃圾分類中的應用
- 6.2 物聯網+餐廚垃圾收運處置
- 6.2.1 餐廚垃圾收運和管理的現狀和問題
- 6.2.2 物聯網應用于餐廚垃圾收運體系案例
- 6.3 物聯網+再生資源回收
- 6.3.1 傳統再生資源回收方式的現狀和問題
- 6.3.2 物聯網+再生資源回收應用案例
- 6.4 物聯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
- 6.4.1 園區循環化改造的信息平臺需求
- 6.4.2 物聯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應用案例
- 6.5 物聯網+固體廢物綜合管理展望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7章 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機動車大數據排放控制決策系統
- 7.1 系統建設的必要性
- 7.1.1 城市機動車發展現狀與挑戰
- 7.1.2 城市交通問題的管控與治理
- 7.1.3 發展基于大數據的先進技術和車聯網的必要性
- 7.2 物聯感知——基于射頻識別技術的交通流數據
- 7.2.1 射頻識別技術的定義及特點
- 7.2.2 射頻識別技術的系統組成
- 7.2.3 射頻識別技術的工作原理
- 7.2.4 射頻識別技術獲取路網交通流信息方法
- 7.3 RFID交通流數據支持環境監管
- 7.3.1 路網高分辨率排放清單及構建方法
- 7.3.2 RFID交通流數據模塊的構建
- 7.3.3 EMBEV排放模型簡介
- 7.4 基于RFID技術的機動車高時空分辨率排放解析
- 7.4.1 南京市高分辨率機動車排放清單計算方法學
- 7.4.2 南京市道路交通流特征
- 7.4.3 南京市機動車排放特征
- 7.4.4 實際道路車流及排放的技術構成
- 7.4.5 路網排放的時間分布特征
- 7.4.6 路網排放的空間分布特征
- 7.5 機動車大數據排放控制決策系統的建立
- 7.5.1 機動車排放控制決策系統平臺的構建
- 7.5.2 基于決策系統的機動車控制措施效益評估
- 7.5.3 車聯網技術助力智能化機動車排放監管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8章 環保督查的眼睛:大樣本分布式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網絡
- 8.1 建立大樣本分布式微型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必要性
- 8.1.1 中國空氣質量現狀及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 8.1.2 傳統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發展現狀及局限
- 8.1.3 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發展趨勢
- 8.2 物聯感知——空氣質量微型監測站概述
- 8.2.1 空氣質量微型監測站的特點及優劣勢
- 8.2.2 傳感器介紹
- 8.2.3 傳感器標定與校準
- 8.2.4 微站的布設與安裝
- 8.3 基于微站的大氣污染網格化動態管控系統
- 8.3.1 濟南市大氣網格化自動監測系統
- 8.3.2 濟寧市空氣質量精細化監測與調控實踐
- 8.4 未來發展與展望
- 8.4.1 空氣質量傳感器監測技術的發展方向
- 8.4.2 空氣質量傳感器監測技術應用的發展方向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9章 物聯網+智慧水務
- 9.1 智慧水務的背景介紹
- 9.1.1 智慧水務的概念
- 9.1.2 智慧水務的政策背景
- 9.1.3 智慧水務的發展階段
- 9.1.4 智慧水務的機遇和挑戰
- 9.2 智慧水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9.2.1 國外智慧水務現狀
- 9.2.2 我國智慧水務現狀
- 9.2.3 智慧水務的發展趨勢
- 9.3 智慧水務系統的設計
- 9.3.1 智慧水務系統的設計框架
- 9.3.2 智慧水務系統的設計方法
- 9.4 智慧水務系統的案例
- 9.4.1 供水管網運行管理系統
- 9.4.2 供水管網抄表系統
- 9.4.3 排水管網管理系統
- 9.4.4 污水處理運行系統
- 9.4.5 水資源與水環境管理系統
- 9.4.6 典型地區的智慧水務系統
- 9.4.7 典型企業的智慧水務系統
- 9.5 物聯網+智慧水務的挑戰與展望
- 9.5.1 水務自動化的困境
- 9.5.2 水務智慧化的不足
- 9.5.3 智慧水務建設展望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第10章 物聯網+生態環境應用創新與典型案例
- 10.1 物聯網+生態環境應用創新綜述
- 10.2 技術集成創新
- 10.2.1 技術創新模式
- 10.2.2 典型案例
- 10.3 管理模式創新
- 10.3.1 管理創新模式
- 10.3.2 典型案例
- 10.4 商業模式創新
- 10.4.1 商業創新模式
- 10.4.2 典型案例
- 10.5 運行模式創新
- 10.5.1 運行創新模式
- 10.5.2 典型案例
- 本章小結
- 參考文獻
- 文后內容 更新時間:2022-05-06 12:19:04